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狂野藏地两万五千里 感受百路驰MT轮胎
08月
2006年8月、2007年1月,本人在半年内两次单人单车进藏,行程分别为35天、41天,两次行程的车、人、相机完全一致,最大的不同除了季节,应该就是轮胎了。

第一次使用了百路驰AT全地形轮胎,第二次则使用同品牌的MT泥地轮胎,作为一个越野爱好者,我对陪我一路艰辛的轮胎心存感激,于是写了这篇关于MT轮胎的感受文章,坦诚的讲,跟广告毫无关系,写感受的动力完全在于轮胎的出色表现,在于一起走过的千山万水。

希望对越野、对旅行、对越野轮胎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探讨,毕竟,出门在外长途跋涉,有一双好鞋是令人感到踏实不少的。

[2007-05-14 23:46 补充如下]

藏地两万五千里   感受百路驰MT

                          冰湖历险

2007年1月23日,青海玛多,鄂陵湖面,JEEP六缸切诺基在结冰的湖面疾行。

冬季的鄂陵湖,青藏高原最冷的季节,此刻已是大湖上下,波涛尽失。06年8月我来时,曾为她迷幻的天光水影沉醉,而今,大风怒号,百里冰封,连鹰都不敢在她的上空盘旋了。
上一次来,我给牛头碑脚下的藏族小伙儿才扎,还有邻家的藏族老阿妈拍了不少照片,这次进藏路过,专程来送照片,我此时的身份是一个邮差。

邮差是必须有一双好鞋的,上次探黄河源,我穿的是百路驰全地形AT胎,而今次,配合JEEP硬朗线条的,是四支崭新的百路弛MT。正所谓:穿新鞋、走老路。对百路弛MT的考验,从黄河源鄂陵湖寒冷的冰面开始了。

冰面行驶异常安静,一扫来时50多公里硬土、砂石搓板路的烦躁。我用两驱行进,小心的控制油门和方向的稳定,车速越来越快,但前方,已经暗藏杀机。

前方是一个弯道,而且,有一条冰裂,裂缝中湖水被挤压上来再凝固,在冰裂两侧形成两排冰刃,状如狼牙。

我试图根据车速精确的控制点刹的力度,但很快就放弃了努力,因为车已经失控了,打滑、漂移,自由转体两圈后,后轮重重的一撞,车停住了。下车看,后轮卡在一道冰裂缝隙中,而之前的漂移,四条轮胎已经横向搓过那两道狼牙冰刃,被MT碾断的冰刃散落开来,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说实话,尽管百路驰MT的轮胎侧壁非常厚实、坚韧,但在这样的撞击下,我是担心加心疼。仔细的检查了轮胎,发现受撞击力最大的两条轮胎,胎壁上有两道黑痕,用手一抹,大部消失,磨擦产生的毛茬非常轻微,可以忽略。

邮差对这双新鞋的承受能力已然是心中有数,在如此寒冷的气候下,百路驰轮胎的韧性与坚固依然令人信赖,也使我对单人单车继续完成唐蕃古道、川藏北线、珠峰朝圣之旅充满信心。

[2007-05-14 23:56 补充如下]

情定MT

我相信,好的东西无须过多的言语表达,它自身的气息足以将你打动。

41天的西藏之旅,从西宁开始到珠峰,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停下来打量我的轮胎了,其中包括很多藏胞,还有阿卡(喇嘛)。

难怪,青藏高原道路情况复杂恶劣,当地人对越野车非常依赖,对轮胎过分敏感很正
常。在西藏的越野车,我观察了一下,占压倒性数量的是陆巡,三菱不到它的一半,排第二。西藏的越野车也开始用百路驰了,以AT为主,用百路驰MT的只见到一辆,还是后轮用了两个,前轮不是。一路上,尽管很少有人关注六缸切本身,但四条百路驰MT还是会经常满足我的虚荣心。

但后来我有点儿扛不住了,因为他们对百路驰MT表达爱慕的方式如出一辙:先是两眼放光发直,然后咽着口水走过来,最后就是用脚踹。呵呵,我是哭笑不得,JEEP伴我一路艰辛,出生入死,尤其是轮胎,各种困难首当其冲,吃苦耐劳,我看他们这个两脚那个两脚的,我心疼呀。后来,在囊谦尕尔寺,我跟藏族哥儿们达加非常好,他的表弟头天已经踹完轮胎了,第二天依然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百路驰MT的爱意,我说他:哥们儿,喜欢未必就要用脚踹,车是我一路上最亲密的朋友,你忍心吗?哈哈。

我真正开始接触百路驰MT,是在06年的中国越野锦标赛,之前,世纪风拉力艺车队的赛车全部在雄哥的改装厂做赛前改装,而替换原厂胎的,是清一色的百路驰MT。当时眼前一亮,感觉赛车配上它太帅了,非常硬朗。听俱乐部的老师讲,之所以用百路驰MT,是因为它的坚固性,尤其是侧壁的抗冲击性非常强,适合A到B这种高速、高强度的国内顶级赛事。

当时,我个人用的是百路驰全地形AT轮胎,其实,这两年,圈里很多朋友都开始用这款轮胎,兼顾公路和越野。在我的印象里,轮胎一沾MT就很夸张了,首先想到的是雨林胎那张牙舞爪的样子,在噪音、油耗、驾驶舒适性上根本无法日常使用。但一场A到B下来,历经沙漠、河床、戈壁、泥地、草原硬土、砂石、搓板、各种沟壑的高强度比赛考验,包括来回的大段高速公路,之后,我问自己:当初为什么没选择百路驰MT。

那以后,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它的影子,但我的百路驰AT刚用了半年多,取舍两难呀。

但在2006年年底,越野联盟圣诞晚会上,俱乐部奖励积极会员,我从宫老师手里接过了一套崭新的百路驰MT,而且是30胎,跟我用的AT型号一样,我当时把我的梦中情人套在了脖子上。

元旦,跟神医四哥翻坝头,穿冰山梁,在大段的冰雪越野路面跟百路驰MT进行了磨合,也算是给1月的单人单车西藏行热了身。

两万五千里藏地行   

本次单人单车西藏行,全程两万五千里。唐蕃古道、川藏北线、珠峰之路、青藏线,历经高海拔冰雪路、砂石路、搓板路、大块碎石路、乱石滩、冰沟、冰河等多种路况,还有北京至西宁往返的四千公里高速公路,我想,我应该谈谈对百路驰MT的感受了。

一款好的MT轮胎,在越野状态,应该具备良好的抓地性,同时具有优秀的排泥能力。但在寒冬腊月的西藏,找一块泥地并不容易。退一步说,即使有,我也不敢冒然一试。我一直认为,泥地,是越野车的死穴,是最难的一种OFFROADER状态。深陷泥潭,单靠MT是摆不平的,还要靠绞盘和千斤顶,甚至是外力。

但在一些很具代表性的路面,百路驰MT的表现绝对超过了它的同门师弟AT。

青藏高原,雪后天晴,积雪的路面开始变软、融化。很多时候,仅仅是路面中间露出了湿漉漉的柏油,而两旁依然覆盖着白雪。这时候,如果有会车或是需要超车,通常,我们的一侧车轮会压在靠近路肩的雪地上,而另一侧则依然在柏油路面。但是,因为两侧车轮遇到的阻力和摩擦系数完全不同,我们会觉得方向盘有猛的被横向拉动的感觉,车头会出现瞬间横向摆动,这种情况,车速越快越明显。老实说,比较危险。

在这种路面,一套好的轮胎非常重要。百路驰MT比我以前用过的几款AT胎要稳定的多,其中包括百路驰AT。最典型的情况是:一半是路,一半是半融化的雪浆、冰浆路面,2、3公分左右厚度的半融冰雪浆,超车、会车基本没什么反应,冰雪瞬间被百路驰MT排向轮胎两侧,硬而深的胎牙直接啃上路表,会车、超车在心理上安定了许多。当然了,如果是很硬的全雪壳路面,最好就是提前挂上高速四驱并减速通过了。

再说砂石路和草原硬土路,青海玛多县城至黄河源牛头碑的80多公里全是这种路。我去的时候车速通常很慢,经常不足30公里,因为两旁的野生动物很多,我时刻准备停车拍照或下路追。但回来的时候,速度要翻两三倍,尤其是那一大段砂石搓板路,因为视线良好,根本没有会车,我逆向行驶,把左侧车轮压在路肩的边沿上,右侧车轮在搓板路中间见缝插针,4档,GPS显示时速106公里,车的稳定性非常好。在砂石路上,如果轮胎的抓地性、循迹性不好,这么高的速度,完全压着路肩的边缘,甚至经常会超出路肩压在斜坡上,没有一套可以信赖的轮胎,会非常危险,稍有闪失,就会冲下路基。我记得06年8月,用百路驰AT,也是这么走,时速最高95公里左右,感觉车轮和地面之间已经有飘的感觉了。

冰雪路最典型的除了青藏线唐古拉——可可西里——昆仑山一线,应该数纳木措了。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雪,当雄至纳木措的路上有大段的冰雪路。全是硬雪壳,最薄处也在10公分以上,厚的地方有2、30公分。中间要翻一座5000多米高的山,海拔上升幅度很大,六缸切的的3档居然很无力,全然没有了往日凌厉异常的动态,只能2档勉强维持在40公里时速。但午后的太阳将硬雪壳表面晒的开始发软,有些接近薄泥地的表面,为了测试百路驰MT,我全程两驱。坡路1档起步,大油门,轮胎挠雪壳,车打滑但没有甩尾,稍微收油,车顺利起步,轮胎抓地力感觉非常好。

翻过山,到纳木措乡后,还有30公里才到真正的湖区。这条路海拔4700多米,油路上覆盖了极厚的雪壳,坑洼不平,边缘全是刀状的冰刃,百路驰MT一路上披荆斩棘,冰凌、冰刃断裂之声不绝于耳,但轮胎毫发无伤。

对于MT轮胎在冰面驾驶的表现,很多朋友都认为可能不如AT。在这里我也无法给出最客观的答案,我的切身体会是,对冰面驾驶来说,驾驶者的控车技术比MT与AT之间的优劣更重要,对驾驶方式的选择足以颠覆轮胎之间的差异表现。

整个西藏行最难熬的一段是西藏境内的川藏北线,类乌齐至索县,这段路大部分走的夜路,一侧是山一侧是深沟,没完没了的弯道,还有无数的冰沟、冰面,土路、碎石、搓板全齐了,而且车的暖风机在青海玛多黄河乡就坏了,夜行很冷。途中翻那座最高的山,4600米以上全是冰雪路,垭口是4800多米。唯一的闪失是翻过垭口后,4790多米处的一个下山弯道,全是冰面,没做任何动作,车就横了过来,小惊一下子。到索县已是凌晨3时,冷、饿、困乏,在车里煮了袋方便面,裹上睡袋就睡了。全程几百公里,平均时速才29.7公里。一路上的各种冲击、颠簸,全仗百路驰MT和JEEP的四驱。车底盘和翼子板上的冰陀子,到拉萨洗车时,小工费尽力气也没清理彻底。

用过百路驰轮胎的朋友都会称赞它的坚固耐用,我也是深有体会。

在青海囊谦的尕尔寺,达加的姑姑发现我的右后胎被扎了,而且很深,看露在外面的部分以为是个大钉子帽。当时轮胎没有泄气的迹象,而且村里没有修车补胎的地方,我决定不作处理,直接开到类乌齐。

尕尔寺到类乌齐县城桑多镇220公里,其中有108公里的碎石烂路,对已经受伤的轮胎是个考验。到桑多后,右后轮依然没有亏气的迹象,只是扎得更深了。我找到修车铺,补胎师傅费了巨大的力气,才从轮胎中取出异物,原来是一段2寸长小手指粗的钢筋,我当时给气乐了:这轮胎升级了,扎轮胎的东西也跟着升级。而且,有意思的是,我事先跟师傅说这轮胎不好扒,师傅不信,说没有他扒不下的轮胎,等他跟钢筋叫完劲,正反两面看了MT,跟我小声说:是不好扒。我当即决定,不热补了,就用补胎条。因为我相信百路驰橡胶的坚韧度,扎根钢筋都不漏气,补胎条就更别说了。后来,这条胎又跑了近一万公里各种路况,没有任何问题。

百路驰的轮胎橡胶确有独到之处,具有超常的韧性。06年8月,我在黄河源爬牛头碑那座山,全是之字发卡湾,路是那种最毁胎的烂路,尖利的石头下半部深埋在硬土中,露出长长的尖。六缸切的低速四驱带来强大的扭力,也让百路驰AT承受着最大的抓地力,结果右后轮挂彩了:一块胎纹的根部被锋利如刀的尖石直切入胎体内,横切口有2厘米宽,但当时我没发现。后来,又走了86公里砂石路返回玛多县城,再行330公里油路连夜抵达玉树。第二天发现轮胎亏气,到补胎店检查,伤口深处距胎内气体之间只有薄如蝉翼的一层。但即便如此,百路驰AT也没爆胎,没给我扔在深夜的路上,确保我渡过无数的陡坡急弯,坚持410多公里到玉树,心中感激不尽。

这条胎热补后,我又在创口里灌了哥俩好胶,然后当了备胎。两个月前换MT,我出了4支AT给俱乐部的小哥们儿,哥们儿非要那备胎,但我没答应,毕竟受了重伤,使用效果还不知道,自己留下了。

                   西藏之行说爆胎

说到开车在西藏旅行,就不得不说说爆胎。看了很多关于在西藏行车爆胎的例子,最极端的是某地产公司老总,是位大姐,和女秘书开一辆顶级的豪华越野车去阿里,路上爆了13条轮胎,公司的员工坐飞机从北京去西藏送轮胎,经典吧。这是她们缺乏轮胎使用的知识,用偏重公路的原配胎到阿里,爆胎就很正常了。

咱们圈里人不会犯这种错误,但很多朋友依然有爆胎的经历。个人认为,爆胎的原因有三点:

1、        轮胎本身的质量。这个原因至少占到5成左右的因素。其实,谁也没做过爆胎轮胎品牌的调查,但目前,我还没听到或看到百路驰越野胎爆胎的事例。再加上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我相信,轮胎之间是有质量差异的。

2、        不良的驾驶方式。此点为人为因素,应该占到3成。不考虑车况、不考虑路况、不考虑轮胎状况,在复杂恶劣的道路条件下横冲直撞,开快车,爆胎的概率肯定要高。说实话,越野本身是个细活儿,旅行也并不是拉力赛,没有谁拉着一堆轮胎、几十根减震器跟着你。所以,要求我们在漫长的驾车旅程中,要控制好自己,因地制宜,因车制宜,因路制宜,小心驾驶,懂得避让,什么样的路用什么样的速度。而且,要培养对恶劣路况的敏感性。我开车的时候,对路上的尖利物、立起的石子等非常敏感,加之车速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所以,对可能毁坏轮胎的异物是能躲就躲。百路驰再坚固,它也需要驾驶者的爱惜与配合,才能发挥最佳的性能。

3、        胎压。我不知道,驾车进藏,有多少人会经常检查车的胎压。穿沙漠降胎压基本已成共识,那上高原呢?我这次也是到了类乌齐才想起来测胎压,吓了我一跳,四条轮胎不是3.2就是3.1,我进藏前,在北京的轮胎店可是让伙计按2.5给轮胎充的气。我们只知道进藏了,车里的各种食品密封包装袋涨得像发情的青蛙,时不时爆响两声吓人一跳,而往往忽略了,真正每时每刻都在承受内压外挤之苦的,是轮胎呀。肿胀的轮胎,一路上忍受着成千上万次的撞击、挤压、磕碰、刺痛,质量偏弱的轮胎,只有在痛苦中爆发了。百路驰轻易是不会爆胎的,但上高原后,检查胎压也是必须的。

所以我说,选一款好轮胎,并善待你的轮胎,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了,如果您酷爱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换轮胎另当别论,就怕您最后换都没的换了,那可惨了。
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下车,肯定围着车绕一圈,检查螺丝紧固程度、胎压、轮胎是否附有异物。

                  噪音与油耗

实事求是的说,MT的噪音肯定要高于AT,但我想说的是,就百路驰MT而言,它增加的噪音绝对没有我事先想象中那么大。我想,这要归功于它的胎纹设计和橡胶配方。

再回到06年A到B前夕,在雄哥的改装厂,我第一次仔细审视这款轮胎。那时候我就有预感,这是一款气质均衡的轮胎,强硬却又疏密有度,胎纹布局合理,强悍而不张扬,应该可以用于日常,噪音不会太夸张。

偏巧我装上它那些天,北京是雨雪天,路面湿润,它的噪音自然小了许多,30至80公里时速之间,感觉跟AT没什么差别,就是遇到红灯,临停车前的几米,时速在10公里以下,能明显感觉到胎牙咬地的嘎嘣声音,提醒我,你的座驾正在驱动4条MT硬派轮胎。

人是适应性很强的动物,尤其是我的耳朵,已经忘记了AT轮胎的声音,它已经适应了MT的声音。

个人认为,在干硬的柏油路面,MT的噪音是有区间性的,随时速不同而变化。超过100公里时速,我倒觉得声音柔和些了,可能是风噪和发动机的声音和MT的声音揉在一起,使它不那么突出了。更高的速度我没试过,因为,自从车升高改装完后,我所有长途旅行,时速超过120公里的时候几乎没有。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在那些容易造成冲击的路面,比如硬沟或硬坎,百路驰MT发出的声音比以前沉闷了不少,正所谓,高音与低音,皆因用途不同而矣。

至于油耗,我还没有精细的计算。高海拔地区行驶,因为气压和空气含氧量的关系,油耗与平原地区是不同的。以我的车为例,在平原跑长途,状态最好的时候,跑300公里时油表正好指向正中,而在西藏,同样的显示,车已经跑了将近400公里。出于保险考虑,我也没把一箱油跑到干做实验,但实际跑的里程应该多于平原,具体高出多少没统计。
以上的油耗记录是一直向西行驶的数据,排除了回程中地势渐低的变化。而MT的耗油增加多少,个人认为并不夸张,具体数据有待进一步测试。

答         案

百路驰AT已经非常好了,我也相信,大部分人用它足矣。如果不是越野联盟奖励了我MT,我可能会一直使用下去。

但MT呢?它是一双真正的全天候野地战靴,离了路,就是它的天下。这一点,我无法回避。

对于AT与MT的选择,牵扯到用途、价格、噪音、油耗等等,实在是一个困难的选择,而直到写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才找到答案。

在AT与MT之间,起决定性因素的不是噪音、油耗,也不是你在铺装路面行驶的机会更多,真正的选择来自于你的内心,来自于你对越野的理解,对狂野的追求。

也许,我们真正的离路状态不到我们总行驶里程的20%,甚至是10%,但正是这10%,却给了你真正的满足。所以,我想说,这是一个偏重90%还是10%的问题,想清楚这个,答案自在心中。

而作为一款越野轮胎,经过两万五千里的藏地狂野旅行考验,我对百路驰MT的评价是:真正的全地型气质。

最后,需要解释的是,文中所言AT与MT之间的选择,仅限于百路弛轮胎,因为其它MT轮胎没使用过,本人无权做出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领略壮美新疆!开着牧游侠三天横穿无人区!
中国5条极品越野线路
车最重要空间大、动力强?这个最影响自驾乐趣的地方,反而很多人忽略!
那些年我们陷过的车...说起来都是泪!
无人区 搓板路轮胎打滑抛锚 轮胎都撞飞了
自驾去西藏,选什么样的车比较合适?看大神们都什么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