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青北白之“千峰翠色”——国家博物馆所藏隋唐青瓷

  中国古代瓷器种类丰富,青瓷是重要品种之一。青瓷烧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距今两千年左右的东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越州人创烧出了成熟青器,历经六朝、隋唐和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明清时期从未间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越窑遗址

  越窑是我国闻名遐迩的青瓷窑之一。唐代,全国烧造青瓷的窑场众多,越窑青瓷为群窑之冠。唐代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窑场林立,规模宏大,并烧造供皇家使用的瓷器。 唐朝诗人多有吟诵越窑瓷器的诗,许多诗句脍炙人口,成了千古绝唱。茶圣陆羽在《茶经》之中以“类冰”“似玉”赞美越窑青瓷品质高雅,色如玉而不浮光,质如冰而不流俗。将越窑列为全国名窑之首。陆龟蒙《秘色越器》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形容越窑青瓷色泽的典雅秀美;皮日休《茶瓯》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的诗句品味越窑青瓷造型的端庄轻盈。唐人对越窑青瓷的喜爱离不开对茶文化的崇尚,唐代施肩吾在《蜀茗词》中写道:“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正是称赞越瓷与香茗彼此映衬、相得益彰。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的越窑青瓷更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嗜古成癖的乾隆皇帝也曾追慕唐代的越窑青瓷,发出“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的感叹。

  国家博物馆所藏越窑青瓷有墓葬、遗址、塔基出土遗物和传世品。其中墓葬、遗址和塔基出土品主要有: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

出土越窑青釉葫芦瓶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越窑青釉葫芦瓶,高17.6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7.6厘米。器呈葫芦形,通体施以青釉,造型饱满,美观大方,为初唐时期瓷器的形制。葫芦谐音“福禄”,又因籽多,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深得人们喜爱。葫芦形器物很早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葫芦形的彩陶器。

1957年浙江余姚市唐墓出土

越窑“大中四年”青釉罂


  1957年浙江余姚市唐墓出土越窑“大中四年”青釉罂,高30.5厘米、口径19.3厘米。腹上刻铭有“维唐故大中四年(850年)岁次庚午八月丙午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于后代无志,故记此罂。”器自名为“罂”。“罂”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汉书·赵广汉传》记有“椎破卢罂”,颜师古注“佤,长颈罂也”。在六朝时期,盘口壶也称作“罂”。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的青釉盘口壶的底部刻有“罂主姓黄名齐之”字样。“罂”是由六朝、隋代时期的盘口壶演变而来,是晚唐时期典型器。唐代器的盘口更大,颈渐长,有的颈上堆塑有蟠龙,肩部或颈部饰有环状耳。浙江嵊州出土的青釉罂,铭刻“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五代壶体逐渐加高,北宋时罂系变大,上海博物馆藏有铭刻北宋咸平元年(998年)的粮罂较为典型。罂是一种盛器,而这件“大中四年”青瓷罂却有另外的用途,其器形较大,刻铭有器名、制作时间和用途,是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相似器物。

1974年浙江宁波出土

唐代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1974年浙江宁波出土唐代越窑青釉瓜棱执壶,高22.6厘米、口径10.2厘米。喇叭口,瓜棱形长圆腹,肩部一短流,另一侧置曲柄。执壶在唐代《资暇集》中称为“注子”和“偏提”,朝鲜出土的两件唐壶刻铭有“小口”之称,宋代仍沿称“注子”。唐代执壶的特点是盘口或喇叭口,短直流,流有圆形和六方、八方形等。壶柄也由以前的龙柄变为宽扁形曲柄。晚唐至五代,执壶的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部多作成瓜棱形。据文献记载,在唐代越窑青瓷执壶卖十文钱一个,而其他窑口壶则只卖一文钱一个。

  唐代越窑瓷器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瓷器外销的繁荣。在埃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日本等地都曾发现唐代的越窑瓷器。唐末以后,越窑瓷器主要是通过明州(宁波)港等向外输出。此器出土于宁波和义路唐代海运码头遗址,此遗址出土有唐代沉船和大量越窑瓷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收藏有造型相似的一件瓜棱执壶,也为和义路唐代码头出土。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基

地宫出土越窑青釉葵口盘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基地宫出土越窑青釉葵口盘和折沿碗。法门寺以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和真身宝塔闻名于世,备受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被誉为“皇家寺院”。1987年4月3日,封闭千余年的法门寺地宫重新面世,唐代地宫中出土的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其中有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数千件皇室世纪珍宝。出土的记录这些器物的石刻“物账”记载有“秘色瓷碗七口,内两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证实该地宫出土的越窑青瓷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它的发现在我国陶瓷考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断定秘色瓷的时代和鉴定其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基

地宫出土越窑青釉折沿碗


  青釉葵口盘高4.6厘米、口径24.8厘米、足径7.6厘米。器葵口、浅腹、平底。青釉折沿碗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10.5厘米。折沿、敞口、浅腹、平底。通体施青釉,釉色光泽晶莹,质地温润似玉,清澈碧绿,造型典雅秀美,正如五代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中的赞誉:“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吴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有“越窑,越州所烧……在隋唐曰越州。瓷色青,著美一时”。越窑青瓷追求“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唐代器物以素身无纹饰为多,胎质精细而轻盈,瓷釉晶莹温润。陈万里先生《中国青瓷史略》赞曰:“越窑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的湖绿色。”越窑青釉淡雅温润,无附加赘饰,而以其釉之本色、釉之天姿呈现出明澈幽静之美感。唐越窑青瓷追求“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器物少有装饰,仅以“捩翠融青”的釉面取胜,有“如玉如冰绝代少,倾城倾国只淡妆”的韵致。

  唐代越窑青瓷产品种类繁多,以茶具最具特色,有茶碗、茶托、执壶、杯等。碗或盏,被称作“瓯”。茶瓯造型以花式居多,有葵花式、荷叶式、海棠式等。碗是越窑青瓷茶具中常见之物,在唐人的诗文中多有记述。陆羽在《茶经》中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道出了越窑青瓷的特质所在,越窑烧造的淡青色茶碗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半瓯青冷绿”,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

  越窑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紧邻唐朝时期闻名全国的大商港明州(宁波),越窑青瓷借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运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诸国,直到非洲的埃及,被誉为开拓“海上陶瓷之路”的先驱,成为古代中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信使。在埃及开罗福斯塔特遗址发掘出大量的从唐代到清代的中国陶瓷片,其中最多的是越窑青瓷。2003年2月,在印尼爪哇井里汶岛海域发现的公元10世纪的沉船,起获10万多件越窑青瓷,多为秘色瓷,反映出越窑青瓷外销的盛况。

伊朗内沙布尔出土唐越窑青釉碗


伊朗内沙布尔出土唐越窑青釉碗,1966年5月24日由日本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捐赠。伊朗内沙布尔靠近马什哈德,为叶派伊斯兰教圣地,是印度、阿富汗同德黑兰商队的贸易中心,丝、茶、面粉等商品的集散地。器高4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5.5厘米。碗撇口、斜直壁、玉璧形足。通体施以青釉,釉色泛黄。为典型的越窑唐代器物。

唐越窑青釉盖盒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有唐代越窑青瓷传世品,有青釉盖盒、青瓷釉盖罐,造型丰满,通体光素,青釉润泽,为唐代越窑的典型器。

唐越窑青釉盖罐

  唐代瓷器生产出现了争奇斗艳的局面,唯有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因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技压群芳,成为当时瓷器的佼佼者,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唐代瓷器制作精巧,浑圆饱满,反映出唐人爱好丰腴的美学意识,时代特征鲜明。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备受推崇,国家博物馆所藏隋唐青瓷和白瓷,造型丰富,工艺精美,代表了隋唐时期瓷器发展的最高水平,可领略到中国瓷器文化灿烂的艺术风采。

(《收藏》载《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隋唐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器》节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博物馆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鉴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唐瓷器
洪州窑青瓷的特点与鉴别
隋白,到底是哪个窑口出的?
安阳博物馆部分早期瓷器
北雁南飞——南唐保大四年墓出土邢窑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