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所说的“阴阳”是什么意思?看看这位内科学博士的理解!

 

点击关注:医寿延年

关注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可靠、精致的阅读服务!

阴阳学说是贯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它是一类科学,一类哲学,一类文化,阴阳学说可以说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要谈对阴阳的认识,那就需要知道阴阳的本义是什么。首先看古代文献对“阳”的含义的阐释:《玉篇》:“营天功名万物谓之阳”、“变也”、“清也”。《说文》:“高明也”。《传》:“阳日也”、“阳明也”。《康熙字典》:“又水北也”。《释名》:“丘高日阳”、“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再看“阴”的含义:《说文》:“黯也”、“水之南也”、“山之北也”。《玉篇》:“幽无形深难测谓之阴”、“影也”、“默也”。《释名》:“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唯物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用阴阳学说观点来说就是:世界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具备阴阳属性的,气是按照阴阳五行来运动的。所谓气可以理解为“夸克”,有了气的存在必然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注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学过哲学和物理的人都应该牢记这一点。那么阳属动,阴属静,就是说,只有绝对的阳,没有绝对的阴。静止是必须有参照物的,参照物是另一个绝对运动的物质;同样,阴也要有参照物,参照物就是阳。阴的程度是由参照的那个阳的程度来决定,我们把这种阴阳的这种存在形式叫做“阳主阴从”。

阳主阴从存在于一切可被感知的事物中,不可能一一列举分析,我们只对中医疾病中的阴阳关系加以诠释和引申,也就是不离人体而讨论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里的“阴者”,称之为真阴,也叫真水。真阴在人身相当于有形脏腑、经脉、五体、五官九窍及体液、血液等;“阳者”称之真阳,也叫真火、元阳、元气、元精等,包括经脉之气。真阴属藏,封藏真阳,真阳凝聚就叫精,所以精还属真阳。真阴能够封藏真阳而“起亟”,起亟就是升发生长,故真阴能封藏而主升。真阳可发挥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而为固”是指从整体出发,保持一个收藏的形态,故真阳能输布而主降。

真阴与真阳之间的关系,除了《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上说了这么几点,如互根互用互生、对立制约、消长外,还应参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一段话:“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就这段话。这段文字是阴阳关系的精华所在,弄明白它就可玩味阴阳于指掌之中,足可见病知源。

“阳为气”,这个“气”字古文中写做“氯”,即一“气”一“米”,说明气的来源,来源于米,就是水谷,就是饭。“阴为味”,味为“口”字边,加一个“未”,说明与嘴有关,未是个地支,方西南,主土属脾,那么也与食物有关。所以气味就是出于土中,进入口中,化别于人之中土脾胃的产物。水谷入胃,化为精微。温热(平)凉寒,酸苦甘辛咸,这是四(五)气和五味,它只有针对人体才会发生作用,才能体现出气味,假如在身体之外而讨论性味,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因此气和味就是水谷经脾胃运化后产生的精微的“状态势”。

“状态势”是笔者在这里创造的一个新词汇,指的是精微的状态趋势。精微是一种半成品,可化为元气,就是阳气,发挥它卫外为固的功能,也就是温煦推动和保卫固摄的作用;也可凝成精,藏于五脏。这好比水库,汛期存水,旱时供水,又好比骆驼的峰、熊的掌;精又可再凝聚,化成真阴,这真阴就是固定的不动资产,在生理状态下不可逆,而发挥它藏精起亟的功能。注意是真阴藏精,精能起亟,绝对不是真阴起亟。那么“气”就是精微向阳转化的状态势,“味”是向精转化的运动势。那么温热辛就是推动精微化为阳气而卫外为固的状态势,凉寒酸苦咸就是推动精微化为精藏于五脏、凝成真阴而藏精起亟的状态势。所以“味归形”就是精化真阴的过程(形即真阴,归即归为之意)。

“形归气”即是真阴起亟、真精化气的过程,绝不是真阴化成真阳的过程。“气归精”是元气由辛温热的状态势的驱动而聚成真精的过程。“精归化”是一个阶段总结,是指精是真阴真阳的中介,它的角色是参与到藏精起亟和卫外为固的两种功能相互转化的运动中。“精食气”,这里的“食”读音为饲,意为供给、供养,即真精可以作为化成“气”的状态势的供给,也就是藏精起亟的另一种说法;“形食味”,前面说的都是真阴真阳通过真精作为纽带,相互促进共同壮大的过程,唯有这一句照应下文的“味伤形,气伤精”阐述出真阴真阳的病理过程。有形的真阴也可以经转化供给受伤的精,从而弥补亏虚的元气,最常见的就是脂肪分解供给能量而伴随人体的消瘦,这与其说是一种生理代偿不如说是一种病理消耗。

形食味的结果就是味伤形。若真阳收摄失常,就会出现邪火,其表现为邪阳亢盛,而出现阳气耗散,气不足必然引起所藏之精因起亟过度而匮乏,故日: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中国古文字讲究精练,这里其实只写了半句,其含义就变得含蓄了,使人不易懂。完整的笔者认为应该是“精化为气,精伤于气;气厚成味,气伤于味”,两边取头尾,意明而不繁冗。看起来非常牵强附会,那么回过头来看第一句:“阳为气,阴为味”。精相对气来说属阴,精化气,其实就是制约或减弱了阴收敛的趋势;气聚则能收敛(即味的状态势相对强大),于是就减弱了阳的发散的趋势。所以这分明就是对前文的归纳总结。

通观全段,这里面包含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制约,互藏互化互用互根,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即阳亢者伤阴,阴盛者伤阳;还蕴含了根本治则即阳过者敛藏之,阴过者发散之,精亏者启阴交阳恢复生精。

友情提示: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下载“中医智库”App,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可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衰等治疗方略
从温(瘟)病的爆发看中医的“天人合一”观
黄元御中医学术思想入门(15,16,17)
董襄国教授论中医核心思想
中医思维原创:郑钦安是火神派?别扯了,人家是一元大家!
春日补阳气,常灸三穴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