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 楚
很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美籍华人问我:“楚霸王的‘楚’和你说的楚国的‘楚’是不是同一回事?”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简单,却也复杂。

  再听到类似的问题时,我就开始纳闷,为什么富庶繁华冠甲天下的泱泱楚国竟会亡于秦?

  为什么“惟楚有才”却楚才晋用、楚才吴用、楚才越用、楚才秦用……那么多的“楚才他用”以致于楚人在惶惶哀郢的时候往往悲哀地发现指挥敌军来犯的竟是自己人?

  为什么帮助吴国兴盛称霸,又带领吴军伐楚、并鞭楚平王尸的楚人伍子胥名垂青史,而他的挚友,千辛万苦为楚搬救兵的申包胥却鲜有人提?

  为什么楚人在国家被秦灭了以后遭遇了暴政才亡命地揭竿而起,在走投无路之时才有“张楚”,才有已故楚公子春申君当年苦心经营的江东子弟大举西进?

  为什么南公会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后来完成推翻暴秦统治的大军主力也的确是聚在小楚怀王(虽然只是傀儡)麾下的各路楚军?

  历史的问题太过凝重,或许不是我们小老百姓可以臆测的,但是“以史为鉴”是数千年前就有的共识。打问号的时候,偶尔兴起,捉笔漫话,兴之所至,亦庄亦谐,方家一笑。

   

  一、鼎与钟

   

  楚人是颇有些特立独行的,表现在青铜重器上尤其明显。

  鼎,是权威的象征,居礼器之首,在那个时候很为王室所看重。

  可是,楚人似乎更喜欢作为乐器的编钟,而不怎么看重鼎。

  他们挺纳闷:鼎这个东西,可有什么好呢?笨笨的又没什么用,长得也就那样:水桶腰、萝卜腿。可是既然中原各国都那么看重它,应该是好的罢。既然好,那就还是要做嘛,可是让楚人做出这水桶腰、萝卜腿的东西,又不甘心。

  于是乎,楚人首先想到的是给“鼎”修身美容,先是束个细腰,再把腿腿修长。这样,楚国的鼎便是特有的束腰长腿的美人鼎了。

  然后呢,考虑到楚地多水,水中常有“蛟螭”为患,终于给鼎找了一好差事:大鼎千石烹蛟螭。据考证,翻译成大白话呢,就是楚人用礼器,鼎,熬鳄鱼汤。

  鳄鱼汤的香味北飘至中原,气得夫子们牙齿痒:楚蛮竟如此蔑视礼仪宗法!

  其实楚人是知道“鼎”在中原各国君民心目中的地位的,要不他们也不会“问鼎中原”啊。可是楚人就是更爱他们的钟,没办法。

  各国都有乐官,惟独楚国的乐官官阶、地位最高,叫“乐尹”,而楚国的丞相级的人物是叫“令尹”。他们的乐师就姓“钟”。在那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中,那位早殇的知音朋友,也姓“钟”:钟子期,其身份为樵夫,可能为楚乐官之后。

  被贬入“声色之娱”的乐舞,在楚国大行其道。楚人特爱编钟乐舞:长长的水袖舒展开来,占满整个舞台,长袖细腰、三道美人弯,阳春白雪、东皇太一、高山流水、九歌、激楚……,大钟雄浑,小钟清越,威武雍容妩媚清丽都占全,羡煞旁人。

  楚人的爱钟,列国闻名,是以秦人灭了别的诸侯国都“迁鼎”,惟独拔了楚都却是“砸钟”。秦军一边砸一边恨:看你还阳春白雪!咣!看你还高山流水!咣!看你还东皇太一!咣!看你还九歌!看你还激楚!咣!咣!咣!

   

  二、“楚”解

   

  楚,本义为一种植物。楚先民辛勤开拓耕耘的地方,多“荆”,多“楚”,后来便以“荆楚”代称。后来的“楚”,因了楚人,在汉语中就有了非常不同的意思。

  按先秦的划分,楚在华夏大地的南部。

  汉语中的“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而“楚天”一词在诗词曲赋中有着非常辽阔的意味,譬如“极目楚天舒”、“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等,楚天的气势丝毫不让大漠狂沙。而烟波浩淼的寥廓楚天,比之荒芜戈壁烽火狼烟的苍凉,却是凭添了一袭深远的清灵与凄怆。

   

  据说南方属火,土地是红色的。楚人崇火、尚红。楚人的性情,一如跳跃的火焰,热烈奔放。

  当楚先民到达楚国发源地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荆棘丛生、湖泊纵横的蛮荒之地。从筚路蓝缕、刀耕火种开始,楚人在这片红土地上繁衍生息,以自己的睿智创造了迥异于北方中原黄土文明的楚文化。

  楚人崇凤。有秦以前,如果说中原文明属龙,则楚文化属凤。龙在黄河奔腾,凤在长江翱翔。这是一副美丽非凡的文化图景。“楚”是何时有了凄怆之意的呢?

  春秋五霸,意气飞扬;战国七雄,各领风骚。

  如果说春秋尚有所谓礼乐的话,则战国混战之时,礼乐崩坏,惟强者谋。

  尽管楚地之广,雄据九州;楚势之大,横扫长江;楚国之富,冠甲诸侯;尽管号称“惟楚有才”,最后,还是“秦”一统了天下。秦军在楚人钟爱的红色的土地上插下秦人的森森白旗,给楚人留下了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一代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屈原投河自杀,留下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千古习俗。

  秦,成为战国混战的大赢家。

  诸侯列国的亡国呐喊,似乎没有多少是楚国的,因为她已经喊不出来——

  燕赵悲歌也好,壮士击筑也罢,都可以是一阵一阵的,总有歇息的时候。惟有凄楚,是绵密往复的锥心之痛。悲情悲歌还可以放纵快意一阵,而痛楚,即便发泄也只是压抑的长嗷!

  因为楚人曾经是那样的纵情山水,曾经是那样的快意恩仇;因为楚人曾经是那样的睥睨群雄威仪,曾经是那样的藐视九鼎至尊;他们放肆狂歌,他们笑傲江湖——然而,他们竟然败了!

  是的,他们败了。自楚成为第一大国开始,一百年的大好时光在懈怠享乐中,付诸流水。他们无法向后世交代,他们也无法向曾经戮力奋斗给他们留下大好江山的楚先民交代。他们没有脸面如燕赵壮士一般慷慨悲歌。

  天下归秦之时,大约再没有哪一个诸侯国像楚之郢都破灭时那样叫人痛彻心扉了。而“楚”的含义,除了“牡荆”、“清晰,齐整”、“鲜明,华美”之外,还多了一样——

  苦楚,酸楚,痛楚。

  汉语中的这几个欲哭无泪、悲苦难言、凄恻弥漫的词,不约而同地找上了这个字:楚。

  所幸王气虽结,民气仍在。这民气,便是日后楚人复国的根本。

  或许知道有着阳春白雪的郢都的败亡不仅仅象征一个诸侯国的失败,或许明白秦军的破郢不仅仅象征秦王嬴政的胜利,或许感悟到“焚书坑儒”不仅仅是天下读书人的悲哀,所以虽天下归秦,却仍寄望于楚,所以时人谓“楚虽三户,灭秦必楚。”

  说句题外话,电影《英雄》里边,结尾处有一句话,大意是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护国爱民”,云云。在前头加个“不”字,就是秦亡国的原因了。

   

  三、楚与汉

   

  秦人以武力得天下,虽然“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是却仍然无法阻挡秦王朝的迅速崩溃。

  以武力可以得天下,却不能够治理天下。秦的文化,人文底蕴不足,广纳天下人才也只限于谋士,不纳或少纳其他,这就使得秦的统治一致对外的时候管用,四海一统的时候无效。

  秦末,首先揭竿而起的人打的旗号就是:大楚兴,陈胜王。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楚国的春申君曾在江东苦心经营多年,楚当然不止“三户”,所以后来灭秦的几支主力都是楚军。

  他们找出一个叫熊心的人,是死得很窝囊的楚怀王的孙子,当时在替富人牧羊。他们将熊心拥为君主,为了缅怀客死秦国的怀王,还叫他作楚怀王。

  在小楚怀王的旗帜下,各路楚军士气如虎,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尤其是后来号楚霸王的项羽,“其勇莫可当者”。《史记》当中记得明白:在攻秦之时,往往只有楚军奋勇当先,浴血奋战,而其他诸侯军均作“壁上观”。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按楚国尚红的习俗张赤帜;另一支楚军领袖刘邦,也张赤帜。他不仅张赤帜,还喜欢楚服,别人见他不穿楚服他不高兴,换了楚服他才欣然见之。他还弄了个典故出来,叫做赤帝斩白蛇。

  秦俗尚白,楚俗尚赤,所以楚人高兴得很,说刘邦是赤帝之子,终要代秦而王天下。

   

  灭了秦以后,几支楚军撇了原先拥立的小楚怀王熊心,公开逐鹿,争夺天下。“熊心”比“雄心”差了一个字,这个小楚怀王也死得够窝囊。此后数千年间,封建王朝的贵戚中,凡是受封“楚王”的人,都避免称“怀王”。

  最后的角逐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

  楚贵族出身的霸王项羽,终于被楚平民出身的汉王刘邦使诈击溃,兵败垓下。其实在这之前数百年,楚与秦的第一次战争,就是秦人使诈弄赢的,楚始终不知道吸取教训,致有后来的惨败。扯回来,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美人虞姬的依依诀别,教人扼腕千古。

  虽然扼腕,或许我们也该庆幸:虽说是当世英雄,毕竟项羽有武勇匹夫之嫌,以其杀已降秦王子婴以及焚秦宫之举,若他得胜,难保不重蹈暴秦的覆辙。

   

  楚平民出身的刘邦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帝国大汉王朝,成为一代风云帝王。历史上隐隐嘲讽他的颇多,但至少有一样大汉朝廷是做得很好,并且充分体现了其进步意义的:

  汉朝立国之初,有人提议,改现行历法为楚历法(以此亦可见楚人之怀祖深情)。朝廷仔细研究后认为,现行历法比原来的楚历法来得更科学一些,所以不予采纳,仍沿用秦以来的历法。

  我很愿意把这一历史上并不轰动的事件看作“龙飞凤舞”南北交融、“龙凤呈祥”并辔前行的开端。从此东园桃花西苑柳,移向一处并肩妍。

   

  四、长期被忽略的楚

   

  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说华夏文明渊源的时候,往往厚北而薄南,厚儒而轻道,厚黄河而薄长江。

  因战国末期“秦”灭六国,所以在表现那段历史的作品中,“楚”往往被与其他五国并列。其实“楚”并非仅仅在地理位置上雄踞南国,也并非仅仅只是一瞬间的东周第一大国,楚人所创造的文化之奇伟,之瑰丽,之深广,以及由她衍生的文化及思想对于华夏民族数千年间所产生的影响,均非一般的地域文化所能比拟。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以及历史文献的研究发展,楚文化作为无法忽视的优秀文明,其美丽日渐彰显。

  当年周王分封诸侯,比较大的列国多为“公爵”,而楚国国君仅得“子爵”,是为“楚子”。公、侯、伯、子,差了三级爵位。当时的楚国既弱且小,楚君不敢多言,唉,楚子就楚子罢。

  此时有谁会想到,楚国有一天会横扫长江,直达东海,占据九州的半壁江山呢?

  当是时,西方人崇尚的“丛林原则”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古王朝“王权不济”的时期经久上演,长行不衰。在列强林立的地方,以数十计的小诸侯国覆亡了。

  楚人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时间之长,达千年之久;在荒芜的地方辛勤耕耘,时间之长,达百年之久。楚人为了发展,孤独寂寞地南行,来到荆棘丛生的地方,筚路蓝缕,发愤图强。楚国,终于在原本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南方迅速崛起。

  虽然爵位最低,但“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这四位霸主都只敢称“公”,惟有楚国国君昂首称“王”——

  楚君熊通,曾让周王室的近亲,随侯,去为他游说,要求提高爵位,谁知随侯通报天子王命说:不提、不提、就是不提!熊通大怒:“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当即号为“楚武王”(呵呵,让人联想起孙悟空的“齐天大圣”)。楚君熊通称王,开诸侯越位僭号称王之先河。

  楚君中正式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是楚庄王。这位楚庄王留下了一大堆的成语典故,诸如: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绝缨之宴,等等,算是青史留名了。其实乃祖楚成王已有霸主之实,而其后的楚威王更当霸主之称。

  威王时,楚国可谓富甲天下:

  疆域最大:战国后期楚国的版图,以湖广为崛起的中心,西起大巴山,东至大海(包括今天的上海),南起五岭,北边儿则安徽、河南、江苏,甚至把山东也囊括了一部分,是为东周第一大国。

  物产最丰:饭稻羹鱼之乡、盛产丝麻之地,“山中多漆、泽中多鹿、水中多珠”,珍珠玑贝乌龟鼋鼍为天下富,铜铁产量一向冠盖诸侯,金银产量也居其首(唉,在这样的环境中,想不富庶都难)。

  工艺最精:冶炼之技、铸造之技、织帛之技、髹漆之技,不说独领风骚独步天下,也是别具风采了。

  人才辈出:哲学、政治、音乐、诗辞,著书立说的、游历列国的,默默终老的、掀翻天巨浪的,老庄、屈原、宋玉、伍子胥、范蠡、文种、李斯、莫愁、优孟、钟子期、伯牙……以后再细说。

  有了独步天下的资本,自然便有了睥睨群雄的气派。加之北方诸夏中原文明和南方诸蛮的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形成了楚国文化艺术独特的风格:奇伟瑰丽,纵横开阖,清灵诡异,诚为先秦不可多得的文化奇葩。

  两千多年前,占了半壁江山的楚国,以其肥沃富庶的土地、才华横溢的子民,竟不免遭到覆国之哀。其实与楚人思想太浪漫、太混杂不无关系。“楚才他用”的现象太多,是以虽然“惟楚有才”,却仍不免被广用楚才的秦国击败。虽然楚人后来推翻了暴秦,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惨重的。

  春秋战国风云变幻,楚国从“筚路蓝缕”开始艰苦创业,由弱小而强盛、由强盛至鼎盛;又由鼎盛转滞缓、由滞缓终被灭国,昔日尚红的楚地,遍插秦人的森森白旗;再由亡国之楚民揭竿而起,推翻强秦统治,入关中、破咸阳、焚秦宫,终于以尚赤的楚人为主体建立起兼收并蓄的大汉王朝。其间的盛衰流转,或许能给今天的我们一些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何楚灭楚人想着复国,而秦朝灭亡后无人复秦
项羽分封诸侯时,为何将自己分到地缘较差的江淮?
楚文化在秦统治时期的存在和影响
秦汉史丨西楚霸王推翻秦朝后,为什么不使用皇帝尊号?
随便放狠话就能成功,我只服楚南公!
从“蛮夷”走向文明:从楚国兴衰微视角看春秋战国大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