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短时突击考博专业课——第八期课程精华(上)


如何短时突击考博专业课——第八期课程精华(上)



作者:石头哥  编辑:学长


受学术中国学君的邀请,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考博备考和复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由于平常工作非常忙,当我下决心考博的时候,我基本上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来复习和备考。最终能考上,我想既有幸运的成分,现在回想下,也应该有一些能够提炼出来的一点经验吧。其实我内心是非常惶恐的,因为每个人的秉性、习惯、基础不同,考博复习的模式也一定是多元的,具备各自特点的。我的思考也是一样,是完全基于我个人复习实践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只是希望诸位能从我的分享中获得一些启发,希望对大家的考博有所帮助吧。如果能有那么一点点启发和帮助,我将感到非常高兴。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复习备考,不涉及考博的主观动机,考博的未来道路等等情感问题和选择问题。另外,我主要是从文科生或者社会科学考博的角度来谈,所以我的模式可能更适合于自身复习时间有限,想短时间内提高应试能力的同学,也更适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同学。


我今天主要在理念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来进行分享。我首先简单地从理念层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感受,这部分将花费相对少的时间。第二部分技术层面,涉及具体的复习思路和策略,我将着重展开多讲一些。


一、理念层面


(一) 与导师的提前沟通问题


有一段时间,我曾很武断地说过,考博就是考你的社会关系,尤其对于在职考博的人来说。这么说当然有点夸张,对那些埋头专心复习的同学也是不公平的。但对导师的了解,和对导师的直接联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是有益无害的。和导师建立联系的渠道很多,要么是通过业务关系,比方说你是期刊社、报社、电视台、网站或者出版社编辑,与该导师有业务往来,那建立融洽和相对亲密的关系可能更容易些;或者说是师承关系,比方让你的硕士生导师推荐,又恰好硕士生导师是该导师的博士生。总之,中国高校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生态和圈子,但只要在这个圈子里,找到人并不难。


找到导师后做什么呢?能发邮件就发邮件,能打电话就打电话,能见面沟通就见面沟通,能约出来吃饭就更好了。这样做的目的有三,其一是让导师对你有些印象,知道有这么个人今年要考我的博士,如果水平高的学生,在邮件中把自己的履历和科研能力做一些介绍,可能导师就对你更有印象了。其二是探听该导师今年招生的真实情况。有些导师会非常直率地说,我今年有谁谁谁已经说好了。我有个同事报考北大,那个导师明确说我今年要招谁谁。你如果要来考也可以,只是机会很小。这种就是说,只要那个学生过线了,就一定能来了。也就是说,导师也是有关系户的,如果恰好他今年有关系户,你的运气可能就要差一点。结果是,你要么等一年,要么换导师。也有些导师比较公正,可能不会透露这些消息,此时就可以间接通过你的硕士生导师或者熟识的中间人去打听。其三,了解导师的秉性特点,看看与自己性格的匹配度,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否则一旦莽撞入门,后面和导师的相处好坏对能否顺利、按时完成学业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导师的提前接触,按照兵家的说法,就是某种侦查和打探。社会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印象管理,就是说在他人面前留下什么印象这个事情很重要。如果能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印象,那就对后面的面试和录取有正面作用了。


有人可能会说,我是地方院校的,我的硕导也没什么社会关系,但我就是想考名校。如果是这种,办法也很多。在媒体时代,我们能找到很多与导师接触的方式。比方说微博,微信,或者学科会议,或者最简单的,找一份课表,去听该导师的课程。此外,每年各学科的教指委年会和学科年会,大佬们几乎都会出场。这个时候,可以带上自己的论文提纲或者对该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问题勇敢地毛遂自荐了。


当然,在接触该导师之前,应该对他个人的学术旨趣和研究成果了熟于心,如果能对相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也很熟悉,那就帮助更大了。这样有助于和导师聊聊干货。如果上来就是某某老师您好,我是某某学校的某某学生,我对您非常仰慕,对您的学术研究非常感兴趣,想看看能否有机会读您的博士。这样的开场白属于粉丝对偶像的开场白,多半不会给大佬们留下任何印象。因为这样的开场白太多了,对大佬们来说,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如果换一种说法,某某老师您好,我拜读了您在今年5月份在《政治学研究》(或者《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等)发表的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但有些问题还是想不明白,想和您探讨下。如此这样,就能摆出一副平等交流的姿态,更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且多半能要到邮箱,如果脸皮厚一点,要到电话也问题不大。


(二) 更注重考察观点和思维,而非具体知识点


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考博更多的是考察你的学术观点,而非对具体知识点的考察。如果你能熟练背诵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或者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或者王力的《古代汉语》,这可能对于考硕士答题有很大帮助。因为硕士更多是对知识点的考察。博士考试,尤其是理论科目,题目可能会相对宽泛,不至于让你完全无从下笔。博士考试的题目,让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角度去切入进去。这里面当然也涉及基础知识的考察,但这只能组成答案的一半甚至更少,更多是考察你自身对此问题的学术理解。


因此,宽泛的视角和思考的角度是很重要的。我考试的那年,理论试题就是10道论述题,从中选择4道答题即可,每道题25分。其中不乏有这样的考题:试论述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我记得另外一道题是:请论证和分析居家养老的优势和劣势。大家看看,这样的题目,你不可能一个字答不上来,你只要从自己的角度切入,言之成理,都能得到一定的分数。博士考试的题目还是相对宏观的,它更多考察的是你的学术视野和思维能力,对具体知识点的考察倒在其次。做学问,不是看你的背诵能力,而是对学术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不是说基础知识不重要,而是说一定要注意学术思维和学科视野的开阔,要把这些内容体现在答题上。


到底什么是学术素养呢?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我想可能有三种能力吧一种是学科的想象力,一种是观察力,一种是实操能力。


所谓的想象力,来自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他的代表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出了社会学的想象力。所谓社会学想象力,就是一种特殊的视角,这种视角给了社会学家独特的看待数据的方式,以及反省周遭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说,具备一种视角的能力,能用社会学的独特视角来看待和研究社会世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科能力,不单单是社会学,其他学科如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等都是需要学科的想象力。


第二种能力是观察力,观察力是面对研究对象时的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能力。我们在进行访谈和调研时,我们在面对数据和资料时,都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果说想象力是一种理论的建构和解释能力,更为宏观的话,那么观察力则是一种微观的获得真实资料的研究能力。观察力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术的严谨性和思考的全面性。


第三种能力则是实操力。实操力指的是进行研究设计并使用研究工具完成某项具体研究的能力。实操力是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落地能力,当我们具备了学科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后,必须通过实操来验证理论假设、发展新的理论、提出新的政策建议等。这三种能力构成了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学术能力与气质,博士的答题和复试,应该将由这三种能力组合而成的学术素养体现在卷面和问答中。


(三) 要注意你考的学校自身这个学科的气质和特点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觉得是玄之又玄的事情,其实未必。为什么这么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同一气质禀赋和性格的人,可能倾向于进入同一所学校和院系。以社会学为例,人民大学更强调建设性,清华可能更强调批判性。你了解了这种特点,在答题时,就应该有意识避免,不要犯冲。你如果在人大的试卷上鞭挞社会问题,批判社会阴暗面,只破不立,则很有可能不会得高分,被看成“愤青”。但你如果在清华的卷子上不突出你的批判,一味地说好话,则也可能被看做“犬儒”,缺乏批判精神,也得不到高分。


当然,这种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同的考题也有不同的倾向。但是学校该学科整体的气质和倾向性,确实是考生应该注意到的因素。另外,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要注意区分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有些学校以政策研究见长,有些学校以学术研究见长,不同的研究取向也会造就不同的学术共同体风格。


二、技术层面


(一) 复习资料的准备


主要有五类复习资料。


第一类是基本参考书。每一个学校都不会明面上指定参考书目,但该学科的参考书目可谓大同小异。找几本该学科通用的指定参考书(很多和考硕士时的参考书没有太大区别)。这类书可以不同死记硬背,主要是看看整体的知识分布和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即可。这部分参考书的复习,主要是让你重拾学科的感觉。基本参考书大概3-5本。   


第二类是扩展参考书这类书千万不能忽视,这就是该校导师组成员的代表作以及近3年来导师组成员的著作。当然,有的导师比较高产,选择的原则是,导师牵头,多人合著的课题结项的书基本可以不看,如果要看,只看结论部分即可。主要看导师独著的理论类著作,因为这个最能反映该导师的学术思想。而出题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涉及到书中的内容。扩展参考书大概3-5本。限于备考时间的限制,每个导师可选一本。如果有的导师无代表性专著,或者专著出版时间较早,不是近三年的,也可以忽略。也就是说,这里没有必要每个导师一本,那样根本没时间完全看完。不同的导师其在学术界的活跃程度是不同的,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博导,但可能主要精力并不在学术上,所以可能并不参与出题,有的博导则比较活跃,一直坚持在研究一线,发表的成果较多,则出题的几率较高,甚至可能出多道题目。


第三类是代表性论文。在中国知网可以查询下载。基本选择近3年导师组导师发表在C刊的学术论文即可。个别导师的很有影响的论文可能不在近3年发表的,也需要关注,选择标准是可以从知网看到引用量的高低,选择引用量高的即可。这就选出了两类学术文章,这些学术文章大概有20-30篇。


第四类是历年真题。一般的学校不会公开真题的,网络上可能有一些真题,但真假难辨。如果有可能,通过某些途径拿到近3年的真题,还是能有助于帮助你理解该学院的出题风格和思路。这一点属于比较拔高的要求,但有心人天不怕,只要想找,应该还是能找到真题的。一个可行的建议是,从博一在校群体里找,他们刚刚考上,还有热乎劲,手里肯定有此类资源。找个熟人联系下,或者如果和他的学校在同一个城市,见面请吃个饭,不难解决。


第五类是博士课堂笔记。这类笔记的获取比较方便,可以直接找目标院校的在校生索取。课堂笔记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存在感”,有助于加深对各个命题导师的学术研究的熟悉程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找不到参考书别懵逼,复试专业课也有套路!
​父母和硕导是如何把我逼成博士的?
考博绕不开的几个问题,你想清楚了吗?
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学术评语
一个博士生关于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观点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与撰写刍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