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洞的简史

本文讲述的是历史故事!!!

--------------------------------------------------------------

广义相对论发表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有人在战场上,有人在解方程,有人在战场上解方程。

卡尔·史瓦西(1873—1916),德国物理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德国军中服役,1916年他正在前线计算炸弹轨道曲线,可能是因为不过瘾,所以开始研究起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方程十分复杂,在当时能解出来就很不容易。但是仅仅在广义相对论发表3个月后,史瓦西做到了。这个解也被称为史瓦西解,可能是广义相对论中最重要的一个解。 这个解的结果得到了一个“黑洞洞”:假如星体的质量聚集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那么时空将会产生严重的弯曲,任何靠近的物体都不能逃脱它的引力,即便是光也不例外。既然没有光,那对于外面的观测者来说就什么也看不见,既然看不见,就像黑洞洞一般,这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黑洞。不过“黑洞”一词是1967年才正式使用的,1916年的史瓦西称它为:黑星或者冰星。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猜测“黑洞”的存在,1783年,英国天文学家米歇尔提出过这样的猜测,假设恒星质量很大,大到光都跑不掉(那是盛行光的微粒说),就有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的区域。拉普拉斯也曾提到过这样的观点,不过后来他又将假说从著作中删除,可能是他觉得太过荒谬了,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星体存在。当光的波动学说第一次打败微粒说后,关于这个空洞洞的东西也就付之于落满尘埃的书籍中了。

那么怎样的星体才能成为黑洞呢?史瓦西认为星体质量除以星体半径必须超过某个临界值,才能产生黑洞。这个半径称为史瓦西半径。若照此计算,太阳要成为黑洞的史瓦西半径为3千米,地球为9毫米,比弹珠子大点有限。

史瓦西将论文邮寄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很高兴,也将其发表,只可惜史瓦西没有成功地度过1916。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实际上,宇宙中的恒星大部分半径都比史瓦西半径大很多,所以黑洞只是在理论成为可能。前面说过,太阳最终的命运就不是黑洞,它自身的引力不足以让太阳一直收缩下去,所以先成为红巨星。由于体积、质量等因素的不同,恒星的命运也不一样,一位来自印度的研究生——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给出了另外一种恒星命运的模型。

1928年,强德拉塞卡远渡重洋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跟着爱丁顿学习广义相对论,在旅途中,他就开始计算,熄灭的恒星(冷恒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对抗自身的引力而维持下去。他从泡利不相容原理出发,计算原子靠近时的斥力,当斥力与冷恒星的引力平衡时,这颗冷恒星就能维持下去。强德拉塞卡也给出了一个极限,后来成为强德拉塞卡极限。强德拉塞卡通过计算,质量约为1.5倍(现在认为是1.44)太阳的恒星会低于此极限,恒星的引力将会拉着它继续坍缩,最终成为一个白矮星。白矮星的半径大约为万把公里,密度大约在一咖啡杯子几万吨。太阳最终也会变成白矮星。

那高于该极限的冷恒星命运将会如何呢?强德拉塞卡认为在某种情形下,它们会先自我瘦瘦身,发生一次爆炸或者其他方式甩掉多余物质,让自己保持在极限之下。那么问题来了,恒星怎么知道要减掉多少的“赘肉”呢?另外就算恒星有这样的意识,假设一个流星不小心撞到了白矮星上,难道白矮星会继续坍缩成一个点?

强德拉塞卡的老师——爱丁顿拒绝相信所谓的极限,这也代表了一大部分人的观点,虽然有些像泡利等研究量子力学的科学家支持,但是迫于爱丁顿的名望,大多缄默不言。更为关键的是爱因斯坦也发表文章声称恒星不会坍缩到一个点上的。

直到人类确实在银河系中找到了很多的白矮星,这也就以为这强德拉塞卡的假说是值得去研究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命运往往相反,所以强德拉塞卡转而研究星体运行。

也就在那几年,来自前苏联的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1908-1968)提出了新的冷恒星归宿模型。从出生年份上看,就知道他没能赶上量子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才华横溢的他不无羡慕地感慨:“漂亮姑娘都和别人结婚了,现在只能追求一些不太漂亮的姑娘了。”实际上,汉语中也有类似对这句话的表述,只是要难听的多。

闲言少叙!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子已然进入了科学范畴,泡利不相容原理也不仅仅只为电子而设,所以朗道从质子、中子的不相容原理出发,计算出,当一个恒星约为太阳两倍时,它可能还有别的归宿——中子星。中子最终体积会更小,半径约为10-20公里,密度为白矮星的100万倍。

那么问题来了,体积如此之小,质量却又如此之大,根据广义相对论,它们势必会造成空间的扭曲,强引力场改变了光的传播路径,光线变的更黯淡更红。1939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1967)和他的助手乔治·沃尔科夫通过观测研究得出,当冷恒星继续收缩到某一临界值时,光线则完全逃逸不了。这就是黑洞,奥本海默给出了光线不能逃逸的临界值,称为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

奥本海默为黑洞找到了理论基础。然而1939年,人类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美国开启曼哈顿计划研究原子弹,奥本海默也成为计划的核心人物,1945年,两颗原子弹在日本升起了蘑菇云,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那么,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呢?

如果黑洞真的存在,能找出来么?它可不像白矮星或者中子星架个望远镜只要耐心就能找到,它是看不见的,在深邃浩瀚的宇宙中要找黑洞就像在煤堆里找乌鸦一般,看来得想点法子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秘黑洞:寻找宇宙“引力怪兽”,新“黑洞”简史
黑洞的200年传奇:从想象的存在,到存在的照片
【原创】黑洞的发现及黑洞的形成
黑洞的提出
黑洞
宇宙中的巨兽,吞噬万物,连光都不放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