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清华附小:“1+X课程”内容

  1.“1”: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让学生达成“十个一”的课程目标,根本还要依靠国家课程。怎样保证国家课程的高效,为特色课程提供时间保证?这需要整合的思维,清华[微博]附小基于学校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了课程整合的三条途径。

  (1)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指在某一学科内,在国家统一标准、地方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打破以往只使用一个版本教材的局限,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长短来实现的一种整合方式。从目前国内教材来看,现在的教材大多是一纲多本,各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适用性各异。通过超越教材,实现各教材的优势互补是学科内整合的有效途径。清华附小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对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研发了学科目标体系,编制出版了每学年一册的语文、数学、英语的《质量目标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使课程标准清晰化。《指南》梳理了每个年级学生应当达成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实施策略,搭建了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册在手,教师能够明确每个学年本学科知识、能力的经纬线,以此为依据,能比较清楚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为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在《指南》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用以实现每一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课堂乐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使课堂目标操作化,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化。《手册》为每一课精读精学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乐学单”,其中都分为三个板块:预学、共学、延学。预学——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共学——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生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质疑、释疑的循环中获得持续的提高。延学——则是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后继续思考,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手册》打通了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使课堂上的多方对话有了依凭,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练的问题。同时,因为《手册》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兴趣、增加了收获,实现了“健康、阳光、乐学”。

  (2)学科间整合

  学科间整合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学科间整合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清华附小尝试将国家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可以迁移的方法,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五大领域的划分,并不是否认学科课程的重要性,而是依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走向整合。

  在学科间整合的探索中,学校找到了一条跨学科整合的路径:戏剧。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效果设计等则都由学生完成,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各学科知识,领悟了真善美,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等综合能力。

  (3)。学科内外整合

  学校是缩小的世界,世界是放大的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应禁锢在学校中,而应该参与到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把这些密切相关的内容统整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迸发创造的火花。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通过主题或项目研究,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实践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科或跨学科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某些方面的问题展开实际研究。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用调查报告、PPT 发言、实践作业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也积累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二)“X”: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性课程。

  关于“X”: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性课程,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我们这样定义:

  一是体现学校个性的课程——如清华风物课程。而这依然沿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展开,为有各方面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途径与资源。除必修外,目前有50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学校也会根据学生新需求和学校新课程资源调整。

  二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课程——

  如对卓越学生的扶植:一条龙课程。清华附小与清华附中、清华大学[微博]共同研究“一条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利用每周一次的“分层走班”学习时间,开设数学、人文、艺术三个供“学有余力、学又所长”的儿童,进行加强学习的创新实验班,清华附中、乃至大学后,仍有与之对应的继续深造的机会,为这部分儿童提供了先行一步的机会。

  又如对特殊学生的呵护: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困难的儿童,如自闭、丧亲、离异家庭的儿童提供特殊的课程,有时甚至只为一个学生单独开设课程。

  再如学生自创课程,为那些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儿童,如车模专家、昆虫爱好者、书法翘楚,甚至家务能手、旅游达人等等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每周三中午的“水木秀场、名生讲堂”是属于他们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就是老师,学生的讲述就是他们自创的课程。  1.“1”: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让学生达成“十个一”的课程目标,根本还要依靠国家课程。怎样保证国家课程的高效,为特色课程提供时间保证?这需要整合的思维,清华[微博]附小基于学校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了课程整合的三条途径。

  (1)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指在某一学科内,在国家统一标准、地方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打破以往只使用一个版本教材的局限,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长短来实现的一种整合方式。从目前国内教材来看,现在的教材大多是一纲多本,各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适用性各异。通过超越教材,实现各教材的优势互补是学科内整合的有效途径。清华附小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对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研发了学科目标体系,编制出版了每学年一册的语文、数学、英语的《质量目标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使课程标准清晰化。《指南》梳理了每个年级学生应当达成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实施策略,搭建了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册在手,教师能够明确每个学年本学科知识、能力的经纬线,以此为依据,能比较清楚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为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在《指南》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用以实现每一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课堂乐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使课堂目标操作化,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化。《手册》为每一课精读精学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乐学单”,其中都分为三个板块:预学、共学、延学。预学——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共学——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生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质疑、释疑的循环中获得持续的提高。延学——则是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后继续思考,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手册》打通了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使课堂上的多方对话有了依凭,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练的问题。同时,因为《手册》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兴趣、增加了收获,实现了“健康、阳光、乐学”。

  (2)学科间整合

  学科间整合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学科间整合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清华附小尝试将国家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可以迁移的方法,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五大领域的划分,并不是否认学科课程的重要性,而是依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走向整合。

  在学科间整合的探索中,学校找到了一条跨学科整合的路径:戏剧。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效果设计等则都由学生完成,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各学科知识,领悟了真善美,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等综合能力。

  (3)。学科内外整合

  学校是缩小的世界,世界是放大的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应禁锢在学校中,而应该参与到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把这些密切相关的内容统整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迸发创造的火花。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通过主题或项目研究,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实践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科或跨学科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某些方面的问题展开实际研究。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用调查报告、PPT 发言、实践作业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也积累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二)“X”: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性课程。

  关于“X”: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性课程,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我们这样定义:

  一是体现学校个性的课程——如清华风物课程。而这依然沿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展开,为有各方面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途径与资源。除必修外,目前有50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学校也会根据学生新需求和学校新课程资源调整。

  二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课程——

  如对卓越学生的扶植:一条龙课程。清华附小与清华附中、清华大学[微博]共同研究“一条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利用每周一次的“分层走班”学习时间,开设数学、人文、艺术三个供“学有余力、学又所长”的儿童,进行加强学习的创新实验班,清华附中、乃至大学后,仍有与之对应的继续深造的机会,为这部分儿童提供了先行一步的机会。

  又如对特殊学生的呵护: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困难的儿童,如自闭、丧亲、离异家庭的儿童提供特殊的课程,有时甚至只为一个学生单独开设课程。

  再如学生自创课程,为那些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儿童,如车模专家、昆虫爱好者、书法翘楚,甚至家务能手、旅游达人等等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每周三中午的“水木秀场、名生讲堂”是属于他们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就是老师,学生的讲述就是他们自创的课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附小课程整合为学生更好地发展
课程,如何留住儿童易逝的好奇心
【名校情报】清华附小窦桂梅:教师才是学校发展的主体
学习时报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
窦桂梅:我当校长这几年
【对话好老师】窦桂梅: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