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家箴言:许禹生再注《内功经》
userphoto

2023.04.15 山西

关注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原注:内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脉络。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原注: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阴高骨而止。督脉起于脊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脉前后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原注:井者,肩井穴也,在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头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发劲穴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以从容为之,循循者,以渐而入之意也。

许禹生注:肩井者,颈侧锁骨与肩胛骨之间凹陷处。曲池穴者,曲肘上下膊骨之间肘弯高处。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原注: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离乎自然之真气也,学人正要尝未有奥妙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原注:龟尾者,尻骨尽头处也,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时,存想真气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

许禹生注:存神丹田,俟真气充足后,自然由尾闾上升矣。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原注: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穴,言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诚中形外之验也。

许本原注:小腹正中为气海,顶上正中为天心,存神于此,形光于外也。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用功时,沉气于此处,以为升发之机耳。

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原注: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承上文言,既明脉络,以后必须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脉络之言亦空谈矣。

许禹生注:气因督脉上升,经任脉下降,复还下丹田,而神光则聚于天心中者也。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原注: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背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然正头须提项来,顺肩须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许本原注: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活,背式正平,胸正,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真窍也。

许禹生注:头正而起者,头顶中正,项勿偏侧,顶心虚悬,太极拳经所谓虚领顶劲也。肩平而顺,即两肩水平,太极拳经所谓立如平准也。胸出而闭者,即太极拳之涵胸拔背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胁开而张。

原注:步虽有上下,而足必须极力坚固稳住,不可摇动;膝之为功,外曲内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意伸之;前阴向后极力缩起,自然深藏也;两肋骨缝俱要极力开张,以合出肋之势。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原注:用功之时,气如抽丝,自鼻出入方不损伤脏气,此气之所以必用匀也,调之者出入之息也。劲必先松以用紧也,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

许本原注: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

许禹生注:足坚而稳者,太极拳经所谓立身须中正安舒,无论死活椿步,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立坚行稳,所向无失也。膝曲而伸者,形虽蹲屈,而意则舒展,拳经谓行气如九曲珠之意。内扣膝而敞裆,射经云:开裆下气,舒胸是也。胁,肋骨也,胁骨撑开,使气舒展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原注:承上文言气调而匀,发明用气法,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可闻,此调气之法也。提之者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伏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如龙之蛰,如虎之卧,潜伏不动也。

许禹生注:古人以一呼一吸为一息。仙人有调息妙诀,吐纳神术,皆练此息也。普通人之呼吸,每多短促,仙人锻炼之,易以深长。因是子曾分呼吸为胸式,腹式,深呼吸三种。而外如定为内呼吸,外呼吸两种。胸式为最短呼吸,下不逾膻中;腹式助以胸骨弛张,则可达脐;深呼吸则运以横膈膜之内,深达脐下;此皆有声有色,而为外呼吸。若道家之呼吸,绵绵若存,用之不动,一吸则气自督脉而升,上至玉顶;一呼则真气下降,而下至海底,无声无臭;而为天地之极至,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沉至底。

原注:承上文言下气之法也。谷道者,后阴也,收之者,惧气之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气无阻碍也。不拘坐立用气,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原注:此言真气升降之经路也,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之第七节便是。

许禹生注:丹道聚火载金节,即用参同契,拘束禁门要诀。当一阳初动之际,紧塞太玄,闭任开督,采用达摩刘海蟾两师「吸、舐、撮、闭」四字诀。吸者,鼻中吸气,以授先天也;舐者,舌挂上颚,以承甘露也;撮者,紧撮谷道而提明月,辉辉顶上飞也;闭者,塞兑垂帘,兼逆听内视,久而神水落黄庭也。无论行住坐卧,茍遇阳气发动,药产神知,则吸气以升之,吞气以降之。如此渐渐抽添,渐渐凝结,自然铅日减,汞日添,浸至铅尽汞干,阴尽阳纯,则大药成矣。凡此皆须心领口授,非笔墨所能形容尽致也。

既明气窍,再释劲诀。通、透、穿、贴、松、汗、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原注:承上文言,劲松而紧,言练气之法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来无碍,「柔软」之意为之。

许本原注:通透,往来无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原注:穿贴者,横竖连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谓也。

许禹生注:上下肢均有三关:即肩、肘、腕、胯、膝、脚,是也。上三关不透,则力不能达于手指,发劲无力;下三关不透,则底椿不稳固,行步不坚实,举动迟缓,何能顺适?善书者,力透纸背,传达迅速。穿,贯串之意;贴,则粘黏不断。

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

原注:松者柔之甚,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汗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收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汗如冰之结,二者有交互相济之道,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

许禹生注:松者,不滞柔静之意,静以蓄之也。萃者,集中,刚健而莫能御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原注:合者,周身骨节合而为一也;坚者,横竖之谓也。此视穿贴二劲更进一层。

许禹生注:合者,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原注:此下步之真窍也。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也。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

许禹生注:合者,一之也,周身一致,向前退后,互相辅助,毫无牵制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处不坚,无处不转也。

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原注:颏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项矣。两背骨极力贴住,意其劲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也。

许禹生注:肩井穴在项侧锁骨与肩胛骨三者之间软窝处。

折天柱以下气,视合谷以立门。

原注:天柱穴,在后高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之,自得其窍;合谷穴,俗名虎口穴,遇敌之时,将手擎起会与耳齐,专睛视之,此玄门之法也。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原注:以一身而言,自井顶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背骨至于手头,横劲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于两肩云门穴,竖劲也,自六腑转于斗骨横劲也;以一腿而言,自内胯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膝至臀横劲也。总而言之,横中有竖,竖中有横,遇敌之时,横以克竖,竖以克横也。

许本原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臂手也,以身说;竖者,自腋至二井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头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许禹生注:宋远桥师云:一要喉头永不抛。盖欲正头先正项,欲正项则颏须正。头部应与脊背一致,所谓一动无不动,牵动往来气贴背者是也。欲松肩若仅注意肩部则反觉滞碍,肩为上肢头一关,此处通,则三关通矣。天地之间任人纵横交互其用,错综其道,茍循斯法,无往不利。

作者与原济宁市长梅永红同学在华大基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传内功四经
楚山道人《内功经粗解》
【内功经(三)】
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
师宜斌-内功经
拳道集录.内功四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