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中生姜及大枣的应用
学习人体各个穴位的相关知识和健康养生方法


《伤寒论》中对生姜大枣的应用较多,生姜与大枣同用的方剂有33首,只用大枣不用生姜的方剂7首,用生姜但不用大枣的方剂4首,共计44首,占了全书113首方剂的40%。

 


不过如果认真研读就会发现,也有许多方剂不用姜枣,比如麻黄汤、苓桂术甘汤、白虎汤、承气汤等等。


即便是用生姜、大枣的方剂,剂量差别也很大,桂二麻一汤仅用大枣4枚,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却用了25枚,炙甘草汤更是用了30枚。


桂麻各半汤生姜只用一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却是用了生姜半斤,也就是八两。如果单单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理解,似乎说不通。因此如何掌握张仲景前辈对生姜、大枣的应用,也是读懂《伤寒论》的重要一环。


《本经》载:生姜通神明。陶弘景说: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去风湿寒热。

 

李杲讲:大枣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本草疏证》云:姜以主卫,枣以主营,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之实,则其所不能任。发汗、吐下、烧针症可用,奔豚未经误治故不用。


在同样由张仲景老前辈编撰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生姜大枣同用的方剂有30首,用大枣不用生姜的方剂7首,只用生姜的10首。全书共有205首方剂,和《伤寒论》相比,应用生姜大枣的比例小了不少。


同时还可以看到,许多方剂就是《伤寒论》里面的方剂。不同的只有16首,分别是:括楼桂枝汤、白术附子汤、越婢加术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生姜甘草汤、桂枝去芍加皂荚汤、射干麻黄汤、厚朴七物汤、越婢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救逆汤。


还有文蛤汤、橘皮竹茹汤、排脓汤和竹叶汤。除了最后4首,其余方剂仍然和《伤寒论》联系紧密。加大枣的方剂只有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甘麦大枣汤3首和《伤寒论》不同,而加生姜的方剂则全部是新的方剂。


归纳一下,生姜大枣同用的方剂中应该有这几种情况:


一、 营虚外感:应该说桂枝类、葛根类、柴胡类方剂都适用于这种情况。


二、 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加石膏,另外增加了生姜大枣。和麻黄汤原方主要区别在于:麻黄增加了一倍,杏仁减少了一半。患者不汗出而烦躁,是阳气怫郁不得越之故。既希望汗出,又恐亡阳,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并谆谆告诫: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大枣主要作用


一、 血虚:著名的苓桂甘枣汤中,重用茯苓为半斤,在《伤寒论》中位居首位。但是还应该看到,大枣也是15枚,较通常方剂为多。茯苓宁心是君药,同时淡渗利水的作用也很强。故此重用大枣补脾,同时防止渗利伤阴。再结合通脉四逆汤和炙甘草汤来看,大枣补血的用意应该毫无疑义。


二、 调护胃气:十枣汤应该很说明问题,在峻下的甘遂、芫花、大戟中配伍大枣。并且是半钱匕或一钱匕的药末,就加十枚大枣,应该算是委以重任。


黄芩汤中以黄芩止利、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又配伍大枣,应该也是调护胃气。


三、 著名的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用大枣。只有生姜泻心汤加了生姜,原因应该是:半夏泻心汤属于柴胡证误下,下后心下满而不痛。虽然说“柴胡不中予也”。半夏泻心汤和小柴胡汤的区别只是:柴胡换成了黄连,生姜换成了干姜。应该是寒热错杂,并且是寒多热少。生姜和大枣仍然是调和营卫。


生姜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差别是:增加了四两生姜,干姜减少了二两,炙甘草减少了一两。用来治疗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应该说干姜温胃的作用更强,但是本方却只用了一两干姜。因此重用生姜的用意应该是:宣散水气,治疗噫气。


再探讨一下《伤寒论》中单独应用生姜的4首方剂:


栀子生姜豉汤用了生姜五两,并明确指出:“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真武汤是温阳行水的方剂,用了生姜三两,方后注明“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可见止呕是用生姜的指征。



茯苓甘草汤只有4味药,和苓桂甘枣汤的差别是:大枣换成了生姜。不过仔细对照,还会发现,茯苓减少了四分之三、桂枝和甘草减量一半,生姜用量是3两,居全方首位。可以推断苓桂甘枣汤是以温阳、淡渗利水为主,而本方则是用生姜温胃散水。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也用生姜半斤。治疗发汗后腹胀满,不过此处的腹胀满并非阳明府实证,也没有呕吐的现象,用意应该是散寒。如果参照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条文:“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可见散寒也是生姜主要功效。


再从《金匮要略》用生姜的五首方剂来看:泽漆汤、桂枝生姜枳实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主要是散寒。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后注明:寒多者加生姜足一斤即是明证。


而对于痛多而呕者,则是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桂枝芍药知母汤,虽然有温温欲吐,但是,也应该有生姜散寒的用意在内。


至于奔豚汤,虽然有用生姜制半夏毒的用意在内,但是症状是往来寒热,方中黄芩、芍药、葛根、李根皮都是凉药,只有半夏性温。因此生姜应该也是散寒,并且还有反佐的用意。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版方剂学方歌、趣味记忆及方剂功效
倪海厦 259 个方剂
倪海厦的259个实战方剂第十三部(241-259)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 第三稿
《伤寒论》方药组配特点与规律
《娄绍昆经方医话》“方剂的加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