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一件蓝釉爵杯所做的功课
为一件蓝釉爵杯所做的功课

                 文 | 李建国




爵杯型制及用途溯源

“爵”之寓意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 (鬯部)中有“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的记载。

据科学考古发现,作为一种酒的容器,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了“陶爵”,流行于夏、商时期。夏代“二里头文化期”的饮酒(温酒)器“青铜爵”,则是最早的青铜礼器。

在考古发现的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中,青铜爵是非常常见的,西周以后便罕见其踪迹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爵型制如图1-图3。

图1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
图2殷墟商代“妇好爵”
图3   西周早期“父辛爵”

殷墟的妇好墓出土青铜爵四十件,其中一件的铭文上记载了用途为“用献用酌”,说明了青铜爵是礼器及饮酒之器。

从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物本身的铭文看,多自名尊彝、方彝、宗彝等,而没有自名为“爵”的。

宋宣和五年(1123年)之后成书的中国宋代金石学著作《宣和博古图》,著录了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自商至唐的古代铜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其中,卷十四,收“爵”三十五件。

《宣和博古图》中对古代铜器所定的器名,如,鼎、尊、罍、爵…等,一直沿用至今。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青铜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宣和博古图》精辟归纳道:“爵于彝器是为至微,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矣。”

考古事实证明,青铜爵是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祭器。

华夏古代,“敬宗庙”、“恭祖旧”的宗庙之敬关乎定邦安民。陈设于宗庙的祭器源于用器,但贵重远胜,先贤往往视若性命。

记载秦汉以前汉族礼仪的儒家经典《礼记?礼器》记载有“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觚,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由此可见在古时祭器中,爵的地位之高贵。

青铜器时代结束后,礼器在北宋末年开始被以瓷器为主的非青铜材质的礼器所替代。王光尧在《从故宫藏清代制瓷官样看中国古代官样制度》中有:“北宋末年开始,定窑、汝窑、越窑、修内司和郊坛下二官窑、龙泉窑都烧造器型相类的祭礼用器物,……南宋初年、元朝中晚期、明清两代烧造瓷质礼祭器和以瓷器为祭礼用器的史实”的论述。

南宋高宗南渡,北宋所存铜礼器“尽皆散失”,而国力式微,祭器就多用瓷造。铜礼器在南宋时起逐渐为瓷祭器所替代,成为制度并延及后代。相关记载见于《中兴礼书》卷59“明堂祭器”,《宋会要辑稿》等,更为两岸故宫许多的宋代官窑瓷器藏品所证明。经收藏大家孙瀛洲考证,“太禧”为元代专掌祭祀典礼的“太禧宗禋院”的简称,有“太禧”铭文的元代瓷器为祭器。明洪武二年,《大明会典》有“祭器皆用瓷”的记载。以后历代著录和大量存世瓷祭器实物更是不胜枚举。


蓝釉瓷爵杯藏品的识鉴

这件蓝釉瓷爵杯,购自法国市肆之中。器通高10.3厘米,口沿最宽处12.5厘米,无磕损,惜釉面大部分失去原始光泽。

第一次见到此件爵杯,是通过两张照片(图4、图5)。被其展现出的深沉而沧桑的气息所打动,初步判断其应为“旧物”,同时,其釉面状态又令人忐忑。带着疑问,开始更细致的功课。

图4
图5

以蓝釉、爵杯为主线,首先是查询信息可靠的两岸故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和资料,然后是国内外主要拍卖行的拍品,再有就是自己积累的瓷片等资料。虽然努力和产出不成比例,但相关信息还是零零星星,陆陆续续地汇集起来了。

此件爵杯 “发色深沉的蓝釉”,以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蓝釉描金匜(图6)、“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蓝釉白龙纹盘(图7)的梳理,很快便使关注向元末明初时期的景德镇汇集。

图6 故宫博物院 蓝釉描金匜
图7大英博物馆 蓝釉白龙纹盘

然后,查到一些馆藏瓷爵杯,挑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瓷爵杯,作为型制对比的样本。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两只洪武白釉爵杯(图8)
景德镇珠山出土的永乐甜白釉爵杯(图9)
英国Victoria-Albert博物馆所藏的永乐白釉爵杯(图10)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嘉靖蓝釉白龙纹爵杯(图11)
英国Victoria-Albert博物馆所藏的乾隆青花爵杯(图12)

将以上各个时期瓷爵杯型制特征的代表器物,与图4,图5进行仔细对比观察。其中,以洪武白釉爵杯的型制最为接近,但较明显区别有,洪武白釉爵三足稍短、外撇不够并满施釉;腰部有“鋬”;凸棱更粗壮;高出口沿的两柱较细长。与其余瓷爵杯样本的型制对比,差异则更为明显、更多。以这些瓷爵杯进行型制对比,难以作出初步的年代判断,也不能排除臆造型仿品的可能性。

图8 南京博物院 两只洪武白釉爵杯(明故宫出土)
图9景德镇珠山出土的永乐甜白釉爵杯
图10 Victoria-Albert博物馆 永乐白釉爵杯
图11大英博物馆 嘉靖蓝釉白龙纹爵杯
图12 Victoria-Albert博物馆 乾隆青花爵杯

后在查阅《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时,陆续发现记载有三只元代瓷爵杯。

目前,在我国考古发现的瓷爵杯中,据《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年代最早的为元代,仅三件景德镇制瓷爵杯,均为馆藏品,分别是:“1982年安徽歙县元代窖藏出土一件蓝釉爵杯及一件卵白釉爵杯”、“1987年浙江杭州鲜于枢墓出土一件蓝釉描金爵杯”。如图13,图14。

图13  安徽歙县元代窖藏出土蓝釉爵杯及卵白釉瓷爵杯

据《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等相关资料的描述及图片,可见此三件瓷爵杯具有非常共同的型制上的时代特征:

图14杭州出土元代蓝釉描金爵杯

仿青铜爵样式,上部呈舟型口,一端弧圆,另一端略尖,口沿中部内侧贴塑一对短柱,半球形柱帽高出口沿,釜底圆腹,器身外腹下部有一周凸棱线,三足呈三棱形,上宽下窄并明显外撇,腹侧面无“鋬”。除器外底及三足内侧的上半部露胎外,其余均施蓝(卵白)釉。蓝釉器物的釉层厚润而分布不均匀,呈现深沉、凝重的正蓝色。

这三件瓷爵杯无疑都是为数极少的几件最早瓷爵杯之一,也是元代新创烧成熟的高温蓝釉和卵白釉品种的代表作品,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其中,蓝釉爵杯作为元代瓷器精品,因其具有品级高、保存完整、存世极为稀少等特点,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

对于本文这件蓝釉瓷爵杯的鉴定,这三件瓷爵杯年代非常明确,代表了元代景德镇蓝(卵白)釉瓷爵杯的烧造水平,可以作为同类器物断代的标准器。

将以上代表元代爵杯型制特征器物与图4,图5进行仔细对比观察,非常明显,能够达到基本吻合的程度,只是在尺寸上稍有正常的差异,从而可依据型制对比将作为本文主角的这件蓝釉瓷爵杯,初步定位指向“元代景德镇烧制的蓝釉瓷爵杯”。

然而,釉面失光、是否新仿、是否老仿这些问题还悬而未决,并且卖方只提供上面的两张照片。

收藏的机会稍纵即逝,在购入风险位于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的状态下,决定购藏。二十多天后才收到越洋快递。期待忐忑地打开包装,第一眼就看器底,有了更肯定的确认。

图15蓝釉爵杯底部照片
图16露胎部分细节照片

图15、图16为底部照片和露胎部分细节照片。可见器外底及三足内侧的上半部露胎,胎表面老化特征自然。细看器身内外成型相关痕迹,判断器身很可能是经过模制后捏塑成型的,三足在施釉前粘接。器壁由底至口沿,厚度逐渐减小,口沿处壁厚为2至3毫米。整器造型规整、线条流畅,手感轻巧。

器外底部等局部,仍然保留有轻微火石红痕迹,烧造时垫具应是置于杯底。底部及足内侧上部露胎部分,有刮削痕迹,推测是在施釉后刮削掉多余釉层,烧造时避免釉层与垫具粘连,三足则悬空。这种“杯底垫烧”方式也是元代爵杯三足修长,可以大幅度外撇的原因。洪武及以后的爵杯,烧造时垫具位于足底,三足承重,所以足外撇幅度小或(和)长度短。

如图17,杭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釉描金爵杯的“杯底垫烧”方式;图18南京博物院所藏洪武白釉爵杯的“足底垫烧”方式。

图17
图18

就查阅到的馆藏爵杯资料,景德镇烧造爵杯的“足底垫烧”方式自洪武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成为惯例。这种烧造工艺上的区别,应当可以作为判断爵杯年代是否到元代的重要因素。

图19为遗址出土元代蓝釉爵杯和白釉爵杯标本资料。其反映的型制、工艺上的局部特征都与三件馆藏元代爵杯,以及本文爵杯相一致。蓝釉在强光下呈正蓝色,釉色深浅不匀,腰部凸棱线上方等处略有集釉现象。并且可见其采用的也是“杯底垫烧”方式。

图19

图20为爵杯内部情况。可见内底釉面微有桔皮纹、釉光柔润,仍然保持良好。细看釉中可见数个“黑疵点”,这是元代采用“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钴料为蓝色呈色材料的重要特征。

图20爵杯内部釉面及“黑疵点”等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陶瓷卷》(P391)中论述道:“元代蓝釉和明代宣德和嘉靖蓝釉中含钴量接近,都在0.5%上下。但元代蓝釉中铁高锰低,这与元青花瓷所用色料特征相同,用高铁低锰钴矿作为色料。”这个特征在多件重要馆藏元蓝釉(白花)瓷器的釉面上都可以观察到。例如,图21,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品“蓝釉白龙纹梅瓶”釉面的“黑疵点”。

图21
图22

另外,爵杯内底釉面还有一些分散的小白点,这一现象在河北博物院所藏的“蓝釉描金小碗”的碗内釉面上也可以观查到(图21)。估计这一现象与施釉工艺,以及钴料在釉层内的融合相关。在深沉的蓝色釉层背景下,非常细微的烧造瑕疵都难以遁形。

爵杯的整体釉层施釉效果不是特别均匀,也见有局部聚釉、缩釉现象。所有釉面在光照充足时都呈现深沉的正蓝色,釉层所含钴料浓度较高。

器内由底至口沿,釉面的釉光呈连续逐渐减弱状态。爵杯外部,釉层表面则普遍失光。然而,器外底与器足交界处,局部釉光也保持良好。

结合以上情况分析推测,此爵杯极可能为蒙古地区沙坑(或,河道沙坑)出土(水)器。

由于风力(流水)带动泥沙摩擦(冲刷)暴露的爵杯表面,历经漫长岁月,了无痕迹地逐渐磨蚀损伤釉层,使得大部分釉面失光,而内底釉面,以及泥沙不易接触到的少量角落,釉面的釉光则得以保存完好。在爵杯内,越接近杯底,泥沙越不易移动,对釉面的磨蚀程度也逐渐减弱,因而最终形成釉光“由底部向外,由完好到失光”的连续渐变分布状态。至于失光釉面呈现繁密的浅色微细点,即是釉层表面被磨蚀后,釉中气泡破碎后的自然表现。

就考古发现的元代爵杯标准器的各项特征,参考其它馆藏元代蓝釉瓷器的胎质、施釉及釉色特征,综合来看,此爵杯具有与标准器基本一致的器型、同样的制作工艺特征、自然老化的瓷胎符合元代景德镇瓷器特点、深沉正蓝的釉色、釉层着色钴料具有“苏麻离青”特征,施釉及分布不匀、自然的制作和烧造瑕疵,以及由长期埋藏于沙坑环境造成的釉面失光现象等,可以判断此爵杯确为“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爵杯”。


元代蓝釉瓷爵杯的相关资料

瓷爵杯是代替青铜爵的祭器,品级贵重,所以应该也是官方督造的器物。在《辽金元祭天礼》论述道,在祭天时“……金元袭唐宋之制”并在关于“元代祭天仪制”的段落,有 “皇帝出次,升坛,至正位前跪,三上香,于茅苴执爵三祭酒,……祭奠礼毕,将祝币爵酒馔物及牲体等皆置于燎坛焚之。”的描述。既说明了“爵”的使用方式,也揭示了其在祭祀结束时可能要被付之一炬的命运。

宋代朝廷设有官窑烧造祭器,元代同样如此,在景德镇设有“浮梁瓷局”掌管烧造瓷器。《元史·百官志》中,“将作院·浮梁瓷局”条记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磁器。”

在吕成龙著《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高温钴蓝釉》中(P27),论述到:“此种蓝釉爵杯当为元代官方所用祭器”。

高古时期,祭器品级贵重,但制作时并不必纹饰富丽,而往往讲究素工。《礼记?礼器》的记载可证“……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此以素为贵也。”。南宋官窑的祭器制作,就是以素面无纹为常制。

蓝釉爵杯素色无纹饰,以型制为首要,并且蓝色深沉庄重,合乎礼制要求。由按照华夏传统,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祭天时,以“苍(青色)璧礼天”,在古代,蓝色属于青色范畴,并且元代国教(藏传佛教)也偏好蓝色,因而蓝釉瓷爵杯在祭祀中自然成为重要的祭器之一。

由于蓝釉瓷器的祭器特性,蓝釉也被古人被称为“祭蓝”釉。明代的《明会典·工部·器用》有记录“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祭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其中对于圜丘祭器用青色的规定,与传统礼制相符,也为许多馆藏的官窑蓝釉瓷器所证明,是延续了前朝的制度,也显示了官方对烧造蓝釉祭器的掌管。

图23

祭器釉色实例如图23,英国Victoria-Albert博物馆所藏瓷质祭器。

国内外,目前已被世界陶瓷学界证实的各类元青花器物不到四百件,其中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器物更少,同样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的元代蓝釉器物的存世量更是非常稀少。

依据能够查询到的国内外资料,存世的元代蓝釉瓷器,从器型上看主要有瓶、碗、盘、匜、杯、爵杯等。附表试将国内外明确到代的元代蓝釉(白花、描金)瓷器作了统计,整器共计17件,知名的残器2件。

名称
器型
收藏方(出土地)
来源
蓝釉白龙纹盘
北京 故宫博物院
清宫旧藏
蓝釉白龙纹盘
日本 出光美术馆
不祥
蓝釉白龙纹盘
日本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不祥
蓝釉白龙纹盘
英国 伦敦 大维德基金会
不祥
蓝釉描金匜
北京 故宫博物院
窖藏出土
蓝釉白花芦雁纹匜
英国 伦敦 Victoria-Albert博物馆
不祥
蓝釉描金小碗
河北博物院
窖藏出土
蓝釉描金盘
河北博物院
窖藏出土
蓝釉白龙梅瓶
梅瓶
江苏 扬州博物馆
传世
蓝釉白龙梅瓶
梅瓶
法国 巴黎 吉美博物馆
不祥
蓝釉白龙梅瓶(残)
梅瓶
北京 颐和园
清宫旧藏
蓝釉白龙罐(残)
江苏 镇江
出土
蓝釉描金爵杯
爵杯
浙江 杭州博物馆
窖藏出土
蓝釉爵杯
爵杯
安徽 歙县博物馆
窖藏出土
蓝釉單把盃
台北 故宫博物院
不祥
蓝釉盘
台北 故宫博物院
不祥
蓝釉白花麒麟凤凰纹花口盘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
传世
蓝釉白龙纹菱花口大盘
伊朗 国家博物馆 伊斯兰馆
传世
蓝釉白花大盘
伊朗 巴士顿博物馆
不祥

更多精选内容(直接点击下方标题)

专栏 | 沈怡萱先生珍藏南宋官窑鉴赏

专栏 | 紧贴梦境的唐宋瓷枕——眭伟民藏

学问 | “一刀”与“错金”

越王勾践剑铸制工艺中的几个问题研究

征文与投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钴蓝釉瓷的发展及鉴定要点 中华博物 鉴藏讲座
元代“枢府釉”瓷器的鉴定要点
中国颜色釉瓷的文化内涵与美学风格
不远山房“说”霁蓝釉
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
这里发现大量元代珍贵瓷器,秘密仍未解开?瓷器鉴定真知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