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44年张思德意外去世后,古远兴建议就地掩埋,毛泽东大怒:你敢

前言

1944年9月8日下午2点,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在延安凤凰山下的枣园举行。

会场中央上方悬挂着“沉痛追悼张思德同志”的黑布横幅,下面挂着党旗,再下方是张思德的遗像,旁边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挽联,

“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参加革命

说起张思德,他是个从出生开始就在吃苦的孩子。1915年他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韩家湾,当时,他的母亲因为长期挨饿染上重病,完全没有奶水。

看着被饿得哇哇哭的孩子,母亲只能拖着病弱的身体,挨家挨户讨点谷米,熬点米糊喂给张思德。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坚持很久,在张思德七个月时,母亲撒手人寰。

祸不单行,母亲去世后,大哥又在给地主干活时累死在田间,而二哥则是在讨饭时饿死。

没办法,父亲只能把张思德送给叔叔张行忠和婶婶刘光友抚养。

叔叔婶婶家的日子一样艰难。叔叔过去给地主干活时累坏了身子,经常吐血,但为了养家糊口,还是得去到几百里外的富人家打工。

婶婶则负责照顾家里的田地,每天早上,她会把张思德和女儿放进筐里,背着他们做工。

叔叔婶婶注定给不了张思德富足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思德的人格。

叔叔婶婶是当地出了名的热心人,和街里街坊相处都很和睦,不管谁家有难事,叔叔婶婶总会伸出援手。

相对的,叔叔婶婶有难事时,大家也会给予帮助。张思德小的时候,婶婶经常抱着他去讨奶,不管去到谁家,总是能得到帮助。

后来,张思德长大了,婶婶便常常跟他念叨,“不要忘记他人的恩德,长大后要为大家做事。”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张思德自然而然成了懂事善良的小孩。11岁时,他已经成了做活的一把好手,只是,他还是想读书。

得知张思德的心愿后,婶婶卖了家里的猪换了点钱,送他去了先生高慧清那读书。可惜的是,正值荒年,地主涨租,张思德只读了几个月便辍学了。

14岁那年,张思德为保护自家的水田,和地主范有万发生了争执。在对方不给活路的逼迫下,最终,张思德家的东西被抢走,并且,他们再也不能住在韩家湾了。

15岁时,他们举家搬到距韩家湾二十里的六合场。搬过去没多久,一身伤病的叔叔便去世了。

在六合场的境遇不比在韩家湾好多少,地主都是一样狠心,只不过,六合场的穷苦人更有反抗意识。

大家多次组织起来抗捐抗税抗壮丁,只是力量差距实在悬殊,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8月,仪陇县解放。

不久后,满怀热忱的张思德成了乡里第一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人,随后,他告别叔叔婶婶,离开了家乡。

离开家乡后不久,反动派便开始打击报复,张思德的生父被人杀害,婶婶被打伤,妹妹也被活活逼死。

得知这一切的张思德悲愤交加,当即就要返回报仇,指导员拦下他,与他促膝长谈。

一夜过后,张思德的思想发生转变,他决定把解救无数中国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此后,他更加积极,没过多久就被编入县独立团,同时还加入了共青团。

加入独立团三天,张思德便上了战场,那一次,他用步枪干掉了一个机枪手,第一次受到嘉奖。

随后,张思德被调到了尖刀班。尖刀班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侦查敌情,有一次,张思德为保护情报,在冰冷的臭水沟里躺了一夜,第二天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任务。

因为表现优异,上级特意把他送去列宁模范学校学习。张思德如愿以偿,他万分珍惜这次机会,在他的带动下,战友们都跟着积极起来。

1935年3月,张思德跟着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冲进敌营,在敌人换弹夹的瞬间俘获了一名敌人,还缴获一把机枪。

连长当场决定,把这把机枪交给张思德保管,之后,张思德便背着它继续战斗。

艰苦长征

1936年4月,因为张国焘的错误战略方针,红四方面军减员一半以上。好在,党中央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活动,7月,红四方面军终于可以北上找红二方面军会师了。

这时的张思德,浑身是伤,几次过草地的经历,导致他双脚红肿,整个人瘦的脸颊凹陷。

身为班长的他,需要对全班战士负责,所以,他常常把自己放到最后一位。吃饭的时候,因为粮紧,张思德总是一个人默默躲开,自己去找些野菜,把粮食留给战士们。

后来,粮食也吃完了,首长便把战马杀了,有些战士还把皮带煮了吃,组织上也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

只是,草地毒草遍地,想要分辨并不容易,于是,张思德再次站了出来。

有一回,一名小战士找到一根野萝卜,可能是饿急了,他看也没看就着急往嘴里送。

张思德见状,赶紧抢过来自己先试,不一会儿,他便头晕脑胀的对小战士说,“这种萝卜有毒,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吃,记得都挑出来”,说完,便昏迷了。

小战士赶紧到卫生队拿了解毒的药喂给张思德吃,过了挺长时间,张思德才慢慢苏醒。

苏醒后,他的第一句话便是,“萝卜有毒,快去告诉同志们。”

好不容易走出草地,又来到了河边。葛曲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河面宽,水流急,河水冰。

为了渡河,张思德领着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挽着臂膀站在水中,保护战友们过河,等大家都过得差不多了,几个人才上岸,拧拧衣服上的水,准备继续前进。

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呼救的声音,原来是总部医院的几名女战士,不小心被河水冲倒了。

见此情景,几个人赶紧重新跳回水里,一人一个把落水的女战士救了上来。

其中有一个,她被水呛到了,一直昏迷不醒,张思德便掏出自己的盐巴,泡了碗盐水给女战士喝了下去。

女战士醒后,张思德还鼓励惊魂未定的她,“加把劲,我们马上就到了。”

不知经过多少艰难险阻,他们才终于到达陕北。因为在长征过程中留下病根,1937年,张思德被送去荣誉军人学校疗养。

虽然张思德自己是个病号,但是在荣誉军人学校中,他简直比医务人员还忙,给其他病号端水送饭洗衣服,照顾得非常周到。

10月,22岁的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天,张思德被调到八路军云阳留守处,成了警卫连三班的副班长。

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每个月会给每个战士发一银元津贴,可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战士们还是只能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和露着脚趾的鞋子。

张思德基本不花这一银元,他会把钱攒下来,买些麻绳布头之类的东西,然后把它们放进一个小包裹中。

一旦战友们有需要,张思德就会帮大家补衣服、缝鞋子,一时间,张思德的小包裹,成了全班的“百宝箱”。

1940年,张思德被调到中央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的职务。当时的通信班,没有车没有马,全靠两条腿把一封封重要信件送往各地。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通信任务变得更重,通信班的战士们常常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有时刚回去,又得揣点干粮出发了。

有一次,寒冬腊月里,几个战士刚刚送信回来,正围着火炉取暖呢,突然进来个警卫员,把三封加急信件递给张思德。

张思德把两封较容易地分给两个战友,自己则不顾反对,带着距离最远,路途最难的那封出发了。

漫天大雪,刮得张思德眼睛都睁不开,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陡滑的石砭路,突然,张思德一个站不稳,连人带枪滑下山坡,厚厚的积雪掩埋了他。

张思德挣扎着爬起来,抖抖进到衣服里面的雪,看看还在身上的信件,背好枪继续出发。

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信件终于送达。

除了能上天入地传递重要信息,当时,张思德的通信班还有个“神技”,那就是烧炭。

不知道为什么,张思德非常擅长烧炭,有一次,他带着一个班去延安南边的深山老林中烧炭,硬是把十天的烧炭周期缩短到七天。

后来,又脏又累的烧炭便成了张思德每年都会做的任务。

遇见毛泽东

1942年,中央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这样一来,原来的干部就要下到班里当战士了。

教导员找到张思德时,他很轻松地接受了这件事,“当班长是革命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需要,我保证当好一名战士!”

很快,张思德被调到枣园,成了毛泽东身边的一名警卫战士。

图丨毛泽东

每天早上,张思德都会把里里外外的卫生打扫好;他还随身背着热水瓶,随时让毛泽东喝上一口热水。

不少人夸他心细手勤,但也有人表示“羡慕嫉妒恨”。一次,张思德给毛泽东打的牛奶坏了,有人抓住这一点诬陷他,这让张思德非常委屈。

一气之下,张思德每天四五点起床,骑马四五十里路去农场打奶,日复一日。

这一切,毛泽东是看在眼里的。那时候,毛泽东晚上工作,凌晨12点时,工作疲惫的他会去院子里散散步,偶尔和遇到的执勤警卫聊聊天。

那一天,正好是张思德执勤,毛泽东看到他后,很自然地走过去和他拉家常,“你叫什么名字?哪的人啊?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

张思德赶紧站直,“报告主席,我叫张思德,四川人,1933年参加的工农红军!”

“这么说来,你参加过长征?是老革命啦。”

“是的,我参加过长征,当时只有十七八岁。”

后来,两个人还聊了聊张思德的家庭情况,休息得差不多了,毛泽东便返回屋内,这一次,他记住了这名优秀的战士。

1943年7月,为了揭穿国民党蒋介石反对统一战线、发动反共高潮的阴谋,毛泽东连夜为《解放日报》起草了题为《质问国民党》的社论,要求第二天见报发表。

可是,当天夜里,延安下起暴雨,延河发起洪水,原来的小桥石路被冲得无影无踪。可从枣园到报社所在的宝塔山,必须要经过延河,大家都有点犯难,这任务不好干。

见无人应答,张思德举起手,“我去!”

班长忧心忡忡,“你会游泳吗?”

“我会。”

“洪水很大的,你怕吗?”

“不怕,保证完成任务,请你们放心。”

看着张思德坚定的眼神,班长将这份急件交给了张思德。中午,班上三名战士送张思德上路了。

他们来到延河边,发现水流比想象中更急,若是不小心在水中摔倒,百分百会没命。

一名战士指着水面,担忧的看着张思德,“这能行吗?”

张思德信心十足,“没问题”,他脱下衣服,将文件紧紧包起来,然后毫不犹豫的冲进河中。

突然,一个浪头袭来,将张思德淹没,他努力的将包着文件的衣服举过头顶,并慢慢往前移动。

就这样,张思德劈波击浪,花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到达对岸。他兴奋的冲着岸边的战友们喊道,“胜利了!”

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文章,警卫班的战士们一人一段的朗读着,并毫不吝啬的给予了张思德最动人的赞美。

1944年春天,抗战形势一片大好,这时,边区开始组织生产发展。

中央机关和警卫队组织了一支小分队,去到离延安七十多里的安塞开荒种地。这一次,张思德依旧第一个报了名。

很快,小分队便到达了安塞县石峡峪庄,在劳动竞赛的激励下,大家手里的锄头动的飞快,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不幸就发生在9月5日这一天,早上,飘着点毛毛细雨,地皮湿漉漉的,不能干农活,大家便商量着上山挖炭窑。

张思德带着八名战士,组了个突击队,进入庙河沟的山林。当时,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组,两个人干活都很猛,窑越挖越深,张思德已经完全钻进里面了。

小白蹲在洞口,努力的向里猫着身子,“组长,出来歇歇吧,让我进去干一会儿!”

里面传来了张思德不太清晰的声音,“不用了。”

窑已经挖得

差不多了,张思德正在进行最后的休整,哪里不平,就凿一下,一丝不苟。

突然,窑顶右边掉下一块土,“不好!快出去,有危险!”张思德反应迅速,一把将小白推出洞口。

“轰隆”一声,窑顶掉了下来,小白的半个身子被压住了,而张思德,整个人都被埋在里面。

很快,主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便向毛泽东报告了此事,毛泽东做出指示:赶快组织抢救,把人挖出来。

一个小时后,消息传来,张思德已经牺牲了,年仅29岁。

毛泽东听后,非常生气的批评古远兴,“打仗死人是没有办法的事,生产死人实在太不应该了。”

沉默了一会儿,毛泽东继续问,“怎么处理后事?”

在战争年代,死人是很平常的事,所以在毛泽东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古远兴便下意识回答,“就地掩埋。”

毛泽东瞬间怒了,“你敢!赶快把人抬回来!”然后,他还下达了三条指示,

“第一,把人抬回来,身上洗干净,换身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木,把他所有的东西装到里面;第三,开个追悼会,我要去参加。”

1944年9月8日,张思德追悼会召开。在追悼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聚焦:毛主席名篇《为人民服务》,从这起事故诞生!致敬!
如果不是他,中国现代史可能被改写 ...
马誉炜|做张思德那样的人🌟将军写给年轻士兵的信⑦
陈宇|大渡河之子:少尉哑巴老红军(二)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
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张思德牺牲纪念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