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扶桑访帖·随感】





和西岛慎一先生一起的下午时光


毛 羽


  想过和西岛慎一先生见面会是怎样一种场景,没想到他和我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我有《书法报》的创刊号”。

  终于见到素所尊敬的前辈,不禁有片刻的紧张和一丝不确定感。还没有从短暂的恍惚中回过神来,西岛慎一先生又指着我们带去的近期《书法报》的封面人物邱振中,王蘧常先生的弟子、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同庆在一边翻译:西岛先生说这都是熟悉的。

  西岛先生着浅灰色西服,深色领带,拄着手杖,腰略有些弯,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忽然,他拿出手机,要我看。原来是《书法报》之前刊登的“书法之旅·扶桑访帖”的活动启事。西岛先生得知书法报社组织这个活动,非常高兴,还特意请滋贺大学教授中村史朗在大阪市立美术馆接待我们,并对展览情况进行介绍。

  在其后的致辞中,西岛先生说,他也订有上海的《书法》和北京的《中国书法》,最有亲切感的还是《书法报》。我们听了,心里都暖暖的,同时又生出一种压力来。

  在中日书法学术论坛上,西岛先生作了《关于近代日本对王羲之书法的受容略考》演讲。在演讲的最后,西岛先生说,我们能从初期的假名墨迹《高野切》《继色纸》及《寸松庵色纸》中感受到王字所特有的内涵和高贵的精神世界。然而,《香纸切》《筋切》《石山切》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假名作品也就变成一种技术至上的装饰姿态了。就汉字书法而言,把王羲之书法单作为技术来传承演变的历史恰巧与假名完全吻合,它使我意外地吃惊。

  80岁的老人,声音清晰,语调坚定。我想,这话对于当下的中国书法界是有警醒意义的。

  作为日本当下的书画评论界权威,西岛先生精于赏鉴,对于书画有着诸多的独立思考和真知灼见,在日本书画评论界一直影响巨大。

  他非常关注书家的“诗心”与内心世界。在这之前,他还说过,王羲之书法拥有内涵性。书家的心境是关键问题。书法界最严重的问题是不注重思想与学养,而追求表面的形式。中国的书法有中国的土壤,中国的书法历史。所以,只有在中国的书法史的基础之上才有中国21世纪的书法。

  他的另一身份是原日本二玄社总编辑,曾主持二玄社成功复制了中国书画史上的诸多名家巨迹,嘉惠后学,影响至今。

  因还有其他事务,西岛先生没有参加后面的交流笔会。临走前,他笑眯眯地朝我招手,叫我过去一起合影留念。   

  和西岛先生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回来以后,我还时时想起这个给人以亲切感的老人的笑容。

西岛慎一在演讲




当我们谈论书法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刘洪洋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举办“从王羲之到空海——中日法书名迹、汉字假名联芳竞秀展”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在书法圈里到处流传。对于爱好书法的人,得知这一消息不能不为之心动。当得知书法报组织此次书法之旅·扶桑访帖活动后,我便按捺不住,积极与书法报同仁联系报名,更鼓动学生们随我一起东渡。而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不虚此行的一次“穿越之旅”。

  此次东渡,观展览,从王羲之到历代前贤,一笔一毫动静之间,无不动人心魄;游胜地,从东京到奈良,穿梭于古今之间、城乡各地,一砖一瓦扑面而来,无不摄人心魂。处处可见中日文化交流之广,交融之深。鄙人有幸于此次活动中在东京向中日诸同道作一演讲,名为《中国书法的哲学思想》,其中诸多言论先人前辈多有论述,并非我独创之言。许是离开故国,在异乡演讲,结合旅日几天来所见所闻,我竟思绪难平,许多想法在抽离故土之后变得更加清晰起来,于此一并飨于读者。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国先人将文字创造视为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其中寄托着他们在特定时代对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的无限崇拜,因着这种崇拜,他们对于文字书写也带有一种先天的敬畏。孔子说:“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当代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说,礼的核心精神是敬。礼,何也?法度也。不妨如此推理,一切法度的背后皆源于敬畏,而对书写的敬畏自然引出了书写之法度。私以为,这也是汉字的书写何以需有法度,又何以产生法度,古文人士子何以压抑个人天性而不放肆胡写的原因所在。

  那么到了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谈论书法的时候又在谈论什么?现代社会脱离了对于书写作为知识传播手段的敬畏,书法就当然也必须作为一种独立艺术而存在了。我们常说,书法是技术的,更是文化的。所谓格物致知,技进乎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书法家必须通过认识书法之中所蕴含的动静之机、阴阳之变来体悟书法之道,并以此指引生活,使生活本身变得美起来。如先贤颜真卿者,才能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也才能说书法是文化的。文化不是记在脑中的,恰恰是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之中。如若不然,便有所谓“口言善而身行恶”“文人无行”,等等。如若仅凭多读了几本书,书法家们就敢说自己的书法是文化的,不嫌太容易了吗?一个有法度的即法治的社会必然是有尊严的社会,一个人因了靠近艺术在生活中变得知进退、懂行止,心有敬畏,行为优雅,不正是艺术所以存在的意义吗?

“刘家军”——书法之旅的一道风景




小而精、精而雅的日本古代书法


苏显双


  4年前的初春曾有过一次赴日文化交流活动,但来去匆匆,除了对东京上野公园缤纷烂漫的樱花留下较深印象外,其他的记忆早已模糊。

  这次,主要是奔访帖而来,目的明确,印象深刻。两层楼200多件展品静静地看下来,犹如在浏览一部中日书法发展史和交流史,立体、直观、全面,中日书法的辉煌成就及中国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巨大影响尽现眼前,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次展出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大都出版过,所以还算比较熟悉,倒是第一次这么集中地欣赏大量的日本书法名作,感受自然会更深一些。这里仅就展出的日本书法谈一下自己的观感。

  展出的日本书法面目大致有二。一是以空海为代表的王羲之一路的晋唐风韵,书写文字多为汉字。其中空海的代表作《风信帖》萧散简远,法意相生,有如王羲之再世,看来空海被推崇为“日本的王羲之”绝非溢美。此外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等人的作品也颇为可观,尽管书体和面目不尽相同,但基本是空海书风的延续和发展。二是平安时代以来风雅自适、柔弱轻媚的贵族风气的假名书法。这类作品所占比重较大,面目也差不太多。日本自奈良时代起,每隔十到二十年都会向唐朝派出大量的遣唐使,他们把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回日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羲之在日本的存在感和价值或许要大于在中国。我们知道,日本的假名即从汉字中来,平假名取自草书,片假名取自楷书偏旁,其视觉造型更是与汉字息息相通。如果说行书是楷书的草化,草书是行书的草化,日本的假名就是草书的草化。故落笔极为简约、小巧、空灵,其优长处在于流动和速度,一笔而成,合于自然。“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极为娴雅自然。尽管此类作品的内容我们多不能识读,但仍会被那一条条“有意味的形式”的墨线所吸引和陶醉。

  可以说日本的书法是帖学的世界,帖学的阴柔型趣味熏陶了数十代日本书法家们。不尚雄强而尚优美契合了其审美文化心理,这是其特殊的生活环境条件影响下的产物。假名书法多创作于华丽多姿、五彩缤纷的装饰纸上(这种风气早在平安末期和江户初期就开始流行),装裱也非常考究,处处体现着日本人特有的小而精、精而雅的特点。虽是做壁上观,却有书斋案头把玩的感觉,极为赏心悦目。

  这里见不到日本“前卫派”的“胆大妄为”和少字数派的“乱头粗服”,有的只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唐书风的延续,有的只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有的只是一种闲适的心境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自然安静的书写。置身其间,心情也会一下子随之舒缓安静下来。我一直以为自然平淡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可是谁又能超脱书法给我们预设的太多的法度和束缚呢?常常是写来写去费尽力气也跳不出前人的轨辙,往往是越写越迷惑,越写越做作。今人字俗,皆病在“刻意”二字,过于经营做作的结果必然是精神的苍白和肤浅。复归平淡何其难哉!难在平淡非真平淡,而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书法最终还是要“忘怀楷则”“意足我自足”地自然书写,由“形而下”之技去表达“形而上”之道。

  我想,这或许是我观看此展的一种意外收获吧。




微商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颜真卿和傅山 ——每个时代都离不开二王,这是很难超越的课题
王羲之书法的收笔规律
小楷《黄庭经》,即是开创者,也是引领者,他就是法度的确立者
纯然唐法——日本“三笔三迹”书法选辑-1
日本书道艺术
艺术家肖(萧)福昌——笔墨抒情 风格独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