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充人注意啦!领鸡蛋听讲座老陷阱多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实习生 蒲娇

近年来, 针对老年人的各种保健品销售实体如雨后春笋。然而,在良莠不齐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老年人并非总是收获健康。一些不良商贩打着各种旗号,对老年人的腰包设置各种陷阱。

近日,本报记者通过梳理大量老年人保健品投诉案件,走访当事人,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及深层根源,提醒老年朋友谨慎消费保健品,也为唤起经营者的商业良知和自律意识,共同维护健康、规范、有序的老年保健品市场。

保健消费

老年人弄不清的迷糊世界

每天早上7时30分前,顺庆区文化路某宿舍小区一楼的出租房内,都聚集了或多或少的老年人。陈幼林今年71岁,乡镇企业退休人员,在近1个月时间里,他每天早上按时在这里“报到”,领一份面包和牛奶早餐,然后去市场买菜回家。

然而在10月31日,陈幼林却没有领到早餐。与照例赶到这里的多位失望的老人不同, 他反而感到一丝庆幸。这家发放早餐的公司是一家保健品销售机构,三室两厅的房间里, 客厅摆放着沙发,3个卧室安放着几台看上去高大上的独立按摩治疗仪。 来这里的老人免费吃过早餐,就可以免费享受按摩治疗。按摩治疗期间,有穿着职业装的销售人员来聊天, 有意无意地询问这些老人的身体状况、身份情况、电话号码。

每隔一天,这个公司会有一位极具鼓动性的“专家”来讲解健康知识,当然,所有问题最后会落到老人轮番体验的按摩治疗仪上。“这个机器按穴位不错,我过去有点腹胀,通过一段时间按摩,现在腹胀明显改善。”陈幼林告诉记者,这里的销售人员搞攻心战很有一套,每台机器价格在2万元至4万元不等,如果消费这里的套餐,即购买数千元的“药品”,每台机器还会让利数千元,甚至1万元。

陈幼林发现,被推销的“药品”,全都标注为健字号,其实就是保健品。他是销售人员到小区搞宣传而动员来的,虽然天天来享用免费早餐、参加按摩治疗仪体验,但就是不买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太贵了,我一个月就两千多点退休金,家里还有老伴,没有多余的积蓄。”陈幼林说。

像陈幼林一样抱着分享福利而来的老人有很多。这个公司销售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始终没有卖出多少产品。早在半年前,就有销售人员说,如果大家不配合支持工作,公司就会开不下去。陈幼林当时觉得好笑: 你们不是宣传实力雄厚、 为老年人谋福利,不是不为了赚钱吗,现在连半年时间都没到,怎么就坚持不下去了呢?

然而, 不是每位老人都像陈幼林这样清醒、明智。家住顺庆区西门坝街的刘大爷,因为有眩晕和偏头痛的毛病,用自己辛苦积攒的2万多元,在一家老年保健品店买了一大包“药丸”。他开始吃的时候感觉有点效果,但后来越来越不起作用。刘大爷沉不住气,开始心痛自己的血汗钱,便找到这家保健品店,希望退掉剩余部分“药丸”。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家保健品店早已人去楼空。

监管难办

一场纠纷牵涉多个执法部门

近段时间, 本报收到的老年人保健品投诉数量渐成上升趋势。今年“3·15”国际消费者维权日,央视还专题曝光了武汉乐百龄生物科技公司、湖北国创伟业生物技术公司等5家保健食品销售公司, 揭露他们都精准地抓住了老年人的弱点,以最普遍的“会销”方式兜售保健食品。其中,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甚至采用大数据统计,发现利用“分批送鸡蛋”的办法,最容易哄老年人来参加推销会。

今年上半年,记者亲历过一次老年人保健品纠纷案。家住顺庆区金泉路波特曼的杨大爷, 在菜市场与一位老乡兼熟人的杜女士相遇。见杨大爷走路异常,杜女士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杜女士介绍,自己过去患有类风湿、胃溃疡、痔疮等多种疾病,人被折磨成皮包骨头。最后经朋友介绍,她用了一种特效药,才1000多元,这些病很快就好了。如今,她身体健康,每天跟小区里的太婆跳舞唱歌。别人见了她都说,她的身体和心态比实际年龄要小10多岁。

杨大爷刚好患有脑动脉硬化和关节病,经常头晕头痛,走路困难。在杜女士的怂恿下,杨大爷来到一家“药店”,其实就是一家保健品销售店。 店家拿出各种药瓶向杨大爷介绍,这些“药”专治各种疑难杂症,有国家的批准文号。但是,这“药”为啥又是食字号而不是药字号呢?对于杨大爷的疑虑,店家解释,因为这个特效药是一位科学家发明的专利产品,他不愿意申请药字号,改用食字号。

当天,在店家授意下,杨大爷用自己的身份证办了一张银行卡,把银行卡交到店家那里保存,以此取得会员身份,享受会员折扣。 于是, 杨大爷花了2000多元买下第一批“药”。杜女士还给他出主意:儿女们心疼钱,此事千万不要让他们知道,惹出事端。

杨大爷服用一段时间后,感觉疗效并不明显,于是联系杜女士。杜女士将杨大爷再次带到“药店”,花5000余元,又购买了一批加强版的“药剂”。

杨大爷放在家里的“药”终于被家人发现,他女儿拿着成包的“食字号”产品到本报投诉。于是,记者联系市食药局食药稽查支队,该支队立即指派顺庆区食药稽查大队执法。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发现, 这家店的产品确实为正规厂家生产的保健食品。国家明文规定,“食字号”产品无治疗疾病功能,不得假冒药品进行违法宣传。而当天查出的该产品的包装盒上,也并无治疗疾病和假冒药品的违规文字。

“食药商品归食药部门管,销售价格归发改委管,虚假宣传归工商局管,如果他们在经营中存在诈骗行为,那你们可以向公安局报案。”这位执法人员将记者提供的举报材料进行了备案。 因为在销售环节口耳相传的虚假宣传和虚构事实的诈骗行为无法证实,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修订法规

四川关注老年人保健品市场

“老年人保健品消费市场的强化监管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工商局消保科科长、市消委负责人边智勇说,近年来,在广大保健品品牌商家的推动下, 南充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发展较快。然而,在行业规范和商业道德无力抵达的角落,仍有无良商贩恣意妄为, 利用各种旗号将黑手伸向老人的腰包,酿成各种事端。

边智勇说,老年人消费群体很特殊,由于他们识辨力差、消费旺盛、购买力充足,很容易被不良商贩盯上。

对于当前老年保健品市场各种乱象, 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大外科主任明杨有一定深入了解,指出市场上假药盛行,虚假宣传屡禁不止,给老年人带来深重灾难。这当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老年人保健需求旺盛,但保健常识和信息不对称,社会相关的科普也不到位, 互联网交际社区的各种伪专家、伪科学、假药层出不穷。他表示,将来退休后开办一个公益公众号,为老年人义务普及保健知识,自觉抵制欺骗和造假行为。

2016年7月,国家食药监总局下发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中提到, 保健食品的标签、 说明书主要内容不得涉及明示或者暗示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误导消费者的词语,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人体组织器官等文字。然而,一些保健食品公司推销的冬虫夏草营养液、 增加骨密度丸等, 依然在包装上标注了“抑制肿瘤”“增加骨密度”等功效,模糊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限。

今年初, 中国消协发布的统计显示,2016年仅受理有关“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的投诉共8749起,较2015年增长188%。其中,投诉保健食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的最多,针对“质量”和“价格”的投诉较2015年增长最明显。与此同时,来自市消委的统计显示, 我市每年立案查处的老年人保健品案件不下30起,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消委介入下调解解决。

边智勇说, 老年保健品市场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无法可依、执法无力的边缘角落,这给消费维权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目前,四川省正在修订《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条例》,其下发草案征求意见环节已结束, 新条例草案对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该条例正式发布实施后,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将迎来治理整顿良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年人养生保健用之有道 谨防洗脑等五大骗局
“天曲益脂康片”保健品当药品“吹”
老人买保健品中二等奖 拒绝支付货款只要奖品
保健品“买不起”又“惹不起”
医保定点药店下架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为什么会有广阔的市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