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国平: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

日前,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联合举办了《开卷有益,阅读引领青春》的对话专场。成员朱永新、周国平就中学生阅读问题与600名高一学生及老师展开对话。参加对话的还有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青春期是一个人读书习惯、品位养成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所有需要的营养,正是来自于阅读。

下面文字根据周国平老师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对“标准答案”的思考

我想谈的主题是语文教育和中学生阅读。那么为什么把语文教育作为一个重点呢?因为这次活动可能和我去年有一本书有一点关系,我去年出了一本书叫做《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

起因是这本书的编辑收集了大概55篇语文测试的卷子,这55篇卷子的阅读理解都是选的我的文章,这55篇卷子,我看了以后写了点评。对于每篇卷子,因为它有参考答案,实际上也就是标准答案,我写了点评。

我看了以后我很有感慨,首先我觉得语文老师对我太厚爱了,经常把我的文章作为语文测试阅读理解的考题来做。所以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说我早就读你的书了,一问就是中学的时候读过我的文章,或者课本里的文章,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中学生课堂这是一个多么大的一个通道啊,我很多东西通过中学语文课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对他们发生的影响。

有一次我到北京的一个中学,有个男同学站起来说:周老师你还活着啊?他说我以为你是民国时期的人物呢,因为课本里面老出现的人恐怕就应该是一个古人了是吧?当时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惭愧的向他道歉:“因为我还活着”。

所以我就有一个问题,其实像这样一种测试方式对不对?有一回我朋友的上初中的小孩,他拿出一份考卷,是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他说周伯伯你自己做做看,我就做了,做完了以后他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他特高兴,因为他得了71分,比我高。所以我的文章被选作语文考卷,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直接观察现在的语文教学,去思考这个问题。

语文课的使命

一是母语训练,二是培养人文素质

上语文课到底是为了什么?语文课的使命是什么?

我觉得是两个,一个就是母语训练。对中国人来说用母语来听说读写,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爱国,爱母语就是爱国。现在我们开放了,国门开放,很多孩子以后可能就是不一定在中国生活,你可能到国外去,到美国去、到欧洲去,但是我想只要你在母语训练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因为这个母语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精神纽带,也可以说母语就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亡了,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它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

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保存在什么地方?就保存在那些用母语里、文字里,所以如果你只要有一定的修养,到天涯海角你都是有根的,但是如果说这方面很无知,我觉得在文化的意义上,你基本上就不是中国人了,语言是很重要的,母语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到了西方也不会成为西方人,我告诉你,你流的血还是中国人的血。所以如果说母语方面如果真的是一个空白的话,或者是基础很差的话,那你将来就不知道自己什么样,你就觉得自己没有定位,所以我觉得不光是一个技巧的问题,一个对付我们现在学习的问题。语文教学绝对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它就是培养一个文化上有根的人。

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从学习的内容来说,除了听说读写,还有两种能力:一个是感受能力,即心灵的感受能力;还有一个是思,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灵的感受能力和头脑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两种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两种能力好的话,人文素质就会提高。所以“听说读写”背后的就是“感”和“思”。 其实这两方面母语训练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者是分不开的,而且共同的途径都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培养母语能力及人文素质。

语文教学中正确的“读”

我想要强调的就是要正确的“读”和正确的“写”。

什么是正确的读?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那些试卷,我觉得有的定位错了,把语文定位为一门知识,语文绝对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能力。你看那些考卷基本上语文就是靠两类东西,一个就是语法修辞,什么论证方法,用了什么什么方法,我看了这些卷子之后才知道有这么多的论证方法,什么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很多,很多……这都是在我的文章卷子里面出现的,说实话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哪里想到这些论证啊?所以像这种语法修辞、论证这些东西,这方面的知识要不要?要,可以默默的领会,没有一个人是靠这些知识写出好文章来的,写出好文章的人不一定能说出这些知识来,但是这些知识是融化在一个人的本能里。

另外课文归结知识的问题。从内容上来说,归结为某些知识要点,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哪个句子背后什么含义?当你把语文归结为知识的时候,你实际上是缩小了语文的概念,一个课文它真正的含义,如果是一篇好文章的话,它的含义要比这些知识大的多。而且如果这些知识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实际上就会逼迫学生去猜那个标准答案是什么?结果是阻碍了理解,不是推动了理解。真正的理解应该什么样子呢?我认为真正一篇好文章去阅读它的时候,是一个理解过程,文章本身它有一个含义,但这个含义一开始是不知道的,不清楚的,朦胧的。绝对不是可以写成几条是什么什么,规定下来的。

另一方面阅读的时候,也不是一片空白的。你生活过、阅读过很多东西,你心灵里面是有积累的,是带着这些积累去阅读的,如果你心里面是一片空白,什么都读不懂。所以一个真实的理解过程,就是心灵的积累和文本的含义互相作用的过程。文本越丰富、心灵的积累越丰富,你理解越丰富,这个理解越成功。这是我对阅读的理解。

有的人说了,怎么考试啊?又不能标准答案,又不能强调知识,那怎么考试?我是主张写读后感、写书评,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来。

怎么样才算正确的“写”

正确的写作,怎么样算正确的写作?

第一诚实。

第二准确。

第三简练。

我强调一定要诚实。什么叫诚实?就是说你写的时候要写你的真情实感,你真正感受到的东西,你不要编造,但是现在我们经常发生这个问题,这个作文题目学生完全是没有经历过的,是没有感觉的。然后你一定让他写,只能编造了,经常还有一个题目下面哪些要点必须要写出来。我很奇怪,每个人,哪怕一个共同的题目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怎么会有共同的要点呢?一定要诚实,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要准确,一个人写自己真情实感的时候,一定会去找那个准确的词汇和方式来表达。我反对要写的优美什么的,让学生积累了很多好句好词,写作时把这些东西给用上。这等于是让他造假,没有体现真实的东西,而且千篇一律。真情实感用准确的文字表达的话,一定是独特的。

另外要简练,少废话,因为一旦有废话的话,属于你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写作过程体现的是一个人真实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正确表达的能力。

精神成长需要营养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一下阅读。中学时期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要限于课内,应该大量的课外读物。青春期是一个人一辈子读书的习惯和品位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精神成长需要营养,营养从哪里来?就是来自书本里面。精神成长需要环境,通过阅读,你不光是生活在自己周围小世界里面,你是生活在整个人类大世界里面,所有精神成长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里面,去进行思考、进行感受,你就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本活动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主办,长江新世纪协办。

推荐琥珀经典阅读(ID:hupowencong)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国平谈语文教育:对文章的理解,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周国平:语文课的使命要通过阅读达成
周国平:学语文,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语文,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对自己文章分析阅读周国平仅得69分?
周国平讲座:关于阅读与写作,家长和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