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学校,学生最应该习得的究竟是什么?

原创 许凌可 新校长传媒 2022-12-31 07:00 发表于重庆

在学校,学生最应该习得的究竟是什么?

有一天,混沌研习社重庆分社的社长王朝发了一个朋友圈,说夫人准备让孩子退学,自己来教,然后他留下一个问题:现代小学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是不是可以取代的?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这条信息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学校教育究竟提供给了学生什么,而学生又在教育中习得了什么?

教育失衡导致学生习得的片面化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很多习以为常的词汇需要重新被定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以及,学生的习得和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习得,有什么样的习得就要求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要探讨学生习得,先得讨论教育问题。“教育”在英文里面就一个词汇:“Education”,在中文里则是由“教”和“育”构成,“教”和“育”并不是一件事——

什么是“教”?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就是“教”;什么是“育”?包括了品格、能力、思维的养成。“教”是短期可以实现的,一个知识点一堂课就可以学会,一本教材一学期就可以完成,而“育”则很难短时间完成。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勇敢、正直,有基本的审美能力,这不是某一堂课可以完成的。

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区别。“教”是工具理性,教学的效率和结果怎么样,很容易被评估,被量化,我们所有的标准化考试,中考、高考、期末考试,都以此为出发点。而“育”是价值理性,很难量化,也很难评估。

基于这两个区别,我们发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教”和“育”有那么一点失衡,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片面化上,它导致了学生习得的走样。我们把大量精力投放在了“教”上,却很少有精力去“育”,教育被简化成了“成绩”、“上岸”、“升学”这些热门话题和短期问题。而那些长期的、系统性的东西被选择性忽视了。于是,学生的习得出现了以下问题:目标片面化,标准片面化,方法片面化。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思维?

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习得,才是我们需要重新定义,重新赋能的呢?首先,教育本身就包含了至少四个维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是一个终身的问题,是从孩子出生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持续发生的事情。而这四个维度的教育都会作用于个体,变成他的习得。

这样的学生习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家熟悉的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能力与思维,第三个层次是人文素养。我们在第一个层次上的效率极高,我们的学生擅长在各个领域去应试,去拿高分。但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学校职责的全部。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习得这三个层次。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无论科技怎么发达,无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生物信息工程如何进步,人类的其中四个特别优势,是无法被短时间或者完全取代的,那就是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把“能力”和“思维”放在一起变成一个层次。

这里,我重点讲一讲结构化思维和创造力。在未来教育中,结构化思维和创造力是越来越珍贵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值得学生习得的东西。在数学、语文、历史、政治等任意学科里,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检讨书”大家都不陌生,美国小学四年级孩子的检讨怎么写的?当他犯了错误的时候,学校不允许他天马行空地写一份检讨,而是提供了一个模型化的表格。第一,你当时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选择?第二,你做出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因为你的行为和选择,最直接受到伤害的人是谁?第四,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做?第五,如何挽回本次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一封结构化的检讨,既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也在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思维的训练,可以发生在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和任何一个维度,可以由任何一个参与者实施。我们再来看一份试卷——在美国四年级孩子的一个小测验中,它会让你判断试卷上列举出来的东西,哪些是一手材料,哪些是二手材料。比如,乔治·华盛顿的生活传记,属于二手材料,因为不是自传;一本关于大萧条时期的书,这也是一份二手资料。还有些测试会问你,如何分辨网上信息的真伪,目的也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

可见,学生习得里面最应该重视的就是思维和能力。创造力是思维和能力最重要的表现,缺乏创造力,本质上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足,找不到问题的关键,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也就无法提供系统方案。有人说,能不能开几门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呢?当然不能。因为创造力没办法教授,只能培养。所以我们说,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在于结构化的思维。

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样无法直接教授,只能培养。逻辑思维,强调的是因果关系的成立;系统思维,讲的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结构化思维,讲的是不遗不漏、不重不补,如何抓到重点;批判性思维,则是从不同角度去还原事情的真相,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维是学生习得的关键,也是未来他能够有更大创造力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思维能力之外,学生习得往往被忽略的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即人文素养。当我们说“人文素养”的时候,其实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品行、审美等都放到了一个范畴,它包括真伪、善恶、美丑、生死、自由、真理、意志、情绪、责任、正义、惩罚、平等、欲望等。人文素养赋予一个人丰盈的精神世界,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精神和思维,活出生命的高度。

在“人文素养”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过分地遵守规则会束缚个性,而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这种观点显然是极端而错误的,尊重规则不意味着损失个性,个性源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见解。

我们发现,一个孩子身上通常会出现这几个问题:动力缺失,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则意识。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之后,许许多多的家庭和孩子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找不到为之奋斗、为之沉浸的美好事物。所以在德普外国语学校内部,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一所好的学校,要有能力让学生对那些艰苦而美好的事情上瘾。”

如何判断一个学生的动力是否缺失,规则意识是否欠缺,是否拥有敬畏之心?我们给出一个小的理论叫“91度理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姿来判断学生是否有以上的缺失。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的91度理论

当孩子采用一个大于135度的坐姿时(左上),说明他缺乏敬畏之心。在他眼里,没有权威,没有美好的事物,有的可能是自以为是;当孩子用小于45度的坐姿趴在桌子上的时候(右上),他缺乏的是动力,他找不到为之奋斗的目标。

人文素养怎么培养?我们要塑造学生的行为,让他养成习惯,转变他的思维,增加他的思想厚度,赋予人文素养。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积极的、阳光的、内心强大的,看问题是系统的,批判的,是爱这个世界的。

动力和习惯对人成长的不同影响

这幅图也很说明问题,红线起起伏伏,绿线持续进步。红线,代表我们的动力系统,没有人可以天天打鸡血,单靠自我内驱,不足以支撑个体的持续成长。因此我们还需要绿线,绿线是习惯,是规则,是各种愿景,是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资源,是家校社的三方合力。

让学生对那些美好而艰苦的事情上瘾

教育的本质不是迎合,而是改变,我们要通过改变家庭来改变孩子。如果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学生负责学习,家长负责挣钱就够了。但教育是“三个层次”的高阶养成,因此家庭也要具备审美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决策的能力,要跟着孩子一起变。

一所学校要能够让学生对那些美好而艰苦的事情上瘾,这需要智慧。我们现在非常流行的PBL、任务型学习,存在很多伪问题和虚假场景,每个人在里面表演,而不是真正地去感受、去改变。我们要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和思维品质,借助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我们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场景,找到那些真实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实现大规模协作,有真实的冲突,有对冲突的管理。

比如一群重庆学生,从小讲重庆话,也没接触过艺术表演,如果要让他们去排一出京腔京味的《四世同堂》,这可能吗?极不可能。《四世同堂》有5万多句台词,120页的剧本,演职人员加在一起50多人。但是我们就要演全本,就要放到重庆最好的剧院去演出,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场景,一个艰难的任务?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对美好而艰苦的事情上瘾?

今年,我们在重庆大剧院成功上演了这场《四世同堂》,从灯光、舞美到一切准备事务几乎都由师生在课外协同完成。这也不是第一次推出全本话剧,我们先后在重庆大剧院和国泰剧院上演《德龄与慈禧》《恋爱的犀牛》《夏洛特烦恼》等话剧。

德普外国语学校话剧《四世同堂》

当然,这样的活动没办法给学生的考试加分,以功利的眼光来看,甚至是在浪费时间。不过,这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真实场景和真实任务,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人文素养”三个层次上获得提升,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也都在此融汇贯通。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现代学校究竟提供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不是不可替代?我们的答案是:学校提供了基于学生习得的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思维、人文素养。完整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自我四个维度的合力共育,每一个维度都不可替代。

德普外国语学校用了5年时间写成了一首校歌,名字叫做《不问西东》。其中有一句是我最喜欢的——

“不冷漠,不从众,明是非,知变通。”

我想,这既是我们对学生的期许,也是自我期许和对教育的期许。无论世界发展到哪个阶段,都需要理性,需要人文,需要科学,需要温暖。而面向未来的学生他应该接受一种教育,既有效率的提升,也能够直面人性。

作者 | 许凌可(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校长)

来源 | 文章据作者在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主题演讲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席勒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关键
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四项能力
张志敏:未来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在行动】为儿童设计一所未来学校
创造力可以培养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