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面、咽、颈必治点——茎突过长综合征

对于茎突的治疗,临床上往往是忽略的,很多临床工作者都不知道茎突是何结构。但是如果茎突周围出现损伤,会引起非常多的问题,大部分头、面、咽、颈部的症状可能都与其有关,具体原因从解剖学上与大家讲述。

茎突起于颞骨下茎乳孔的前内方,呈细圆柱状,远端伸向内、前下方,位于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临床定位在下颌角和颞骨乳突体中点向内,因此触诊时可常被乳突或下颌角遮挡,也有人将此当为颈椎横突。若茎突发育过长或有额外的茎突舌骨韧带骨化都会导致茎突过长。

图中左下方箭头即为茎突,长度往往在25mm左右,下缘不超过第二颈椎横突。舌骨平第三颈椎椎体上缘,在临床上碰到茎突触诊超第二颈椎横突或与舌骨平行时,可认为茎突过长。

茎突被认为是副交感神经的核心,其解剖结构周围存在着特别多的神经、肌肉、动脉。茎突初始是软骨,起源于颞骨茎乳孔前方,向前向下走行后发育成骨性,故在触诊时应注重控制力量,防止骨折。

   茎突周围骨性结构包括着鼓部、茎乳突孔、枕骨髁、枕骨大孔和乳突以及C1\C2横突,骨性结构附近附着着重要的解剖结构,包括着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茎突下颌韧带、枕下肌群、胸锁乳突肌等肌肉韧带,也含有颅神经分支,包括着面神经、副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重要的副交感神经。因此,临床上一个点的处理,可以触及到大多数重要的结构。

熟练地掌握茎突周围结构即能知道茎突在众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为何有效,以及如果病人患了适应症知道在治疗茎突时应该向后或向前治疗,这样才能会有对应的放射痛。

上图即为茎突周围解剖结构的示意图。

茎突周围毗邻结构

:上颌动脉、舌支(舌咽神经分支)、耳颞神经(下颌神经分支)茎突舌骨肌茎突舌肌 

:颈内静脉、颈内动脉、交感干、VIIIXXII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扁桃体窝茎突下颌韧带、茎突舌骨韧带

茎突咽肌

一、茎突周围结构详解:

1面神经

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由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分别管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前行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分为

① 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可导致颞区疼痛、眉棱骨痛和视力障碍

② 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可导致视力障碍和颧部感觉异常

③ 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可导致颊部和口唇部不适

④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可导致下颌缘和下唇不适

⑤ 颈支:支配颈阔肌——可感受颈部侧面不适

面神经损伤可常导致其支配区功能障碍,面部不适中不要忽略。

临床应用:

1、面瘫——五支

2、眼睑下垂——颞支

3、偏头痛

4、视力:飞蚊症

5、唇部麻木——下颌缘支

6、下颌和颈部感觉障碍——颈支

7、瘦脸——下颌缘支

2、副神经

副神经是第十一对脑神经。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前者主要作用是向对侧转颈,后者作用为耸肩。同时副神经可以支配咽喉肌,控制咽喉的一般感觉。因此,当遇到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损伤(斜颈或抽动症)的患者中,多存在着副神经的损伤。副神经存在着三个常见卡压点,第一个点即为茎突区域,第二点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上1/3交界处,第三点为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副神经临床上属于交感神经,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副神经自然而然紧张,可表现为长期肩膀僵硬、易受惊吓、易疲惫等症状。有老师通过针刺副神经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如咳嗽、哮喘等。临床上应多重视副神经在茎突处的卡压点。

临床应用:

1、紧张

2、肩膀僵硬

3、情绪障碍

4、吞咽感觉异常

3、舌咽神经

舌咽神经主要控制茎突咽肌,腮腺体,部分味蕾和收集来自耳部后部的感觉等。

在针刺茎突时,病人可感受到耳后或咽部的放射感,此为非常正常的感觉,尤其是在碰到茎突尖时。

临床应用:

1、茎突咽肌——咽部不适

2、腮腺体

3、味觉

4、耳后感觉

4、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为第10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四种纤维成分。属于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拮抗性地调整人体的心率、呼吸、腺体分泌及肝、肾上腺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分布等。

迷走神经在颈部、胸部、腹部都有多条重要分支,分别加入咽丛、心丛、肺丛、食管丛、肝丛、腹腔丛等,参与体内重要器官的功能调节。 临床操作中最重要的分支是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环甲肌;喉返神经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的核心,其结构极为复杂,有多种功能。走行从脑—颈—胸—腹,支配除远端大肠以上的内脏。作用为使心跳减慢、收缩减弱、小动脉扩张、冠状动脉收缩、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在茎突周围行走,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支配同一器官,相互拮抗、相互协同,维持器官处于正常生理平衡。

临床应用:

1、所有内脏病远端大肠以上

2、咽部不适(喉上神经、喉返神经)

3不明原因出汗         

4、疲惫

5、颈内动脉

脑内的供血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是经颈总动脉发出后垂直上升至颅底,经过颈动脉管入颅腔,分支分布于大脑前2/3,部分间脑。如茎突区域结构变化可导致颈内动脉血流速改变,引起头晕以及脑功能改变的情况。

在肌骨康复治疗师的先驱弗拉基米尔.扬达的理念中,认为人体的改变是分为结构性改变和功能性改变。结构性改变是指通过影像学能观察到变化,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功能性改变往往是指影像学不能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特定的思维认知,如肌肉力量的减退、肌肉张力的增高、肌肉的按压痛。大多数结构性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发生功能性改变,如肌肉的失衡、韧带的松弛等,后续慢慢出现生物力学变化,长期受力点出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不平衡而形成骨刺,又或者长期挤压椎间盘形成椎间盘突出,故结构性改变往往来源于功能性改变,功能性改变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

  对于脑部其实是一样的,也应分为功能性和结构性损伤。扬达曾研究出90%下腰痛患者出现小脑功能的变化,大多数疼痛的患者都伴随着脑功能的改变。对于肌肉、神经、脑等结构来说,功能的异常往往来源于血供的不足,如激痛点理论的“能量危机学说”:肌肉在收缩后血液泵出,长时间肌肉收缩则会导致血供不足而出现激痛点。很多临床治疗方法都是破坏性治疗方法,目的是恢复局部血供,血液再循环后达到修复组织的目的。而对于脑来说,功能的改变来源于血供的变化,脑的供血来源于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后1/3、小脑、部分间脑血液,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前1/3、部分间脑血液。而小脑则具有维持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的功能,对于大部分疼痛,往往具有肌肉失衡、肌张力变化、运动模式改变,此类改变皆为小脑功能变化,故疼痛治疗中不应忽略对脑部供血的改善。

   颈内动脉是颈总动脉分叉而成,故颈前筋膜、茎突(茎乳突孔)区域易影响脑血流量,而引起头晕、耳鸣等症状。  

   临床中易发现有类患者常为单侧疼痛,该类患者应为单侧大脑皮质功能减弱,导致皮质脊髓束功能异常,无法抑制对侧T3以上屈肌和T3以下伸肌张力。故脑功能损伤易出现姿势长期异常或单侧疼痛。可通过改善该侧椎基底动脉供血和颈内动脉供血,改善患者同侧面部、对侧下肢症状。因此,颈内动脉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杂症。

临床应用:

1、所有脑病包括部分神经系统损伤后症状

2、单侧肢体疼痛

3、头晕、眩晕

4、耳石症

6、茎突下颌韧带、茎突舌骨肌

茎突与下颌骨和舌骨之间联系密切,存在着茎突舌骨韧带、茎突舌骨肌,当韧带钙化或肌肉损伤时,可影响到舌骨,会引起吞咽障碍和咽部疼痛。

二、与茎突有关的症状

茎突综合征,又称茎突过长症,以往认为是一罕见病其实多数人双侧茎突存在着不对称。茎突综合征是因茎突过长或其方位、形态异常刺激邻近血管神经而引起的咽部异物感、咽痛或反射性耳痛、面瘫、头颈部痛和涎腺增多等症状的总称。

临床症状

1.咽痛:扁桃体区、舌根部、或者舌骨区,可因吞咽、说话、转动颈部而激发或加重。

2.咽部异物感或梗阻感:异物感或梗阻感可致频繁吞咽,空咽时异物感加重。

3.颈部下颌角部位疼痛:颈部可有涨痛、钝痛、刺痛、牵扯痛、压迫感等,多因头位转动而加重。甚至扭曲颈部引起暂时性失明、失语等。

4.头痛:包括颞部、眶部、颊部、额部或枕部的疼痛,可以因为头部转动、吞咽、冷风刺激而诱发或加重。也可有眩晕感、漂浮感等。

5.耳痛或乳突区痛:可以单独出现耳痛.也可与舌咽神经痛同时出现,或为突发性、搏动性痛。

6.耳鸣:常为持续性或搏动性,有时可因压迫颈动脉或头位变化而有所改变。

7.舌痛:可有舌痛、舌发硬、运动不灵活的症状。

以上症状多为单侧,也可双侧出现,或者是在扁桃体切除手术后出现

提示(小结)

不明原因的咽痛、耳痛或头痛,应想到本病。

年龄在20岁以上,有咽痛、咽异物感,兼有颈部痛、耳痛、头痛者应想到此病。

此病需与咽炎、舌咽神经炎、舌咽神经痛、茎突骨折等病相鉴别。

确诊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螺旋CT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三、估、治疗方法

评估:1)三维螺旋CT

2触诊:颈部向对侧旋转到最大幅度(扎针、手法同体位),定位乳突体和下颌角中点,按压下有一细长骨性标志。两边触诊,多不对称,一边往往会相对长一些。

茎突过长诊断:茎突正常长度为2.5cm左右,其下缘不超过第二颈椎横突

治疗:

手法:颈部向对侧旋转到最大幅度,定位乳突体和下颌角中点,按压下有一细长骨性标志。此处即为茎突,用手轻轻按压2-3分钟。

针法:颈部向对侧旋转到最大幅度,定位乳突体和下颌角中点,按压下有一细长骨性标志。摸到骨面,左手压住骨面,右手随手的方向进针到骨面(有的触不及骨面,针刺3cm左右不触及骨面也可),向前和向后行针,病人会有面部、耳后或咽部的放射感。用刃针或针刀时,应感受到手下明显条索感,因为上述神经和动脉是在筋膜套里穿行。针刺出针后,不管流不流血,都要用手按压5-10分钟,防止出血(颈内动脉)。有的病人可出现血肿,临床应多为注意。

茎突周围结构众多,会引出过多症状。尤其是头面颈部和部分内脏疾病,都不应该忽略茎突在其中的影响。茎突是副交感神经核心,亦是疑难杂症治疗的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远外侧入路与颈静脉孔区解剖---Rhoton解剖视频学习笔记系列
射频治疗舌咽神经痛,你了解多少?
脑神经示意图 - 解剖图片
颈部解剖,解剖椎动脉三角........
圣诞特辑 | 经颞下窝入路手术九大要点回顾
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