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招法是否有属性呢?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01

太极拳的套路是由十三势组成的入门之路

太极拳的套路是由八门五步十三种气势,派生出成百上千,变化无穷的姿态,形成太极拳的各种套路,其套路是由若干个招法所组成的,现代流行的有24式、42式、48式、85式、91108式等。无论招式如何变换,其形势总离不开八门五步十三势。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诠解了太极拳拳路的运行规律,它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太极功夫就在拳论里,没有一句假话和骗人的话,只要按照拳论的原理,循规蹈矩的练拳,终有一天会开悟的。
按着太极拳的运作规律,首先应该学招法,招法熟练后,应该学劲法(这是个渐悟的过程),最后才能阶级神明。不少的人认为,练拳就是练招法,学会了太极拳的套路(招法),就等于学会了太极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按常规讲,学会一套拳路大约3—5个月(以杨澄甫式太极拳91式为例),招法的熟练也得需要1—2载,不光能跟随别人打拳,而且能自己独立完成,尽管是这样,也不能说明你学会太极拳了,那只是太极拳的准入门功夫,只能说准备入门,到底能否入门,其前提条件,是学者有恒心、有悟性、有正确拳论及明师的指导,四者缺一不可。十三势歌明确指出: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貽叹息。学会招法,那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小步。

02

招法本无属性

招法本无属性,其性质是由劲法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套太极拳的套路,如果用外家拳的劲法去练,就会变成刚劲有力,出拳带风的少林拳;同样,一套少林拳套路,用太极拳的劲法练它,就会变成外形松柔、绵软,而内劲雄浑、沉厚的太极拳。所以招法本无属性,练拳是通过招法练劲法,而招法只是劲法的外在表现。有些人不懂得太极拳的劲法,而搬用日常生活中用力的方法,这种力,在太极拳里叫做拙力,是天生的,在娘肚子里就有,与外家拳用力方法相同(筋肌拉动的拙力),用这种力练习招法,练了多年,动作虽然很熟练,可是没有太极拳味,为什么?因为不懂内功心法,不懂内劲的来源,也就等于练拳不明理,顶多也是个盲练,怎么能练出内劲呢?。常人练拳,多是本力加招法,如果不认真觉悟,长此以往,就成了四肢乱动的太极操。祝大彤老师说得好:太极拳如果没有松、没有静还不如不练。

03

招熟后要渐悟懂劲

练招阶段不宜拖的过长,短则一年,长则两载,何为招熟?不光能跟着别人练,还能自己独立完成,招熟后应马上把精力用在渐悟懂劲上,因为练招多是用的本力,过长容易练成滑拳、硬拳,容易形成常人局部的拳脚动作。阻挡了通向内功的去路,成了深研太极拳路上的绊脚石。
不少人对招法很执着、很迷恋、习惯用“招法”,甚至一辈子都在研究招法,应用招法,因为招法是可见的手法,能看的见,摸的着,容易做,见效快,这也是一般人对它欣赏、沉醉的主要原因。其实招法加本力,是人体本能的反应,你来刚力,我必架之,兵来将挡,水来土吞,硬碰硬,平常人打架斗殴的拳脚动作,就是招法加本力。与人竞技时,也多是招法上的善巧运用。太极拳的拳架是练招法的,招法的熟练也只是引人入门的初级功夫,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不符合太极拳的东西,不能就此停止,在招法熟练的基础上,去深研太极拳,去渐悟懂劲,把练招法残留的僵劲、拙力去掉,才能渐悟懂劲,懂劲是太极拳的第二层功夫,懂劲就是懂内劲,内劲是内里的劲,是心、神、意、气的劲,外边是看不到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文字也很难表达,但练拳者自己能够感觉的到。为什么拳谱要求我们“渐悟懂劲,原因很简单,招法是有形的表面文章,内劲才是内里的悟觉,如果把心思用在外形的优美和招法的运用上,神就不可能内敛,内气就不可能集聚。有道是神不敛,气不聚,内气不能鼓荡,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一句空话,内家拳走不到内,只在外形演示,与外家拳还有什么区别?不用内意,不练内气,不走内劲的拳还能叫太极拳吗?。
有些拳友,为了拿奖牌,用拙力来练习高、难、奇、险的动作,尽管你拿到了奖牌,但你用拙力练招法,用力的方法错了,有道是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太极功夫的高低,不在以你脚抬的有多高,下盘落的有多低,也不以动作的高难、奇险、拳姿的优美动作做为评判的标准,而是看一举动周身是否轻灵、是否节节贯穿、是否内气鼓荡、是否神宜内敛、肢体的运行是否松、静,像行云流水,这些都体现了丹田气的养成及运行情况,只有全身松净后,才能产生丹田之精气,丹田气的聚集与运行产生内劲。

04

太极拳的灵魂是“松”

有些人教拳、练拳是从“用”字入手,我认为实属不当。道家向来就提倡“无为无不为”,正确的练法应当是,从进入拳场的第一天起,首先讲的第一课,就是“明理”课。在明理课中讲的是松柔之理,把“松”字放在第一位,讲松柔为拳之魂,老师应牢牢把握“轻灵”,“松柔”之关键,把“松”融到每个拳势中,使拳势动作处处轻灵,让学生从容走上修炼松柔太极拳的康庄大道。
太极拳是道家的养身功夫,其目的使人健康长寿,“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应自始至终,悉心体会每招每式中“松”的感觉,使每个动作要领都能在意念引导下,用松的过程去完成。只有全身松净了,骨节松软了,节节贯串了,完整一气了,内劲才能出来,杨澄甫在十要中指出:“行拳时要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 分毫的意思,就是不能有一点拙力留在身上,明示我们,任何拳势,任何地方都不应该用力,连肌肉及骨缝里都不留一丝拙力,长此以往,才能练出内劲。
内劲的感觉是松沉浑厚,如棉里裹铁,分量极沉又绵绵不断。这种内劲是太极拳追求的功力,是养生和技击之源泉,有了这种浑厚的内劲,不仅能疏气通血,延年益寿,同时在卫身方面也会有极佳的效果。
这种内劲,是从拳架的化硬过程中,渐悟得来的。所以有句谚语叫作:练中悟,悟中得。它不是拳脚功夫,也不是搬砖抬石的硬力,用打沙袋、踢木桩、以身殉技的方法是得不到的,只有“用意不用力”才是练拳的正路,我们每天练拳,就是化去硬力得来内劲的过程。
拙力不是太极拳的本意,是太极拳的病毒,是内功上身的绊脚石,是被革命的对象。只有化掉拙力,内劲才能上身。太极拳别于其他拳种之处,就在于内劲的产生与运用。

05

要悟太极拳的真谛就要“去招留劲,去外存内”

拳之真谛是轻灵、拳之根是脚、拳之魂是松柔、拳之纲是“用意不用力”、拳之思想是逆向思维、拳之基本原则(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要想得到拳之真谛—轻灵,必须以松柔为灵魂,以用意不用力为纲,在大松大软,大开大展的习练当中,来体会周身松柔、轻灵和完整一气的感觉。
上领(虚领顶劲)、下沉(气沉丹田)、中贴(气贴脊背)。这是太极拳的三个基本特点,如果你练拳多年,对上述三点特性没有感觉,说明你还没有太极拳味。对太极拳要痴迷,对拳中的“松柔”要痴迷,痴迷“松柔”的练法是不会走错路的,它是通向内功的独木桥。如果痴迷用力、痴迷招法,沉醉在外形的优美和招法的善巧运用上,难免会走错路的。我的体会是“不痴不悟”,只要痴迷太极拳,痴迷太极拳中的“松柔”,才能悟到太极拳的真谛。如果你痴迷对了,内功会越来越深,走上阳光大道;相反你痴迷错了,滑向邪路,离太极功夫会越来越远。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太极拳的修炼要领
太极拳的三种功夫 (转)
太极常见误区解密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转载]浅议内功修炼的方法与阶次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五篇]阴阳相济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