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熙凤与林黛玉:不同表现论郁证


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1],有大量描述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作者曹雪芹(或与高鹗)娴熟地将中医学之精华——辨证论治、四诊八纲、阴阳虚实等理论融于小说之中,反映了清代盛世时的医学活动、学术流派和医家的临证水平[2],也揭示了医药活动与社会政治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3]

  《红楼梦》有浓厚的悲剧色调,因此有学者致力于其中主要人物精神境界的研究。小说中众多角色的病患与负面情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4]。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书中林黛玉与王熙凤均有郁证的临床表现,而症状又因角色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王熙凤属于“肝郁化火”,而林黛玉属于“肝郁气滞”。小说巧妙地通过郁证的不同表现,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故本文从中医郁证角度探讨人物产生不同证候的缘由,面对“郁证”时,小说人物不同的解决方式以及临终前不同的疾病呈现。

1  中医郁证的概念

  郁证为中医病名,主要见于西医学的抑郁症、神经衰弱及焦虑症等。中医学里的“郁”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本病论》云:“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郁是泛指导致疾病的多种病因和(或)病机,郁证则是专指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5]。明代《医学正传》首用“郁证”一名。明代之后,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如《景岳全书·六郁》云:“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治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明·孙一奎《医旨绪余·论五郁》明确提出五郁病为五脏之郁的论点,如“夫五脏一有不平则郁”。并且认为五郁或由他脏传变,或本脏自病而发”。

  中医郁证以情绪不宁、心情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表现,系由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主要与肝、心、脾、肾有关。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痰气郁结证。

2  不同“郁证”证候的缘由——王熙凤与林黛玉二者不同身份与性格特征的呈现

  小说中,王熙凤与林黛玉不同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决定了她们不同的“郁证”证候,王熙凤属于“肝郁化火”,中医学理论认为“火曰炎上”,是向外的,这恰好符合王熙凤外向型的性格;而林黛玉属于“肝郁气滞”,中医学理论认为“肝郁气滞”是气行受阻,局部阻滞不通,这也符合林黛玉内向型的性格。

2.1王熙凤——肝郁化火

  小说中,王熙凤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其性格极具独特性和复杂性。凤姐最大特点是绵里藏针、口蜜腹剑,她能心安理得地玩弄权术及设局报复,有着极强的心理素质[6]。从中医学角度可发现王熙凤属于郁证之“肝郁化火”。肝郁化火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王熙凤是贾琏之妻,也是王夫人的侄女,更是贾府的大管家。曹翁将王熙凤定位为贾府管理者,这就要求她面对错综复杂的家庭与社会关系,需要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还要善弄权术、心狠手辣。王熙凤是一个性格外向、急躁易怒、争强好胜,且患有“崩漏”的“悍妇”[7],她的性格外向自是不用多说,其急躁易怒、争强好胜亦可从文中多处显现。例如小说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就描述到“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可见其处处要强之心。宁国府的奴才们向来纪律涣散,王熙凤仅因一个奴才来晚了,便扣了他的钱粮,还令人打了他几十大板,可见其性格狠毒。第72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描写的就是她为了当好管家,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即便身体不适也瞒着大家不肯医治,照样大事小事地过问。可见,王熙凤十分在意自己家庭地位是否能稳固,由此夹杂的焦虑抑郁的心境便可见一斑了。

2.2林黛玉——肝郁气滞,横逆犯肺

  林黛玉是姑苏才子、前科探花林如海与贾政的亲妹妹贾敏的女儿。林如海官至扬州巡盐御史,可以说黛玉是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大家闺秀。然而由于幼丧双亲的变故,加上寄人篱下的落差,养成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谨小慎微、“心细心窄”(第67回)的性格特征,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格[8]

  林黛玉这种性格特征最易出现肝郁气滞证。具体表现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多愁善感,想象丰富,孤僻离群,优柔寡断,胸部满闷,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等。

  林黛玉的抑郁主要来自于对身份的自卑、对未来的焦虑以及对爱情缺乏安全感。第26回中,黛玉想到“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由于双亲早亡,无依无靠,遇事无人商讨,使得黛玉对自己的身份过度自卑。她认为自己除了荣国府,举目无亲,而外孙的身份比不上内孙的“四春”,在外戚中,又比不上家财万贯的薛宝钗,甚至比不上同是父母早亡的史湘云,因为史湘云还有叔叔婶婶来抚养。她总是担心万一出了岔子得不到荣国府的抚育,将走投无路。对身份的自卑、对未来“走投无路”的焦虑使得她常常表现得孤高疏离、多疑脆弱[9]。这种心理也时刻伤害着黛玉的自尊,令她缺乏安全感,并且更加消极看待自己。

  而在当时的封建礼制下,或许唯一能让她心安的只有长期待在这她尚熟悉的环境中了。因此她需要宝玉,更需要宝玉对她的一心一意。能否与宝玉结合,甚至成了她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一旦她感觉失去了宝玉的关注,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可见她对爱情缺乏安全感。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肝郁气滞”的林黛玉。主要表现在:(1)终日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悲伤流泪;(2)兴趣减弱。如“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3)情绪不宁、悲观自卑。“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4)不思饮食。“林黛玉自不消说,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5)失眠。“昨儿夜里好,只嗽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不能再睡了”;黛玉待紫鹃睡了,“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这些都是“肝郁气滞”的特征。

3  郁证不同的解决方式——王熙凤的积极(伤害别人)与林黛玉的消极(伤害自己)

  面对郁证,王熙凤与林黛玉所选择的解决方式是截然相反的。王熙凤因为“肝郁化火”,化火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容易伤害别人。林黛玉因为“肝郁气滞”,气行运动阻滞不通而消极被动,容易伤害自己。曹翁在消除小说人物“郁证”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行为,创造了不同的角色特征。

  小说第11回及12回中写道,王熙凤在园中看景致时巧遇贾瑞,贾瑞对凤姐有非分之想,不仅语言轻佻,更是“拿眼睛不住的觑着凤姐儿”。面对贾瑞的调戏,王熙凤的表现出“急躁易怒”的性格,因此她在与平儿的对话中,吐露了自己的心机“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

  作为大家闺秀、体面的贵妇、贾府管理者,在封建体制的伦理道德框架里,她是不能也无法公然反抗的。但对贾瑞的憎恨,产生了内心的焦虑,而对贾瑞施以报复便是她内心宣泄的方式。因此在后来贾瑞病危,其祖父贾代儒前来求取人参时,她借机将一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差人送了过去,并强调“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足见其心狠手辣,为泄私愤不惜牺牲别人的性命。王熙凤处理“郁证”的方式是“积极”的,她总是机关算尽地努力消除那些让她感到威胁的某个人、某件事。除了“毒设相思局”外,王熙凤还“弄权铁槛寺”(第15回)、迫使尤二姐吞金自杀(第69回)等等弄出人命。

     林黛玉的处事方式趋于内敛、封闭。因此面对困难所带来的抑郁、焦虑时则选择了“消极”的处理方式,以消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焦虑和痛苦。例如小说对林黛玉的描述:“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泪眼,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叹的。……,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如此”。“自泪自叹”是林黛玉“肝郁气滞”的临床表现,也是她对于内心抑郁的宣泄,只是这种内敛的宣泄方式常夹杂着自我伤害。

     黛玉本身就体弱多病,加之总是伤心流泪,气血精神难免受损,这也致使其身体的损害。如小说第3回中描写:“黛玉的病若要好,除非一生总不许见哭声。”;第67回中宝钗就对黛玉说:“伤心难免不伤气血精神,把要紧的伤了,反倒要受病的”。而且,林黛玉“绛珠还泪”的身世,其宿命就是“还泪”,当泪水流干了,其生命也就终止了。因此,林黛玉所选择的自我宣泄的方式其实也是对其生命的自我伤害。面对不如意,林黛玉除了不停地伤感,还常常选择退缩,反复思考自己的过错行为并放大之,从而间接地伤害自己。

4  小说人物的最终归宿——郁证不同证型影响他脏的疾病呈现

  死亡是王熙凤与林黛玉的最终归宿。王熙凤命绝“血山崩”,林黛玉死于肺痨咯血,两病均与郁证关系密切。因证型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脏器受累,是郁证日久影响他脏的表现。

  《红楼梦》中王熙凤所患的“血山崩”,就是中医所说的崩漏病。崩漏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或暴下不止。出血量多势急者叫崩中;出血量少势缓、淋漓不断者叫漏下。崩与漏二者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常相互转化,故统称叫做崩漏。王熙凤就是在崩漏转化中突然发生子宫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致死的。崩漏是王熙凤“肝郁化火证”的另一表现。文中描述其“霸王似的一个人”却是一个有难言之隐的病秧子。第55回描写到她“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便小产了。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第74回描写“凤姐带人连夜抄检大观园,奔波劳累,气虚不摄血,当天夜里便‘淋漓不止’,遂支持不住卧床不起”。该例子可见凤姐长期气郁,七情内伤,肝郁化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月经不调和崩漏,又兼忧思耗气,操劳过度,最终导致死亡。

  反观黛玉的肺疾也是由“肝郁气滞”所致。王太医写道:“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第83回)。如前所述,中医“郁证”多与肝、心、脾、肾有关,较少从肺而论。中医学认为“肺主治节”、“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治节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机制,治节失常则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肝气郁结,木郁金亦郁,常表现胸胁满闷、喜叹息、脘闷痞满等;肝气郁结横逆犯上,则易出现咳嗽、气喘等肺气上逆的疾病。这些症状是黛玉常见的躯体症状。小说第96回当她闻知“宝二爷要娶宝姑娘的事”,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不禁“颜色雪白,身子晃晃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 刚一回到家“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素问·举痛论》言此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黛玉自小便体弱,长期寝食不安,营养不佳更是雪上加霜,而情绪压抑导致郁气伤肝,肝不藏血,神气不定,血势上冲,因此便不断咳嗽、咯血、气喘、气急,并最终要了她的性命。

  行文至此,当我们试图从中医学角度来解读《红楼梦》王熙凤与林黛玉的角色塑造时,可发现两者不同的“郁证”特点,而这正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关键。首先,应重视患者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等。患者所生活的外环境、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可造就不同的郁证证型:王熙凤的儿媳身份、管家地位、泼辣性格使其倾向于“肝郁化火”;林黛玉从一开始的“绛珠还泪”到双亲早逝、寄人篱下,与贾宝玉的凄美爱情、体弱多病等诸多描述中营造出了“肝郁气滞”的特性。其次,重视患者处事方法。患者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往往是郁证证型的外在表象。曹翁注重人物内在情绪的表达和情感意味的描摹,描述了王、林二者面对郁证时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王熙凤属于“肝郁化火”,因而会积极主动寻求解决的方式,也因此容易伤害别人;林黛玉属于“肝郁气滞”,在寻求解决的方式时趋于消极被动,也因此容易伤害自己。第三,重视郁证以外的并发症。郁证可以产生其他疾病的发生,而其他疾病亦可加剧郁证。《红楼梦》王熙凤与林黛玉的死亡堪称殊途同归:王熙凤的“血山崩”,林黛玉的“肺痨咯血”均是郁证日久影响他脏的表现,且都有“破血妄行”的特征。而并发症加快了二者的死亡,王熙凤命绝“血山崩”,林黛玉死于肺痨咯血。

  曹翁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厚功底可见一斑。他关于王熙凤与林黛玉的郁证描写尽管并非都是典型症状,但已经能清晰、深刻地将人物两种不同的郁证特征呈现出来。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郁证患者时,不能仅着眼于其临床症状,应注重患者的生活环境、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甚至其言谈举止、处事方式等。治疗也不能仅仅围绕着患者的临床表现,更应关注其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甚至在临床实践中应融入传统人文思想[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郁气滞证的舌象脉象
疏肝解郁、清热除烦治疗郁证抑郁症肝郁气滞...
经验方——郁证,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者
肝郁气滞证的常见表现有哪些?中医全面分析肝郁气滞的原因和表现
怎样判断是否患上了肝郁气滞证?其实除了情绪症状外还可以看舌苔
『淋证』肝郁气滞型淋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