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的比较和分析5000论文

园林,私人园林大多包围于院墙之内,景不外露,一墙之隔,两重天地。这决定了园林很高的私密程度,在这一点上与博览建筑的开放性矛盾很大。

二、园林意境的表达

1.内聚性

苏州传统园林依然强调内聚性,着墨于院落,概括起来可以为六个字:内敛、内秀、内涵。内敛就是不张扬,强调私密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1) 意识多数隐藏在小巷深处,打开一扇小门,会发现里面是一个大院;2) 用高围墙使内外有间隔,在很小的天地间赏鱼、种花、养鸟,营造一种很自然的状态;3) 体现在萧墙和照壁之上,院外的人很难对院内一览无余,院内的人也很难对室内的情况一目了然。内秀就是“天地容于方寸之间”,山水花木倾慕协调搭配,一步一景、移步换景,非常耐人寻味。内涵就是一草一木,一景一点都有讲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主人的思想、文化、情操。比如砖雕门楼、纱帽厅、雕刻都藏着故事与文化,客厅、照壁、内帷、厢房的布局,不仅考虑风水,还要顾及礼仪;甚至连栽树也是有讲究的“, 金玉满堂”,就是指左边种桂花树,右边是玉兰树;而在后院打一眼井,其寓意是财源不断。

苏博新馆最显著的一点,也是最精彩的一点就是将内聚院落这一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苏博新馆的平面以水池为中心,北以拙政园院墙为界,东西南方向为博物馆建筑主题,所有展厅流线均围绕水池布置。再近一个层级,则可以看到另一个层次的向心性组织手法。比如,入口的院落,组织好了大门、售票处以及入口大厅,从而形成一个次公共空间(相对街道界别的公共空间) ,帮助参观者形成一种场所感。西部的展厅则分别由两个中心高阁联系起来,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围绕着它的是一些临展厅和服务用房。双层级的院落营造和层级嵌套,是对内聚性的双重注解和强调,让人在参观过程中不停地接受这种提醒和暗示,从而唤起人们心底对于“中”的印象。身处于方形空间的中心,四方的稳定性和完整感能让人停下脚步,展开思索,这种由感受生成的行为是和博物馆建筑功能相符的,甚至是一个优秀博物馆在藏品之外所期待的。

2.有趣性

在苏州传统园林中,通常使用对景、借景、漏景、障景等方式来使空间丰富化。对景是指在参观流线的一些节点位置不远处可见范围内的景色,以构成对景。借景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范围之内,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漏景是指故意在墙上开窗以漏出墙后之景致,使其时隐时现,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障景的构思意识来源于“欲扬先抑,欲露先藏”,起着抑制视线而又引导转折的作用。贝聿铭对这些手法是深谙其道。苏博新馆入口大厅层高极高,一通到顶,气势磅礴,正对月门外即是一汪碧水———全馆的中心水池,水池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和墙对岸的婆娑树荫,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石片假山,黛瓦粉墙衬出一幅工笔峰嶂,意境高妙,衬映着波光粼粼,倒影中白墙黑瓦,煞是绝美。对景和借景手法在这里被开门见山的运用了。

大厅往东西两翼的近端,分别是露天紫藤茶座和莲池,沿着笔直的大道走过去,墙壁上六边形窗洞不时显露出窗外变换着的粉黛青竹,可见而不可速达,按照设计中的参观流线,既可观赏精美绝伦的藏品,亦可观赏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观。仿佛围绕着这个水池绕了无数个圈,终究没有绕出个尺度感,只觉得庭院深深而不知深几许。

虚实照应也营造出另一种有趣的感觉。门洞后的几株翠竹让人不知后面是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市博物馆(下)——博物馆之旅(9)
苏州园林博物馆(四)
江苏苏州:几何版的苏州博物馆
苏州行32
苏州园林博物馆
【景观人理论系列】《中国古典园林史》必背园子 — 中国四大名园之拙政园(文中有福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