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央视财经频道的一则报道将拜腾汽车推上风口浪尖,这家曾被誉为“新能源汽车黑马”的公司,在烧光84亿元融资后仍未造出一台量产车,反而因拖欠员工薪资、挥霍无度引发舆论哗然。
其中最为荒诞的细节是,仅300余人的北美办公室,一年零食采购费用竟高达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26万元),员工名片定制费用上千元,品牌店员工服装甚至从法国进口。
当造车新势力争相以技术突围时,拜腾却用投资者的真金白银,上演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烧钱闹剧”。
故事得从2016、2017年说起,彼时新能源造车热潮初起,拜腾就在这时登场,创始团队的履历相当耀眼。
有出身宝马,被冠以“宝马i8之父”名号的毕福康,也有在华晨宝马和英菲尼迪担任过高管的戴雷。这两位的名头,已足够吸引眼球。
再加上从特斯拉、苹果等公司挖来的技术骨干,这样的组合,在当时看,几乎是造车新势力中的“梦之队”。
资本向来嗅觉灵敏,尤其偏爱这类明星项目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因此拜腾一亮相,各路资金便蜂拥而至,前后算下来,融资总额接近84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甚至现在,都不是小数目。
投资方中,既有一汽这样的国企巨头,也有宁德时代这样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可以说,拜腾起点很高,不缺人才,不缺资金,南京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土地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他们的产品理念也颇为前卫,宣称要打造“下一代智能出行终端”,最博眼球的,莫过于车内那块近48英寸的超大共享全面屏,亮相之初,科技感十足,仿佛直接从科幻电影里开了出来。
为了彰显“国际范儿”,拜腾不惜花费几十万美元空运概念车到美国参展,在各大国际车展上可谓出尽风头,那时谁都觉得拜腾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匹黑马,甚至有实力与特斯拉一较高下。
手握重金,名声在外,按理说拜腾应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难关,尽快实现量产交付,然而这家公司的发展轨迹却有些偏离了轨道。
它似乎更沉醉于营造表面的光鲜,将大量资金和精力耗费在打造所谓的“高端形象”与内部不必要的排场上。
自2017年成立至2020年,公司完成四轮融资,累计吸金84亿元,背后站着腾讯、一汽集团、苏宁等资本巨头,然而巨额资金并未转化为技术突破。
公开数据显示,拜腾首款概念车BYTON M-Byte于2018年亮相,但直至公司破产,两款车型M-Byte与K-Byte始终停留在PPT阶段。
同期小鹏汽车G3量产上市前的融资额仅90亿元,理想汽车首款车型交付前融资约81亿元,因此拜腾的“烧钱效率”着实令人感到质疑。
有些例子光是听起来就令人咋舌,北美一个数百人的团队,一年消耗的零食,据说折合人民币高达数千万元,算下来,平均每人每天仅零食开销就数百元,这标准远超许多公司员工的正餐补贴。
还有名片,据称采用进口环保纸,一盒成本上千元,员工制服也非寻常采购,而是从德国请裁缝“量身定制”,而这些钱,倘若用在核心研发,哪怕是多几轮电池安全测试,结果或许会不同。
除了日常开销,拜腾在“面子工程”上的投入更是毫不吝啬,在各地兴建豪华体验店,聘请咨询公司制定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战略规划,费用动辄数百上千万元。
公司内部,高管数量也曾一度膨胀,据说副总裁级别的人物就有近三十位,人多了,想法自然也多,随之而来的便是内耗。
有消息称,创始人之间,为谁在发布会上先发言这类琐事都能争论不休,试想在关乎企业存亡的重大决策上,效率又能高到哪里去?
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作风,如同一个无底洞,不断吞噬着那84亿融资,钱花得如流水一般,但最核心的汽车量产,却迟迟未见实质性进展。
而这种奢靡作风与公司的管理混乱形成恶性循环,创始人戴雷与毕福康的内斗持续多年,前者最终离职加盟恒大汽车;核心高管频繁更替,导致研发进度停滞。
原计划2019年上市交付的车型,一再推迟,此间创始人之一的毕福康还中途离场,这无疑对团队士气和外界信心造成了不小冲击。
市场从不相信眼泪,也不会因为故事动听、排场宏大就轻易买单,当资本的热情逐渐冷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2019年,国内新能源车市甚至经历了首次负增长。
这时那些真正拥有产品、技术和效率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而像拜腾这样根基不稳的企业,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数十亿的投入,最终连像样的回响都未激起,车辆依旧停留在概念和样车阶段,供应商的欠款越积越多,员工的薪资也开始无法按时发放,工厂甚至一度因拖欠电费而停摆。
此时即便拜腾想再次寻求融资,难度也已非同一般,投资者并非盲目,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谁还敢继续注资?
而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是拜腾为获取造车资质而背负的巨额债务,2018年,公司以1元价格收购一汽夏利子公司天津一汽华利,同时承接其8.5亿元债务及5000万元员工薪酬。
然而拜腾仅支付3.3亿元后便无力偿还剩余4.7亿元,遭一汽夏利多次催债,2020年6月,拜腾宣布停工停产,北京、上海办公室相继撤租,南京工厂停水断电,数千员工停薪待岗。
最终在2020年,拜腾宣布暂停在中国内陆的业务运营,之后虽也曾尝试与富士康联手,希冀借力“复活”,但由于内部种种复杂因素,这次合作也未能善终。
而截至破产前,公司因拖欠款项被起诉金额近3000万元,失信记录高达13次,连央视也曾点名,指出其“手握84亿融资,却造不出一辆量产车”,这评价,不可谓不严厉。
拜腾的溃败,折射出造车新势力的集体困境,据统计,2020年中国造车新势力仅8家存活,其余多数因资金链断裂而消亡。
但与其他企业不同,拜腾的陨落更多源于内部失控,当蔚来、小鹏在技术迭代中艰难求生时,拜腾却沉迷于用资本堆砌“高端形象”,将投资人的钱挥霍在无关紧要的虚荣消费上。
同时这个案例像一记警钟,新能源汽车赛道容不下浮华泡影,唯有将资金注入技术研发的毛细血管,才能让概念车真正驶向量产之路。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被央视点名,烧光84亿的拜腾,又突然变得很行了》——雷科技
《曾被央视点名批评的拜腾,富士康花2亿美金救它,值吗?》——创业邦
《被央视点名!烧光84亿造不出一台量产车,拜腾汽车正式破产重整》——和讯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