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发生学探微丨医理根源简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守正才能凝炼精化,这其实是一个世人皆懂的简单道理。
中医学生命力的根本及营养源泉,不在于抛弃其传统理论思想方法为导向的唯经验论,更不在于肢解扭曲其传统理论思想方法的科学化。而是在于深入了解其理论实践知识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于深刻理解指导其理论实践知识构建形成的哲理思想灵魂,在于准确把握其理论实践知识体系的内涵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领会诸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命学理论,以及指导这些生命学理论构建形成的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哲学文化的内涵本质呢?
《黄帝内经》的答案是深明天地人三才之道:“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广义天文学指观察研究宇宙天体万物运动规律及起源发生演化变迁过程等的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中华传统文明史上,研究天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纪时历法,为农耕生产服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风物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中华传统文明史上,研究地理学,除总结自然界山川风貌物产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总结不同地域环境中气候生命万象的时间流演化变迁规律。
人事是指研究人体生命发生存续过程、人体生命机制原理、以及人的社会思想行为活动的自然人文学科。
作为防治人体心身疾病,保护人体生命健康为宗旨的医学文化知识体,需要为医者“中知人事”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
另外,人类也深刻体会到,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气候物候变化也时刻影响着其身心健康,所以为医者需要“下知地理”,也是一个容易理解感受的事情。
不过,中医学为什么将纪时历法为根本目标的天文学知识置于医学文化必备条目中,甚至认为“上知天文”,比“中知人事”,“下知地理”还重要呢?
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及临床实践知识,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天文学背景的纪时历法文化土壤之中。
一门医学知识体系总是由三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病因学,主要研究致病因素及其致病特点;二是生命学,主要研究生命的发生形成、生理病理的特征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三是临床实践,主要研究疾病的防治方法、措施方案等。
中医学这三方面内容,究其根本的实践思想基础,皆离不开天文地理学及纪时历法学文化背景。所以要深刻理解中医学,不仅需要“中知人事”,更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首先,作为中医哲理灵魂的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学说,其思想根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及气象纪时历法学。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所阐释的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学说,是上古先贤在纪时历法研究过程中,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于身,远取外物”方式的实践经验感悟思辨而创造的。所以《周易·系辞》反复强调《周易》思想基础时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第二,脏腑理论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建构形成的。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说:“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班固《白虎通·性情》说:“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隋萧吉《五行大义·论配脏腑》说:“脏腑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为五性。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曰六情。”近人恽铁樵《群经见智录》说:“《内经》之论脏腑,以气化言之,以时序言之。”脏腑的位置观、功能观、表里观、数象观等只有站在基于天文地理学及纪时历法学的四时阴阳五行哲学观基础上时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第三,命门三焦理论蕴生于太极哲学文化。
命门三焦理论早在《难经》中就已经形成,但论述零散简约,对形成过程未及丝毫。宋明之际,医学界借助理学太极本体论思想,系统阐释了命门三焦理论的内涵本质及其实践价值。如张景岳《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所以,要理解命门三焦理论实践精髓,需要理解太极学说,而要理解太极学说,其天文地理学及纪时历法学文化背景无法回避。
第四,伤寒六经学说,以及十二经络学说的哲学思想是四时六气学说。
十二经络认知基础无疑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的,但其后的理论化及其系统化则是建立在四时六气学说基础上的。如《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伤寒六经理论在继承创新十二经理论基础上,以表里内外、升降沉浮、寒热虚实、时空传化等阐释外感病的发病及传化机理。所以,伤寒六经病证学构建的理论基础也是四时六气学说。《伤寒论》开篇即强调:“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第五,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致病因子是四时气候异变的产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风邪性阳,多见于春,侵袭人体多致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寒邪性阴,多见于冬,侵袭人体多使经脉拘急,临床上常见挛急疼痛,及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湿邪性阴,多见于长夏,侵袭人体气易阻滞脏腑经络气机,出现身重黏滞之症;燥邪性阳,多见于秋,侵袭人体多伤津液,易使皮肤孔窍脏腑等燥涩不畅之症;暑邪性阳,见于夏季,伤人多致高热神昏及大汗等症。火邪性阳,四季皆可变生,伤人易迫津外泄,损伤人体气阴,出现高热、体倦、乏力、少气等症状。显然,要深刻理解外感六气致病机制及其致病特点,从四时阴阳盛衰消息角度分析其属性特征非常必要。
第六,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深受昼夜四时变化影响。
气血津液是营养人体后天生命的精气基础,而气血津液在人体的运行输布深受昼夜四时气候变化影响。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所以,临证遣方用药,针灸等,皆需结合气血津液的时令变化规律,方可获得更好疗效。
第七,疾病的转归预后与四时天地之气的变化密切关联。
脏腑病症中,肝胆病多在夏季好转,秋季加重,冬季持稳,春季又好转;心小肠病多在长夏好转,冬季加重,春季持稳,夏季又多好转;脾胃病多在秋季好转,春夏季节加重,再到长夏时节又好转;肺大肠病多在冬季好转,夏季加重,秋季又多好转;肾病多在春季好转,夏秋加重,冬季又多好转。要理解不同疾病的转归预后规律及其原理,掌握四时阴阳盛衰消长及其与人体脏腑之间的作用关系无疑是必须的前提条件。
第八,“顺四时而适寒暑”是维护人体生命健康的最高境界。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要深刻领会这种养生防病理论,就必须懂得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及升降沉浮规律机制。
第九,脏腑六经辨证论治思想深植于四时阴阳理论。
在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中,肝病强调气机疏泄,心病强调气机畅达,肺病强调气机肃降,肾病强调气机封藏,脾病强调气机升降平衡。伤寒六经病证中,太阳病以发表驱邪为原则,阳明病以清下通里为原则,少阳病以和解阴阳为原则,太阴病以温中通里为原则,少阴病以温中发表为原则,厥阴病以温中和解为原则。脏腑六经辨证论治,本质上都是基于法象四时阴阳五行之气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理论的,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第十,针灸治疗疾病需要考虑昼夜四时阴阳之气升降沉浮对人体经络生理活动的影响作用。
人体经络之气随昼夜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而升降沉浮,经络邪气也随昼夜四时之气的升降沉浮而升降沉浮。高明的经络刺灸治疗需要应随昼夜四时阴阳之气升降沉浮而取穴施针,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第十一,人体后天生命的存续维系根本上依赖天地四时之气的养化调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四时之气通过化生水谷饮食,影响衣饰起居等多种途径决定人体后天生命活动及其存续状态。水谷饮食的获取需要正确把握天地四时气候特点,衣饰起居的舍取同样关乎天地四时气候因素。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天地四时阴阳之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此深远广泛,所以人类要维护保障自身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并向宇宙展现和证明其超凡的智慧创造能力,一个根本而且迫切的任务,就是认知总结天地四时阴阳之气演化变迁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的规律机制。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深厚的天文地理学及纪时历法学知识,是正确认知天地四时阴阳之气演化变迁规律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机制规律的基础。要真正学好用好,并发展提高中医学,除了必须详细了解人类生命本身之外,还必须懂得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知识。

李时珍《本草纲目·十剂》说:“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生活之中,只有深刻理解了天地四时阴阳之气形成变迁规律及其致病之道,才能使人的心身生命活动在复杂的天地自然变化中趋吉避凶,度尽其天年之数。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考察《黄帝内经》,其中一半以上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纪时历法,以及道、气、阴阳、五行、六气等内容。再考究信史以来中医学,也会发现凡在中医学理论实践上有所突破、有所贡献的大家,几乎都具备深厚的天文地理学、纪时历法学,以及易道哲学文化知识背景。如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孙思邈、葛洪、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傅山、叶天士、吴又可等等,莫不如是。
 ——中医发生学探微



《中医发生学探微》一书,既是一部探讨中医学原始发生的科学史著作,也是一部挈要从本,解读真义的理论专书,更堪为一部阐述中医学术思想特征的开山之作。作者谭春雨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员,致力于中医理论、医史文献研究已十余年,躬耕尺幅,力辟群说,钩隐发微,穿越时空,有此开创性著作,令人不胜欣喜。(孟庆云)



作者丨谭春雨
图片丨菟丝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析天文地理学与中医学间的联系 中医文化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上知天文
南北政是运气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
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五运六气
听孟庆云老师讲【五运六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