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敦颐·太极图说》释义:


[原文]
自无极而太极。


[ 译 ]
宇宙之初,无极为天地之始,而太极为万物生化之母。


持涌按:
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可用《道德经》首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无极与太极就是无和有的关系。
'自无极而太极',含有'从无向有演化'一层意思。而朱子删掉第一字'自',变成'无极而太极'后,抹杀了无→有的创生演化关系,是刻意彰显儒家的'太极'本体论。至此,'无极'二字变成了形容词,形容'太极'的无有极至。'无极而太极',就成了'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我们以为,无极是先于太极存在的,而且是时间上先于太极存在,理所当然这同时是逻辑上的先在性。其实,依《道德经》来释'无极'和'太极'的关系,除了以'无'和'有'关系可释二者关系外,还可以'道'和'德'关系来释二者关系。'无极'就是'道','太极'就是'德',这完全符合周子的'太极一诚'本体论,这里'德'就是'诚',德之性,为'朴''真',而真即诚,可见周子的'诚'实来源于《道德经》中的'朴''真'的启示,只不过依道家,'道'仍是'体','德'之'朴''真'乃是'用'而已。当然以'道气'学说来释,'无极'仍然是'道','太极'则为'混元一气耳'。因此,无极作道之'体',太极作道之'用'来解比较合理。浅作此疏解,只是从另角度释解'无极'和'太极'关系而已。

[原文]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 译 ]
宇宙之初是从“无极”之理的信息状态内涵着“太极”混元一气能量状态。“太极”状态运动起来就生出“阳气”。而当运动致极点(速度达到极快,规模达到极大时),就会物极必反产生静(运动中的平衡即相对静止)的感觉。这种“静”的状态就生出“阴气”。当这种“静”的状态达到极致(静中蓄积了充足的能量,有能力打破动态平衡)的时候,就会重新运动(加速扩张)。
动和静,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根据;分出了阴阳以后,两个仪态(对立统一的两个能量形态)就确立起来。

持涌按:
若从宇宙化生具体过程言'动静',太极因动的推助而生阳气,因静的止积而生阴气,阴阳二气是构成宇宙化生的基本条件。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动静起到推力作用,动的过程发展到极至便转而为静,静的状态也不是永恒的,静到极至,复转化为动。其实,阴阳是太极一气的两种状态,其动者称阳,而静者称阴,静非真静,是动极之谓,所谓'大动若静',是动极而有不动的假相。由是可知,动静实乃互涵,静是动的另一形态也。这里的动静是气化流行的写照,动与静俱是动的状态,故动静互涵,互为其根,动由静出,静因动生。无极之道体'行'则太极之一气'动',气动之极则静生,静至于其极而显动相。切要注意,这里'动静'和常识上的针对具体某物讲的'动静”不同,常识上某物的动静是局部的动静,是可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短暂的动静,常识动静是有相对稳定性的,动便是动,静便是静,事物性质并不因此而发生变化。周子《通书》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周子在这里进一步把'动'区分为'物之动”和'神之动'。物之动即经验世界中的物理事实,其现象皆动静分明,所谓'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而'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就是对形而上道的神之动的体认。其表达的是:道有动静,而动静非经验世界的动静,言动言静,比拟而已。而'神也',是指这种'动静'是无极道体'神用莫测'神动神静的结果。道体的神用莫测,神动神静,就是万物生生造化的内因。所以,李道纯曰:'知无极而太极,即是知虚化神,有神则有感。神感动而生气,即动而生阳也…。'
其实,道体这种神动神静,神用莫测境界,不是直线思考所能把握的。所以,周子只好以'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之类吊诡语词来描述形而上的境界。'动而无动',是说道体之动,无有动相。动,是说道体不是抽象的死体,它混然一体而虚静灵明,而这虚静灵明混然一体之动,是无有动相的。'静而无静',是说虚寂灵明的道体之寂静,亦无静相。动而无动相,是为至动,至动不与静相对,所以亦无所谓动(至动无动)。静而无静相,是谓至静,至静不与动相对,所以亦无所谓静(至静无静)。这就是道体'即动即静,非动非静'之神用。台湾理学大家蔡仁厚先生认为,'动而无动'只是无动相,不是不动,若真是不动,便只是静而已。'静而无静'只是无静相,不是不静,若真是不静,便只是动而已。'非不动不静',表示道体之神用有动义与静义,亦实可以动静去体会;只是其动是'动而无动”之动,其静是'静而无静'之静。而所谓'即动即静,非动非静'中的'非动',则只是遮动相,遮动相并非遮动,亦非即只是静也,故静而无静矣;其中之'非静',亦只是遮静相,遮静相并非遮静,亦非即只是动也,故动而无动矣'。蔡先生对道体的神静神动之用作了绝妙说明。关于太极动静阴阳关系,实应把宇宙演化论摄于本体论的妙用中来合参体会。

[原文]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译]
由于阴阳的变化与融合,就生出了水、火、木、金、土这五种能量形态。五气运行天地间(五行),按照顺序分布与排列,春夏秋冬四季就出现了。所以:五行,起始(统一)于阴阳;阴阳,起始(统一)于太极;太极,本就是无极。

持涌按:
这里的水、火、木、金、土是先天五行次序,也是宇宙最初开辟的生长次序。太极动而生阳,由于这先天阳气的发展,于是产生出水,即天一生水。静而生阴,先天阴气的发展,就产生火,即地二生火。同样的道理,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先天的五行是倒转的,即水的逆行,产生金;火的逆行,产生木。金木水火在运行时就混合成土。待五种气产生了之后,它运行的次序就不是原来生长的次序,变成了由木开始,本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即木、火、土、金、水,这就是后天五行的次序。先天五行产生之后,就由先天到后天,于是五行的运行就离开了先天的范畴,到了后天范畴,于是改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依次运行,这就是五气顺布。

[原文]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译]
五行产生之后,它们各自就具有了其自身的特性。无极的真髓,阴阳、五行的精华,互相进行着巧妙的融合与凝聚。
具有乾健之性一类生成阳男之气,具有坤柔之性一类生成阴女之气。这两种形态的气相互交感融合就造化衍生出万物。


[原文]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译]
万物生生不息,所以宇宙也就变化无穷。只有人类 ,得到了太极中最优秀的真性 、阴阳五行的精粹 ,因此在万物中它最灵慧 (最具神识能力)。人的形体一旦生成,精神、思想也就开始发出知觉了 。人身体里五行(气)之性逐步与外界人事社会互相感应而影响,受外界的感染、变动,于是就产生了后天善恶观念。从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出现和发生了。


[原文]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译]
圣人定下 “中正仁义 ”的原则并提倡“主静”(先天之静,无极之本性)的修养方法。这就确立了做人的根本准则 。所以圣人的德性与天地相符,明智与日月相合,行事的次序与四时的推移相协调,趋吉避凶,与鬼神的功能相一致。

持涌按:
周子在此指出要以主静的德性修养方法,来立人极,以此回归天性,与天性合一。这里的'静'不是动静相对待之静,动静相对之静是后天之静。这里的'静'专指作为形而上无极之道体的本性。《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的本体就是先天虚静。因此无极的本性也就是静。而主静就是要回归到本源的无极状态。《礼记》所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以儒家而言'天理''天性'就是这个'静'。故刘宗周曰:'循理故静,非动静对待之谓'。'主静立人极'的主静,就是《老子》所说'静曰复命'。通过回到先天之虚静道体状态,来归根复天命,而'天命谓之性',也就是复性,回归人的天性了。所以周子自注'无欲故静',就不能简单地指无欲念牵动而心境平和安静,而是指无欲念牵动才进入'静'的内容,进而体验到作为无极道体的虚静明通,从而回归心体纯一虚静本体境界。如周子在《通书》中言:'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依儒家,这里'静虚'就是心之本体,'动直'就是心体之用。无欲则静虚动直,动直是在静虚之心体,明澈无滞,感而邃通,随事感应而引发的必然行为。'动直则公,公则溥”,就是指动直则公正廉明,对己对人对物无私意偏失,能够遍体万物而不遗,这就达到圣人立人极而守中正仁义的境界了。依道家以静立极修行,则如李道纯所言:'所谓静者,非不动,若以不动为静,土石皆可圣也。《通书》云:'动而无静,物也'。是谓动中之静,真静也。…若复有人以静立基,向平常践履处摄动心,除妄情,息正气,养元精,自然于寂然不动中,感通于万物也。…恁么则静亦静,动亦静;动而应物,其体常静。是谓真静。真静而后心清静,身清静,而后一切清静。一切清静,天下将自正。'

[原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译]
君子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身 ,总是吉利,小人违背它行事,难免凶险。所以说:确立天道的准则,叫做阴和阳;确立地道的准则,叫做柔和刚;确立人道的准则叫做仁和义。


[原文]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译]
也可以说:开始到终结总是周而复始进行的。“开始”是前一过程的终结,“终结”是下一过程的开始。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悟出生与死的规律和道理了。

持涌按:
死生即是终始,推其始,则知生有自来,返其终,则知死有所归。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由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万物'实乃'道气'的演化。所以,生和死根本上是气的聚散问题。人来自宇宙阴阳五气聚合,待阴阳五气分散,回归宇宙,人就死亡,人自然回归无极也。'未知生,焉知死?'今得生死之理矣!明此理,死有惧

乎?

[原文]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译]
这就是伟大的《周易》向我们揭示的道理!这道理说出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真集玄秘要》
阴阳动静相对相生之基本原理
太极图说 -- 周易禅说
《周子通书》周敦颐
周子通书-儒家心性哲学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一:周敦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