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认识论和发展观(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认识论和发展观(下)

作者:惠平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9


  3.银行信贷结构将适应经济结构变化不断调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GDP贡献结构及企业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工具创新的加快,微观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信贷政策和信贷结构既是银行信贷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商业银行应合理配置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信贷市场份额,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与资金支持结构的匹配;在企业规模结构上,应在保持优质国有大型企业客户现有信贷规模的基础上,稳步扩大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在信贷主体结构上,在保证法人客户信贷资产质量的情况下,积极拓展优质个人信贷市场,实现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同步发展;在期限结构上,应逐步改善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的情况,注重中短期信贷产品的开发,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另外,国有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及时调整行业信贷政策,实行有进有退,防止由于政策变化和产业过剩导致的行业风险。

 

  4.银行信贷要建立风险定价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它的本质不在于彻底消除风险,而在于更好地认识风险、控制风险和经营风险,风险定价机制则是量化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关键。建立风险定价机制,一是改变对企业风险的认识。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量化、控制与管理,并不是看即时企业的抵押物价值如何,而是要观察企业以往与未来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企业的成长性及现金流、企业所处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二是改变对风险交易的认识。传统的风险买卖关系时点特征非常明显,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业风险量化工具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风险买卖关系会不断地科学与规范。风险交易是一个过程,国有商业银行要确立其市场竞争力就是要在银行经营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平衡,要在这种平衡中追求银行发展的长期目标。三是要认识到信贷模式的变化。在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下,传统以抵押物为主导的信贷模式将会被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所取代。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不仅有利于建立现代市场信用体系,降低企业与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与经营方式上的根本转变及银企新关系的确立。四是要重新认识风险定价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是对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所有制歧视信贷模式的摒弃,商业银行将会在综合资本约束、风险承受、收益比较等多项指标并进行量化的基础上确定信贷行为,在多方互动下,新的市场竞争与银企关系也会形成。

 

  三、新时期银行信贷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资金流动性过剩、“脱媒”与信贷非中介化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存差余额不断上升,截至 20D64月末,全国金融机构存差累积达10.1万亿人民币,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显现,“资金脱媒”加剧了银行信贷非中介化。“资金脱媒”体现了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效用弱化,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中介功能提出了挑战。首先,金融工具创新对金融中介降低交易费用优势的制度性替代,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手段而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银行间接融资市场。随着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的修订与改进,企业债券市场也将呈现增长趋势,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相应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同时,发行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大多是资信状况良好的大型优质企业(集团),特别是那些十分依赖大型优质客户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旦其依赖的主要客户获得了更为便捷的直接融资机会和更为低廉的融资成本的渠道,融资渠道的替代就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冲击。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为贷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在提供金融工具的效率、能力、技术进步及交易成本的差异加剧了银行信贷非中介化的程度。其次,银行信贷非中介化体现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力的弱化。在计划金融条件下,企业财务状况评价被外部化了,对信贷对象的评估更多地依靠以政府信用为保证的外部评级体系。这种简单的财务评价方式或偏弱的信息处理能力带来了巨大的企业风险,信贷非中介化从国有商业银行大范围退出并进入大城市、大企业的行为中得到验证。

 

  ()供需非均衡、议价博弈与利差收窄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表现为信贷投放受阻,本质上体现了信贷双方之间的供需非均衡。一是部分企业资金紧张与银行资金宽裕并存。从社会生产要素的结构及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资金要素依然是一种稀缺资源,企业资金紧张将表现为一种长期现象,与银行资金宽裕并存体现了信贷供需之间的不匹配矛盾。受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影响,国家及时出台了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防止投资过度和供给过剩,如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还有部分行业出现相对饱和,如电力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前期投入都比较大,后续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依然旺盛,但受信贷行业政策的制约投放有限。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受到资产规模的限制,可抵押物较少,很难达到银行信贷的要求;同时还受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制约,考虑到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其交易成本很高,银行信贷更趋谨慎。二是优质企业不需要贷款与其他企业需要贷款并存。对于享有国家垄断优势、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都非常优良的大型企业(集团)而言,现金流一般都比较好,资金短缺不明显,即使需要资金,发行债券或者短期融资券都可以满足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尤其是那些纷纷组建集团公司的经济实体,实行资金在集团内部的统一调配,进一步降低了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和依赖。而对于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而言,即使是具有高成长性和未来高收益、高增长的科技型企业,也由于信贷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满足其信贷需求。从议价能力来看,对于优质项目,营销难度大,买方市场具有绝对的议价能力,往往都要求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宽松的信贷约束条件;而对于中小企业则呈现卖方市场,企业信贷需求旺盛,但议价能力很弱。三是企业不需要贷款与需要金融服务并存。部分优质高端客户在其他融资渠道通畅的情况下纷纷放弃银行贷款,但同时对银行全面、多层次服务和高端服务需求却进一步加强,客户理财、资产托管、企业财务顾问及并购改制顾问等中间业务服务方面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供给来看,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水准亟待提高,目前的人才储备还无法全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

 

  ()资本约束与增长方式转变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转变,传统的考核方法逐步向新的考核指标体系过渡,经济增加值(EVA)及经济资本e将全面引入,传统的“资金约束”型发展模式将被“资本约束”所替代,商业银行由注重规模转向规模与结构、效益并重。

 

  经济资本通过两种方式调控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一是商业银行的总行(法人)可根据各分()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分类计算所占用的经济资本总量,在经营利润中相应扣减经济资本占用成本。二是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应根据各分()行实际的风险控制能力、风险资产规模等指标确定经济资本分配额度,在经济资本额度确定的前提下,分()行所有信贷资产可占用的经济资本固定,按照五级分类后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的不同,资产质量的高低与经济资本分配系数成反比。资本约束要求银行信贷由传统的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是要以价值为基础追求风险调整后的盈利,把经济资本配置到信贷风险最低、成本最小、效益最好的信贷产品上,提高经济资本收益率,从而提高经济增加值,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二是要不断改善资产质量和结构,降低风险成本,它不仅意味着由于风险降低提高了收益,更意味着对经济资本的节省,以便在承载适度风险的前提下使得现有规模的经济资本总量能够支撑更多业务,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要注重资产规模扩张与经济资本总量之间的匹配,确保风险成本的全面覆盖,实现可持续发展。

 

  ()银行信贷的“抵押”文化与风险控制

 

  如前所述,我国金融制度经历了“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的演进,银行信贷资金经历了“资金供给制”向“资金交易制”的转变,信贷投放方式则由“信用放款”转变为“抵押放款”,抵押品作为银行贷款的最后风险补偿机制替代了国家信用最终担保人角色,这种“抵押”文化的核心在于风险防范和控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如下弊端:一是抵押品价值下降带来的风险补偿缺损。抵押放款是以抵押品的价值为参照,按照银行内部对抵押品的分类及信贷类别确定抵押系数,最终计算出可放款规模的一种方法。由于贷款期限的长短不同,可抵押品的分类不同,可放款规模主要参照被抵押品价值的折现额。尽管对抵押放款细则制定的相当详细,但随着市场环境、产业发展、评价标准、产品创新的不断变化和加快,商业银行对于抵押品价值的加快折旧和突变型价值下跌所造成抵押不实的防御能力非常有限,由于抵押品价值下降直接导致信贷风险补偿缺损。二是重视抵押与忽视对风险的过程监控。风险的全过程监控包括信贷项目的前期调研、初审、尽职调查、审批、贷款发放、贷款收回等,但在以抵押物作为放贷参照的原则下,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银行“当铺文化”。由于有抵押品的存在,项目调研不再全面地评价风险点的分布,甚至对于企业家的还款意愿和个人信用都置之不理,项目审批也有可能流于形式;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抵押物是否属实,核定的投放额度是否符合信贷标准,而信贷投放之后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甚至股权结构的变化等动态信息都疏于过问,过程管理和监控出现漏洞。实际上,信贷交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时点上的经济行为,其不仅有交易韵事前考察和事中谈判,更有事后的跟踪,银企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种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简单的抵押信贷文化忽略了全过程风险管理的信贷理念。三是重视抵押而不重视发展。从抵押的本质来看,银行更关注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资产价值,而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行业前景被“边缘化”了。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即使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均由于可供抵押的资产价值量小而被排斥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范围之外。如果不能认识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未来新的信贷盈利增长点,或者由于抵押文化的限制而无法涉足这一领域,国有商业银行将进一步丧失市场机遇。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 高级经济师 惠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贷周期理论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开业,创业12种融资手段
律师为艺术品金融质押提供法律保障!银行也参与进来了!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知识点整理_考试必备
【研究报告】值得一读:信贷业务风险与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