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议陕西银锭

作者简介

    

  马肖,200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先后完成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曾在索尼爱立信等外企从事研发工作。2011年成立“水泉院”,专业从事古钱币文化推广与古典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



  收藏,往往源于一时的心血来潮,笔者也不例外,由于一个很偶然的契机,开始涉猎陕西银锭的收藏,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约一百五十枚左右的陕西银锭,那一段时间,脑子里想的都是陕西银锭,吃饭在想,走路在想,甚至连做梦都在想,这也符合本人的学习习惯,在一个时期内,全身心的投入一件事情,并感到持续性的痛苦,这样才可能有所感悟。罗振宇在《怎样成为一个高手》中曾提到:学习绝对不可能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只有使得学习的过程长期处于“不舒适区”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在陕西银锭的研究领域,不乏令人望其项背的高手,因而本人绝无布道之意,也就是把自己的学习心得给同好分享,权当是一份学习报告吧。


  下面我们就言归正传,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陕西银锭的形状偏于椭圆,由于其表面有一个四方形的戳记,像一个凹槽,所以陕西银锭俗称为“陕西圆槽银”,简称“陕槽”。由于是纯手工铸造,每一枚银锭的重量几乎个个不同,重量自三两到六两不等(陕西银锭的一两指的是35.88克),笔者过手的陕西银锭,轻者九十余克,重者可达两百二十余克。银锭是贵金属,属于称量货币,并没有纸币或铜钱的所谓“面值”,因而,是通过称重来进行交易的。由于不同省份之间的银锭,成色上还有一定区别,因而,不同省份的银锭在实际交易当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换算过程。北京的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银锭展区对这个主题有清晰的展示。



一、分区域谈谈陕西银锭


  陕西通常分为陕北、关中、陕南等三大区域,虽行政区划统属一省,但其地形地貌、经济状况、风土人情等皆有较大差异,下面就结合陕槽的发现情况分别加以论述。


第一节 陕北

  首先来谈谈陕北,“陕北”特指陕西北部的榆林和延安地区。清代,陕北与关中之间有群山横亘,交通并不便利,根据成书于民国时期的《陕西实业考察》(1932年)的记录,自关中到陕北,通常是沿着明清时期的“驿路”往北走,越往北,道路就越发艰险,所谓“愈远愈难”,请注意,这已经是1932年了,那么清代的状况想必不会比1932年好到哪里去,所以关中的商业辐射范围最北大约可以到达甘泉县,而再往北部的肤施、延长等县的货品几乎就全部来源于山西了;尤其是陕北东部,濒临黄河西岸,与山西隔河相望,且有渡口之便利,相比于关中之间的“道路备极艰险”,那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就现阶段陕北银锭的发现情况而言,其品种与数量大都集中在陕北东部、靠近山西的地区,例如宜川、延川、葭州(今佳县)等地;其中,宜川锭相对多见,葭州锭较为罕见,笔者曾旧藏一枚“葭州张恒”锭(图13),成色极佳。此外,榆林、靖边、安定(今子长县)等地皆有银锭发现,但存世极罕。从理论上讲,越是靠近山西的地区,其商业活动就越频繁,经济通常都相对发达,因此,银锭数量会多一些,从实际情况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有必要强调的是,为了输送军需用品,明朝政府非常重视关中通往陕北的“驿路”(又名“官道”)建设,时而修缮,所以这条驿路在明朝还是比较畅通的。有明一代,政府为抵御蒙古而在中国北部漫长的国境线上设置了“九边重镇”,其中,陕西就有四镇,即“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所辖范围极大,涵盖了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其中的“榆林镇”就位于今天的陕西榆林市;关中通往陕北的驿路主要是为了向“榆林镇”输送军需物资。到了清代,北方平靖,这条驿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军事作用,因此清政府的维护也越来越少,尽管这条路仍旧继续作为关中与陕北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年久失修,艰险之处越发艰险难行,因此,其商业意义相对明代而言,肯定大大降低了。


第二节 关中

  “关中”,意指“四关之中”,即东有潼关(今陕西潼关县)、西有大散关(陕西宝鸡市南郊)、北有萧关(宁夏固原市东南)、南有武关(陕西丹凤县东),四关扼山河之险,如同四把大锁拱卫在关中四周。关中是渭河的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稠密。


  清代关中的商业中心在西安附近的三原县和泾阳县,三原县长期以来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布匹、药材集散地;而泾阳县是茶叶、烟草、皮货的集散地;此外,三原县也是关中的金融中心,金融活动极为频繁,根据《山西票号史》的记载,晋商票号在三原县多设有分号。从笔者收集陕槽的实际情况看,三原、泾阳两县的银锭存世量相当可观。


  清代关中有三条最重要的商道,即“武关道、潼关道、大庆关道”;其中,以“武关道”为“正道”,这条通道在明朝万历年间,随着丹江水运的兴起才渐渐兴盛了起来,其路线自长安、蓝田越秦岭而达商州、再东行至龙驹寨(今陕西丹凤县),由龙驹寨沿丹江而下直达湖北丹江口(丹江由此汇入汉江),再沿汉江到达“九省通衢”之武昌;通过这条商路,东南地区的布匹、茶叶等货物运入陕西;而陕西的药材、核桃等土产则外销至东南,从理论上讲,“武关道”沿线的银锭存世量应该不小,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龙驹寨、商州、蓝田等地的银锭实物并不多见。其次为“潼关道”,其路线自长安出发,经渭南、华州、华阴出潼关至洛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北与中原地区的纽带;此外,还有一条商道自潼关到洛南、再至龙驹寨,从而将“潼关道”与“武关道”连接了起来;出产于山西运城的“潞盐”就是通过这条路被运往河南淅川一带的。再次为“大庆关道”,“大庆关”古称“蒲津关”,位于陕西大荔县东三十里,隔黄河与山西蒲州相望,这条路是晋商进入关中三原、泾阳商业中心的必经之路,从明朝正德年间开始,就在此设卡稽征过境商税,根据嘉庆年间的《朝邑县志》记载,大庆关“风物佳美,居民至三千七百余家,大都殷富”。“大庆关道”位于“潼关道”以北,沿线有大荔、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等城邑,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城邑的银锭整体存世较多。



  除了以上三条最重要的商道之外,还有三条商道值得提及,第一,西北方向,从关中到甘肃的通道:自西安始,经礼泉、乾县、永寿、三水(今彬县)、长武等地,到达甘肃,这条路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从银锭的存世情况看,礼泉的银锭比较常见、其它诸县中,乾县、三水较少,永寿、长武则更少。第二,西南方向,从关中到巴蜀的通道:自西安始,经兴平、武功、扶风、岐山、凤翔、宝鸡等地,过大散关,越秦岭,再经凤州、两当、河池,进入巴蜀,这条路称作“故道”或“陈仓道”。汉高祖刘邦“暗度陈仓”而进军关中、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仓皇入蜀,皆走此道。在这条路的沿线上,关中城邑的银锭都有一定的存世量,例如兴平、岐山等。第三,正北方向,从关中到陕北,在前文讲述“陕北”的部分已经有所提及,在这条通道自西安始,经三原、耀州、同官(铜川)、宜君等地进入陕北;除三原外,其它城邑的银锭都不太多见。


第三节 陕南

  陕南位于秦岭南坡,多崇山峻岭,层峦叠嶂,由于秦岭阻隔,与关中之间虽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等若干陆路,但皆须翻山越岭,无一不是艰险难行,并不适合作为商路。但陕南有汉水、丹江两大水系,可南通荆楚、西连巴蜀,因此陕南利用发达的水运条件,形成了汉水(即汉江)、丹江两大水运商路。首先说说丹江水运,丹江是汉水第一大支流,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汇入汉水,全长约四百公里,丹江将陕南与荆楚连接了起来,来自东南地区的大批货物,源源不断地沿丹江溯江而上,到达龙驹寨转运陆路;或沿“武关道”趋关中、或沿洛南越秦岭到潼关。龙驹寨成为这条水路上最重要的水旱码头与商业中心,据康熙朝《续修商志》记载,龙驹寨呈现出“巨室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的繁华景象。在咸丰年间,龙驹寨的厘税年收入竟达到十五万两之巨、居全陕之冠。银锭中有“龙驹寨厘金局”(图36)、“龙驹寨街市银”(图35、图37)等品种存世。



  由此可见,丹江水运是清代陕南最为重要的商业通道。下面介绍一下汉水商路,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的宁强县(旧称“宁羌”)境内,全长1577公里,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在陕西境内流转长达657公里,几乎贯穿了整个陕南地区的东西方向(如下图所示)。汉水先后流经汉中与安康,自安康白河县进入湖北。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汉水之便利,故而汉中地区历来为膏腴,其周边各城邑,如沔县(今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等地皆繁华富庶,以上各地均有清代银锭存世,笔者藏有一枚“南郑陈发”(图8)。安康地区在清代称为“兴安府”,是连接汉中与荆楚的必经之路,汉水自安康的白河县流入湖北,白河县位于陕西、湖北两省交界,清代咸丰八年,白河县设置厘税局,其收入相当可观。从实际情况看,“白河厘局”(图7)是陕西银锭之中存世量最大的品种之一,比较常见。此外,安康地区的银锭还有安康、紫阳、任河、汉阴等品种存世,皆不多见。



二、 分功能谈谈陕西银锭

第一节  官锭

  官锭总体上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具有官方特定的用途,例如在戳记中带有“地丁”、“厘局”、“盐厘”、“粮银”、“差徭”、“契税”等字样;第二类是由官方铸造或是由官方委托的机构铸造,例如戳记中带有“官炉”、“官局”、“银行”等字样,并未指明何种用途,可能亦可以作为多种用途使用。


  第一类官锭的本质是税银。纳税者上缴的税银可能会出现重量不同、成色不同、形状不同等多种情况,税收机构将这些征收上来的银锭重新回炉熔炼成统一的形状、相似的重量,并根据不同的税种而加盖相应的戳记以表明其特定的用途。在各个税银之中,“地丁”和“厘金”最为常见,下面分别着重介绍一下。


(一)地丁 


  “地丁税”是将“人头税”摊入田赋之中一并征收的税制(其实就是变相取消了“人头税”)。这种税制,在明代万历年间叫做“一条鞭法”、在清代雍正年间称为“摊丁入亩”;清代“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其原则是“田多者多交、田少者少交、无田者不交”,因此,“寸土皆无”者摆脱了“丁银”的束缚,获得了更多的人身自由;而“地少丁多”者的负担也减轻了很多,通过下图(图)来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曾经多次提到过“摊丁入亩”,例如第32集就讲述了两江总督李卫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的过程中,遭到了地主阶层的极力反对,因为“田多者多交”的原则大大伤害了他们的利益。陕西地丁银的品种不少,相对多见的有“扶风地丁”(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三水地丁”(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朝邑地丁”(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等几种。理论上讲,陕西任何地方都有铸造地丁银的可能性,但事实上仅有上面提到过的几个品种较为常见,而大多数则并不多见,例如笔者有幸在友人处见到过“礼泉地丁”、“横山地丁”(图32)等孤品。笔者藏有“华县地丁”(图4)、“乾州地丁”(图6)、“扶风地丁”(图5)等几个地丁品种,其中“华县地丁”相对少见。


(二)厘金


  接下来,聊聊“厘金”,“厘金”这个税种,又称“捐厘”,征收“厘金”的过程称为“抽厘”。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于江苏扬州开始征收,目的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饷银;其后,“厘金”渐次推广至全国。在陕西,征收厘金的机构叫做“陕西省捐厘总局”,成立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下设分局16处;到了光绪三十四年,分局数量增加到了31处;分局名称与地点请参考下图:



  陕西的厘金税银种类很多,其戳记一般都是地名加“厘局”、“厘金”或“厘金局”,例如“白河厘局”(图7)是陕西厘金税银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陕西湖北交界处,北临汉江,地处水陆要冲,商贾通行,四方辐辏,古称襟喉之地,在此设卡抽厘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白河县厘金税银的戳记种类十分繁多,除了最多见的“白河厘局”四字戳记之外,还有六字戳记或九字戳记,六字戳记为“白河县厘金局”,十分罕见;九字戳记比四字戳记要少一些,往往都是“白河县厘金局”加“某某某”商号的字样,例如“白河县厘金局义兴炉”等等。此外,由于白河县在清代属于“兴安府”(今陕西省安康市)管辖,因而“兴安厘局”也相对多见。在关中地区,“乾武厘局”较为常见,“乾武”指的是乾县和武功两县。除了上述提及的“白河厘局”与“乾武厘局”之外,其它的厘金税银似并不多见。笔者曾经过手“潼关厘局”(图3)一枚,四个字自上而下纵贯排列,笔法刚劲,疏密有致,这在陕槽中并不多见,类似的笔法也出现在“凤翔厘局”、“任河厘局”(图2)之上,极有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陕槽的戳记大多由刻戳匠人率性而为,在书法方面,大都乏善可陈。



  “厘局”、“厘金”、“厘金局”等这一类戳记并没有特别指明是对哪一种货物进行征税,其征税对象通常为日常用品,范围较广;但也有特别指明对某种货物进行抽厘的,例如“风宝土厘”,其中“土厘”特指土产鸦片税,“风宝”指的是凤翔、宝鸡,刻戳的匠人将“凤”刻成了“风”,在甲骨文中,“风”即假借于“凤”,看来并非匠人误写,而是汉字太深沉厚重了。此外,笔者友人藏有特指盐税的“盐厘”银锭“陕西盐厘公盛东号”(图1),存世较少。另外,还有对于烟草的抽厘,有“武功烟税”、“盩厔烟税”等孤品存世,分别藏于陕西与上海的两位实力藏家手中。除了以上提及的“土厘”、“盐厘”、“烟厘”之外,根据文献记载,还有“酒厘”、“糖厘”、“牙贴税”等厘金税种存在,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盖有上述戳记的陕槽实物。官锭之中,除“地丁”与“厘金”外,还有“契税”、“粮银”、“差徭”等若干品种,都很少见。笔者曾过手“富平差徭”一枚,这应该是富平县里的富户为了免除徭役而缴纳的特别税种。



  第二类官锭中,先谈谈“官炉”,戳记一般都是某某地名加“官炉”二字,并未指明何种用途,有可能是地方递解给陕西省藩库的税银(具体税种不详)。较为常见的有“蒲城官炉”与“邠县官炉”,笔者曾过手“蒲城官炉”若干品,感觉成色普遍较好,由于未做光谱分析,亦未采集到足够多的样本,因此,官炉锭的成色是否比普通税银或商锭的成色要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图19和图20是笔者收藏的“蒲城官炉”与“邠县官炉”。



  有学者将带有“银炉”戳记的银锭也归类于官锭,笔者认为此观点似乎值得商榷,此类“银炉”锭往往都带有商号名称,且并未指明用途,应该可以流通于市面,因此,是否归类于商锭要更合理一些呢?例如,笔者曾藏有一枚戳记为“乾盛银炉”的银锭,“乾盛”即为商号名称,这类“乾盛银炉”锭也有带“陕西”或“西安”戳记的,即“陕西乾盛银炉”或“西安乾盛银炉”等等。


第二节 商锭

  商锭,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在市面上流通的商用之银锭,一般都是具有熔炼银锭资质的银店铸造,戳记内容通常都是地名加人名,人名即铸造此银锭工匠之姓名,这是一种责任机制,也可以说是一种信用机制,也就是说,这位银匠要对自己的产品终身负责,绝不可偷工减料,自损名声。陕西商锭的品种极多,至今难以有确切的统计,其戳记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地名加人名,例如“三原王成”、“兴平李正”、“礼泉县王成和”等等,这一类最为多见,几乎占到了陕槽的绝大比例。另外,某一地区的陕槽往往出自某一位或几位特定银匠之手,例如“盩厔匡兴”锭比较常见,说明盩厔县的陕槽大多出自此人之手。不同地区陕槽的存世量则相差极为悬殊,价格亦大相径庭了。关中西安府附近或西安府以东的陕槽相对多见,例如,三原、兴平、礼泉、盩厔(今“周至”)、临潼、韩城、蒲城、郃阳(今“合阳”)、白水等等;关中西部(俗称“西府”),亦有凤翔、岐山、宝鸡(有的以“吉”代“鸡”)、郿县(今“眉县”),汧阳(今“千阳”)等品种存世;其中,汧阳银锭非常少见,笔者曾过手一枚“汧阳张海”。咸阳市西北部地区的陕槽整体上也不多见,例如永寿、长武、邠县(今“彬县”)、三水(今“旬邑”)、淳化等;其中,淳化锭尤少,近日,笔者有幸偶得一枚“淳化薛兴”锭(图18)。陕北地区银锭整体上比较少见,例如,葭州(今陕西佳县)、延川、宜川、洛川等,笔者藏有一枚“葭州张恒”锭(今陕西“佳县”)(图13),存世量仅有几枚论,笔者友人亦藏有一枚(图14)。陕南的银锭以汉中附近居多,例如,汉中、城固、洋县、南郑、西乡县等等,但整体上都相对少一些;陕南安康、商洛地区的银锭也不是很多见,例如安康、紫阳、商州等,2016年春节之后,笔者曾在西北地区见过“紫阳县任河局蒋天心”一枚,惜价格未能谈拢,也只能失之交臂了。



  第二类,地名加人名加干支, 在纪地相同的情况下,加干支纪年的相对较少一些,例如笔者收藏的此枚“壬子年三原王成”(图9);由于陕槽主要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早期,因而壬子年可能是公元1852年,也可能是公元1912年;笔者另藏有“辛亥白水郭复”(图30),辛亥年可能是公元1911年,亦可能是公元1851年,看来陕西的银匠还是不够严谨吧。


  第三类,地名加人名加纪年,与第二类情况雷同,这种纪年方式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哪个年号的纪年,例如“元年临潼张茂”(图15),到底是咸丰元年,还是同治元年,抑或是光绪、宣统之元年,就不太好考证了。


  第四类,地名加商号,例如“西安省永兴庆”。(图22)


  第五类,干支加地名,例如“庚子扶风”。此类亦很罕见。


  第六类,只有地名,例如“宜君”。(《陕西银锭》P184)


  第七类,只有商号名,例如“裴兴成记”(图28)


  第八类,地名加特定称谓,例如“南郑公议街市”(图33)、“三原周行”(图34)、“龙驹寨街市银”(图35)等等,亦有学者将此类银锭归为官锭,但笔者认为此类银锭其实商用的可能性更大;所谓“街市银”也好,或者“周行”也罢,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通行于街市”的意思,既然如此,似归类于商定要更为妥当。除了官锭与商锭之外,还有一种戳记为“寿”字或“囍”字的吉语锭,可能是当时的铸银机构为达官显贵办寿辰或办喜事时特别制作的,存世也很少,笔者有幸入藏一枚“寿”字吉语锭(图31)。



三、从陕西银锭上看地名的沿革


  笔者收集的陕西银锭中,有的地名使用“州”,有的使用“县”,也有的使用“邑”,下面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笔者的藏品中,有“乾州杨玉”(图10)、“乾州吴成”(图11),“乾县王坤”(图12)等三锭;其中,乾州即今天的乾县,在清代,乾州是直隶州,与府平级,皆直接隶属于省,乾州管辖武功、永寿二县,在民国二年,即公元1913年,改乾州为乾县,不再辖武功、永寿二县。因此,乾州银锭的铸造时间比“乾县”银锭要早。笔者藏有“渭南成聚”(图17)、“渭邑德计”(图16)等两锭,其中“渭邑”指的就是“渭南”,“邑”意为城,在清代,“邑”特指县。在战国时期的布币中,“邑”字比比皆是,例如梁邑、阳邑等,可见“邑”是对于“城市”非常古老的称谓。陕槽之中还有类似情况,例如用“武邑”指“武功”;用“泾邑”指“泾阳”;用“靖邑”指“靖边”等等。据说在县名中带有“邑”字的陕槽,年份要更久远一些,但笔者尚未找到文献依据。笔者藏有“武邑复盛”一枚(图29),“复盛”极有可能是清代山西祁县乔家所开设商号“复盛公号”。



  此外,在陕西银锭中,“周至”的写法是“盩厔”,所谓“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所谓“盩厔”即山环水绕之意,在公元1964年,由于简化字改革,将“盩厔”改为了“周至”。“三水地丁”银锭较为多见,三水就是今陕西省旬邑县,旬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在北魏时期才更名为三水,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由于与广东省三水县重名,将县名又改回了“旬邑”。地名为“咸宁”的银锭也较常见,在清代,西安府由两县分治,即西北为咸宁县、东南为长安县;咸宁县于公元1914年被并入了长安县。西安市今天还有道路命名为“咸宁路”。


四、陕西银锭对于周边省份银锭的影响


  由于贸易的需要,陕西周边的省份,例如山西、甘肃、宁夏、河南等地,皆有与陕槽形态相同的银锭铸造。笔者曾在中国西北地区收获一枚“古绛长兴”锭(图23),经考证,其归属地应该是山西省长治市绛县古绛镇;另外,笔者藏有甘肃银锭三枚,其戳记分别为“庄浪成泰”(图25)(今属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甘肃匠蔺发祥(图27)”、“甘肃省永顺祥号(图26)”,其中“甘肃省永顺祥号”为仅见品。河南三门峡市的会兴镇在清末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因此,带有“会镇”戳记的银锭比较多见,一般都是“会镇”加某某商号,笔者藏有会镇的银锭约五六枚,其中一枚为“会镇泰源”(图24)。



 五、 陕西银锭的收藏与辨伪


  对于陕西银锭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其实玩的就是银锭表面的文字,这一点类似于古钱币的收藏。但令人遗憾的是,陕槽戳记清晰的其实非常少见,由于在打戳之时,银锭处于半凝固状态,若火候掌握的不好,戳记打过之后,银锭表面往往会出现冷却时产生的气孔;另外,若用来打戳记的铁戳多次反复使用,不但模具的字口会有磨损,而且字口之内可能残留有银渣,那么打出来的戳记肯定就越来越差了。此外,在陕西,为了携带方便,人们往往将银锭放在一个细长的褡裢之中,好像摞碗一样,一个个摞起来,这样就会造成银锭的底部与另一银锭的表面长时间的摩擦而使得字迹渐渐模糊。由此可见,先天铸造的不足,再加上后天使用习惯中造成的磨损,保存到今天的陕槽品相好的就十分难得了。在收藏陕槽的过程中,笔者感觉收集地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如果将来可以把大部分陕西地名收集起来,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吧。图21是笔者收藏的“白水马王”银锭,此锭字字如斩、成色极佳,为笔者最为珍爱的陕槽之一。


  谈到陕槽的辨伪,绝不能按图索骥,无论是底部的气孔,还是侧面的水波纹,抑或表面的戳记,绝不能只观察一点,要综合起来看,否则会失之偏颇;若拘泥于一隅,可能会失之全貌。例如,有的陕锭底部有气孔,有的没气孔;有的侧面水波纹明显,有的却并不明显,因此,辨别真假主要还是看整体,看气息,看韵味,多上手真东西,多感悟,“感觉”才会慢慢积淀下来。笔者选取了若干陕槽的底部和侧面的状态作为样本,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泉斋藏集藏随笔之银锭(一)
陕西“龙驹寨 厘金局”三两槽锭
清陕西龙驹寨厘金局五两槽锭
观点 | 陕西蒲城王平银锭解析 有水波纹较平滑更早
独具魅力的清代四川银锭
诚轩18春·钱币|苛捐杂税五花八门:川锭选萃|银锭|光绪|诚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