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一琼:铜镜映无邪(1)|骨董时光微讲堂第71期

小小铜镜能传载千秋,只因文化积淀深厚。

* * * * * * * * * *

骨董时光微讲堂

听名家讲座,学骨董知识

交圈内知己,走鉴藏正途

* * * * * * * * * *

铜镜映无邪(1)

会稽铜镜的那些大家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功能和功用

主讲人:孙一琼


专家简介

孙一琼,骨董时光微讲堂讲师,85年金牛座女汉子。08年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爱各种充满古旧气息的美物。受家中“老骨董”父亲影响颇深,从小耳濡目染与瓶罐碗盘金石玉铜为伍,逐渐对高古瓷、铜镜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05年暑假归国,于绍兴古玩市场中淘到第一件由自己掌眼的青铜杂件,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有时间便奔赴各大拍场为自己喜欢的拍品而奋战。学成归国后,继承父亲衣钵,接管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做过讲解员,翻译过馆藏书籍,在库房打过杂,亦担过器物部门的重任。现任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馆长,“玩物养志”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座右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打破收藏圈中的地域限制,使精美细腻的越文化能被更多爱好者所熟知。

一枚小小的铜镜,之所以会延续使用、传承四千余年,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它具备生活的实用价值,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但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铜镜的形制、纹饰、铭文当中,浓缩了古人的精神世界,传递了古人的精神意识。

 正是铜镜的这种文化功用、文化价值,成就了铜镜的千秋。那么,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是在铜镜失去了实用价值后,它依然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依然在文化历史的舞台上闪闪发亮,引人瞩目。


铜镜的基础功能

铜镜首先是充当了照颜饰容的工具

 从《墨子》中的记载来看,古人最早是以水为镜

 “镜于水,见面之容”、“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那么正是有了“水镜”这种大自然的启示,古人的智慧才逐渐演进,最终,才发明了铜镜。

 梁上椿为我们描绘了铜镜的诞生经过:由止水,到鑑盆中的静水,到无水光鑑,到光面铜镜,再到铜片背后加镜钮,再到素背镜,然后到素地加彩绘,再到改彩绘加铸图文,最后到加铸字铭。

 郭沫若  《三门峡出土铜镜二三事》:“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即为监,以铜为之则作鉴,鉴字即像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后很洁净,既无水也可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乳钮是器足的根蒂。”

 铜镜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极大地满足了古人的爱美之心,唤起了人类的礼仪意识,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化,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史书中,实在可以说是一件开云见日的大事。

 不少铜镜铭文的内容,是直接反映了它照颜饰容的功能的:“清浪铜华以为镜,朝查衣服观容貌”;“昭容貌,身万全,见衣服,好可观,宜佳人,心意欢,长勿忘,固常然”; “玉匣聆看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铜镜反应古代图腾崇拜的思想

古人的图腾崇拜主要有以下几种

 太阳崇拜:

1976年河南小屯妇好墓

叶脉纹、流泉同心弦纹。

早期的铜镜,首先是远古先人太阳崇拜的神器和法物

山岳崇拜: 

“上大山,见仙人,食玉英,饮澧泉,驾蛟龙,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宜官秩,保子孙”。

植物崇拜: 

“万物皆神灵”;出现大量的花叶、花瓣纹。比如西汉时期的“大叶花瓣镜”

神仙崇拜:

越地所产的神人车马画像镜为代表


神兽崇拜:

以神兽镜为代表


生殖崇拜:

以龙虎镜为代表; “杨氏作镜”铭龙虎交媾镜、一龙二虎交媾镜、“辟邪配天禄”铭辟邪天禄交媾镜、七乳画纹带双辟邪单虎争媾镜。但,张宏林先生就认为,“汉代铜镜的瑞兽图案中装饰的男根,应该与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男性崇拜意识和辟邪习俗相关”不管是哪一种观点,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充满着对男根的崇拜,应是毋庸置疑的。


铜镜中所表达驱邪避魔的愿望

铜镜是道士、方士的法器法宝,在他们看来,铜镜是具有直接辟邪功能的。东汉的郭宪的《洞冥记》:“照见魑魅,不获隐形”,又比如晋代葛洪所记录的“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九寸以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代表:八卦符箓星象纹镜、五岳仙山纹镜;葛洪《抱朴子》内卷中:“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以佩之,则山中魑魅虎虫,一切妖毒,皆不能近”。

另一方面,很多人更愿意相信铜镜也是常人的护佑神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可辟邪魅。”在大量的镜铭中,这种想法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掌四旁,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尚方作镜自有纪,除去不祥宜贾市”等等。直到今天,从寺庙到道观,到农家宅院,依然大量地保留了铜镜辟邪的古老习俗。很多家庭在进门处悬挂镜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铜镜重现古会稽歌舞民俗

汉代画像镜中,多有歌乐舞蹈的图案。大体上来说,这些舞蹈的种类有:长袖折腰舞、盘鼓舞、建鼓舞、白舞和巾舞等。那么这些画像镜中舞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体态婀娜、罗衣从风,身似惊鸿、袖如素蜺。那么上一期的课中我们就有说过,画像镜是会稽工匠的独创,而且,画像镜中,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出现西王母的身影。

 画像镜中的西王母,很多时候都呈现跪坐的姿态,但也有呈现舞蹈姿态的,而且常常是双手并用,细腰长裙,裙裾飞舞的动人形象。根据王世伦先生所编著的《浙江出土铜镜》一书中所提到的,西王母是神仙,神仙本属子虚,匠师刻画西王母所依据的模特很可能是女巫。

 王先生如此写的原因,也是有根据的。譬如,唐代学者徐坚的《初学记》:“仲御从父家女巫章舟、陈殊二人,妍资洽媚,清歌妙舞,状若飞仙”。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画像镜中装饰的舞蹈图案,与古代歌舞又与巫风祠祀的关系密不可分。

铜镜寄托了富贵吉祥的期盼

一是企盼升平安康。“湅冶铅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无极如日月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日有喜,月有富,乐无事,常得意,美人会,竽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四夷降服中国宁,人民安乐五谷成”等等;

二是企盼升官发财。“吾作明竟,幽湅三商,配像万疆,统德序道,敬奉贤良,雕刻无极,富贵安乐,士至公卿,子孙繁昌,其师命长”、“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和“君宜高官居侯王,子孙番昌吉祥”、“官位尊显蒙禄食,风雨时节五谷熟”等;

三是羡慕仙人的生活,企盼得道成仙、升天永生。

“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山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徘徊名山采芝草,寿如金石为国保,乐未央宜侯王兮”、“长寿仙”等。

 明代,还出现了墓志铭镜。将墓志铭铸于镜上,将葬俗用镜发展到了极致。体现的是古人对生命的渴望和虽死犹生的期待。


铜镜:婚恋的信物

“长相思,勿相忘,长富贵,乐未央”、“洁精白而侍君,惌污之明,彼玄锡之流泽,恐疏远而日忘,怀气之美穷皑,外承之可悦,慕窈窕之灵景,愿永思而勿绝”。

铜镜中象征婚恋情爱的纹饰图案,也可称得上琳琅满目。如鸳鸯纹,因鸳鸯一生一世只有一个配偶,生死不离,象征夫妻之间琴瑟和谐;双凤纹,因凤凰被奉为吉祥之鸟,喻示夫妻生活美满;荷花及鸾鸟纹,将圣洁之花和恩爱的鸾鸟结合在一起,更是充满了婚庆嫁娶的幸福和美的寓意。

铜镜当中,还有很多美丽动人的情爱方面的故事。如金代比较流行的“柳毅传书”故事镜;比如杭州的铜镜收藏大家狄秀斌先生,就收藏有一枚宋金时期的人物故事镜,镜的纹饰内容中,右边男子装束类似女子乔装,或许讲述的就是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


铜镜遗赠赏赐的重宝

三国时期魏景初二年六月,日本邪马台国遣使者到洛阳,魏明帝不但封该国女王为“亲魏倭王”,更赠送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大量“好物”,这是铜镜作为国礼赠送的较早的记载。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乃至整个史前时期。但当中国是作为一个国家,真正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真正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却是从汉代开始的。而铜镜无疑是这种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究其原因:在中亚细亚及欧洲东南部地区,发现了20多处,以西汉时期至东汉末年的铜镜为最为常见的文物的遗址或墓地;在蒙古与西伯利亚、朝鲜半岛北部、日本列岛、马来半岛等处都发现了数量颇为客观的汉朝铜镜等文物。

唐朝时铜镜艺术空前绝后,与诗歌、书画等一样,是与帝王将相、朝廷重臣的青睐推崇是分不开的。“千秋节赐千秋镜”的故事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说的是唐玄宗在开元十七年时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次年的千秋节时玄宗大赏四品以上官员,并作两首《千秋节赐群臣镜》诗。“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轮”。

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铜镜为代表的汉代文化走向世界,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开化、引导、领跑、助推的作用。

铜镜工艺美术的脉搏

铜镜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传递的是工艺美术的脉搏。中国古代铜镜首先是实用品,而就其历史意义与价值而言,更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我们从它的主题图案看,有珍禽异兽,从战国时期的蟠螭、凤鸟,到明清时期的祥龙、鸾凤,铜镜文化中龙凤呈祥的思想可谓是一脉相承;

神话传说的主题中,自汉代的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到唐代的月宫嫦娥、乘鹤仙人,再到宋代的吴牛喘月、柳毅传书,这些生动的人物、动物形象的艺术风格代代相传;

以草木花鸟主题的铜镜中,从汉代的草叶,到唐代的华贵瑞花、华美禽鸟,再到宋代的柔枝细叶、摩羯、双鱼戏水,铜镜纹饰适应生活的艺术追求也是生生不息;

从铜镜的纹饰手法来看,从最初的线条式、镂空雕、到后来的高浮雕、圆雕、斜雕,工艺手法从古朴到精致,与时俱进。

那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铜镜应该说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艺术领域,是工艺美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它为工艺美术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着的。我们正是从铜镜的身上,感受到了工艺美术的发展的脉搏,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也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前进力量。

铜镜见证历史的脚印

铜镜可谓是见证了历史演义的脚印。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相伴而行的。不同时期的铜镜,都烙有相应时期的印记,我们可以从铜镜身上,判断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想象那些遥远年代的风土人情、民生百态。

 一部铜镜发展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粗略地回顾一下铜镜一路走来的历程:

 4000年前,在铜镜才刚开始崭露头角、登堂入室时,那些简单的直线与曲线组成的几何纹饰,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古人日用器物纹饰的主流,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些古朴的线条图案中,看到先人的心智与审美的日渐成熟。

 到了战国时期,铜镜迅猛发展,是与整个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青铜艺术的长足进步、审美观念的急剧变化紧密相连的。我们完全可以从战国铜镜精美的纹饰、流畅的线条、轻巧的镜身当中,看到列国纷争、百家争鸣这样一种热火朝天的时代景象。

 汉代铜镜的纹饰与铭文是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呼唤,表明了汉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他们对神仙世界的憧憬,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他们希望能够长生不死,实质上呢,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留恋;他们对高官厚禄的执着和企盼,是想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享乐生活;他们企望子孙繁昌,家族兴旺,是幻想现实生活中所能得到的一切,都能永远地存在下去。

 大唐盛世时,唐代铜镜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在变。铜镜的样式,从流传了几千年的圆形变成了各种花形;铭文的内容变成了通过赞美镜子来描绘女子梳妆美丽。而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铭文,特别是圈带铭文几乎消失了;那么唐镜纹饰的主题也变成了各种花鸟,纹饰当中甚至体现出一派异域风情。

 我们简直是可以从这些俊美的禽鸟、华丽的花枝、生机盎然的图景中感受到唐代那种雍容华贵、轻快自如、开放包容的时代情调和万众安居乐业、八方来朝的盛事壮观。

铜镜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每一种类型的铜镜、每一种铜镜的形制、纹饰与铭文,都凝结着一种底蕴深厚的引人入胜的文化,展示着一种因文化而致的迷人魅力,散发着一种由文化而来的诱人芬芳。而它们越有文化、越是美丽、越是芬芳,它们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就越强,人们就越是冲破地域界限、冲破种族区分而纷纷与它们为伍。

 铜镜作为一种文化,就是这样在交汇碰撞中融合、同化,在春风化雨中以文化人,在不同的人群中得到了认同,成为了大家的“共同语言”。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文化认同,这样一种“共同语言”,原来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便就成了同群同族。

 从不同到相同,从多元到统一,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正是在包括铜镜文化在内的文化融合中,凝聚而成、发展进步的。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而今铜镜早已经失去了“正衣冠”的实用价值,但是,铜镜,它见证着历史,我们仍然可以以铜镜为镜,通过神交万古,穷览千载,来“知兴替”;铜镜包含着人文,我们仍然可以以铜为镜,通过原始察终,阐述本末,来“明得失”。所以说啊,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继承和发扬铜镜文化,其意义仍是十分重大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解真正的铜境
孙岳:古玉鉴定的三门学问:造型、材料与工艺 /骨董时光微讲堂第19期(二)
浅谈中国的铜镜文化
深圳博物馆馆藏铜镜欣赏
丝路万里 金鉴千秋——东西方古代铜镜艺术展
镜里千秋 邀你“鉴”赏中国古代铜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