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两大法:“引火下行”和“引水下行”

引火下行应该包括除了直接苦寒泻火法之外的几种方法。具体运用时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向下导火法。即头面部或**上部有火象,治疗时将火向下引动,以达到祛火的目的。如牙龈肿痛,胃火旺盛,可以泻足阳明经上的内庭穴予以治疗。由于牙龈位于面口部,内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龈肿痛属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阳明胃经从上往下循行,内庭在足部引动阳明经经气循经从上向下走,故称之为引火下行。气机顺畅循行之后,气滞、气郁、气阻、气停的问题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这种方法在针灸治疗时使用较多。还有如“心火下移小肠”时,治疗上不是使用直接泻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导赤散,将心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由于心在上,小肠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的方法。这时治疗的主要对像是实火、阳火。

二是交通心肾法。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动力的启动源,而肾藏精,是**动力的基础。心在上,肾在下,心火必须既能升又能降,才能开启生命之源。故有诸火皆升,惟心火独降之说。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则出现心火过旺的表现——在下则肾气不能得到开发而出现疲乏无力,下焦寒冷;在上则因心火扰动,心神不安。由此将出现精神疲惫,失眠不安等表现。这时主要使用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交通心肾的关键就是将不能顺利下降的心火引下来。

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交泰丸使用黄连清理积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温煦在下的肾精以引动心火下行。其中黄连的用量可以根据心火的多少或虚实决定,如心火太旺则用量相对加大,反之则减少。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犹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则应与患者机体反应能力相匹配。身体对药物敏感的,用量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记得有一位舌糜烂的病人,在当地多使用清热泻火药,长期治疗不效,后辗转来到北京,一位医生处以交泰丸加减,处方后患者感觉药少价廉而不敢服用,偶尔见我后示其方,我极力劝说其服用,服5剂而治愈。此病西医多认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药并无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是虚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够治愈。

三是引火归元法。因为肾藏精而主水,心火点拨肾阳而激发肾阴以鼓动全身。若水湿(寒湿)太过,则肾阳受阻,不能与肾阴相合,而安居下焦,肾阳游离无主,弥漫四散,理论上称之为阴火。此火见水(因为加大了寒湿阻滞)则旺,见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寒湿阻滞)则消,故又称之为龙雷之火。如临床上高血压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湿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镇药物效果不好,西医使用降血压药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而使用温下焦法,如附子汤、真武汤能使血压明显降下来。还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也是此类方法。

四是益气降火法。这在李东垣治疗阴火时常用。应属以升促降法。李东垣从脾胃之气的变化出发认为:“元气与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当元气不足或受伤的时候,阴火就会抬头。

同样邪阴太过的时候正阴就会受制。如《温病条辨》所说:“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故有补正阳以去邪阳(火热),益正阴以去邪阴(寒湿)之说,李东垣创“甘温除大热”法,让人受益匪浅。我的老师万友生教授对此就颇有研究。他治疗一老妇的病例就很有代表性:“老妇自云;火体;,动则上火;,眼鼻口中冒火;,咽痛如裂,牙痛,手足心热,久治不效,殊以为苦。……其人虽火大,而从不欲饮,得冷反难受。多年来,大便日十余行,且难禁,极度乏力,腰痛尤甚,舌胖淡嫩脉弱。其气虚之象甚着,而前医药多寒凉,以其不效。遂诊为脾虚阴火证。予补中益气汤(党参与洋参、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去当归,用银柴胡,加山药、莲子、石斛、桔梗兼护脾阴、保肺气,三剂咽痛除,诸火尽消,气力增。继服一周,多年痼疾得愈。”在我们临证中,也经常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感冒或小儿夏季热等,效果也很好,也可将其中党参换成洋参,取其益气降火之意。

在中医的处方中有引经药一说,在“引火下行”中也经常使用引火下行药,所谓引火下行药主要指能将**上部之火或外部之火引向下或引向内的药物,我们常用有如川牛膝、肉桂、杜仲等。关于川牛膝,《本草经疏》中说:“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人中经常使用,无论阴火、阳火均可,但治疗阴火时用量相对较轻,使用阳火时用量相对较大。肉桂有以火引火的作用,因其点燃下焦之火,以祛下焦的寒湿,替天(心)行道,引动肾火,故能将外散弥漫之火降下收回而归肾中。

在使用中主要在于用量的掌握,一般来说用量都较小。杜仲主要是入肝经气分之药,但其不升肝气,反而能降肝气。因肝多实证,肝气太旺属实者居多,在治疗实火上炎的病症时,常用其引火下行。《本草求真》说:“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得中”。高血压病人使用杜仲的时候,一定要有肝肾阴虚,肝火亢旺的表现,效果方能满意。用量上相对较大,一般10-15g为常用量。针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远端选穴,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阳、中冲、鱼际、合谷、八风、内庭、太冲、行间、气海、关元、肾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临床上将其中某些或某个穴位加入到应用的穴位或处方中即可。手法是在实火、阳火中一般用泻法,虚火、阴火中一般用补法。

“引水下行”

因為水的本性是向下行走,;下行為其常,故歷來沒有“引水下行”壹說。但水不能下行而需治療也為其常,故確有“引水下行”之實,所以我將臨床壹些治療方法稱之為“引水下行”,以發古人之幽,以證今人之不誣也。

因為“水曰潤下”,說明水在體內可分為能“潤”之水和可“下”之水。用《名醫方論》中趙羽皇的話說,就是:“人身之水有二,壹為真水,壹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飲食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潤下”還說明水在**內的流向有二。壹是潤,即滋潤身體。由於滋潤身體的需要,水流向身體的各個部分,當然包括**的上部和外部,也就是向上和向外(與內相對來說,向外也是壹種向上)是其特點,如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心,向上循行,同時發揮滋潤全身的作用,這種流向可以認為是壹種向上的表現;二是下,即向下流動。

水向低處流是事物的本性。水液在體內代謝,發揮主要作用的臟腑是肺、脾、腎,肺主治節,脾主轉輸,腎主開闔,而流動的其主要通道是三焦。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可能出現水積於身體某處而不能正常向下流動,引發如水腫、浮腫、腹腫等病變。如趙羽皇說:“若肺氣不行,則高源化絕,中州不運,則**泛流,坎藏無陽,則層冰內結,水終不能自行。”所謂不能自行,就是不能按照其本性流動,就會出現水往高處走,或停留不走的現象,也因此出現病態的水液停滯,造成因水而成之病。

水的“潤”與“下”又互相關聯影響,如《溫病條辨;寒濕篇》所說:“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氣不得下降,反來上爍咽喉,又格拒腎中真液,不得上潮於喉,故嗑幹而渴也。……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今下焦水積而腎脈不得通調,故亦渴也。”水積下焦,水郁膀胱,不僅濁水不能外排,小便必不通暢;而清水也不能上潤,故嗌幹而渴也。說明客水停滯,不僅會出現水液代謝紊亂的壹系列疾病,也會影響到真水的滋潤功能,出現機體不受濡養的壹系列疾病。當然反過來,真水不能濡養經絡、臟腑、四肢百骸,也會影響到水液代謝能力。

引水下行包括了現在常用的以下四種方法:

壹是肅降肺氣。肺為水之上源,其宣散與肅降功能,除了與氣的關系密切之外,還與水的代謝關系密切。肺為嬌臟,惡燥,大氣呈霧狀轉輸,方能滋養臟腑,在表宣散則有汗,在下肅降,通調水道而有小便。若外邪侵犯,肺氣宣降功能受阻,則會引起水濕停留,如風水為病之初期使用越婢湯,針對風邪上犯,浮腫(尤以面部浮腫為主)初起而設,不僅能宣散肺氣,也起到通調水道的作用。喻嘉言曾說:“越婢湯者,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營衛。……營衛虛則或寒或熱之氣,皆得塞其隧道,而不通於表裏;所以在表之風水用之,而在裏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鹹必用之。”又如《成方便讀》中,張秉成在解釋五皮飲時說:“治水病腫滿,上氣分喘急,或腰以下腫,此亦肺之治節不行,以至水溢皮膚,而為以上諸證。故以桑皮之瀉肺氣,肺氣清肅,則水自趨下。而以茯苓皮之從上導下,大腹之宣胸引水,姜皮辛涼解散,陳皮理氣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可見肅降肺氣就可以引水下行。

二是通達脾胃。脾主運化水濕,有兩個運行通道,1將水液向上輸送到肺臟,即“上歸於肺”的能力;2肺氣肅降水液時,經過脾胃之地,脾胃將水液順利地轉輸到腎與膀胱,即所謂“通調水道”的能力。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若脾胃轉輸能力受限,則會出現水濕停留。其中脾胃虛寒,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就會出現身重浮腫,脾胃寒則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腸

胃,就會出現懶食不渴,二便不實。在治療上除了化濕、化痰之外,利水導濕也是壹種很重要的方法。如《刪補名醫方論》對實脾飲的分析中說:“用姜、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樸、木香、木瓜者,以導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脾與水濕關系密切,健脾運濕主要有兩**:1燥濕、化濕,就是將濕邪就地處理解決。2利濕,利水就是將濕邪向下排至腎與膀胱,這種療法屬於“引水下行”的範圍。至於大腹有水之使用舟車丸等,更是直接利水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右肾水火辩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引火下行’的几种方法 - 舍得...
【学医之路】细话脏腑阴阳,教你用好中医的战略地图
五行相生相克
火往上走:口腔溃疡,寒往下沉:大便不成形,中焦不通这样解决
每日舌诊:孩子老有火的舌象
孩子『上热下寒』,一定要先打开中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