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安氏族迁徙圣地—篁墩的前世今生--作者程鸣

新安氏族迁徙圣地—篁墩的前世今生

程鸣

(一)

篁墩村,原属歙县,1987 年 11 月划属于屯溪区,地处黄山市府

所在地屯溪区之东北向,是黄山市府屯溪之东大门,位居古徽州心脏

地带,坐东北而朝西南,脉出黄山,枕黄牢、马鞍、富仑三座高山,

平畴沃野,阡陌纵横,九曲溪流,清澈如练渐江从篁墩村南顺流而下,

直抵三吴两浙。这是一处风水极佳的宝地,呈“枕山、环水、面屏”

之布局。民间有人称之为“东方的耶路撒冷”。

篁墩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拱秀,灵淑独钟,风景绝佳。

清代乾隆间吴翼堂鉴定、徐光文编辑、程世锡分纂的爱余书屋刊本《篁

墩程朱阙里祠志》称之为:

“名贤崛起,秀发坤舆,闽源洛水,遥溯

厥初,灵钟桑梓,瑞霭郊墟”之地。

篁墩村,曾先后叫过“姚家墩”、“汪家村”、“黄墩”、“篁

墩”。其村名历史沿革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为此,古人

曾多次发生过“口水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北宋初年,李昉、扈蒙等 14 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的《太平广记》

中已有篁墩村之名,当时叫作“黄墩”。

明代大学士赵滂在《程朱阙里志》中用“篁墩,地在歙之西南隅,

去县治三十里而遥,发源于黄罗石际,旋西北蜿蜒而来,天马列其前,

石壁拥其右,古宫辅其左,大河前绕,重山后镇,居然一隩区也。其

地故多修篁掩映,因以篁墩名。程朱二姓皆肇基于此,后徙而篤,生三夫子,皆大儒名世。地以人重,良非偶也。”这段文辞描绘了篁墩

虎踞龙盘之山川形胜态势,交代了篁墩得名之缘由及篁墩是新安程

氏、朱氏两个族姓之发祥地。

明代汪舜民主编之《(弘治)徽州府志》卷二亦载:

“(篁墩),在

今县西南三十里,以其地多竹,故名。先隶休宁,后割属歙。唐广明

中,巢贼经过之地,遇有黄姓则不杀,衣冠大姓避地者改为黄墩,相

保于此。后平定,稍迁居他处。”

明代万历年间谢陛(1547-1615)撰著的《歙志》(徽州歙县第一

部县志)“艺文五”中吴修的《复篁墩记》云:

“唐之季,侈用厚敛,

结怨于民,一旦黄巢乱起曹濮间,率其徒横行天下,所过残灭,殆无

遗类。前此虽'安史之乱’'泾淮之扰’,不至此极。当其攻剽时,

相传凡地以'黄’名者,兵辄不犯,盖谓己也。若新安之黄墩,其可

见者。黄墩,旧名篁墩。避乱者以黄篁声同,改而从之,竟免于祸。

考之史,僖宗乾符末年,巢陷鄂、宣、歙、池四州。歙,新安也,实

巢所蹂躏地,其事不诬。于是'黄墩’习称于人七百年。”

篁墩,最早在晋朝时可能名叫“姚家墩”(后来可能还叫过“汪

家村”)。新安潭渡《黄氏宗谱》记载:东晋时有一个名叫黄积的人,

“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积生寻,

庐于葬,遂家焉,改曰黄墩”。而东晋朝廷赐新安太守程元谭及其后

裔宅居于此后,新安程氏族人世居于此。《程氏篁墩录》云:

“篁墩

之名,以其地之产(篁)竹,为程氏世居之里。”以此说法,此地因

多产修篁翠竹,而称之为“篁墩”。对此,不仅有很多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亦有是人的诗词歌赋咏叹。

明代天顺八年(1464)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的倪岳(1444—1501)

有《篁墩诗》云:

“十亩新篁翠色屯,依然还是旧家墩。浮名岂惜随

时改,直节元知自古存。一代清风重有主,千年遗泽又生孙。已除芜

秽供游乐,不异晴洲断石村。”

明代天顺七年(1463)进士、散文家、诗人李东阳(1447-1516)

在《篁墩赋》中写道:

“新安之篁墩以竹名。黄巢之乱,凡地名黄者,

辄不加兵。墩之人更篁为黄,以求免祸。其后因习称为黄墩。墩之程

氏,有晋赐太守元谭故第,梁将军忠壮公灵洗亦以功祀于墩……”

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状元、翰林院修撰、著名大臣谢迁(1450 -1531)也写过一首名为《篁墩》的七言诗咏叹此事:

“黄墩自是旧

篁墩,一字流传许可浑。太守门闾遗宗远,将军祠庙故名存。丛兰经

雨频更叶,乔木参天未易根。里号于今还复正,光前谁不羡云孙。”

这还有明代“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南粤先贤”、官至礼部尚

书的“理学名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

家丘濬(1421-1495)的《篁墩》诗为证:

“忠壮当时旧住村,万竿

修竹拥篁墩。广明凶焰俄经过,渭水侯封不复论。废址千年摇燕麦,

灵根一旦茁龙孙。枝枝叶叶还如故,功节清风振古存”。

明代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的篁墩程氏后人程

敏政(1446-1499)再次改“黄墩”为“篁墩”。

对此,程敏政在《篁墩文集》有明确的记载:予家亦出黄墩,而

考诸谱及郡志,莫知墩之所以名者。近得一说,云:黄墩之“黄”本“篁”字,以其地多产竹故名。至黄巢之乱,所过无噍类,独以黄为

己姓,凡州里山川以“黄”名者,辄敛兵不犯。程之避地于此者,因

更“篁”为“黄”,以求免祸,岁久而习焉。予独慨夫循吏忠臣赐第

庙食之所,而污于僭乱之姓七百余年,卒无觉其非者。因大书“篁墩”

二字,揭诸故庐,且借重于作者一言,使后世知此地之获复旧名,自

予始云。”

(二)

篁墩村不仅村名历史沿革扑朔迷离,而且其宗族聚居的历史盛况

特别引人瞩目。

篁墩村,这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千年古村,一直隐藏着徽州的不

解之谜,在研究徽州文化的学者和新安氏族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

位。

众多徽州文化研究者在探析徽州宗族迁徙历史时都惊奇地发现,

北方中原世家氏族东汉以来陆续徙入徽州,竟大多都以篁墩为始居地

或中转站,由此而先后向徽州各地、大江南北扩散迁徙。

明代嘉靖年间戴廷明、程尚宽等撰著的《新安名族志》是徽州宗

族社会的经典文献,其中收集了九十二个族姓的资料。笔者将其中入

迁或避居篁墩的族姓简况梳理列表如下:

入迁或避居篁墩姓氏一览表

序号 族姓 迁居时间 迁居始祖 迁居纪事

1 程 晋永嘉年间 程元谭 普之后曰元谭,当永嘉之乱,佐

琅玡王起建业,为新安太守,有

善政,民请留之,赐第于郡西之

篁墩,遂世居焉。

2 黄 晋永嘉年间 黄积 晋有讳积者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

姚家墩。积生寻,庐于墓,遂家

焉,改曰“黄墩”。

3 张

(休宁杭溪派)

唐广明年间 张舟 八世曰舟,避巢乱迁篁墩。

4 张

(婺源甲路派)

唐乾符年间 张衡、张

從、张彻兄

其先曰保望者,侍其父仁公,隐

绩溪吴楚山,乾符间避巢乱又居

篁墩。

5 陈

(祁门石墅派)

唐广明年间 陈秀 其先曰秀者,唐僖宗朝避广明乱,

自桐庐迁歙之篁墩。

6 朱 唐僖宗时 朱师古 曰师古者,避巢乱,由姑苏始迁

歙之篁墩。

7 戴 唐僖宗时 曰夔,从琅玡王渡江,居金陵小

蔓村,唐末避巢乱,迁歙篁墩。

8 周

(婺源下槎派)

唐僖宗时 周文明 因巢乱,有武功忠节子曰周,避

歙之篁墩。

9 江

(萧江氏)

唐广明年间 萧祯 宰相遘子曰祯,广明间避巢乱,

徙歙篁墩。

10 江

(济阳)

唐僖宗时 江尚质 避战乱,自金陵入迁篁墩

11 梅 唐僖宗时 梅思忠 仲义后曰思忠,因巢乱居歙篁墩。

12 康 唐僖宗时 康先 唐有讳先者避乱居歙之篁墩。

13 曹

(歙县雄村派)

唐僖宗时 曹遇

(曹翔之

子)

唐季曰全晸者因诛黄巢授江西招

讨使,长子七伯岩将曰翊,次子

八伯承节曰翔,同灵洗程公孙诛

巢于歙之篁墩,翊阵亡,翔遂家

焉。

14 王

(武口王氏)

唐僖宗时 王希羽 (王仲舒)夫人李氏携七子居宣州

船莲塘,因巢乱,居歙篁墩。

15 吕

(歙县李村派)

唐广明年间 吕若仁 八世曰若仁,广明庚子因巢乱迁

篁墩。

16 毕 唐乾符年间 毕师远 师远公唐乾符间调歙州中散大

夫、佥书判事,黄巢乱世,遂居

篁墩。

17 潘 唐广明年间 潘逢辰 一世祖逢辰,唐广明间上书阙下,

不报,黄巢乱,避地篁墩。

18 顾 唐僖宗时 顾文森 文森任宣歙节度使,收巢贼有功,

居篁墩。

19 施 唐僖宗时 施矗 矗仕唐为通明殿朝请大夫,避巢

乱迁歙篁墩。

20 韩 唐僖宗时 韩恩 有讳恩者知池湖二州事,避黄巢

居篁墩。

21 齐 唐乾符年间 齐亮 唐乾符六年曰亮者,始居歙之篁墩。

22 俞 唐广明年间 俞昌 先世曰昌,由篁墩迁长田。

23 查 唐乾符年间 查师诣 唐有师诣者,乾符间避巢乱,复

徙歙之篁墩。

24 胡

(婺源清华派)

唐僖宗时 查瞳 历传曰瞳者,宦寓宣徽,家于新

安篁墩。

25 吴

(休宁大溪派)

唐广明年间 吴镇 曰德裕避巢寇由篁墩始迁于此。

26 叶

(婺源中平派)

唐僖宗时 叶徙 其先曰徙者,避巢乱居歙之篁墩。 徽州历史上曾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乃“徽州

八大姓”之说,或加“洪、余、鲍、戴、曹、江、孙”七个族姓,又

有“新安十五姓”之说。从上述列表可知,则“徽州八大姓”中就有

五个族姓、“新安十五姓”中则有八个族姓出自篁墩。

“剖一雀而知五脏全。”而相关资料披露,有关专家根据徽州宗

谱、家谱和地方史志文献的记载,考证出东晋、唐、宋朝从外地迁入

篁墩的姓氏有案可稽的就有四十六个之众:程、朱、江(济阳、萧江)、

黄、毕、戴、汪、方、王、吴、胡(明经、尚书)、张、李、洪、金、

曹、潘、许、姚、韩、周、邱、康、倪、章、盛、查、梅、顾、施、

齐、项、叶、余、陈、吕、华、俞、郑、唐、林、单、臧、孙、丁、

詹。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五代实记注》

卷六十载道:

“黄墩地广,衍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者相与保于此。”

在徽州移民史上,篁墩村有着异常显赫的地位。从汉晋唐宋直至

元明清,许多大姓豪族从中原、苏浙而向徽州移民,都是先在篁墩落

脚,再从篁墩往外迁徒。篁墩自古为众多姓氏迁徙徽州最集中的始居

地和宗族聚集地。甚至可以说:篁墩村是徽州新安士族的迁徙圣地。民谚曰:

“寻根寻根,寻到篁墩。”又云:

“北有山西大槐树,

南有福建石壁村,中有徽州古篁墩。”篁墩村在每一个徽州人心目中

的地位自是非比寻常,要研究徽州、了解徽州人的历史,都要到这里

探踪寻根访祖。

几乎所有的新安氏族家谱中,篁墩都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词汇。它

在徽州诸多宗族移民史中的地位,不亚于洪洞“大槐树”之山西移民、

宁化“石壁村”于客家人等。

“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徽州祠堂的兴起,篁墩同样有着

重要的“根源”意义。根脉系在篁墩的朱熹,后来著《家礼》一书,

倡导人们建祠堂、明世系等,或许就是受此灵山圣水的洗礼而体悟的。

历史上,篁墩曾是宗祠林立、丁口兴旺、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生

意隆盛之地。这里曾有程氏统宗祠、程朱三夫子祠(亦称“程朱阙里

祠”)、世忠庙、毕氏宗祠、汪氏宗祠、朱氏宗祠、吴氏(青石门衙)

宗祠等多家族姓的宗祠,也有邵家大屋、胡家大屋、汪家大屋、黄家

大屋、吴家新屋、方家大屋、方务德堂等众多古民居。

篁墩街曾有邵氏茶记行,永昌杂货店,振大、振兴、元兴等三家

酿酒坊,大昌等两家肉店,振大、光华两家糕饼作坊,程集生、程天

生、程金林三家药店,胡记、程记两家盔头店,三家曹记豆腐店。还

有苏记盐行、汪记面馆、沈记银饰店、绸缎布店、南北杂货店、方记

珠行、轿行、铁匠铺、理发店、纸扎店,等等。

如今的篁墩,遗存下来的古迹已经不多了。但对于整个徽州文化

体系来说,篁墩的地位却无与伦比。篁墩作为徽州宗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众多名门望族从这里繁衍

而出,如程、朱、汪、江、胡、张、李、王……影响极大,被誉为“新

安氏族迁徙圣地”。自古及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来自国内外的徽州

后人回篁墩“寻根问祖”。

(三)

清代诗人吴梅颠《徽城竹枝词 篁墩》云:“氏族吾乡重本源,

程朱故里在篁墩。合神每到春秋祭,士子衣冠集富仑。”清代诗人程

瑞禴《篁墩纪事》诗道:“洛水相承号大儒,曾将圣学佐唐虞。盘桓

犹忆同官日, 下拜欣看列墓图。愧我未能瞻阙里,多君今已到新都。

只缘东晋 丰碑在,万派分流总不殊。”

篁墩村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是“程朱阙里”,是盛行中国六七百

年的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和新安里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居

住地。篁墩成为“洛闽溯本”的“程朱阙里”,历来被学术界尊称为

“儒教圣地”。“阙里”原指孔子的住地,后人用“程朱阙里”喻指

篁墩,可见篁墩重要性足以与养育孔子的“曲阜阙里”相提并论。

篁墩村中原立有“程朱阙里”坊,巍峨壮观,还有程朱三夫子祠、

世忠庙、程氏统宗祠以及朱氏宗祠、姚氏宗祠、毕氏宗祠、汪氏宗祠、

吴氏(青石门衙)宗祠以及等等历史文化建筑。历经社会变迁,这些

历史文化建筑都先后毁坏倾塌。

篁墩村能供游人访古寻幽的去处,曾有“射蜃湖”“白石阡”“相

公湖”“鼓吹台”“洗马池”“铧卜桥”“歃血台”“相公湖”“千

年木”“千年木”“世忠庙”“相湖浮桥”等传说中程灵洗的故迹遗址。

历史上也曾有诸多名人在篁墩村流连驻足,留下大量诗文作品。

此处不一一赘述。

富仑山前,还有南宋大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 -1200)先世故居所在的朱家巷遗存和元末徽州最著名的理学家、经

学家、忠义之士郑玉(1298-1358)在富登渡口的郑公钓台遗址。

被古徽州人们誉为“邑神”的佐国安民、匡扶正义的“忠壮”公

程灵洗,其古墓园经过新安程氏族人的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于 2013 年

清明前修缮完好。现在,程灵洗墓园已经成为海内外近千万新安程氏

族人祭祀先祖的精神圣地,每年都有海内外成千上万的新安程氏族人

前来祭奠。

近年,“徽州文化第一村”“程朱阙里”篁墩村已经引起省、市、

区、镇、村等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2020 年 8

月,时任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对民间提交的《关于建立程朱阙里历史文

化景区的建议》作出重要批示并批转交办黄山市。安徽省、黄山市主

要领导谢广祥(时任副省长)、王翠凤(副省长)、李宏鸣(时任市

长)、宋国权(时任市长)、任泽锋(时任中共黄山市委书记)、孔

晓宏(时任市长)、孙勇(现任市长)以及屯溪区历任区委书记、区

长都先后亲自到篁墩村调研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

2020 年 11 月,屯溪区、屯光镇两级政府投资 1200 万元,正式

启动了篁墩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重点对篁墩村建筑物、道路街巷、

文化设施、服务设施等区域进行风貌整治。目前,篁墩村村容村貌整治和“程朱阙里”坊(亦称“洛闽溯本”

坊)复建工程,正在马不停蹄地施工之中,游客接待中心也已开工建

设。篁墩新村、上街顶两个停车场基本建成。2020 年 7 月 7 日特大

洪水冲毁的古延寿桥已修复完工,恢复正常通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作为徽州人,我们期望

省、市、区、镇、村各级政府和所有关心“徽州文化第一村”、“程

朱阙里”篁墩建设发展的人们在篁墩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完成和“程

朱阙里”坊复建之后,继续加大对篁墩村盘活历史文化遗产的资金扶

持力度和关注力度,支持和帮助修复在新安程氏族人乃至整个古徽州

人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新安程氏统宗祠”、“程朱三夫子祠”和“世

忠庙”,修建新安氏族寻根文化博物馆,修建篁墩诗词文化碑林,修

建徽州农耕文化文物博物馆,让毕氏宗祠、汪氏宗祠、朱氏宗祠、吴

氏(青石门衙)宗祠和古民居方务德堂、邵家大屋、胡家大屋、汪家

大屋、黄家大屋、吴家新屋、方家大屋以及余堂巷、朱家巷、黄积墓、

篁墩铺、私彩桥……历史文化遗存、遗址焕发生机活力,让篁墩厚重

的历史文化复活起来,走进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成为推动篁墩经济

社会发展和百姓致富的先进生产力,将篁墩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程朱

阙里历史文化景区”、“新安氏族寻根文化旅游景区”,让篁墩村成

为名副其实的“徽州文化第一村”“程朱阙里”,成为寻根祭祖与休

闲旅游的美丽景区,造福篁墩百姓,造福国内外寻根篁墩之人,造福

整个古徽州、新黄山的人民。【作者简介】程鸣,谱名程怡铭。男,安徽省歙县人,祖籍安徽

旌德旌阳,中学高级教师。1995 年、2001 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2005 年被评为县“优秀党员”,2007 年被评为县“依法治县和法制

宣传教育先进个人”。2012 年 5 月,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和中国

基础教育学会授予“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称号。

论文《语文教育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获“2012 年度中国中学语

文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优质课《将进酒》获中国教育学会“第七

届全国优秀教育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将进酒》教学设计获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学教学设计创意大

赛二等奖”,论文《刍议徽州乡土文化资源之语文课程化》获“安徽

省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

主持和参研省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五项均成功结题,其中主持

的《徽州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课题获“安徽省教育科研成

果二等奖”。

在《教育文汇》《教学与管理》《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

究与评论》《中小学校长》《中学语文》《写作》《读写月报》《语

文教学之友》《现代语文》《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研究》《中国农

村教育》《安徽教育科研》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

文 180 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

复印转载。

系黄山市中小学统编乡土教材《大美黄山》和校本教材《诗意徽

州》主要编纂者。主编和参编《语文高考必备》、《高考作文考点全解》等中学语文教辅资料 30 余本。

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报》《黄山日报》《旌德报》《井冈山

教育》《徽州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散文 20 余篇,诗词 200 余首。

指导的学生罗琼、鲍孝兰、方晨、王兆武、毕滔、江大俊、江秀

清、张亚玲、程琼、冯艺佳、许海芳、杨俊霞、吴炫征、潘大禹等一

百余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优秀习作,有罗琼、程阳春、郑芳、冯

艺佳、程琼等二十余人在省市以上各类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另主编内部资料《程氏寻根参考》(2016 重辑刊)、 《程氏寻

根参考》(人物志专辑) 和《程氏宗谱简编(第一辑)》(四卷),

在《黄山日报》《徽学园地》《屯溪文史》《求真》《徽州社会科学》

《安徽地方志》等报刊发表徽州文化研究文章 20 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州纪事——篁墩
黄氏宗亲网
徽州文化第一村!篁墩这两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徽州篁墩的前世今生
【徽州名族家风】休宁范氏家风堪称经典
新安文化、徽学发祥地——篁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