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氏~李氏极浅皮内制热温阳针法和制凉泻热针法讲课提纲
 郭氏~李氏极浅皮内制热温阳针法和制凉泻热针法讲课提纲
                    
                      王迎         英国

大家好!今天我要谈的主要内容有两大方面

第一,介绍郭松鹏,李玉洁两位老师对传统的针刺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的研究过程。以及如何从人
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上来阐述这两个手法作用机理的。
第二,是第一次将他们二人共同创立的"郭氏~李氏极浅刺皮内制热温阳针法和制凉泻热针法”奉
献给大家!

这套针法是两位老师在研究传统的针刺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的基础上,从皮膜结构入手,对
机体的凉热反应,进行了全面的原理分析之后发明出的新针法。具有微痛无创,可以补虚泻实,
平衡阴阳的特点。

一  烧山火透天凉的生理机制
1 经典回顾
《素问.小针解篇》首提针刺的凉热。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金针赋 》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
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
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陆寿康主编 的《刺法灸法学》
烧山火的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 9 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 9 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 9 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
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 1 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
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 15——20 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
针孔。

透天凉的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 6 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 6 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 6 次(行六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
1 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 1 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
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缓按针孔。  

另外,近代还有多针灸大家的改良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如焦勉斋,陆瘦燕,周树东,周楣声,
彭静山,刘柄权,罗逸山,张鶴一,楼百层,管正斋,郑毓环,郑魁山,李志明,李世珍等针灸
前辈。这些前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分别对传统的手法做了不同的改进和发挥,如从呼吸补泻,
提插补泻,左右捻转,69 阴阳之数,开合补泻,以及滞针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发挥。使临床中烧
透的成功率大大的提高,值得敬佩。

2 两位老师的研究过程

在这里,我特别提的是李玉洁老师出国前是一位做手术的西医妇科专家,出国后,才改学中医。
一次,当她看到别人在网上对“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描述后,感到很奇妙,就在网络里搜了
一下相关文章,用她的话来说:“一看就把我搞蒙了,那么复杂”!随后她就按书上讲的在病人
上试着操作,可几周下来根本就没有做出,后来,一个偶然机会,由于一个病人怕针怕痛,她就
在皮肤上轻轻的针刺穴位,没有想到病人说”有全身热的感觉”,她不由得眼前一亮。极浅刺皮
肤竟然可以做出烧山火的效应!

后来在使用脐针的过程中,她又发现针尖轻压或者上挑皮肤,竟然也出现了热和凉的效应。

皮肤与经典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三部的“烧透”手法奥妙就在皮肤呢?

于是两位老师带着问题开始了大量的临床观察。终于在不断的验证传统的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整个
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传统的三部针刺法也是要通过皮肤来进行的,皮肤是两种针法不可逾越的一
层,他们的着眼点集中到了皮肤。

就在这样,两位老师从人体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入手,参照中医理论,用中医思维方式,终于揭开
了传统的烧透的秘密和作用机理。并且发明出了极浅皮内制热温阳针法和极浅皮内制凉泻热法。

3 皮肤的构造

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皮肤上也存在有毛囊、竖毛肌、指甲、皮脂腺、汗腺等附属器
官。皮肤的厚薄因年龄、性别、部位等因素而异,人体皮肤最后处是 4mm, 一般在 0.5~2mm 左右。
通常眼睑部位的皮肤最薄,而手掌脚掌处最厚。
(1) 表皮
表皮厚度约为 0.1~0.3mm,由外而内可以分为五层,最外层是角质层,厚度约为 0.014~0.02mm,
最外层的陈旧角质累积一定厚度后,会形成皮垢而脱离。角质层提供表皮基本的防护、防晒、保
湿等功能。
(2) 真皮
真皮层包含骨胶原、胶原蛋白及玻尿酸等三种重要成份。骨胶原形成 95%的皮肤细胞,主要是构
成真皮细胞网层组织,胶原蛋白维持皮肤弹性,玻尿酸保持皮肤水份。
真皮内的毛囊,可以生出毛发,竖毛肌可以控制毛发矗立。皮脂腺分泌皮脂,防止水分蒸发。真
皮内还有感觉细胞,感受器,例如触觉感受器,轻压力感受器,重压力感受器,等等。还有不少
汗腺,这些是调节体温的非常重要的构造。
(3) 皮下组织
在真皮层之下为皮下脂肪层,具有保存体温和对外力的缓冲功能。

4 人体发热发凉的机制

通过皮肤的构造,二位老师发现针灸可以产生凉热的原理就是各层的皮膜结构,末梢神经,特异
位点,压力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皮肤温度自主调节(产热或者产凉),大脑温度控制中枢调控,
针刺信息传输,等人体功能的协同效应。其中压力感受器,皮肤温度自控和大脑体温控制中枢是
产生局部热凉和全身热凉效应关键。

下压,触及皮肤表皮或真皮,激起压力感受器或温度感受器等膜点感应, 信息经整合传入。在大
脑中枢或外周多机制共同协同下而出现了产热或热感。
上提(或上挑)的作用机制正好与其相反,故产凉而出现凉感。

回过头来,我们再仔细体验领会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的描述“紧按慢提,慢按紧提”。

a. 烧山火,紧按是加强下压力,利于产热,慢提则是尽量减少外拉力,避免产凉。

b. 透天凉,紧提是加强外拉力,利于产凉,慢按则是尽量减少下压力,避免产热。

三层皆经过皮膜,各层皆存在皮膜。经典秘密就在这里。


二郭氏~李氏皮膜极浅层和浅层制热温阳针法和制凉泻热针法的原理

1 腧穴的四层皮膜概念
穴位为立体,除浅薄部位外,按照《郭氏-李氏皮膜元论》和经典三层分法,一个标准穴位,可大
体分为四层。

a. 极浅层  
(表皮和真皮间, 0.2-0.5mm)

b. 浅层 (天部, 腧穴 上 1/3)
浅皮膜层,0.6-4mm。

c. 中层 (人部, 腧穴中 2/3)
深膜, 5-60  mm 不等。
以上三层,因部位不同,针刺的深度也不同。

d. 深层 (地部, 腧穴 下 1/3)
深近骨膜,或达骨膜。


2 具体介绍两种郭氏~李氏极浅皮内浅刺和皮下浅刺制热温阳法及制凉泻热法。
以极浅皮内为例说明

(1)极浅皮内制热温阳法具体操作
单手持针,缓慢进针,于极浅皮内即可得气,针的深度以得气为度。
a. 单纯下压法
针尖保持在感应原位,用力下压,皮肤下陷,既保持压力,又不使针体和针尖进一步深入,候热
至。

b. 顺时针念转法
针尖保持在极浅感应原位,顺时缓慢捻转,候热至。

c. 捻转下压法 :   针尖保持感应原位,顺时捻转, 并同时下压,这种结合手法,可提高制热成
功率。

(2)极浅皮内上挑制凉泻热法具体操作

单手持针,缓慢进针,于极浅皮内得气,针之深度以得气为度。
a. 单纯上挑法
针尖保持在得气感应原位,拇中指做上挑动作,至皮肤出现小皮丘,持续上挑,候凉至。

b. 单纯逆时针捻转法
针尖保持在得气感应原位,缓慢逆时针捻转,候凉至。

c. 逆时针捻转上挑法
针尖保持感应原位,逆时针捻转,轻轻上挑。这种结合手法,可提高制凉成功率。

注意事项

(1) 在上述两种针法里面,我们还是保留了传统的顺时捻转产热为补,逆时捻转为泻的理论

(2) 感应原位,就是缓慢进针过程中最先得气的那个穴位点。

(3) 为了更好的将针尖固定在极浅层皮内的感应原位,初学者可以结合使用滞针,涩针手法。

a. 滞针手法
在感应原位,食指拇指同一方向轻轻捻转针柄一到二次,使针尖缠绕,滞在皮内,下压时,针尖
有对抗力。

b. 涩针手法
在感应原位,轻轻捻转针体,至旋转时有阻力感,即,针与皮肤产生摩擦阻力,紧涩感。

滞针和涩针的目的就是为了固定针尖,有利于保持针尖在针感原位,防止用力过大,造成穿透感
应点和皮肤。
滞针和涩针手法与产热产凉无直接关系。

(4)成功的出凉出热,与施针者对针法的理解和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相关。因为不能面授,初学者
需要一定的熟悉时间, 仔细揣摩我们报告的病例视频,坚持几个星期,您会有更多收获,成功率
会提高。
大家课后可以参考一下我上传的几位针灸梦工厂成员的病例报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这里就不
详细地谈了。

(5)这两套针法,做为现代版的凉热针法,大家可以应用在任何古典烧透手法的治疗范围。
(6)这套制热制凉针法还有一个最大最好的特点就是不是用气功,不是用意念。两位老师还有我都
不会气功,我们也不用意念针灸。用梦工厂的杨波师兄的话来说这是机械制热制凉!

3. 制热温阳针法和制凉泻热针法的原理

在皮膜极浅层或浅层,做下压或上挑(上提)动作时,会产生一种垂直向下压或垂直向上拉的力。
而左右捻转则是顺应了皮肤腠理,继而产生一种横向张力。这两种力向的结果,使皮肤上的压力,
温度等各种感受器被激活,通过局部自控和大脑体温控制系统对信息的整合处理,最终引起皮肤
温度的改变,呈现出局部或全身热或凉的效应。

另外, 左右捻转产热或产凉的原理,也可能与顺应或逆应了人类细胞在有丝分裂时平面旋转模式
有关。

这是第一次两位老师让人们从模糊的皮肤卫气理论:气聚则热,气散则凉。变成了人人都能够懂得
的人体生理功能。
大家可记住下面十六个字:

下压产热
上挑产凉
顺时产热
逆时产凉

三《郭氏-李氏中国中医皮膜元论》学说的简介

郭松鹏和李玉洁两位老师,他们基于自己的临床观察,首先提出《中国中医皮膜元论》,他们所
说的皮膜元论与既往“皮膜”,“筋膜”,“皮脑”,“经筋”,等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该皮
膜元论与两位老师所创立的另外的理论一起,共成体系,并且带有强烈东方文化和古典科学特色,
根在东方,虽中西合璧,同归属于中医。
目前,两位老师坚持中医思维,已经逐步提出了

《中国中医皮膜元论》,
《中国中医胎元论》,
《中国中医神元论》,
《中国中医痣象学》,等设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志
针灸的操作方法
针刺补泻手法(下)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甲状腺肿大的针法机理
王迎教授制热制凉针法的临床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