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岸三地的大学,到底哪家强?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考模式已经于今天成功开启!高三学子们是不是每根神经都被牵动着呢?昨日,世界上最强“学霸”之一的霍金都发来了对学子们的祝福和激励。


你们中的许多人即将参加#2016高考#,我在这里祝愿你们,新一代的科学人才,金榜题名。这是你们勤学不辍的顶峰,也标志着你们美好未来的开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母一直很重视教育。我很庆幸这一路来学习给我带来得无数的机会。无论你励志成为一名医生、老师、科学家、音乐人、工程师或是作家 —— 请勇往直前地追逐你的梦想。你们是下一代的大思想家和意见领袖;未来将因你们而生。


有了学界“大神”的加持,相信学子们一定会考出不错的成绩,阿信看好你们哦!其实学子们家长们大可不必紧张,高考只是一条通往大学生活的必经之路而已。那么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两岸三地的大学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阿信和大家一起分享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对两岸三地高等教育的简述。




两岸三地高等教育略述


文丨郭位


展望未来,面对的挑战日益严峻,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物医学、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疾病流行、全球政治经济不稳定等,需要跨学科的研讨,并有赖各地、各校的教研人员携手合作。然而,大学教师是否投入足够精力从事相关教研、指导学生、沟通社会?我们的社会,包括媒体,在这些课题上是否尊重大学、真心与大学合作,共同维护大学自主、支持高等教育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后的英国高等教育变革可作为两岸三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参考。

香港的高等教育

1962年,香港有300多万人口,只有1所大学;1990年香港人口增加到500多万,也只有2所大学及几所小学院,今天700多万人口的香港则有8所政府资助的大学,其中的6所算是90后大学。香港高等教育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相当一致。即使如此,香港的大学也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过去20多年,香港高等教育长足进展。衡诸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香港似乎可为表率,带领推广两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可是就实践而言,香港对教研合一的概念不甚了解,其现有的行事方式、创新思维及学术文化方面,也有待补强。

 

高等教育成功的一大支柱是学术自主,即在从事教研时,充分享有自主权与自由度。在宽广的空间之下,不可违反学术伦理,把有关私利、无关学术的活动带入校园。在先进的大学里,用专业的讲法,违反“行事规则”的情况不可存在。

 

高等教育成功的支柱之二在于采用高标准,并以此引领社会。问责是现代社会的行事准则,适用于个人与单位,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阶层。与西方相比,香港的校园氛围欠缺多元文化。

 

追求卓越,须靠勤奋的教研活动,没有捷径。资源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政府拨款占大学经费的比例逐年下降。为了灵活运用资源及反映社会价值,港府于2003年将大学薪酬与公务员脱钩,至今8家政府资助的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约占全部运行经费的55%。与邻近地区相比,香港的大学较台湾与大陆的大学教职员待遇优渥,争取足够资源以维持此一优势,将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

台湾的教改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失败,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1945年之前的台湾,受殖民统治,高等教育遵循日本模式,基础教育严谨扎实。1945年之后,台湾的大、中、小学,采取中小学12年及大学4年的美式教育,教学活泼,除早期实行义务教育的小学及1968年实施的9年义务教育之外,入学不易,各级学位的品质皆有保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措施,在法令、课程等方面,做出重大变革。直至2002年废除实施48年的大学联招,改采多元入学。教改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减少恶补、给年轻人公平受教的机会,可惜教改之下,几乎无限制地普设大学,以便于争取地方选票。教改牵涉层面广泛,品质失控,社会争议不断。

 

在“广设大学”的口号下,“教育部”放宽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升格的限制,并扩增公立大学的数量。大学膨胀,各家取名一时词穷,甚至有几所大学和大陆著名大学的校名几乎毫无区分。大学新生的招生数额远超出高中毕业生的人数,许多大学招生不足,甚至有公立大学研究所无人报名的憾事。

 

台湾与英国有相似的一面。台湾新大学的涌现,也有当年“解严”后政治转型、社会民主开放的背景,应“广设”之运而生的90后大学扩大了青年升学的机会。但是大学数量急速增多,因趋极端而遗害难解,特别是50余所公立大学的设立使得本已拮据的教育资源更遭稀释,各大学平均所得的经费仅相当于香港个别大学的1/5,拖累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此外,职业学校、技术学院的师资和设备未够水准,匆匆升格为普通大学,不仅失掉了原有的利基,也加剧了整体教育品质的下降。

 

如今政府终于决定调整高等教育政策,台湾已然落后曾经紧跟在其后的韩国。高等教育政策的错误,影响的不只是高等教育,也同样表现在创新科技、文化艺术、政经发展等欲振乏力的各个层面上。台湾的教改损失惨重,补救乏力,怨声载道,又是“心件”缺失的一个例子!

大陆大学的二次崛起

随着经济起飞,大陆高等教育重组,重点大学异军突起,其中以某些985以及C9(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受到政府重视,投入巨额经费;与台湾大学百多亿新台币的年度经费相较,2014年北京清华大学年度支出超过百亿人民币,仅为一例。近来大陆显示出补强高等教育的决心,积极引进如纽约大学(NYU)、杜克大学(Duke),乃至哈佛大学(Harvard)医学院等一流学府。


百年前的北京与上海已有如燕京、圣约翰等先进的私立大学。中国最早的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于1879年,只比1877年明治维新时期成立的第一所日本大学东京大学晚两年,还要早于1897年明治维新后成立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不过20世纪50年代之后,大陆重组大学,不但燕京、圣约翰等大学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连北大、清华等西式国立大学的院系也被分化重组成单科大学,倒向俄式学府的组织形式。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人才断层,大陆高等教育停滞多年。

 

也有很长的一段时期,大陆的中小学教育施行9年、10年、11年的学制,仅有少数如清华大学曾经以5年或6年的学习过程作为大学的养成教育,似乎有弥补中小学教育年限不足的意思。

 

风水轮流转,蓦然回首,二度转向美制,已然落后半个多世纪。

 

1949年以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的大陆,无论在办学理念、教研品质,还是师资水准、高等教育投资、高等教育政策上都很落后。近年来,大学扩建和扩招,提出各种方案吸引优秀师资,但是师资的水准依然参差不齐,影响教研。如今,科研经费相对充实,C9中好几所大学表现出色,但高等教育界基本上仍然处于“人治”的状况。

 

大陆各式大学林立,如果有人只想得到学位,入学并不困难,学费低廉,教研品质不一,大有步台湾高等教育后尘之虞。与港、台不同的是,大陆的大学似乎更偏向资本主义,如果因缘际会,大学教授的薪水收入、研究资助会随着市场价值而浮动调整。

 

大陆许多大学的新校园占地广阔、绿化成荫、硬件充足,软件也能迎头赶上港、台的大学。大陆的高等教育充满活力,上进心强。可是,其高等教育管理机制透明度不足,管理人员地域局限性太强、多样性太弱,重形式轻实质,教研脱钩,文凭主义当道,授课时数太多、研讨机会太少,缺乏教育投入与回报的概念。

 


本文摘编自《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

郭位 著丨2016.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公立院校)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揭晓 清华和台大并列第一
上海交大推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
2019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十强排名变化(20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