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雄聊太极拳64】答初学弟子问的太极推手(二)



十三、寻劲路理趣能乐在其中吗?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淡化高下纷争,多寻劲路理趣,在推手过程中相互交流彼此对重心、意识、气息的高下的感受,亦是一种舒服的享受。如比我只顾向推按劲力的快与猛,是否考虑被对方借用的危险?又如只顾下盘稳固的“死桩”,有没有考虑被对方引失重而改用“活桩”应对?再如当弱能胜强时,不是绝对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角度、时机;接触在手,功夫在脚。年纪较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对练推手多寻劲路理趣,既有利于养生又乐在其中。能否真的乐在其中,得看个人心态与智慧了。

十四、有哪些经典理论指导传统太极推手的?

    答: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解》,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十三势说略》,李亦畬的《五字诀》、《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陈鑫的《太极拳经谱》,尚待考证作者姓名的《八字歌》、《十六关要论》、《功用歌》、《抬顿歌》、《太极拳法歌解》,杨澄甫口述陈微明录的《论太极推手》。

十五、太极推手有哪些要领?

答:我恩师林墨根谈到推手的要领时指出:“推手的要领在于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太极推手要出手无形,不能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有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语出李亦畬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视为太极推手的要领,也是较好的。

十六、太极推手的要诀是什么?

答:有个身有武功的太极拳明师说:“太极推手要诀是:随人之势,借人之力,接人之劲,得人之巧。”我认同此话。随人之势,要舍己从人才能做到。借人之力,要有较好的听劲和沉轻兼备的功夫。接人之劲,要有收劲于脚底的腰腿功夫。得人之巧,是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连沾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粘随黏连意,得其环中不支离。”语出《八字歌》,视为太极推手的要诀,也是较好的。

十七、太极推手的训练原则是什么?

答:推手技艺与养生功夫俱佳的太极拳名家金仁霖在《慰苍先生金仁霖太极传心录》书中指出:“推手的训练原则是什么?总的来说,只有三句话,那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小敌大……以柔克刚,太极拳既然是柔性拳术的一种,那么无论练拳架子也好,练推手也好,就应该始终向柔的方向发展,能不能一柔到底,那是自己的造诣深浅,也就是自己的功夫问题……以静制动,是说我要在安稳平静的状态下,耐心地等待和观察对方或攻或守的变化动态,就比较容易发现对方的弱点,从而给以牵制,或顺势借力地给予打击……以静制动,只有做到了“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以小敌大……

十八、太极推手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在谈到太极拳推手时有一段精彩论述:“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外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从这段话就可大致看出传统太极推手的基本特征了。我看过几次省级和国家级的推手竞赛,看到参赛队员中较多的“抓、楼、抱、摔、顶、抵、抗、斗”,这些动作行为展示在太极拳推手竞赛场地中,容易误导人们对太极拳推手的理解与认识。

十九、太极推手有哪些感觉?

    答:我师爷雅轩公说:“过去与杨澄甫老师推手,我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今特记之如下,以供研究。我与杨老师推手时,只是一搭上了手,我便感觉没有办法,身上各部都不得劲了,杨师虽很松软的向我臂上不沾,不知怎的,便觉得各部都被其吸住了,如同对我撒下了天罗地网一样,我无论如何动总是走不开,无论如何动都是对我不利。杨师之手虽是轻轻的往我身上一放,我便感觉到这一手来得非常严重,使我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快动不行,慢动也不行,用刚劲不行,用柔劲也不行,无论如何动,总是不行。如同与高手弈棋一样,对方一下子,我就没办法。杨老师虽是很稳静的神气,但我不知怎的,就觉得提心吊胆,惊心动魄,有如遇万丈悬崖,将要失脚之感;又如笨汉下水,有气节填胸之感;自己似草扎人一样,有随时被其打穿打透之感;有自己的性命自己不能保障之感。但杨老师确并未紧张,也并未用力,只是稳稳的一起一落,一虚一实的跟随而已,我就捕风捉影,东倒西歪,如立在水上,自己之动与不动操之于人,自己不能自主。”

    据说杨健侯亲传弟子胡星斋先生的功夫纯正,在胡老的身上才能体会出原滋原味的杨氏太极拳功夫,即:来力贴身滚,处处空荡荡。外力内化,内力外放。吞其三合劲,吐之鬼神惊。和胡老爷子推手试劲时,他让你起,你必起,让你下你准下,让你脚跟离地,那你必离地。挺大个人在他手里,像小孩似的,也像喝多酒似的总是站不稳。你想和他较劲,可你就是使不上劲,如你真的使上劲时,瞬间又空了,如掉进万丈深渊,你的心都跟着蹦。

二十、有多少种形态、内涵不同的太极推手模式?

答:太极拳名师叶式史在《太极拳推手的几种形式》文中说:“我曾经与不计其数的拳友,进行过太极拳推手的切磋和探索,我个人认为有五种形态、内涵的太极拳推手模式:一、轻灵、松柔、虚幻、神奇、不动声色、将对方掌控在自己的意气之中,随心所欲地拨动对方的重心,使之束手无策。此乃太极拳推手中老法师,真正的行家。他一抬双手,就将对方的双手,轻轻地、毫不费力地微微粘敷着,只要意念一动,就可以轻描淡写地拿捏住对方的重心,使对方脚跟离地,玩与股掌之中。二、沉重、刚韧、柔里裹刚、时时攻防、灵犀、多变,太极拳推手中铿锵有力的高手。他一接触到对方双手时,就象钳子般地,沉沉地抵压住对方双手,大有欲将人硬生生地拔起或撼动的巨大威慑力.使人感到对方的双手刚硬和力大无比。其实,对方的双手,不是僵硬和蛮劲,而是,对方双手的腕关节和肘关节松沉、挺拔,他的肩和胸部,刚韧而松沉,命门微微后突,支撑住整个人体,丹田深沉而饱满,整个重心全在胯部以下,铿锵有劲。浑身柔中裹刚,中正而坚韧,势不可挡。三、轻、灵、松、柔,自身、中定相当不错,听劲尤佳,一般对手奈何不了他,被他玩与股掌之中。可惜,他们松、柔有过、刚韧稍欠。尤其,碰到强硬、刚烈之士就心有余力不足,无可奈何,只能溜、滑、不粘、不连,三十六计、走、化为妙。对方的双手,用轻灵、松柔的姿态,缓缓的诱导自己的双手,似乎产生吸铁一般的引诱力,随之而移动。但是,没有真正起到拔根、产生强大的威慑力。四、以力量为主,抱摔,顶抗,蛮打蛮闯的推手形式:他们崇尚力量(实力)为王、力大压力小。对于松沉、不以为然。具有相当的实力,腿部稳定性也相当不错,有一定、多变的手法,腰部力量相当浑厚。五、两个人双手相搭,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如同划船摇撸、推磨一样地,进行推手。虽然,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了,但是,对于年迈体弱、老年的太极拳爱好者,是一种不需要场地、器械、任何附加条件的有益活动。”

二十一、什么是推手的接劲?

答:有个太极拳明师说:“接得住,才能化得开;化得开,才能发得出。”太极拳明师沈纪根对此亦说:“推手时接劲要用腰胯接劲,不可用手接劲。松腰胯,将彼劲接到自己脚跟。对方来意,我用意接。”接劲得有听劲与掤劲,与对方来手接触时,以手上轻柔兼有手脚入地通根的松沉手段来接劲,说是以手接劲,倒不如说是以骨传劲、以骨接劲、以脚接劲还实际。接住对方来劲了,想引想化就随心所欲了。值得初学者注意的实际问题是接劲不顶,欲要接劲不顶,就得必须把握火候,从时间上不要拖的过长,时间一长则往往双方容易顶上,功夫不高时,顶上后不容易撤回,所以要接住劲就走。从力度上,不要等对方的劲都加过来再走,对方劲刚出,似接力赛的接住就走。从空间上,不论对方劲从何方来,都是顺其劲而走,劲顺了气才和;劲顺气和了,自然能化能发。如进阶更高层次的接劲,恩师林墨根对此指明:“接劲要引化,要有接劲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容易引化。”假如把传过来的一个篮球要拍起来,你不能顺力引化接球时,球就会触手弹出。所以要有接球的引化技术,才能运球、传球乃至投球,同理,太极推手的引化劲、接劲、发劲过程亦一样。

二十二、“收劲于脚”是“以脚接劲”的意思吗?

答:“以脚接劲”是“收劲于脚”的主要意思,还不是完整的意思,因为接劲、化劲、沉稳下盘等都需要“收劲于脚”。据恩师林墨根生前回忆说:有一天,他向师父李雅轩先生讨教如何“把劲收于身上”这句真传秘授之话,李雅轩将手杖往他脚上戳了一下说“问题在这儿,要势势诚心用意,得来全不费功夫。”次日,他与师兄推手较技中悟出了师父的点化,就是在迎接对方来劲时,意念想到脚上,这就是“收劲于脚”的练法。林师说的“意念想到脚上”,我认为此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脚的虚实转换,二是意贯脚跟。以脚接劲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基本功。对练时推按方不宜一下子猛推重按接劲方,接劲的训练,有个适应过程,以喂劲方式来对练就较为实际,一点一点的增大劲力和加快速度。

收劲于脚,从细节练起。比如不少初学者向前进半步、一步或向后退半步、一步时,都是用横力使脚落地的。进步时意气下沉的松腰落胯,收劲于实脚入地通根;退步时亦是意气下沉的松腰塌胯,收劲于实脚入地通根,都是“意念想到脚上”,由横向力变成垂直的松沉劲。

二十三、什么是推手的化劲?

太极拳名家田兆麟在其口授、陈炎林整理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书中说:“化劲由黏劲与走劲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化之要点,全在我顺人背……化劲中应略含掤劲,无掤劲则不能化。化劲非以手或肩化之,全用腰腿。若用肩或手,是谓硬拨,非真太极拳之化劲也。须能顺人之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快慢相合,即能沾而化之。至于直来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使彼劲路变更方向,在乎随机应用。但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人不知己之劲路,直至对方势背为止,是谓真化也。

化后可拿可发,要点不化尽。化尽则己之沾黏劲易断,而去势随之远矣。又不能化之过后,过后则势背,不能前进。至于化敌之发劲,要待敌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际,随势而化,勿太早或过迟。太早未到,无有所化,过迟已着,时机已过……初学者多以退步为后化,实不知此乃逃避,而非真化也。推手实践告知:化劲要比对方松柔,不给对方找到僵硬呆滞之点;化劲宜圆,初学化劲,方向宜斜。在走化对手劲力时,肘和肩尽量不动,让肩沉肘坠的情况下,让小臂以肘为圆心进行运作,千万不要抬大臂来化劲。这种运动方式在杨式太极里面叫肘坠腰圈的练法。有人认为大臂的力量比小臂大,而且运化大臂看起来更优美,其实运用大臂来化劲比运用小臂吃力得多,而且极容易架肩。不是说肘完全不动,而是肘只在腰圈附近小辐度运动。

二十四、什么是推手的引劲?

答:太极拳名家田兆麟在其口授、陈炎林整理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书中说:“引劲即人不动,而引其动,或人既动,而引其入于己之路线……因为对方来势不能随己心欲,所以必须引之……至于引的方法,须化到对方的劲将尽未尽时,才能引之入彀。换言之,引劲是欲引出对方背势中的焦点。如遇对方是艺浅者,固易为之,若是稍有功夫者,还须用假引之法……引劲不仅手引,同时也须应用身法、步法、腰法等。引之愈长,发之愈有势,但其要点终不离沾、粘二字。太极拳发人时如无引劲,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对方失重跌出,这有点犯顶抗之病,属于低级阶段的东西;发人时如含引劲,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无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属于中高级阶段的东西。

我恩师林墨根说:“推手时,在一般情况下,先用双手轻轻地放在对方的身上毫不费力,对方有什么动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对方先动了,我就顺势而予以打击。如果对方不动,我就设法引他动,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顶抗,我就松腰落胯将对方的劲接下来实施提放,将对方从对方来力的线路反方向打回去,实战起来千变万化,要因人而异。”

二十五、什么是推手的拿劲?拿的技法又是怎样的?

答:太极拳名家田兆麟在其口授、陈炎林整理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书中说:“拿劲较引化两劲更为难学,并且在太极拳中颇为重要。因为不能拿,就不能发,能拿才可发,发之不中都因拿之不准,拿是发的先锋。通常拿至敌发呆顿而己之意到时,即发其焦点,未有不中的。只是拿时须动作轻灵,重则易为人知觉,而变化脱去。其难点亦在这将拿未拿到之际。若拿到后,敌即不能脱去,所以,拿之妙,妙在人不知不觉之间。”常见有两种拿劲和拿法。一种是在粘的基础上用手拿住对方臂、肘、腕、指关节处,使之进入死角,因不能转动关节而被制服,或拿采结合见机发放,这种拿法和拿劲多被陈式太极拳爱好者使用。另一种拿法和拿劲为跟踪控制对方变化之劲力,出手接触对方身躯的某一部位,对方为摆脱被动,不断变换身形、步伐,改变着力点反抗力的方向和大小,我则跟踪对方变化的力,使其始终在我控制之下,这种拿法和拿劲多被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使用。太极拳名家于志钧把拿的技术水平可以表现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和高级。拿劲全凭功力深厚,初级水平拿对方身躯中轴线,对方尚能左右转动;中级水平拿对方的腰枢纽,对方尚能后退;高级水平拿对方足根,对方不能进退。”发挥拿的效果,全在推手双方功力水平的较大差距,对于水平相差不大的对手是难以取得拿的理想效果。拿劲的关键是听劲,即通过双方接触的力点查觉对方劲的方向和大小,掌握对方的劲欲发而未发、欲变而未变的时机,我发劲跟踪。


陈雄 

整理于2018年6月7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推手的三步劲
太极拳:推手的条件
太极拳推手,是怎样炼成的?
太极拳推手的经验
太极杂说28-30-31
傅振云——探奥“太极功夫”精髓之奥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