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优质课常态化让常态课优质化

让优质课常态化  让常态课优质化

—— 赴华东学习体会

保康县实验中学   陈香屹

一、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后果

课改近十年来,学校和教师的许多教学理念与观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解决了一些问题,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都有了一些突破,但仍然存在着不少困惑,如:作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重要标志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太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偏离了方向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对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关注的多,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太少。

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或掌握的知识有多少比较感兴趣,没有在如何得到知识或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上下功夫,对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指导的比较少。在确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时,有的课堂上基本没有这一点,有的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没有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事情出发来确定。说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了解不够,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意图。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教材、教学设计的比较多,关注学生的比较少,特别是关注学生思想、思维、方法等方面较少。

如:在初中数学复习课创设教学情景这一环节上,究竟需不需要创设情境,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情景复习引入,有时候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层次,只是凭借教材和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设计,导致所创设的情景对本节复习课的意义不大,不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无法达到师生对知识的共鸣效果,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无法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欲望,更谈不上思维的进一步扩展。若教师没有找到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部分学生一开始就对课堂教学的失去了兴趣,部分学生即便是有兴趣,但也不会持久下去。
   3、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的多,给学生的机会少

  专家们提出了上课中有三种情况教师坚决不许讲,一是不学就会的内容教师坚决不许讲;二是学生通过看书,一看就会的教师坚决不

许讲;三是一部分学生会、一部分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师坚决不许讲。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不乏存在通过学生看书能解决的,可以通过学生讨论能发现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机会,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有的即使给了机会,但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就急于来解决问题;有的在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没有及时改变教学策略,降低要求,从最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出发,从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熟悉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来逐步解决问题,而是自问自答。实际上有的例题或问题可以让学生来尝试着做,然后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就可以了,最好是请学生上讲台板演或讲解,会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对今后的学习会有促进作用。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课程资源的挖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评价方法太单一、形式单调、语言无感染力,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够透彻

教学中注重书面测试,忽视其他的测试手段(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注重知识目标的考查,忽视其他目标的考查;注重分数、名次,忽视起点与进步。教师对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自己身边的课程资源,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课堂中及时生成的课程资源等没有关注。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只关注教材,不关注与本节课有关的教具、学具的使用,对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率也不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没有挖掘到位,师生自身的资源视而不见,联系生活实际的太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具有一种“优势”即擅长考试,而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埋没了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二、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评价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国外有专业评价标准,如美国“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开发的标准

.标准1 ——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标准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标准 3——情境性学习:教学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 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

标准4 —— 挑战性教学:教学应具有挑战性, 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

标准5 —— 教育性对话:教师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教育性对话

张民生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认为: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学了还想学。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从师生提问质量可看出深度。

4、一堂好课应当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而是学生参与、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向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它是有意义的课,一节扎实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效率表现在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效率的高低有所不同,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整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给人启发。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叶澜教授说:“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我们应努力追求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性活动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按照“以学论教”的思路,有效地教与有效地学的操作点——教服务于学,实际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也可简化为三条。

1、少教多学:课堂上“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学生该做的做了没有?学生该想的想了没有?学生该说的说了没有?”

2、学得愉快:有多少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学生兴趣持续时间多长? 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3、考的满意: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效率=师生教与学的收益/师生教与学的投入。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从时空上看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上;从成果上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效果能使学生有较多得益,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上;从关系上看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高效应,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上。

三、怎样使自己的课成为“好课”?

饱满的教学热情、独特的教学风格、渊博的知识才能、精湛的教学技艺、出众的气质风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好课是需要打磨出来的,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性,有“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哪能上不出的好课?

1、不断学习,完善pck知识结构

“成功者不是经验丰富的人,而是变革速度快的人,是学习能力最强的人”。新时代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研究知识;要练就一定的专业能力:包括通用能力、学科能力、课程与教学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还要具有专业精神:包括专业态度、工作责任、创新意识、信念理想、价值观念等。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的简称,1986年由舒尔曼率先提出、并经许多后继者拓展的PCK开创了教师知识基础的新视野。教师专业知识建构了一个金字塔模型,PCK位于塔尖,是多方面整合的结果。PCK是教师区别于其它学科专家的根本特征,是教师所特有的、作为其专业基础的知识。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形式的知识。

我们要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注重阅读跨学科、跨行业的书籍,丰富和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

2、专家引领促有效

专家,是外人,也是内行;他们代表的是前卫,看到的是众多,展示的是最近研究成果。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是教师专业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就其形式主要有学术主题报告、理论学习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等,每种形式都有特定的功用,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同伴互助促共进

教师互助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群”的成长。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两人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两人彼此交换各自思想,那么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同伴互助就是通过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如果只是单枪匹马,我行我素,那他就可能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就必然存在很多不为任教者本人所知的“盲点”。相反,如果进行同伴互助,那他就能拓宽视野,增强经验,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同伴互助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备课中有,说课中有,讲课中有,作业中有,课题研究中有,平时交往中有,应该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伴互助,不仅表现在同学科,也表现在跨学科,没有同伴的互助,难以在本学科中有所提高。同伴互助不仅是老师这个职业的需要,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真正的互动,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发展。

4、自我反思促成长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新课程也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的实质是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对话、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观察者的“我”之间的对话。对话常常要自我提问,自我求解,自我完善,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左右了?在这个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怎样才能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为什么我这一句伤了这个孩子?等。通过这样的对话,就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就能趋于完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它们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常态课,是一种自然、真实状态下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在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下的双边活动,是常态下的公开课;优质课作为常态课的模板,既是对常态课的超越,又最终以常态课为依托。一堂优质的常态课,功夫不仅在课内,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在课外认真解读教材、认知教材,驾驭教材,真正的过好教材这一关,让自己融入教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智慧,那就是课后的反思与改进。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改新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落实到一节课上,使每一堂课都达到优质的水平,这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从而真正实现以学论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让我们把上好一节优质课的理念,融进日常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优质课常态化,常态课优质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教研】“双好课堂”展风采 名师引领促成长——聊城高新区举办常态课“双好课堂”观摩活动
名师指导|教师该如何上好一堂常态课和优质课?(建议收藏)
上好常态课,提高教学质量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
常态课多元化
备课备出新常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