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用中药丸散成药
·~~~~~~~~~~~~~~煎药应急症,丸散治久病~~~~~~~~~
一 健脾养胃
1附子理中丸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的。
2参苓白术散
人参100g 茯苓100g 白术(炒)100g 山药100g 白扁豆(炒)75g 莲子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对胃病有治疗作用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3香砂六君丸
广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党参60克 炒白术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广皮30克 制半夏60克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化痰和胃。治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4归脾丸

二 :各种地黄丸及加减
六味地黄丸:
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其特点是甘淡性平,补而不滞,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适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的眩晕,耳鸣,腰痛,消渴等。
杞菊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子和菊花,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疼痛等,可收到补精、清肝、明目的目的。
归芍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了养血柔肝的当归和白芍,有填精养血之功,对血虚头晕,崩漏等疗效显著。
知柏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其独特之处是对肝肾阴虚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血淋等证,能滋其阴,降其火。但方中知母、黄柏性寒,故脾虚便溏者须慎用,以免伤脾胃之气。
桂附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肉桂和附子。因此方有肉桂、附子的加入,而成了温补肾阳的专剂,适用于肾阳虚弱的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见阳痿、滑精,或女子宫冷不孕等。
济生肾气丸:
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车前子和牛膝。由于二者的加盟,使其利水除湿之功增强,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七味都气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五味子。五味子有补益固涩之功,故七味都气丸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虚咳,气喘,遗精等。
麦味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五味子和麦冬,以增强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敛肺涩精之效,此方妙在补阴而祛邪,专治肺肾阴虚所致的肺痨、喘咳、遗精等。
耳聋左磁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柴胡、磁石,主治肾虚耳聋、耳鸣、目眩,用以滋阴通窍。
左归丸:
为六味地黄丸减茯苓、泽泻、丹皮,加枸杞子、牛膝、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有滋补肝肾真阴之功,适用于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源,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尽,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等。
右归丸:
为桂附地黄丸减茯苓、泽泻、丹皮,加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鹿角胶。有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年老久病而出现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阳痿滑精,腰膝酸软者。
【功能主治】平补阴阳,潜镇固摄。治虚劳阴阳两虚,夜梦遗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象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亦治下焦虚寒,少腹拘急,脐下动悸之遗尿证。


三 :去湿利水
1猪苓汤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滑石(碎)各10g 阿胶15g。
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益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病例:
尿频小便淋痛,艰涩难溺,灼痛难忍。肾阴虚损,湿热下注。当滋阴与清利并施。
拟猪苓汤加味:
猪苓10g 茯苓10g 泽泻10g 滑石15g 阿胶10g 赤小豆30g 白芍15g 甘草10g 三剂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linzhengshiyanlu/115-27-3.html
2五苓散
茯苓30g 泽泻12g 猪苓15g 白术(炒)12g桂枝15g
方中茯苓、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干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桂枝外解太阳表邪,内助膀胱气化。配合成方,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化气利水。凡属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
膀胱因湿热阻滞,不得气化而闭塞。重用桂枝45g,加车前子15g


三 :开破
1木香顺气丸: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木香、砂仁、醋香附、槟榔、甘草、陈皮、厚朴、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生姜
方中以木香、香附疏肝理气,和中止痛为君药。厚朴、青皮行气燥湿,散结消积;枳壳、槟榔行气导滞宽中;陈皮、砂仁理气化湿和中;苍术燥湿健脾,共为臣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
2 开胸顺气丸:
气郁食滞所致的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呕恶、食少纳呆。
槟榔,炒牵牛子、陈皮,木香、姜厚朴、醋三棱,醋莪术,猪牙皂
方中槟榔、牵牛子消积导滞逐水,为主药;木香、陈皮、厚朴行气和胃止痛,为辅药;配以三棱、莪术活血行气,消积止痛;猪牙皂清热去痰,宽胸利膈。诸药相合以奏顺气宽胸,消积化滞止痛之功。


四:气滞血瘀
1 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10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

2 膈下逐瘀汤
【处方】灵脂6克(炒)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花9克 枳壳4.5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3 少腹逐瘀汤
【处方】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温经止痛。治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
【备注】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医林改错》
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付,不过四月必成胎。必须男女年岁与月合成阳数方生子,如男女两人,一单岁,一双岁,必择双月方生子;如两单岁或两双岁,必择单月方生子。择月不可以初一为定准,以交节为定准。要知偶有经过二十日结胎者,切记准日期,倘月份不对生女,莫谓余方不验。余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

五:少阳病(肝胆)
1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胆三焦)之功效。
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2大柴胡汤:
柴胡12g,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g,生姜15g,大枣4枚,大黄6g。
大柴胡汤,中医方剂名。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大柴胡汤多了芍药,枳实,大黄。主治: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
(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治脾虚寒之证,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3柴胡桂枝干姜汤
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
“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既胆热而脾寒,症见口苦便溏。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
《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
(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

4逍遥丸
【处方】柴胡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100g 炙甘草80g 薄荷20g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加味逍遥丸
【处方】柴胡300g 当归300g 白芍300g 白术(麸炒)300g 茯苓300g 甘草240g 牡丹皮450g 桅子(姜炙)450g 薄荷60g
【功能主治】舒肝清热,健脾养血。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加入丹皮和栀子有凉血的作用,可以请肝经的郁热。

5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古医籍记载有数个,其组方药味却不完全一样。他常说,李东垣所述之龙胆泻肝汤方中无黄连、大黄而有柴胡,除了泻肝经湿热,治小便不利外,多有升散作用;《证治准绳》所载之龙胆泻肝汤方中无连翘、生地、车前子,而却有人参、知母、麦冬、五味子,除了泻心肝两经之火外,又偏于滋阴血;《沈氏尊生书》记载之龙胆泻肝汤方中无生地、车前子,而又加入青皮、白芍、柴胡等疏肝敛阴之品
《中国药典》方:龙胆120g 柴胡120g 黄芩60g 栀子(炒)60g 泽泻120g 关木通60g 车前子(盐炒)60g 当归(酒炒)60g 地黄120g 炙甘草60g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这是下焦的湿热)。
赵炳南先生擅用此方治疗急性皮肤病,如湿疹,带状疱疹。


六 眩冒辨症
泽泻汤是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方中泽泻除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二者配伍可从标从本来对付痰饮之邪。而本方则不受体位影响,平卧时也因眩而不敢睁眼与转头。主眩的方剂很多,要区别运用。比如苓桂术甘汤主眩,但所主是起立时身体动眩,平卧时则缓解,具有明显的体位性特征。再有五苓散也主眩,但其证有口渴与小便不利。这两个方中都用了桂枝,都有气上冲的特点。

肾阴不足,肾水不能涵木,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也可能导致眩晕。

七 血痹
1黄芪桂枝五物汤
治风寒型荨麻疹
黄芪30克,桂枝9克,白芍15克,干姜9克,羌活10克,防风9克,蛇床子10克,大枣4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至皮损消退,痒感消失。方中用黄芪为君,能助卫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寒邪之力;桂枝辛甘而温,功可温阳散寒;白芍配桂枝功可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功可助阳散寒;羌活味辛苦温,气味雄烈,功可散寒发表散风;防风味辛甘温,功可散风止痒;蛇床子味辛苦温,功可散寒祛风止痒;大枣味甘温质柔,功可益气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功专力宏,发挥助阳散寒固表、祛风止痒、调营卫之良效。
常见的骨伤科病症,除了各自所特有的临床表现以外,其疼痛大多以麻木为主。麻木乃气血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营卫不和,风邪乘机而入则痹于肌肤。
类风湿关节炎
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20g,桂枝6g,白芍6g,怀牛膝10g,威灵仙12g,秦艽12g,穿山龙15g,全当归10g。用药6服,晨僵消失,服18服后,症状基本消失
若治疗上肢痹痛时常加防风、桑枝、羌活,下肢痹痛时常加杜仲、牛膝、木瓜;血虚重者加当归、鸡血藤,气虚重者倍用黄芪,加党参;阳虚肢冷者加附子;阴虚潮热者加龟版、知母、生地;筋挛麻痹者加地龙、乌蛇,血痹痛甚者加桃仁、红花、丹参。李彦民对于本方无论怎样加减变通但总不失其立方旨意,他说:“若不守病机,随意加减,失去原方的旨意,临床很难奏效。”


腹满:
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难经曰.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治在脐下.邪气自上而下.至于下焦.结而不利.故少腹满也.胸中满.心下满.皆气尔.即无物也.及腹满者.又有燥屎为之者.至于少腹满者.非止气也.必有物聚于此.而为之满尔.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阳.清阳归之.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浊阴归之.清者在上.而浊者在下.内经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是在上而满者气也.在下而满者物也.所谓物者.溺与血尔.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通.血气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是生胀满.而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少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大陷胸汤下之.若但少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症.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症.经曰.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也.其小便利而少腹满者.为太阳随经.瘀血在里.太阳自入腑者也.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桃仁承气汤主之.是少腹硬满.为物聚于下可知矣.渗之利之.参酌随宜.可为上工.
1 胸肋胀满多是气滞而结胸
2 心下到腹部都胀满硬痛,是实症。用大陷胸汤
3 少腹胀满有两个原因。以小便分辨,小便利者是血瘀不利者是溺涩。溺涩者需利水。血瘀者需先去表证,表证去了用桃核承气汤下之。

八 不寐
不寐有几个原因,可能是肝引起的也可能是心引起的。又心主神明,如果是心的原因大多睡浅多梦。而肝症多入睡困难,阳不入阴。
1 养血安神颗粒
【成份】仙鹤草、墨旱莲、首乌藤、合欢皮、鸡血藤、熟地黄、生地黄。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用于阴虚血少,头晕心悸,失眠健忘
仙鹤草:凉血止血,收敛作用。(咳血吐血鼻出血等症,抗癌)(癌症伴有血热,症状有各种出血)
墨旱莲:菊科性凉,入肝肾二经,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首乌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归心、肝经.主治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疮疥癣。
合欢皮:入心、肝经。合血。治疗情志不遂忧郁而致失眠者
鸡血藤:补血行血,通经活络,归肝、心、肾经。(四肢麻痹)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治肝肾阴虚,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须发早白
生地黄:性凉,入手足少阴。清热生津,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舌绛烦渴,发斑发疹。

须发早白是血虚,脱发是气虚?
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2)
中成药—治疗减肥
跟师老中医用方杂记
补肾中药方剂
《本草思辨录》
肝、心、脾、肺、肾最喜欢的22种中成药,调五脏家中常备不后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