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内容提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批判地指出传统教育理念脱离生活的弊端,建构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方式,因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启示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服务于生活,在课程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培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真人。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素质教育 启示

 

 一、生活教育内涵的探析

(一)从生活教育的本体论“生活即教育” 

在这里,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始于生活,教育不应脱离社会生活,教育应为发展人类社会生活而服务。与此同时,教育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当然,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并不仅仅是将生活与教育等同,而是深刻指明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的一致性和紧密性。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应是一体的两者相互相成,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产生效果。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对于我们的终身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并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教育。因而陶行知所说教育确切来说应该满足社会所需要的教育,该思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针对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就应该如同陶行知主张的:加强社会和学校的联系,多开展社会实践,引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察觉问题,提出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开发更为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资料,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获取新的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1]适应生活实践的角度,去探索去选择书本里的学问,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从生活教育思想的领域“社会即学校”出发

这是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即学校”是将社会视为学校,以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为教育场所,它的根本思想就是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教育从封闭的围墙中解放出来,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涵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

1939年,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做了充分的诠释,他说:“应该将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原因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组织上是为了学校而办学校,这样子“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2] 。如果教育者仍旧按传统的教育方法,将学生囚禁在学校与社会中间一道高墙里,只是进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育,那么教育必然是会失败的。因而应将实际生活当作教材,扩大教育的领域,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陶行知主张的“社会即教育”,试将整个中国社会群体都看作是教育的对象,将社会与学校密切联系,关注教育的领域与内容,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领域与范围扩宽,他给学校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认真改革学校,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进一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从大教育观的思维走向出发,促使社会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 ”出发

“教学做合一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行合一”,是以先“行”后“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从“做”中探索真知,去获取经典理论,使之形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行-知-行”的发展历程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在参与“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当然“教、学、做”是一件事情,而并非是三件事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当做一件事的时候,对于这件事本身来说是做,而对于自身的成长来说就是学,对于人的影响就是教。”[3]所以“教、学、做”的一个共同原则及时时间的生活,教育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重视实践性。 

行知的这一见解在思想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教学中采用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充分强调以“行”求,强调“行” 的重要性,然而这个“行”不仅仅局限于现在个人狭隘琐碎的实践活动,而是真实处理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更是提升了能力,完善了素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自己面对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并且通过“做”巩固发展各种实用的知识和能力。

只有在汲取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行之有效实施教育手段和政策,收获好的教育成果。

二、“生活教育理论”所针对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

    我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伤害了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负面影响。这种传统教育正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整天被禁锢在书本世界、科学世界之中,进行经院式的,僵硬式的影视训练。传统教育的制度教育将生活与知识断裂,丧失了人文主义精神和活力,学生被异化为知识的殖民主义者,使个体精神沦陷,生命意趣失去润泽度,最终使教育成为一座远离城市的孤岛。

    这种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一是局限于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确立了唯一的标准答案;三是思维的重复性操作。[4]在这种思想教育指导下的学生,则缺乏思考的独创性,虽然大大强化了智力因素,但结果往往忽视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

    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储存,而不关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抑制。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也就失去了基础。另外,对学生的要求,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思想也容易雷同,缺少个性,缺乏创见。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当下实施的素质教育的不适应

    素质教育发展到现在,课堂上,教师对文本的过多解释,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无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试图将学生的认知图式整合在课堂上,从而上升到另外的一个层次,实现质变。[5]而现当今有的教育则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太深,习惯于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则是出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动机和狭隘的“政绩”观念,硬性向学校分配升学指标,搞大奖大罚,加剧“片追”倾向。不少教育工作者担心否定“应试教育”就否定了自己从前的工作成绩,因而对转轨怀有抵触心理。从学生家长方面说,也较普遍地面临着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与中国国情不可能使所有孩子都接受高等教育的矛盾,不少学生家长仍然把上大学(指公办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而对孩子其它方面的发展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有些新闻媒体报道一些学校和教师时,也往往不恰当地突出其升学率方面的成绩。  

    因此在素质教育上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上,业务水平上,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的问题。在思想上,教育者普遍认为进行素质教育是长远的事情,而把眼光停留在抓升学率。其次在业务水平上,还有许多教师达不到规定的学历,只能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习。第三是在工作方法上,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工作常规,工作习惯已形成某种定势,而实施素质教育却需要从头摸索和积累工作经验。

(三)尊重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发展的潜能。[ 10]发掘学生的潜能,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强加干涉,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者,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师生关系必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只有亲其师,才能学其道。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应表扬学生勇敢提出见解的勇气,也应激励学生,希望他有更加的表现,美国的心理学家韦纳提出“努力”是成败最好的归因。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还应向学生说明正确的缘由,促进学生从细节发展起来。曾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孩子是需要鼓励的,适当肯定他们,对调动学生们积极的求知欲有很大的作用。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例子:二年级的一个小男生,由于成绩落后,字迹不端正总是不受周围孩子喜欢,性格内向。在一节语文课上,这位小男孩战战兢兢举起手来,给了老师一个错误的答案,招来班上学生们一阵嘲笑,可是老师却给了这位小男孩一个响亮的掌声:“老师欣赏你勇敢地表现,敢于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你真棒。”随后班上也响起了一阵儿掌声......从此之后,这位小男孩变得自信起来了,上课也踊跃举手,积极解答难题,成绩也赶上了。所以信任是赏识的源泉,正是这位老师相信他的改变,鼓励他,给他信任的源动力,使得这位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一)生活实践相较于传统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根据自己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先行后知的长期办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总结而来。而只有这种深入中心,从点点滴滴的追索和探究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经典理论,而并非是由自己的固有知识酝酿而成。因而,要从生活教育理论中学得“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并且,这种知行合一的先后顺序也是不可调换的。这里的“知”,可理解为对生活的狭义认识,即文化知识,但从广义层面来说,可理解为文化生活: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有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这是一贯下来的。”[6]对于小孩子的启蒙教育应当是建立在行动教育上,而不仅仅只是识字教育。对于传统教育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们的读书死,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批评说:“这是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由行动而产生思想,再由思想产生思想价值,这便是生活教育所得的实践真知。陶行知对中国旧教育的诸多弊端深恶痛绝,曾给以极其深刻的批判,他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死教育”、“死学校”,其特点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应试教育带有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它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忽视手脑结合的能力培养,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为知道,而不应该单方面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落实在实践性上。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 ,但如何改革旧的传统教育为素质教育 ,是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的。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启示

从教育目的来看,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着眼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是“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7]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全面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全社会的、全民族的、整体的,即为人民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为人民大众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都着眼于全社会、全民族的利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需要为根本依据。

    从教育观来看,向传统教育挑战,同应试教育决裂,是生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共同特征。其核心都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去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与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改造社会、创造新人生、创造新的世界。而今天的教育与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揭露的这些教育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才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同时在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是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集团,2005;446,689

[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著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安秀玲.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洛阳师范学校学报.2002.(8) :强化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科课程整合[J],网络科技时代 200L.(1):85

[6]邹晓东,吕旭峰 .论陶行知对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超越——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的理性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09,(6)

[7]漆新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122

 章越莹 浅谈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 《小学教学参考》201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读书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