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唐代墓志石刻编年·序(历史研究中的日历问题,实际用历与颁行历法并不一致
唐代墓志石刻编年·序 (2007-12-26 23:45:30)转载▼
标签: 序文


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就注重农耕,全力解决民生问题。炎帝神农氏,就是农耕社会的祖师爷,他带领部族民众上山烧荒种粟,从此有了可口的小米。五千年后,八路军还靠“小米加步枪”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人类毕竟还在童年时代,还得顺应大自然的风云变化,以求有个好年成。农事活动始终受着季节气候的制约,顺天而生,逆天而亡,道理是明摆着的。我们的祖先真伟大,他们顺应天时,高度重视天文、天气的观测与记录,力求掌握时令变化的规律,用来指导农事指导生活。《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暦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就是“观象授时”,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掌握其运行规律,以审知时令而授民,便于农事。又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帝尧时期,已知一年有366日,又用置闰月的办法调配月与岁。这就是帝尧时期的历法,有了回归年长度,又会设置闰月,显然是阴阳合暦体制。不难明白,历法的依据还是天象,主要是日月的运行时间与规律,历法不过是调配年月日使之大体一致,显示出一种周期性变化,以此管理、记录人事、农事活动。有了历法,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人们的各种活动记录就有了时间的脉络,再也不会杂乱无章。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历史材料之所以丰富,历法的作用实在不可低估。有了历法,才有历史的记录,这就是史记。《春秋》就是鲁国的史记,孔子编写出来给他的弟子做教材用,所以流传下来。其实,周天子有史记,各诸侯国都有史记。《孟子·离娄》载:“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穆天子传》就是现存最早的周穆王十三年西游的史实记录,就是一部史记。《逸周书》载“史记第六十一”,今本《竹书纪年》“穆王二十四年,王命左史戎夫作《纪》。”指的就是这一篇。穆王还要戎夫辑录历史上重要又可鉴戒的史事,每月朔日、望日讲给他听。这又说明,穆王之前是有史记的。以年月日时间脉络记录史料,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种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发其端,其后有《春秋》《左传》;东汉荀悦简化《汉书》编著《汉纪》,实为编年体西汉史;东晋袁宏仿《汉纪》,成编年体东汉史《后汉纪》;作为编年体通史巨著则是宋代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它记录了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公元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列为编年体史书的还有历代的起居注、各朝的实录。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轴,开断代史之先河。仿其体例,各朝都有号称“正史”的断代史出现,这就是“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的来源。在浩瀚的史籍中,能与正史比肩的就只有编年体史书。编年体的特点是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涉及年月日,当然就是历法的范畴了。历法在编年体史书中的重要地位,那是不言而喻了。
史书的纪年,最早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商代、周代依商王、周王在位年数来纪年。鲁国国史《春秋》以鲁国国公在位年次纪年。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正式建立年号,这是中国帝王年号纪年的开始。皇帝一般在即位时就确立年号,中间根据需要可随时更换。年号换得最多的是武则天。她在位二十年,先后使用过十八个年号,真正的随心所欲。明清两朝,大体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比较省事。不用年号的帝王实在太少。至于干支纪年,东汉才普遍使用。干支纪年起了一个延续久长的纪年作用,民间的应用确有超越帝王纪年法的永无更换的突出优点。史学家在官方的帝王纪年之外,往往注明干支年代,自在情理之中。
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史书的纪月,主要采用数序从一月、二月至十二月,闰月也称“后×月”。史书的纪日,甲骨文显示就是干支纪日,一直沿用,时至至今,日干支还是清清楚楚。这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不过朔日干支的记录尤其重要。古代帝王要“告朔”“颁朔”,就是公布一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的月朔干支。月朔干支明,每月的初几、十几、二十几的干支也明,全年的日干支也就自不待言了。
不难明白,编年体史书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史料的真实可靠,一是年月日的准确无误。这里主要讨论涉及年月日的历法,这也是面前这部三百多页的《唐代墓志石刻与唐代的暦》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洛阳考古研究所青年学者王化昆同志等,花了十余年时间,广泛收集唐代墓志石刻数千方(包括拓本),以墓志所记年月日(含月朔、日干支),较比唐代帝王年号纪年及其文献所载的月朔、日干支,借以探讨整个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实际用暦。这是一个没有人做过的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就体例说,我把它视为“墓志石刻编年”,就内容说,在于弄明白历法的暦与民间墓志所反映的实际使用之暦彼此的差异,肯定实际用暦。
我们知道,上古是观象授时,强调室外观象,随时观察随时调整闰月,以求年月日的调配大体吻合。待到回归年长度365·25日及朔望月长度29·5日的掌握,连大月的设置有了规律,十九年七闰基本认知,历法就从室外进入到室内演算的阶段。从《左传》暦朔考知,这当在春秋后期,“鲁文公四不视朔”可以为证。敢于多次不视朔,只能说明朔日已经能够推算。战国时候的孟子很自豪地说:“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至迟战国初期,四分暦的创制与使用是可以肯定的。张汝舟先生考定四方术殷暦行用在周考王十二年(公元前427年)。《汉书·次度》记录的天象,冬至点在牛宿初度,也证实了这一点。可以说,整个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行用四分暦。四分暦的基本数据是回归年365·25日,与实际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毕竟还有差距,“三百年辄差一日”。所以到汉初,“日食在晦”多次出现。这种实际用暦与实际天象不相吻合,乃是暦术的不精造成的。为追求与天象一致,古代频频改暦就可以理解了。就以二百九十年的唐朝来说,新出的历法也在十种以上。计有:
唐高祖武德初,傅仁均造《戊寅元暦》;
高宗时诏李淳風造《麟德甲子元暦》;
武则天时,太史瞿昙罗造《光宅暦》;
中宗时,南宫说造《景龙暦》;
玄宗开元九年,一行受诏改治新暦《开元大衍暦》;
肃宗时,韩颖造《至德暦》;
代宗时,郭献之造《五纪暦》;
宪宗时,徐昂造《元和观象暦》;
德宗时,徐承嗣与杨景風造《正元暦》;
穆宗时,诏日官改撰《宣明暦》;
昭宗时,诏改治新暦《景福崇玄暦》。
其中影响大者,当是《戊寅暦》《麟德暦》《大衍暦》。而行用时间长的也只在五十年上下。频繁诏改暦法,必然造成旧暦新暦交错使用的混乱。新暦、旧暦自有月大月小的不同,记录在墓志上,朔干支相差一日就比较容易理解。如仪凤四年己卯(679年),墓志有“正月癸未朔”,又有“正月壬午朔”,“二月壬子朔”。不难明白,上年十二月大,三十晦壬午;则正月小,必癸未朔,二月壬子朔;上年十二月小,二十九晦辛巳,正月大壬午朔,二月壬子朔。此前,从唐高祖始,使用《戊寅元暦》,至仪凤已有六十余年,这是老皇暦。高宗时的《麟德甲子暦》才行用十余年,未必就完全地取而代之。就使用者来说,似乎就各取所需、各行其便了。探讨唐代的实际用暦,这其中的是非,也就未必说得清楚。
1972年临沂银雀山二号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内中有“汉武帝元光元年暦谱”,反映了汉初的实际用暦。如果与室内推演的实际天象比照,也只有余分的不同,比较日干支却是相差一日。
天象与实际用暦并不一致,这个疙瘩怎样解开?后人编撰的《二十史朔闰表》之类也不会管用,因为这些《表》只列出了朔干支。干支记日只有整数,就不是理想的标尺。用现代科技手段编制的反映准确的实际天象的“朔闰表”,注明了合朔的时(h)与分(m),才可资比照。就古代暦术来说,就是朔日的余分。利用余分的大小,确定朔日干支。余分大,算一个干支日,余分小则不记。只有这样,利用实际天象判断实际用暦的是非,才令人心安。余分的取舍,还得对照诸多文献,当然需要择善而从。
唐代的暦法虽有十来种,运算中余分的大小也会有所差异,但数据的差别不会有多大,不同主要还是在大月小月的配置,闰月的安插。如果注意到这些,实际用暦就不难把握。
化昆等同志的研究是深入的,严谨的,细读“前言”,令人感动。没有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这样的题目会让人乏味。几千方墓志,数以千计的朔干支、日干支,就是整理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要从中发现唐代用暦的真实本象。化昆同志对暦术有深厚的研究,运用暦术也得心应手,在年轻一代的学人中是难能可贵的。取得这样的成绩就绝非偶然,体现了他的功底与功力。这样的课题,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且都能做好的,我乐意看到他们在编年体史书方面有更多的著述,取得更好的成绩。
张闻玉 2007年12月26日 於贵州大学寓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三)
实事求是地说:司马迁是破坏华夏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人
这10道问题你能答对几题吗?(古文化常识4)
解密干支历法的天象原理
文学知识(一)
道历(黄帝纪年)与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