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领悟摄影师的思想----下篇
《 穿越小溪》,1815 年,J. M. W. 特纳
在这幅英国田园风景画中,特纳改良了克劳德?6?1 洛兰的技巧,在较暗的前景中安排了一个较亮的池塘,以便吸引注意力并将其引导至外侧和上方。通过光线和构图分离平面的结果是首先赋予了画面稳固的结构,其次则是引导视线穿过画面。
绘画的经验对摄影来说通常都是很宝贵的,接下来这个例子就将绘画经验转用到摄影当中。我们可以模仿洛兰的技巧,而且这么做也没有错,特纳就这么做了,但也需要一点调整,在这个例子中,洛兰的经验就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这张照片拍摄泰国古都大城的遗迹,原本目的是要表现两座略斜的砖质佛塔。考古和建筑摄影的标准做法是事先好好侦察,大概了解一下光线情况。至于拍摄对象方面,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没有什么东西会移动。在这个例子中,我四下走动,想找一个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提供一些趣味的前景,起初我的目光注意到了一堵矮墙上的佛像头部。接着我又看到了草丛中的石质佛像头部。这两个角度看起来都非常引人注目。显然需要一个较低的相机位置,那光线怎么办呢?我希望头像能被照亮,但我也想要经典的较暗前景的分离效果,以便将视线引导至远处的两座佛塔。光影效果是不可能确定的,但我打算等到前景的阴影开始攀上头像时就拍摄—换句话说,就是最后一个可能的瞬间。我取好了景,等待着这一刻,结果它确实如我所盼的那样出现了。左右两堵残存的矮墙提供了阴影中的前景,它们之间的佛像头部则沐浴在最后的阳光中。由于它离镜头很近,又是一张面孔,因此会最先吸引观者注意,并将视线引向砖塔。
洛兰效果
拍摄时的构思就是创造一张平面分离的图片,以便引导观者视线。地上破损的佛头就是一个绝妙的理想的出发点,无论如何不可错过。需要琢磨和注意的是相机的位置和光线,前者是可以控制的,后者则不然。整个操作的关键在于要让佛像头部位于光线中,但前景则要阴暗一些。这将会是观者注意力的出发点,画面构图会随后将视线引向最终目的地—那两座砖塔。小图为早些时候拍摄的一张照片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传统方法都是分离平面并让它们在画面中取得平衡,使前景和背景保持相近的比例来满足期望。这种方法的结果是我们都已知的了,而且视线也会出现由近至远的运动。前景会将远景固定或包围起来。但我们也可以用有趣或挑战直觉的方式来安排前景与背景的关系。如果我们减少某种对比,比如明暗对比,或让前景占据更少的空间,这就会引起一些困惑,视线就需要在两个平面之间来回移动,以便得出正确的关系。其结果就是反复浏览(注意力的反复变化),这种效果有其特殊的价值,因为它可以让观者的关注保持得长久一些。当然了,如果效果过于微妙或者过于令人困惑,你就会失去观者的注意力,但在任何开始偏离常规的技巧中,这些风险都是正常的。这里展示了几个用令人困惑的方式分离平面的例子,它们都会引起观者的反复浏览。
通过逆转色调造成反复浏览
经过布景安排,透过一处门口(这种设计在日本园林中很常见)可以看到这座日本花园结构精确的景色。这张照片有一些不真实的感觉,因为前景门框比后面的景色要更亮一些。这和我们通常看到的恰恰相反,使用小光圈造成的全景深以及准确、方正的拍摄角度又加强了这种效果
通过逆转色调造成反复浏览
通过狭长的三角形开口可以看到砖质佛寺中有一尊巨大的佛像,这个开口恰到好处地成为了佛像头部及其顶端装饰物的边框。长焦镜头(400mm)压缩了透视,小光圈延长了景深,加上较亮的外框和较暗的内部,这一切都会引起视觉上的些许困惑,因此要多看上一两秒才能理清拍摄对象.
通过镜头和色调来分离平面
使用400mm 镜头可以获得紧凑的取景,将前景的电缆塔和晨雾中的远方风景之间的斜坡排除在镜头之外。画面中就留下两个很明显的平面或层次,光线和空间透视(电缆塔和电线较暗、雾气蒙蒙的远景较亮)又进一步将它们分离开来。吸引注意的形状是右侧的两组元件和左侧远方的树,它们的尺寸大小近似。这两组元素天然互相对立,这种取景方式也会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使视线沿电线的曲线向远方移去。
混淆多个平面
这个例子将通常分离平面的建议颠倒过来,不按常理出牌,让观者先愣下神,之后再恍然大悟。这张照片中并未利用光线和拍摄角度来明显分离前景(捕鱼用的鸬鹚)和背景(掌舵的渔夫),两者光线是相同的,而且也都在焦点范围之内(光圈f/11,超广角镜头,焦距12mm),而且鸬鹚的喉咙和颈部似乎与渔船的边缘形成了令人不适的重叠。观者会同时看到鸬鹚和渔夫。
远处的物体
我想要谈的第二种对立平衡是空间上的对立,但其内容之间仍有联系。风景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老套的,但并非如此。这种手法所需的要素是小而明显的物体,在画面中占据着尽可能少的空间,但仍然肉眼可辨,加之相对简单、连续且延伸至画面边缘的周边环境,和人物形成了图像对比。
我将它称为远处的人物而非较小的人物是因为,为了起到适宜的效果并引起适宜的惊奇感,它必须保持在合理的尺寸。典型便是人,但也可以是一幢房子,或是大一些的物体,比如一辆车。一只昆虫就无法起到这一作用—我们知道昆虫很小,因此在庞大的场景中看到一只昆虫没有什么意义。但在大概占了一亩地或甚至更大范围的风景中出现一个孤独的人显然就有更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景象。
这是一个内嵌的惊奇元素—惊奇是因为在如此广阔的环境中出现了一个孤独的形象,大部分这类型的照片都会对此进行挖掘。但他们有两种操作方式,这取决于摄影师一开始如何看待这一状况。要看他是偏好于人物还是环境。出发点可以是环境,比如风景,在其中纳入一个人物可以作为参照物并增添相关性;出发点也可以是人物,摄影师决定将它安置在一个宽广得不同寻常的背景中。拍摄结果可能经常是一样的,但并不总是如此。在河畔的女子这张照片中,她就是拍摄对象,这是杂志文章的一系列肖像照中的一张。因此,她的位置就至关重要,明显的色调对比表现了她选择的姿势。相反,工人攀爬竹架的照片中,工人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参照物,当观者没有立刻看到他时,这个人物发挥的效果就更好。
河畔
画面中拍摄对象的位置至关重要
竹架
工人为画面提供了大小比例的参照物,使画面更加有效。如果没有这名工人,就很难判断这张照片的比例尺。
不同寻常的前景
这个例子并非如左页两张照片使用了人物,而是一条小船提供了比例尺和漂浮其中的大海的环境线索
杠杆效应
将构图视为机械平衡,有了一个支点,将拍摄对象偏离中心就能令它获得杠杆力量,这样它既是变得更小,画面也依然可以保持平衡.
正如我们所见,画面中的人会比大多数物体更吸引注意力,因此可以在画面中维持较小的尺寸而不被忽略。同样地,在这类照片中,较小的人物通常都是为了与风景或环境对立,因此两者之间的平衡在人物偏离画面中心时就会更加有效。这样观者的视线就可以横跨画面,在两者之间来回移动。但将较小的人物安排在靠近边缘的位置就意味着要注意控制色调对比—暗对明或明对暗。值得一提的是,偏离中心的人物会因为杠杆效应(借用一下机械学的词汇)获得一些视觉重量。此外,正如对立的前景和背景一样,也可以通过平衡试验来影响认知的诠释和延迟。这又自然将我们带回了《揭示》这一节,接下来几页的两个例子特意挑战了比例尺极限,冒着失去观者的风险尝试增加一点趣味。
缓慢的揭示
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的人行道上有两位女子。我一开始打算将建筑物当作拍摄对象,但传统(女性服装)与几乎是未来主义的建筑物之间形成的对比很有诱惑力,因此我转移了注意力。建筑物仍然得占据主导地位,但问题在于,这种尺寸上的对比可以拉到什么样的程度,同时让那两位女子仍不失其影响力呢?换句话说,我希望观者的注意力首先落在建筑物上,然后,在有点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注意到这两位女子—正如《揭示》那一节所谈到的方法。如果将镜头拉近放大就会失去这种惊奇感。最后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广角镜头(20mm)和调整相机位置,利用建筑物的线条来引导视线。第一眼就会注意到左侧的大面积弧形。接下来重复的弧线会将视线向内向下拉,直到与人行道低矮的基线相交处为止。将人物安排在狭长的白色垂直线底部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
极端大小对比
另一次挑战人物和场景大小对比的极限。拍摄对象是陡峭山坡上一处树林中的温泉,我想要传达出大片幽暗神秘的森林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傍晚时分,将色调保持在较暗、偏蓝的范围,而不加以校正。色彩对比来自光线。精心限制的聚光灯找出了沐浴的女孩,她的背影虽然在画面的确极小,但也依然可以被注意到。这样的取景表现出了温泉池边缘,只露出一丝天空,意味着女孩被安排在接近画面中心的位置,这样她就还可以变得更小。这张照片的大部分工夫都花在光线上,使用了好几个画面外的大型灯箱。两张小图表明了较早和较晚时拍摄的效果—选择正确的时机来平衡自然和人造光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图文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摄影师的思想》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领悟摄影师的思想(二)——对立
摄影师的思想 构图如何引领观者的视线
这才叫拍妹子,你那顶多是妹子的翻车现场!
如何拍摄出有价值的摄影作品?这些方法你知道吗?
3个技巧,让你的构图化繁为简!
[风光佳作赏析50]慢门让海水拉丝,丰富前景内容,还产生引导线,这个技巧一定要掌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