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家:抑郁焦虑症不能全靠药物,这个才是核心解脱之道

文/老K

很多朋友总在抱怨,患上抑郁、焦虑症去医院救治,结果医生草草给自己做个量表检查一下就诊断了,甚至连自己基本的经历什么的也不听,好像精神科医生只在意药物治疗。

其实我想说这只是当下精神科分工不同导致的,因为精神科医生并不是心理医生,区区十几块的挂号费也只是精神科诊断工作,关于如果你希望寻求更多帮助就不是精神科医生的范畴了,大部分精神医疗资源都是十分紧张的,所以想要在精神科医生那里得到心理医生般的共情与理解的确不太现实。

所以在《情绪自救》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抑郁症患者除了服用抗抑郁药物外,也必须注重心理认知的改变,常言道:“心病还须心药医”就是如此,只有我们的认知态度转变模式了,这些疾病也就不治而治了。

虽然当下脑神经科学发展,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抑郁症产生是和我们大脑中的某些脑神经递质分泌紊乱相关,但这绝不是说抑郁症就是抑郁症就是单纯的生理疾病。

从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从正常到异常的过程都是经历了太多压抑的事件,然后情绪决定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反过来又影响他们的心情,是身心一体,相互影响的。

比如一个人在外面受挫,然后没有合理处理情绪,结果导致出现严重情绪问题,这个情绪问题久而久之又影响ta的身体,让其失眠,失眠痛苦又加重了ta的心理负担,结果问题越来越严重。

当你明白这一点后,你就知道,要解决心理疾病,改变心态和认知非常重要,当心情和负面感受变化了,人的身体也会被动改变达到心身健康的状态。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依赖药物治疗,那么就会导致成为“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最终治标不治本。结果药物停掉后就发作,导致神经症迁延不断”。

这里很多人会疑惑了,我也知道要改变心态,但就是做不到,这里给病友两个建议:

1、学会与负面感受共存

我们在产生负面感受的时候,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要“消除”它们,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根据情绪心理学来看,不论好的情绪还是糟糕的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不能简单粗暴消除它们,否则会加重情绪障碍。

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当负面感受念头来临时,我们只要允许其存在即可,看到、想到、听到凡事引起自己注意的就对其描述即可,称其“亦如是也”即可。

其实这个练习的目的就是要我们通过对当下的标记、专注,进而做到佛经中讲到的六根与六尘的接触不起习性反应,做到不妄想、不评判,做到应无所住,如是降伏其心。

不过即便这样做了,有的人还是会做不到专注,经常失败,这都没关系,所有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加以练习才行。

2、为所当为

症状来临之后我们除了等待其自行消退还需要做到“为所当为”,也就是森田疗法中告诉大家的那样,别管症状带来的影响,该干嘛干嘛。

你吃饭症状来了,别管症状继续吃饭;你工作症状来了,别管症状继续工作;只有长期进行如此训练,你潜意识才会发现,即便有痛苦依旧能够做事情,这样才会无形之中帮助你接纳症状。

关于上述两点我总结一下,正确的做法是“觉知”,只要保持“觉知”便是,不做任何心理的反应,如此一来,我们就会从妄想的循环中解脱出来,回到当下,一切的内心痛苦最后就会自动消失。

希望你可以明白早日走出症状的痛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对抗抑郁症?
北大六院主任医师李冰带你全面了解抑郁症
抑郁的天空
10年的抑郁症治愈历程,亲生经历教你走出抑郁症
科普问与答:失眠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
“抑郁症”好转前的4个心理阶段, 你处于哪一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