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筋病刺法的演变与经筋学说的兴衰(三)
userphoto

2023.08.19 浙江

关注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文献来源:黄龙祥.筋病刺法的演变与经筋学说的兴衰[J/OL].中国针灸:1-17[2023-07-14]

[摘 要] 梳理筋病刺法的源流,发掘出其兴衰背后的根源,对于筋病刺法及其理论经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采用语境分析、整体考察、实践检验的方法,解析“筋”“经筋”“筋急”“结筋”等筋病刺法及经筋学说基本概念,特别是对当下学术界争议最大的经筋病候治则治法涉及的 3 个关键概念“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进行了深度考察。厘清筋病刺法的范畴及主要刺法术式,并重点考察了“燔针劫刺”“贯刺法”的起源,探讨了争议较多或长期被忽略的“内热刺法”“贯刺法”“挑刺法”“分刺法”“募刺法”的演变;最后从筋与脉的关系、干针疗法与筋病刺法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了经筋学说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理论创新之参考。

[关键词]筋病刺法; 经筋学说;干针疗法;理论创新

(上接筋病刺法的演变与经筋学说的兴衰(一)筋病刺法的演变与经筋学说的兴衰(二)

  3.筋病刺法演变

      本节重点讨论筋刺法中争论较多或长期被忽略的 5 法:内热刺法、贯刺法、挑刺法、募刺法、分刺法。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刺筋病各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以增强疗效。

       3.1内热刺法

     “内热法”是治疗寒痹的常规治法。“内热刺法”系内热法与针刺法的合用,其临床应用有两种:

      其一,内热法与针刺法分步实施,先刺后熨,已刺必熨。《黄帝内经》的热熨法有“汤熨”“药熨”。

      其二,内热法与针刺法合为一体的“焠刺”“燔针劫刺”。“焠刺”,先烧针令极热而速刺,即后世和当代流行的火针法;而“燔针劫刺”法,刺法标准专篇《灵枢·官针》未载,其他篇也不见具体操作方法的示范,但从《素问·调经论》将“燔针劫刺”与“焠针药熨”单立,分别用于治疗“病在筋”和“病在骨”不同的病症来看,二者的操作当有所不同。对这两种刺法的异同,明代《素问》注家吴崑在《内经素问吴注》中说:“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不但暧也,此治寒痹之在骨者也[11],同时代《黄帝内经》注家张介宾的注解与吴注观点相同。

      关于这两种内热刺法的临床应用原则,《灵枢·寿夭刚柔》有具体示例:“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由此不难看出,焠刺法的刺激强度较大,适用于普通百姓,而熨法或刺后加用火熨法的强度较低,适用于达官贵人。

      后世的发展也分为两支:其一,为火针法;其二为温针法。

温针法用艾火烧针尾,借助针体的传导“令热入中”,融熨法、针法于一体,可视为《黄帝内经》内热刺法的一种改良,广泛应用于阴寒证。当代宣蛰人教授将温针法的针具改用较粗的银质针,增强了导热性能,创用“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疗法” 用于治疗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成为治疗痛痹的专用针法,是对古代温针法的继承与创新。近年流行的内热针法“热凝射频疗法”,又在密集型银质针疗法的基础上,对针具及加热方式进行改进,采用从针尖到针体均能恒温加热的针具,使加热温度可控,提高了安全性及患者的依从性。
而古代治疗寒痹的药熨法,如今多被各种电热药熨仪替代,在实现传统药熨功能的基础上,还兼有按摩的功能,使用更方便,温度可控,刺激量大小可调,是一种集熨、引一体的复合疗法,可视为古代治筋痹熨、引法的组合创新。

       3.2 贯刺法

      所谓“贯刺法”是指直接穿刺病灶点,一刺不已则复而刺之,以消解“结”“积”之病灶,主要用于刺痈肿、症瘕、瘰疬、结络、结筋等以“结”“积”为特征的病症,只是根据“结”“积”之大小、深浅、软硬之别,在针具大小及操作上有不同的变化而已。

《灵枢·经筋》刺寒热瘰疬之颈肿、《灵枢·四时气》刺疠风肿皆为贯刺法临床应用的典型实例。唐代《千金翼方》载有瘰疬贯刺的详细操作:“针瘰疬,先拄针皮上三十六息,推针入纳之,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拔出针[9]334

     《灵枢·经筋》篇曰:“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是以“筋急”统括“结筋”之义,故未专门针对“结筋”病灶示例贯刺法。而较早记载“结筋”条目且有明确定义的《诸病源候论》重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只载导引养生法而不录针法。传世古代医籍中明确针对结筋病灶详述“贯刺”之妙者,系古代朝鲜医籍《治肿指南》(公元 16 世纪中叶,任彦国撰),以及传承此书学术的许任《针灸经验方》(1644 年):

      假如臂肘曲急不得张伸,则以手摩擦肘旁内外筋急结聚处;又以大拇指当筋结中重按不动,以针剖刺;又按肘内上下连筋二三处筋中结壅贯刺,或手腕筋急结壅处亦刺,并附煮竹筒三四度;或肘纹中结经处当尺泽亦刺,必效。(《治肿指南》)

      此述贯刺筋急、结筋法颇详,且不论是“筋结”还是“结经”,但见“结”即用贯刺法,可见其对《黄帝内经》贯刺法适应证的理解是准确的。其发挥之处在于刺后加煮罐以引拔寒邪外出,而兼有“燔针劫刺”之意,亦有筋、脉同治之意。

      手臂筋挛酸痛,专废食饮不省人事者,医者以左手大拇指坚按筋结作痛处使不得动移,即以针贯刺其筋结处,锋应于伤筋则酸痛不可忍处,是天应穴也。随痛随针,神效,不然则再针。凡针经络诸穴,无逾于此法也。(《针灸经验方》)

      手足筋挛蹇涩以圆利针贯刺其筋四、五处后,令人强扶病人病处,伸者屈之,屈者伸之,以瘥为度,神效。(《针灸经验方》)

      前一条文字点明了贯刺法的 3 个要点

在操作上须用押手紧按、固定住“结筋”病灶;
以针尖触及患者酸痛不可忍处为得其穴;
此贯刺法治疗痛证而见“结筋”者,疗效优于常规经穴刺法。

      后一条文字补充了贯刺法治经筋病的辅助疗法

针刺后要配合牵张疗法,以瘥为度。即《黄帝内经》治筋病之“引”法。

      不难看出,当下西方流行的治疗肌筋膜疼痛的干针疗法激痛点针刺的操作要素与古代贯刺法治经筋病痛证的操作如出一辙,可以说是对中国古典针灸“结筋”贯刺法的重发现。

      “结筋”贯刺法的现代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治疗工具从注射针到针灸针的转向。早期多用不同的药物注射剂配方,以注射针注射到“肌硬结”病灶点,西方干针疗法的前身、日本枝川直义的“枝川注射疗法”、中国的王鹤滨的“横纹肌非菌性炎症病源点注射疗法”等,皆用此法治疗。后来发现只用注射用水,不用药液,或不注射任何液体,只用实心针针刺同样有效,甚至疗效更好,疗法的名称也改作“干针疗法”(dry needling)。然而“干针”一词在西方的流行,以及用针灸针替代注射针在临床普遍应用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2]

       其二,针刺点的定位更精准,不是笼统讲刺“结筋”灶(或“肌硬结”“激痛点”),而是强调探寻触发患者最痛点“惊跳征象”(jump sign)及引出肌纤维局部抽搐反应(LTR)的点,并在影像设备辅助下,实施精准针刺。

      3.3 挑刺法

      由于《黄帝内经》刺法专篇《灵枢·官针》篇在不同的类别下分别收录了刺筋痹的定式刺法,一曰“恢刺”,一曰“关刺”(一本作“开刺”),今人也未加考辨而皆以二者为两种不同的定式刺法,并作为“筋刺法”标志性刺法。实则此二者为不同医家对同一刺法的总结,只是用了不同的刺法名称而已。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灵枢·官针》)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灵枢·官针》)

      关于“恢刺”的名义:杨上善解曰:“恢,宽也。筋痹病者,以针直刺傍举之前后,以宽筋急之病,故曰恢刺也”(《太素·十二刺》卷二十二)。筋急则短缩,急者柔之,“恢筋急”者宽舒其筋使柔也,可知杨注颇得经义。

       “关刺”者,《太素》作“开刺”,义长。曰“恢刺”者,言其功用也——宽舒挛急短缩之筋;曰“开刺”者,言其刺法特点——旁筋而刺也。

      从操作上看,恢刺法既言“举之前后”,可知其为挑刺法,当为浅刺,深则难以挑举;关(开)刺条中则点明了针刺深度“筋上”,则知其最深不超过分肉之间(相当于现代解剖学浅、深筋膜之分间)。

      综合《灵枢·官针》“恢刺”“关(开)刺”描述,可得挑筋刺法的操作要点:先于筋旁直刺入,再向上挑举并左右摆动。直到今天,民间针挑疗法中的“挑筋法”的操作仍与两千多年前挑筋古法如出一辙,成为“恢刺法”的活态传承,而且在针挑点的选择上,强调选取筋急最甚、最痛点,这又为我们今天正确解读最重要的治则治法“以痛为输”提供了一个很有力的证据。

      如果能早看出《灵枢·官针》所载之“恢刺”“关(开)刺”实为异名同法,参互两条文字更能准确、完整把握经文本义,就不至于在理解上产生那么多的分歧。

      挑刺法与贯刺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直接刺有病之筋,而在其附近用针挑,这也是最能体现古典针灸特点的筋病刺法。如在分刺法操作中,以圆针刺入分肉之间后,加上挑刺的操作——向上挑再左右摆动,则可收“合刺”的多向刺之功,可明显提高疗效。在分刺延伸而出的各类在皮、肉不同深度之间操作的针法,加上挑刺的动作可以一针之刺收多针刺之效;甚至针至病所的“贯刺法”也可加入挑刺法的操作,例如中国当代最早报道以结筋贯刺法治疗痛证的案例,即是采用了贯刺与挑刺的组合而获得了显著疗效[13]

      再如“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定式刺法与“恢刺”的操作和主治很相近,只是病位稍浅而已,加上挑刺的动作可显著增加疗效。当代针挑疗法及浮针疗法已经为古典筋病刺法的组合创新提供了临床依据。被今人视为经筋病标志性刺法的“恢刺”(又曰“关(开)刺”),随着筋病诊疗理论的式微而而在主流医学中隐而不彰,却传奇般地被民间针挑疗法传承与发展,成为该疗法的标志性针术。真所谓“礼失求诸野”也。

      3.4 分刺法

      所谓“分刺”,以针刺皮下、肉上之分间——分肉之间而得名。分刺法特别之处在于以泻为主,亦可补虚,既治筋急,又能治筋纵。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卧)针刺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灵枢·热病》)
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灵枢·口问》)
亸,即后世所称之“瘫痪”,多由中风所致,与“偏枯”同为一类病,所治也相同,皆治以分刺法,只是邪之深浅略有不同,偏枯卧针刺“分腠之间”,亸则卧针刺“分肉之间”。

     《灵枢·经筋》言经筋之病只分两种——筋急和筋纵,而所述病症及刺法主要针对“筋急”而言,“筋纵”之病及治疗略而不言,此二例则为分刺法治“筋纵”之病的示例。分刺法的这类应用,今天的针灸人还很少关注,值得今后进一步发掘、检验、总结、提高,以及推广应用。

     《黄帝内经》中常见的痹证曰“众痹”,病在分肉之间,治疗的定式刺法也最多,根据痹证的大小和深浅,采用单针或多针于皮、肉之间——分腠之间与分肉之间操作,故可总曰广义的“分刺法”。由“分刺”延伸出的最重要的筋病刺法为挑筋刺法——“恢刺”。

     分刺法不仅引导了筋病刺法的方向和路径,而且重塑了整个皮、肉、脉、筋、骨的“五体”刺法,除脉病在盛络、结络,以及筋病见结筋病灶须径刺脉、刺筋外,其他情形下皆多刺五体之间、五体之膜。

      分刺法的后世及当代演变,总体上看明显比《灵枢·官针》更窄了,随着圆针刺法的丢失,分刺法的专用针具沦为按摩工具,“分刺”法则长期被埋没,虽在元代被重新发现后亦未曾受到重视,直至现代才再次复兴。

      然而,要真正重拾“分刺”法,并与时俱进有所发展,还是要回到针具的继承与改良,设计出既能保持古“圆针”刺分肉间不伤肉的特性,又能简化操作,特别是进针的操作。只有这样,《黄帝内经》因寒邪深浅而刺皮、肉之间不同层次的定式刺法的操作才能真正施展出其应有的功力。

      3.5 募刺法

      在很长时间内,针灸治病是以躯体之病为主,内脏病则以汤药治疗为主,所谓“针灸治其外,汤药治其内”。突破针刺禁区的是长针“募刺法”。

      募刺法,是指深刺达腹膜,甚至穿过腹膜而至内脏肓膜、脏腑之募,故笔者称之为“募刺法”。相对于其他筋病刺法,募刺法成熟较晚,很可能在《灵枢·经筋》篇结集时,募刺法还没有获得明确的临床应用,故对于内筋急所致病症,该篇仍沿用“在内者熨引饮药”的传统方法,而没有提及“募刺法”。

      “募刺法”由于技术难度大,自汉以后隐而不彰,至宋、元间被重新发现后,不久又再次失传。明代朝鲜太医曾根据中国针灸经典所载募刺法的针感、针效描述,经反复试验,再次重复出募刺法的操作[2]186。明代以后又再次沉没。当代芒针疗法的腹部直刺深刺法是在没有古典文献借鉴的情况下无意间重新发现了古典针灸的募刺法,使得这一失传已久的针法再次重现针坛。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西医结合针刺治疗急腹症的研究中,腹部深刺法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腹部深针刺除对肝、脾、胆囊、膀胱有轻度损伤外,对其它脏器无明显损害[14]。这些早期的实验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募刺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如今,借助于影像学的辅助及操作的规范化,深刺内脏肓膜及募穴的募刺法,其安全性得到很大提升;又随着针具的改良,患者的痛苦大为减轻,依从性也得到提升。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巢元方著.南京中医学院校释.诸病源候论校释 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65-666.
[2] 李守先.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丛书:针灸易学校注[M].高希言,陈素美,陈亮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DAVID G,SIMONS MD,JANET G,et al.肌筋膜疼痛与功能障碍:激痛点手册 第 1 卷 上半身[M].赵冲,田阳春主译;田丽芳,汤立新审译.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4]许任著.崔为,南征主编.针灸经验方校勘注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7.
[5] Hong CZ. Lidocaine injection versus dry needling to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Theimportance of The local twitch response[J].Am J Phys Med Rehabil,1994,73(4):256-263.
[6] 吴鲁辉.燔针劫刺之我见[J].江苏中医药,2011,43(3):78.

[7] 黄龙祥.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8] 丹波康赖撰.高文柱校注. 医心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69.

[9] 孙思邈.千金翼方[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81.

[10] 徐春甫编集.崔仲平,王耀廷主校. 古今医统大全 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49.

[11] 吴崑.内经素问吴注[M].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点校.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43.
[12] 彭增福.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针刺疗法[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9:3-11.
[13] 江一平.针灸肩臂痛病案介绍[J].江苏中医,1963(1):26-27,31.
[14] 党正祥.深针刺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1988,9(5):237. 
针灸生:田希颖
针灸工:吕嘉轩

特别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提醒】背三针 膝三针 五龙针,截根刺血特效疗法 转载分享
新源计划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燔针劫刺与焠针药熨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四回)
经筋病的治法之顺势而为(一)
《中医内科学》全套视频(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