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骥才:我们的文化都被钱收买了

无论你认同或反对,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面对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的金融萧条,文化产业却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劲头。不过,作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角色的产业,文化市场在蓬勃生长之余,也滋生出了许多难解之题。

“我们的文化都被钱收买了。”著名作家冯骥才试图警醒世人。的确,文化内涵的构筑决不能依靠金钱的堆砌。张扬挥霍、拜金主义、面子工程……这些层出不穷的事件令人扼腕叹息,避之不及。这场文化乱象背后的推手来自何方?文化与金钱挂钩后形成的恶性循环,究竟该如何破解?

1.一场文化乱象

泱泱华夏,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犹如银河般,繁星灿灿,不胜枚举。但你可曾察觉,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似乎正在悄悄改换新颜。

列入遗产名录里的古镇,经过浓妆艳抹、腾笼换鸟,变身为大举招商的旅游胜地;在城市改造中侥幸留存的历史街区,在几番视察后也难逃厄运,被开发成了熙攘喧哗的商业街;静默伫立的名人故居,被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文房四宝装点一通后,卖起了高昂的票价……

逐利、摆阔、亲富、炫耀,如今的文化圈充斥着暴发户般的张扬做派。

冯骥才在《别再糟蹋我们的文化了》一文中,痛心疾首地发问,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得这股潮流正在变本加厉?他用一句话直截了当的戳穿现实:以文化谋利。

早在08年,一份由九三学社撰写的提案中就如此揭露:南方某省的四十余家剧院,皆采用了高耗能、高耗材的结构设计,因此,该地的文化设施建投资也得以迅速攀升。设想,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居然耗资十亿元,建设了近七万平方米的大剧院,个中的私心昭然若揭。

此类工程泛滥成灾的背后,都是以美化城市面貌为目的,好像真的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乍一看,从城市规划到园林建设,处处都让文化挂名;从历史遗迹到资源开发,样样都是贴的文化标签;甚至连文艺节目的制作表演,都要拿文化标榜。

更有甚者,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而毁掉了满载历史风霜的文化建筑,宁愿去建设一些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妄图吸引无知游客。12年初,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轰然倒塌,只余满地尘土与众人的叹息。

这些人重视的,并非是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功能,也断然不是文化的教化与美育作用。他们不过是将文化当成一种时髦的标签,当作一个招财进宝的童子。

“对文化建设,我们还要有文化的追求、文化的责任在里面。”冯骥才的这番话语,称得上是振聋发聩。我们也该及时反省,一定要抵御住金钱的诱惑。

文化不能被钱收买,我们绝不能在复兴之路上昂首阔步的途中,丢失我们积淀已久的文化气质。

2.艺术市场的困境

这些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的确是日新月异,不断壮大。但我们无法忽视,伴随着经济效益的逐步凸显,铜臭正渐渐掩盖文化的韵味,文化产业似乎走向了无可遏制的下坡路。

在商品文化的导向下,不少艺术创作者屈从于市场规律,挖空心思进行炒作,以提高定价;电影院中,一部部流水线生产的狂欢影片,给观众们带来了视听感官上的刺激和麻痹,只求在当下市场激烈的票房角逐中分得一碗羹。

如今压抑的大环境下,若想抛开市场去进行单纯的艺术创作,是极其困难的。在将观众是否买帐作为唯一市场准则的情况下,成功的标杆,似乎正潜移默化地向另一个方向转移。

冯骥才对此这样评价:“当文化躺在市场里,没能吸引市场,则只能向市场妥协。”的确如此,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提高创作水平难,但提高卖价并不难。于是,面对这条被金钱簇拥着的捷径,这群人有何理由放着不走呢?

在被资本染指的文创界重地——书画界中,最近愈来愈多地听到的一个话题:谁的画价高?人们总在议论纷纷,谁的画一平方尺已达三万,谁的画今年一平方尺又涨五万……这些高昂的数目听的人心惊胆战,但若上前细细观摩,便会发觉这些画并没有任何变化和进步。

那么,这些艺术品究竟因何涨价呢?原来,画价遵循的不是艺术规律,而是赤裸裸的市场规律。为什么当今画界,总是热衷于使用各种招数来“炒画“?其实与房地产商爆炒楼盘别无二致,为了卖出更高的价格,为了自己的金库可以盆满钵满。

但我们始终在期待,一种健康的、良性的秩序可以在市场中立足。面对当前险阻重重的市场困境,这真的只是一个圣洁却无法实现的理想吗?我们期待市场的规律与艺术的规律合二为一,期待着价格与价值同步,期待着文化可以冲破金钱的枷锁,不再被潜规则收买……

3.金钱染指的文化

其实国人对于金钱本质的认识,并不比西方人浅薄。从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及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可见一斑。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钱似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少被提及,这究竟是为何?

古语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金钱在帮助人们换取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悄然扩张着世人的欲望。纵观历史,许多战争与祸事的起因,都与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今社会更是如此。为了经济这个主角,人们被逐利的贪欲蒙蔽内心,甚至不惜肢解文化、篡改文化,着实令人叹惋。

“文化高峰的显现需要文艺精英。”冯骥才对文艺界的中流砥柱们提出了如下期望,“文艺精英的内心绝不会与市场对接,而是与国家、民族、社会相连。“在冯骥才看来,文艺精英们热爱的不是艺术中的自己,而是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都深爱自己心中的艺术。

其实,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提升社会的文明度,对民族底蕴的增加也大有裨益。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一定是着重于对人的精神塑造,而不是只为了白花花的银子、黄灿灿的金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文化内涵的构筑不能依靠金钱的堆砌,文化的蓬勃生长不应被金钱扼住咽喉。我们在发展文化运动的途中,应始终把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放在首位,令文化经过时间和心灵悉心酿造,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注入充足的底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骥才画家《 在艺术的世界里 凸显地域文化元素 》
冯骥才:当世书画家不比艺术比价格,画家几分钟,农民要干2000年
冯骥才
冯骥才  王老赏(散文)
《我的艺术清单》 20210114 冯骥才
艺术何去何从 钱说了算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