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博士期间如何冲过没有正向反馈的瓶颈期?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带回了自己的博士阶段。以下是我在知乎上的一点回答:“我的一点经验是,大部分学者从学生到独立学者的过渡都需要一个过程,或长或短,或顺利或坎可,或跟着团队或一个人奋战,这种过渡和转化既是心态上的也有行为上的,但无论怎样,对大部分年轻学者来说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以下是几个我觉得值得思考的点:

  • “去适应跟学生时代不同的反馈形式”和“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外部反馈”,这是两件应该分开看的不同事情。一方面,从学生进入到独立学者身份,你能拿到的明确性的、鼓励性的、即时性的反馈确实可能会更少,这大概是从心态上需要适应的客观情况;但另一方面,如果反复得到负面的反馈,这其实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说明在自己的方法和路径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行动进行系统性调整。”负面反馈“虽然不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但可以是行动上很有用的信息和指导。

  • 假如一篇论文反复被拒,假如某种写作风格反复被批评,假如不同审稿人意见里总出现相似的建议——这些看上去的负面反馈其实都是提升现有能力的指路灯。没有人天生就会写论文,所有学者都需要经过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从没有方向到有的放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够快速、有效、有意义地获取和利用外界反馈,谁能够把自己心态放平、虚心客观地吸取意见并采取行动,谁就跑圈跑得更快,过渡期通过得更快。

  • 人是不知道自己形状的,碰到了外界的墙壁才有了形状。在混沌世界打怪会因为茫然而失去方向,但被拒绝并不是彻底混沌,而是一种反馈的形式,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只要这种反馈是具体的、指出明确问题的、提供明确改进方向的,每一次被拒就是有意义的。如果这种反馈只是一个决定而没有提供具体意见,那么去寻求导师、教授、其他学者的有明确性意见、有明确行动方案的反馈就至关重要。最怕的一种情况是收到具体的负面反馈后没有反思就开始跑下一圈。那么一圈又一圈都还是重复错误的动作而已,人就容易失去信心。

  • 有时候一个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人不应该孤军奋战,应该有一个”支持网络“可以求助、讨论、反思、互相鼓励。心态上先把自己放低,时刻保证”成长性思维“而不是”固定性思维“ (参见《终身成长》一书),相信在正确的方法之下学术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以上共勉。”

打完这段话之后,我却发觉这个问题值得往深处挖一挖。我觉得这位网友的问题也许可以进一步细化和扩张成以下三个问题:

  • 从学生学者到独立学者的过渡应该如何发生?心态和行动上应该做怎样的转变?

  • 外部反馈在学术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学者应该如何利用外部反馈实现快速成长?

  • 青年学者应该怎样以最好的心态和行动来面对“负面反馈”?

其实我自己读博士阶段常被另一个问题困惑:外界反馈声音太多太强,于是自己迟迟不敢动手,越不敢动手就越畏惧。导师的意见、论文委员会的意见、会议上其他学者的意见……,这些外部反馈有时候可能让一个小问题看起来像山一样高,打击一个初阶学者去尝试和行动的勇气。这位网友看起来更多的是在一个人作战,而我当时感觉自己被一个团队围得透不过风,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冲出去独当一面,缺乏对自己做为独立学者能力的确定感。表面上看,我们博士期间各自困扰的问题不同;而现在想来,实质上这些都是从学生身份过渡到独立学者身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挑战和困惑。

每个人从读博士到走上独立学者的路径和体验都不尽相同,我相信并没有一条冲破瓶颈期的标准路径。然而如何面对反馈、利用反馈、迎接负面评价,这些都是每个学者的必修课,也是值得终身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作者:刀熊,转载:刀熊说说。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和原载媒体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王志文说:单位里,走得越远的人,往往都具备这种能力。他不会因为执拗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他越客观…
高估自己的学渣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喜欢抱怨的男人,注定难成大器!掌握四个技巧,别让抱怨害了你
『景红说职场』每日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