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统一全国的“始皇帝”居然被农妇指着鼻子骂成笨狗?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六国,奠定后世中国的基础。中华民族的统一,实际上是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入侵压力的一种反应。在一千年之后,英国同样出现了入侵的“匈奴”以及“始皇帝”。


正文:


公元849年,后来被英格兰人称为“拯救者”的阿尔弗雷德(古英语:?lfrēd,英语: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 出生在伯克郡,他是威塞克斯(Wessex)老国王埃塞尔沃夫的第四个儿子。这一年,正是维京海盗大举开始进攻英格兰的起始。


由于与维京海盗的战争非常残酷,一方面需要集中全国的力量,另一方面,国王的战死率非常高,因此威塞克斯王国不再实行氏族传统的诸子均分制,而是实行“兄终弟及”制,这种制度能够防止国家的力量分散,相对于后来的“长子继承制”(欧洲到公元11世纪开始普遍采用长子继承制)更适应严酷战争的需要:万一国王战死,由弟弟顶上,不至于上来一个年幼的国王导致群龙无首,大权旁落。


中国历史上也曾存在过这一制度。商朝的传承,是嫡子继承与兄终弟及混合的制度,春秋时期,一些国家基于类似的压力,也曾实行过这一制度,最为著名的是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中的吴国,由于长期与彪悍的山越人作战,国王死亡率也很高,曾实行兄终弟及制。后世最有名并且争议最大的,则是北宋前期赵匡胤和赵匡义之间的兄终弟及。这种制度后来被废除,原因在于,比起嫡长子继承这种简单的“单线程”,兄终弟及是一种“多线程”,特别是国王又有弟弟又有儿子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爆发内乱。在农业社会时代,继承制度越简单越没有争议越有利于国家稳定,因此各主要大国都经历了“举贤——世袭——(嫡)长子继承”的演变。


宋朝的兄终弟及


阿尔弗雷德的大哥二哥当上国王后相继挂掉,公元866年,他的三哥埃塞尔烈德当上国王,阿尔弗雷德和国王一起并肩作战抗击维京人。


公元870年是整个英格兰的低谷期,几乎所有的英格兰王国均陷入维京人手,只有威塞克斯王国依然在坚持抵抗。当时,为了向海盗们赎买和平,包括威塞克斯王国在内的英格兰诸国不得不向农民征收称为“丹麦金”的国税,导致农民纷纷破产。


公元871年,国王在四月份的战斗中不幸负伤身故,根据当时“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阿尔弗雷德继承了威塞克斯的王位,他掩埋了兄长的尸体,擦干了泪水,继续坚持战斗。这一年大大小小发生了九次战役,被称为“阿尔弗雷德战争年(Alfred's year of battles)”。


在此后的几年中,阿尔弗雷德屡败屡战,但他的斗志始终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来越顽强,并更加注重战略战术。据说,阿尔弗雷德又一次战败后,他为了避免被敌人俘虏,藏身在萨默赛特郡沼泽中,困饿难耐之际,一个放牛人收留了他。一天,放牛人的妻子把阿尔弗雷德一个人扔在家里,让他照看炉上烘烤的饼。他一边收拾着弓箭,一边为他的臣民被维京人到处追逐而担心,并憧憬着有那么一天能够狠狠地教训维京人,就想得出了神,结果把饼烤糊了。“天哪!”放牛者的妻子回来后嚷道,狠狠地训了他一顿“眼看烤熟的饼都看不住,真是条笨狗!”

阿尔弗雷德被农妇责骂

(脱毛的凤凰不如鸡,落难的国王不如狗!)


公元878年春,阿尔弗雷德重振旗鼓,在艾丁顿(Edington)大败维京军队。这次胜利成为抵抗维京人战争的转折点。据说,在这场战役发生前,阿尔弗雷德利用自己的音乐家天赋,乔装打扮成游吟诗人,背着竖琴,走进维京人的营地。他就在维京人的头领古斯鲁姆的帐篷中弹奏吟唱,用歌声聚来了大批维京人。他看起来一心一意地演唱,其实却在暗暗观察着敌人的帐篷、装备、士气,以及所有他必须知道的东西。

阿尔弗雷德假扮歌手


不久之后,他在约定地点聚合起忠实的追随者,他们流着欣喜的泪水向他高呼致意,他们原以为国王已经失踪或牺牲了。他带领着队伍冲向维京人的营地,一举击溃了他们,将他们围困了整整十四天。在此之后,维京人从韦塞克斯撤退,并签订条约同意维持永久和平。


但是,维京人同意和平的条件,也包括了阿尔弗雷德的割地赔款。为什么阿尔弗雷德胜利了,还要签订这么“丧权辱国”的条约呢?这是因为,英格兰经历了长期战乱后,人口大量减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继续打下去无非是将有限的实力消耗干净,徒劳无益,因此急需和平来恢复元气。作为类比,美国建国初期与英国签订的《杰伊条约》以及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政府与外国签订的《布列斯特条约》都是类似的效果。


正所谓,忍一时海阔天空!


根据和平条约,维京人将正式控制英格兰北部的大片地区和东部一带,即从泰晤士河口到爱尔兰海,斜跨英格兰,这一块地区被称为“丹麦区”。维京人统治了这块占地面积为两万五千平方英里的广大区域,它也成为当时维京人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开拓的殖民地中,最宽广和富饶的一块地区,约克成为丹麦区的首府。


在协议中,维京人首领古特伦也做出了让步,他不但接受基督教的洗礼,还让阿尔弗雷德作他的教父。这背后隐藏着阿尔弗雷德的“文化同化”战略。迁往“丹麦区”的维京人在以后长期的生活中,渐渐地和当地人融合为一体,成为英格兰人的一部分。英格兰人本就是基督化的蛮族——盎格鲁撒克逊人,其野蛮彪悍程度,相对于罗马化程度较深的法兰克人,与维京人更意气相投,因此同化起来相对也容易一些。


虽然在文化上大体同化了,但是丹麦区保留了大量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迥异的维京人的民俗传统,埋下了“南伦敦北约克”的分裂隐患,这一隐患在英国历史上多次显现,其中在玫瑰战争(公元1455年-1485年)以及英国内战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直到今天,仍然能感受到当年维京人入侵造成的英格兰南北差异的影响。


虽然大部分维京人同意和平,但还是有一部分维京人拒绝言和。经过几年休战恢复元气后,阿尔弗雷德继续讨伐拒绝和平的维京人,在征战中,将自己的权威逐渐扩展到了英格兰的北部和东部。886年,他占领了伦敦,由于击退维京人带来的巨大威望,一切不接受维京人统治的英格兰人都拥戴他为国王。之后不久,不列颠南部以及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也收归他的统治之下。


阿尔弗雷德利用宝贵的和平时期积极进行备战,他加固旧有的要塞,在战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垒,建造更大更多的军舰并训练和装备精良的士兵。几年下来,英格兰的武装力量已经今非昔比。


公元892年,一支规模庞大的维京海盗大军由欧洲大陆进攻英格兰,阿尔弗雷德率军予以迎头痛击。维京人见难以获胜,只好宣布停战,撤回了他们的海盗队伍。


为了联合所有英格兰人的力量,他将女儿艾塞尔弗列德(Ethelfled,约869~918年)嫁给北部的麦西亚国王,与麦西亚结盟。从此之后,除了丹麦区之外,英格兰的绝大部分领土基本上都在阿尔弗雷德的统治之下。

阿尔弗雷德征战历程


阿尔弗雷德是英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君主,统一的英格兰的雏形自此形成。由于其英勇的统帅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他也是英格兰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 Great)名号的君主。可以看出,阿尔弗雷德大帝就是“英国版秦始皇”。

阿尔弗雷德大帝


与秦始皇一样,阿尔弗雷德在政治上、文化、军事上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一生为英格兰做了五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阿尔弗雷德大帝最主要和最脍炙人口的当然还是他抗击维京人的军功,除了保家卫国维护和平,在对外战争中积累的巨大威望使得他成为全英格兰人共同认可的领袖,完成了英格兰的初步统一。


第二,他颁布了《阿尔弗雷德法典》,这部法典将历代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带有大量氏族习惯法风格的法律加以整理汇编,后来成为英国普通法的基础。法律的统一,也标志着统一的国家逐渐形成。


第三、奖励学术,鼓励教育。维京人将英国的修道院破坏殆尽,在当时的英格兰,拉丁语这种通向古典文化的语言几乎没人会说。阿尔弗雷德做了一项意义极为深远的决定:在宗教界和俗世都要大幅度提高识字率,同时把拉丁文著作翻译成盎格鲁-撒克逊语。他创立了贵族子弟学校,组织编纂并亲自参与翻译拉丁文名著。由于阿尔弗雷德的贡献,英国的王室和贵族的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西欧大陆的那些贵族们,这使得英国教会对于知识的垄断权弱化。在教育的普及下,英格兰基本达到了“书同文”的效果,文字的统一也促使统一的国家形成。


第四、组织编写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正如犹太圣经记载了犹太人的历史,成为连接所有犹太人的精神纽带,这部编年史构成了所有英格兰人共同的精神记忆,使得英格兰人形成了初步的国家意识。而且,自此以后形成了英格兰世俗官员记录历史的惯例,英国历史书籍成为英国人爱国主义的催化器。作为对比,同一时期,西欧大陆上国家的史官还是由教会人员兼任,教会编写历史的目的,主要是按照基督教道德的标准来达到“惩恶扬善”的作用,说白了,有利于基督教的就是善,不利于基督教的就是恶,完全无法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西欧大陆的贵族们国家观念形成要比英国晚得多。例如法国要到百年战争后期才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比英国整整晚了500多年!


以上四项的作用都是促使英格兰民族和统一国家的形成。英格兰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形成要比其近邻法国早得多,后者要到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在英国的侵略压力之下才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而德国要到1870年才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德国民族意识的成熟期距离其崛起期的时间过短,就好比让一个未成年人掌握了杀人凶器,心理的不成熟与巨大力量的反差,导致了崛起后的德国十分危险。日本也是类似的道理。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不要尝试辨认了,古英语你看不懂的!)


第五、他进行了大量军事改革。阿尔弗雷德在义务兵制的基础上,招募职业军人作为精锐部队。他的精锐部队分成两个部分并实行轮换制度,从而解决了如何长期防御的问题:一部分在战场,以随时对敌人的进攻做出反应,另一部分则留在家中,这些部队有规律地按时轮换。他也根据相同的模式动员贵族们的私人武装。阿尔弗雷德为了抵抗维京人海上和陆上的进攻,对于战船进行了改进,把拥有60支桨的船作为标准战船。他还成功地新建、重建和修复了相当多的防御工事。阿尔弗雷德为防守韦塞克斯的33个军镇,建设了相同规模的守卫部队,该部队由军饷供奉。当地居民被派遣去保卫他们居住的城镇,并负责维修城墙。其他地区防御则继续由普遍招募的队伍和精锐部队来维护。这些精锐部队以及贵族的私人武装成为后来封建骑士的雏形。


 899年,也就是阿尔弗雷德去世之年,一份名叫《自由民每一海迪土地赋税法》的文件列举出了33个要塞堡垒,它让我们明白了阿尔弗雷德军事管理制度的复杂和精巧。上述“自由民”指的是拥有土地的人,在威塞克斯王朝时期,自由民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一点与后世的英格兰存在很大的不同。


此文件包含了对33个要塞的周边防御工事进行测量和勘查的数据,然后列举并估算出能出产和收成的土地资源,以便来自每个“躲藏地”(维持一个家庭所需要的土地数量)的利润都被用来供养守卫部队的成员。每个成员需要防守4.23英尺的城墙。在古罗马流传下来的城市温切斯特很好地展示了这种高效率管理。在那里,2400个躲藏地被分配开来,以支持周长为9954英尺的要塞城墙的防御,为2400名战士提供土地资源时的差错率基本低于1%。


《自由民每一海迪土地赋税法》也告诉了我们:在这一时期,任何两个要塞的距离不会超过20英里,也就是一天的行军路程。这样行军途中部队就可以有很大的机会避免在野外露营而承受起敌人的突然攻击。也可以使两个要塞之间的救援迅速行动起来。 这些要塞的存在保障了工匠的生产和商人的安全,后来大都发展成为了商业中心和战略要地。换句话说,阿尔弗雷德建立了英格兰城市网的雏形。


阿尔弗雷德的继承人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870年-924年7月17日)于918年将维京人彻底赶出英格兰,并迫使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也向英格兰称臣,成为整个不列颠形式上的共主。自阿尔弗雷德开始,其子孙连续五位都是尚武的国王,打败了不断入侵的维京人,维护了不列颠的统一。英国历史上,将阿尔弗雷德及其后代的统治时期称为威塞克斯王朝,而阿尔弗雷德本人被后世尊称为“英国国父”。


难道说,英格兰自此之后结束被不断入侵的屈辱历史,走上繁荣富强之路吗?没那么简单,英格兰的崛起之路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艰苦得多。而且,在接下来的时代,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劫难即将降临,请看下一章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王朝志】威塞克斯王朝(二):阿尔弗雷德大帝1
阿尔弗雷德是如何延续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格兰的历史?
奥丁神之怒——维京风暴(二):远征英伦
阿尔弗雷德大王:抵御维京人的英格兰之王
被海盗打得狼狈而逃,10年后统一7个王国,如今英国人喊他国父
阿尔弗雷德大帝:他成功抵抗维京海盗入侵,阴差阳错成为乱世英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