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932期:王其和太极拳功法述略(上)


作者/李剑方 ⊙ 编辑/张宏婉


导读王其和太极拳起源于清末民初时期,是由太极大师王其和先生在长年习练武式、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悟,将两拳精心相融而创编的一套新型拳式。该拳自创始以来,以其特有的魅力渐渐享誉武林,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现在,该套拳路已作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流派载入《永年太极拳志》;2013年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王其和太极拳功法述略(上)

 

王其和太极拳源于杨武,融合杨武,研磨锤炼,历经百年。其功理,承正宗而精辟;其功法,集众长而独到;其功效,融体用而兼得。王其和先师幼得多位武术 大师真传,后拜郝为真、杨澄甫先生为师精研苦练太极拳,当过会友镖局的镖头,任过军队武术教官,胆艺一身,威震江湖,叱咤风云。后无意功名,蛰伏乡野,静心研练传授,其弟子刘仁海、王景芳等随师朝夕苦练,六十多年如一日嗜拳如命,孜孜以求。百年以来,本门严格遵循传统师训,守真传、练真功,不事张扬,不求名利,收徒重德,传艺求精,师父教拳坚持面对面,甚至单对单,因人施教,口传心授;师徒之间交流切磋,言传身教,不搞虚假,讲拳必拆招,拆招必过劲,注重以实鉴言、以果证论。这种拳风虽然使其传播数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也使得先师传承的“好东西”“真功夫”原汁原味地保留。可喜的是“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欣逢盛世,王其和太极拳逐步由民间庭院发展到海内外各地,并走向国际平台,由名不见经传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其强身健体的奇特功效和防身击技的内家功夫,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余自幼随刘仁海恩师习练王其和太极拳,刘师去世后,又得到姚继祖、傅钟文、王荣堂大师亲传,数十年练习体悟,力求探源理脉、融会贯通,深感杨、武式太极拳之博大精深,同时也深切感到王其和太极拳在忠实继承杨、武的基础上,择其精要,深度融合,形成了许多独到的功法,这些功法在学中悟、练中研、用中验,确有事半功倍之效。王其和太极拳先师曾留有十分珍贵的拳论手抄本,但更珍贵、更实用的是口传心授之法,这些大多只能靠心领神会,很难用文字表达。余不揣浅陋,根据恩师所传和自身体会,将王其和太极拳在身法、步法、手法、腿法、眼法、劲法、心法等方面比较有特点的功理功法梳理了几条,难免粗浅零乱,但愿抛砖引玉,能对同好有所启发。

 

身  法

 

王其和太极拳在身法特点上注重“三立一体”。第一,“立轴”。主轴在腰,并上下延伸至头顶和足底,“百会”与尾闾、尾闾与实足脚跟上下对应贯穿,形成身法之中轴。其中要义有三:一是中轴要正。不仅要提顶吊裆,做到尾闾正中,上下一线,还要在细 节上用意,如:下颏微收,“哑门”后领,“命门”后撑,敛臀,使腰脊趋直,“弓背”有力。二是轴端要定。全身之轴上端为头顶,下端为足底,当身体转动时,则以实腿脚跟为重心点,如门轴上下正直不偏(个别特殊动作例外);“百会”与“会阴”始终保持上下垂直,当重心变换时,“会阴”则在两足之间移动,以保持身体中正平衡,重心稳定;三是轴身要活。中轴正直并非僵直,要做到环环相扣,节节松开,上虚、下实、中间活,“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拳谚有“罗圈腿, 磨盘腰”之说,即含此意。

 

第二,“立裆”。所谓“裆”是指跨部,“立裆”主要是指在身体重心移动转换时,尾闾似吊一“线坠”,胯部要放松下沉,在意念上是一种垂直下落的感觉。这样就能中气下沉,底势沉稳,如坐在板発上行拳一般;在推手时则能轻松化解对方的推、拉之力而站稳脚步,牢守重心,而且能顺势发出“底劲”。达到高深境界时,由丹田内转带动“蹭跨”换劲,化发于敌不知不觉之间。刘仁海恩师当年常讲练拳要“下立裆”,切忌“前拥后拉”,达不到一定程度很难做到,甚至很难理解,所以真正练出“立裆劲”需要很大的工夫。除了“前拥后拉”之外,还有“夹裆”“拧裆”“尖裆”等,都是常见之病,易伤及膝关节等部位,需要结合具体动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纠正。

 

第三,“立肘”。王其和太极拳讲求“三护”,即手护中、肘护肋、膝护裆。在具体动作上要求肘不离肋、肘不贴肋。“立肘”不仅是“肘护肋”的需要,而且在化劲、发劲上也非常重要,所以“立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关键。如遇敌来力进攻时,用“前节”接住,肘尖随身松沉,而指尖上翘,自然形成“立肘”之势,同时小臂(前节)随势旋转,滚化而不失掤劲,此即“人刚我柔谓之走”;在化解的同时,可以“立肘”在接触点上随机发放,其速度和力度皆胜于用手,此即“我顺人背谓之沾”;化发互变,因敌而动,此即“沾即是走,走即是沾”。如果“立肘”功夫不到,则会形成“横肘”,甚至“翘肘”之病,这样,既守不住门户,也化不开来力,更谈不上借力发放了。

 

“立轴”、“立裆”、“立肘”在形、意方面各有严格的内在要求;同时,三者之间更是协调联动、浑然一体的,可谓互应、互动、互变,完整一气,丝毫无间。“三立一体”贯穿王其和太极拳架始终,尤其“揽雀尾”的按式、单鞭、搂膝拗步、云手等式,在练、用之形意方面体现得更为鲜明。

 

步  法

 

太极拳的步法可谓底盘基础功夫,在行功走架方面,步法决定着方向能否正确,身法能否到位;在推手实战方面,步法则决定着重心能否稳定,劲法能否顺畅。对决之中,与其说拳法胜人,莫如说步法胜人。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判断对方身上功夫如何,感知在手上,体现在脚上。王其和太极拳遵循“八门五步”的基本要求,入门第一课便是拳架姿势的方向和步法练习,即使功夫达到高级阶段,步法仍然是再提高的重点,因此,步法功夫也是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的,依层次而论,其主要内涵有三:

 

第一,方向明确,定位精准。按照“太极十三式”的要求,拳架行功首先要明确八个方位,即“米”字八向,严格照此规矩练至纯熟,才能实现脱规矩而从心所欲,千变万化。拳架方向与手、眼、身法、步等密切相关,其中步法对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拳之步法如车之轮、船之舵、鸟之翼、房之基。如果步法不对,其他部位很难到位,即使局部到位也不可能协调。王其和太极拳有八条步法要领,即:“脚夹角四十五,脚间距两横拳;迈步时重心定,脚跟落重心移;后脚尖定角度,前脚跟定距离;前脚尖定方向,定式时足底平。”这八条要领贯穿于每个动作姿势之中,不仅为“用”打好了基础,也为“体”强化了保证,练王其和太极拳不仅不伤膝,而且对腿部各关节有明显保健作用,这与科学严密的步法要领有很大关系。

 

第二,虚实分明,灵活多变。王其和太极拳为轻灵沉稳的“蹚泥步”,步伐随重心转换而移动,行拳时,步随身换,低进高退,逢进必跟,逢撤必随,“如临深涧,如履薄冰”,“迈步如猫行”。这种步法练用一体,在实战中阴阳虚实灵活变化,腾挪闪战进退自如,辅之推手、跑拳、散手等功法练习,非常方便与各类武术的切磋交流,绝不会像有人说的“太极拳只会推手,不能散打”。

 

第三,上下相随,底劲深厚。一方面,太极拳要求周身一家,脚手相随。“外三合”之中,肩与跨合是根节合,肘与膝合是中节合,手与足合是梢节合,“三合”既是对身法的要求,也是对步法的要求,脚与手的协调一致对拳姿和实用至关重要。王其和太极拳在练与用上都讲求“上搭手,下进步”,俗称:“打人如亲嘴”,实现“引进落空合即出”。在具体练法上就是迈步时,意念由腰跨的松沉把脚送出,做到手起跨松,脚落手到,周身齐动。刘仁海恩师讲过“手到脚不到,打人不算妙;脚到手也到,打人如拔草”,深刻阐明了上下相随的用意。另一方面,太极拳要求脚步沉稳,劲道充实。步法轻灵绝不是轻浮,必须是“上虚、下实、中间活”,王其和太极拳有“三入”的要求,即:“脚入地、指入肉、气入骨”,其中“脚入地”就是步分虚实,定步如桩,植地生根,从预备式开始,就要有“顶天立地”之意,两脚如踩瘀沙,意深入地,脚掌踏实, 脚心含蓄,“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足底涌泉穴与地气相接,“弓梢”与“弓背”合为“五弓”之整体劲,自可体会到上下联动、周身齐发的威力。

 

手  法

 

技击之道,百般打法,随机应变,重在于手,因此,手之作用在拳术上占有重要位置。手是人体不分寒暑暴露在外的梢端部位,内在功力如何,从手上最能直接、充分体现出来,搭手摸劲是拳家最常见的切磋交流方式,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足见手部知觉功夫的敏感性。有的人冬季在户外了拳戴着手套,甚至在室内打拳还两手发凉,说明不得传统太极拳功法要领。

 

王其和太极拳的基本掌形为“荷叶掌”,意念为舒指凹掌,即欲伸手抓物时之状。手掌运化,可从出掌、行掌、定掌三方面体验。

 

第一,出掌。出手时的掌形多为立掌(即大拇指侧在上,小指侧在下,指尖向前),门内叫“立掌如刀”,立掌时小臂的橈骨和尺骨处于上下平行状态,左右旋转幅度最大、最灵活,实战时出立掌威力大,且不易被对方拿住;在防守上,立掌变化多,小指侧在下,自然能够沉肘护肋。出掌位置就意形而言主要有三:一是“掌从口出”,如“上步七星掌”“搂膝拗步”“抱虎归山”“倒撵猴”等,这是王其和太极拳古传之手法,能充分体现发手时曲中求直的特点;二是“掌从肋出”,如“揽雀尾”之“按式”“如封似闭”等,发手时不绕不躲,顺势疾出;三是“掌从心出”,如“提手式”“青龙出水”“玉女穿梭”“小探马”“海底针”

“白蛇吐芯”等,发手时注重护中、取中,左右逢源。

 

第二,行掌,即出掌后运行变化之掌。手在运行中随着周身四肢呈螺旋运动,即旋掌,可分为内旋、外旋、上旋、下旋、正旋、反旋、穿旋、切旋、抽旋等等;手的变化主要是掌、拳、钩手等几种形状互变。手之运化,张弛有度,其松紧收放,随着呼吸开合而变化,且两手相系,下与足合,协调联动,阴阳互变,所以王其和太极拳有“两手合一手,一手变多手,浑身都是手”之说。

 

第三,定掌,即每个动作落点时的掌形和位置。王其和太极拳“三护”之中的“手护中”,就是要求两手要守住“门户”,形意皆体现鼻尖、指尖、足尖“三尖

相照”,这与“外三合”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其中,食指指法尤其紧要,其他手指亦有微妙之处。行掌到位时,为梢尖集中发劲之机,此时,手上劳宫穴透开,运用“骨肉分离”之法,意气贯注手指及掌根,此即“三入”中的“指入肉”。当年刘仁海先生给弟子们改拳时,常提到手上“失神”的问题以及僵、死、软等毛病,这些都需因人、因式有针对性地纠正。

 

手法中的拳法也很多,通常情况下,拳的威力大于掌,易致人重伤,在平时切磋交流时一般不以拳击。王其和太极拳有“攥拳如卷饼”之要领,握拳时,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尖向内卷,搏指压在食指和中指两指中节上,使拳外紧内空、骨节有力;松拳时,由大拇指依次向小指放松舒展,但要自然而不刻意。王其和太极拳还有点穴拳法,需口传心授,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

 

钩手可锻炼指尖捏力,在实战中有钩挂、缠绕等作用,并能加大腕背攻击力,也可防敌抓握手指。钩手捏法练习时,先以拇指与食指、小指指尖捏住,再用中指、无名指指尖分别压到食指、小指指甲盖上,使五指尖呈“梅花瓣”状。

 

腿  法

 

王其和先师在学练太极拳之前熟练多家拳法,因此本门所传基本功法很多,在腿部基本功法上,年轻的初学者可选择进行压腿、撕腿、劈腿、悬腿、踢腿、弹腿等训练,以增强腿部的柔韧度、稳定性、灵活性和爆发力。但这些都是辅助性功法,太极拳的底盘功夫必须以意念引导下的放松为基础,按照内外三合的要求,在盘架子中悉心体悟,并辅助于专门练习,逐渐达到以意导形、周身协调,因此太极拳的腿部功法有别于简单机械性的腿功动作锻炼。

 

王其和太极拳的腿法与步法紧密相连,关键要领是胯、膝、踝及脚部各个关节都要放松,在丹田内转和“蹭胯”功夫的带动下,两腿之间的虚实随势而变,形成本门“两腿如一腿”的特色功夫,实时,稳步如桩;虚时,踢腿如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腿部功法最大的问题是松不开,腿部僵硬会造成底盘不稳、步法不灵,起腿速度慢、力量小,而且易被人制。盘架子时,起脚高不过腰,行步要松胯圆裆,膝尖与足尖相呼应,俗称“磨盘腰”、“罗圈腿”,这样也就做到了“三护”之一的“膝护裆”。另外,本门还有散手必备的蹿、蹦、跳、跃功夫和二人“顶腿”、“跑拳”对练,如果功夫达不到,就会跟不上、化不开。据传,先师曾有“前蹿一丈,后退八尺”的功夫,可能有些夸张,但也体现出身法、腿功之境界。


[本文来自《武当》2017年2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太极禅话慧馆   丁酉鸡年三月二十四93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氏太极拳三字经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
太极拳基本功练习必不可少
现代人对《十三势行功心解》理解有误-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洪式太极拳三字经(上)
太极拳-行正则气顺-细抠-拳架-守规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