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huangqin

黄芩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别名:腐肠、子芩、宿芩、条芩、黄文、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元芩、土金茶根、妒妇、虹胜、山茶根、黄金条根

性味:,性

归经:大肠经。

适用体质:

食材: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清热燥湿(湿热病证)  用治湿温、暑湿、黄疸、淋证、泻痢等多种湿热病证。若湿热蕴结,湿热郁阻气分,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舌苔黄腻等,与滑石、通草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若湿热郁阻少阳胆经,与茯苓、陈皮等药同用,如蒿芩清胆汤;用治湿热泻痢,可配伍黄连同用,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

2.清泻肺热(肺热咳嗽)  用治肺热壅遏、咳嗽痰黄等症,单用有效;若与清泻肺热药或止咳、化痰药,如胆南星、瓜蒌配伍,则可增强其功用,如清气化痰丸。本品尤善于清肺火。

3.泻火解毒(痈肿疮毒,热病高热)  用治痈肿疮毒,热病高热,常配以黄连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亦可用治热毒壅盛,咽喉肿痛,多与山豆根、桔梗等配伍。本品解毒功用颇佳。

4.清热止血(热病出血)  用治热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呕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崩漏、高血脂、高血压等证,单用有效。用其止血时需炒炭。

5.清热安胎(胎热不宁)  用治妊娠热盛,下扰血海,妄行或热伤胎气而胎漏下血、胎动不宁呕吐者。

黄芩图片

酒黄芩图片

展开更多

相关疾病

    主治

    主治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

    长于清泻肺与大肠之火、上焦之热,为治疗湿热病证的主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咳嗽、急性炎症性热病、细菌性痢疾、肠炎、肝炎、高血压、流行性脑膜炎等均可配伍用之。

    展开更多

    现代药理研究

    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油酸、苯甲酸、黄芩酶等。现代药理研究,黄芩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癌作用,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

    1.黄芩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黄芩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3.黄芩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
    4.黄芩有护肝利胆作用。
    5.黄芩有解热作用。
    6.黄芩有镇静、解痉作用。
    7.黄芩有降血压作用。
    8.黄芩有抗氧化作用。
    9.黄芩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10.黄芩有利尿作用,以黄芩甙作用最强。
    11.黄芩有免疫增强作用。
    12.黄芩有抗肿瘤作用。
    13.黄芩有抗内皮细胞损伤作用。
    14.黄芩有拮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15.黄芩对糖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
    16.黄芩对磷酸二酯酶有抑制作用,因而使环磷酸腺苷升高。
    17.黄芩有止血作用。
    18.黄芩还有抗放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3~10g,用水煎服。

    1、代茶饮

    将黄芩水煎后取汁,加入绿茶,用开水冲泡,闷10分钟至味淡。经常饮用,可清热泻火、降压利尿。

    2、煎服

    黄芩和白芷个20g,用水煎服。

    3、煮粥

    黄芩、柴胡各10g,大米50g,先将黄芩、柴胡水煎取汁,然后加大米共煮为稀粥,最后加砂糖调味即可。

    展开更多

    黄芩禁忌

    ①有致皮肤潮红、瘙痒,继而出现散在性水疱或红色斑块样皮疹,伴见阴茎包皮水肿、双眼结膜轻度充血、下眼睑潮红、轻度水肿等不良反应报道,应予注意。

    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肺寒喘咳、气虚小便不利、血虚经闭者不宜用。

    ③应按病证性质,分别采用生用、炒用、酒炙或炒炭用。

    ④本品苦寒伤胃,用量不宜过大。

    展开更多

    选方

    1.治发热头痛、全身酸痛

    黄芩、柴胡各10g,大米50g,白砂糖适量。黄芩、柴胡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砂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连续5~7日。对发热头痛、全身酸痛有明显疗效。

    2.清热除烦、降压利尿

    黄芩6g,绿茶3g。黄芩用适量水煎沸后取汁,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泡瓶用。有清热除烦、降压利尿作用。

    3.治额窦炎

    黄茶、白芷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4.高血压  

    将黄芩制成20%酊剂,每次服5~10ml,每日3次。共治疗51例患者,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mmHg以上,服药1~12个月后血压下降20/10mmHg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

    5.预防猩红热  

    黄芩9g,水煎,每日服2~3次,连服3日。结果一般接触服药1264例,发病3例;密切接触服药124例,发病2例;密切接触未服药67例,发病28例。

    6.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日6ml,1岁以上每日8~10ml,5岁以上酌加,均分3次服用。共治疗63 例患者,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经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日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在4日左右。

    7.化脓病灶  

    黄芩6g,切碎,晒干,置于500ml水中,煎煮20分钟滤过;然后放入无菌纱条浸泡3日,即得黄芩敷料。用时,将患处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溶液消毒后,覆盖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外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为1个疗程。治疗有化脓病灶患者1000余例,经换药2~3次后,均获痊愈。

    8.围绝经期月经紊乱 

    取整条生黄芩(子芩,里外坚实,黄色微绿者)洗净,刮去外皮,用米泔水浸泡1夜,第二日炙干;如此再浸再炙,共7次;然后,研为细末,以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晾干,装瓶备用。每次70粒,早晚各1次,空腹以温开水送下。张泽生共治疗围绝经期月经紊乱,当断不断患者42例,总有效率达95%。

    9.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1)治疗组238例患者:黄芩2份,去根皮雷公藤1份,麻黄、广地龙各1.5份,冰片0.1份。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内,每粒0.5g。

    (2)对照组115例患者:氨茶碱片0.1g,土霉素片0.5g,泼尼松片5mg,溴己新片16mg。

    均每日3次口服,连用7日,间隔3日,用70日。治疗组治愈58例,显效70例,有效92例,无效18例;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23例,有效46例,无效35例。

    10.治热泻热痢、泻下赤白、腹痛里急、肛门灼热

    黄茶、芍药各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去渣,温服,早、晚各1服。具有清热止利、和中止痛的作用。

    11.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体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

    黄芩、滑石、茯苓、猪苓各9g,大腹皮6g,白蔻仁、通草各3g。水煎服。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展开更多

    怎么吃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丁疮排脓,治浮痈发背。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四: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中枯而飘者,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而坚实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


    《本草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焦火。而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独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盖黄芩气寒味苦,色黄带绿,苦入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少阳证,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痞、或小便不利。虽曰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中焦脾胃之证。故用黄芩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成无己《注解》但云柴胡、黄芩之苦,以发结邪之热。芍药、黄芩之苦,以坚敛肠胃之气,殊昧其治火之妙。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阳证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似于《别录》治少腹绞,利小肠之文不合。成氏言黄芩寒中,苦能坚肾,故去之,盖亦不然。至此当发意逆之,辨以脉证可也。若因饮寒受寒,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者,是里无热证,则黄芩不可用也。若热厥腹痛,肺热而小便不利者,黄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观书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昔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又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病从便闭,服芩,连而愈。此皆热厥之痛也,学者其可拘乎?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皆以为必死也。先君偶思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上火。遂按方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中肯启,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大寒。味薄气厚,可升可降,阴也,阴中微阳。无毒。单恶葱实,勿令同煎。畏丹砂牡丹藜芦,用山茱龙骨引使。枯飘者名宿芩,入手太阴,上膈酒炒为宜;坚实者名子芩,入手阳明,下焦生用最妙。宿芩泻肺火,消痰利气,更除湿热,不留积于肌表间;子芩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内。赤痢频并可止,赤眼胀痛能消。得五味蒙蛎五味子、牡蒙、牡蛎。育妊娠,得白术砂仁安胎孕。疗鼠痿同芪蔹赤豆,黄芪、白蔹、赤小豆。治腹疼同厚朴黄连。又煎小清空膏,载丹溪方。单味而清头脑。总除诸热,收尽全功。

    展开更多

    药用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粗壮,略呈现圆锥形,外皮棕褐色,片状脱落,折断面由鲜黄色遇潮渐变黄绿色。茎四棱形,基部多分枝。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1.5~4厘米,全缘,略向下卷,上面深绿色,无毛或被疏毛,下面淡绿色,有黑色腺点。7~8月开花,总状花序顶生,花排列紧密,偏生于花序的一边;苞片叶状;萼2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花冠2唇形,蓝紫色,花冠管近基部作直角向上弯曲,使花直立。小坚果近球形,黑褐色,无毛,乌黑于宿萼中。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

    展开更多

    选购储存

    黄芩地道产地: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其中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等地品质最佳。

    推荐相关穴位

    推荐相关食材

    茶方

    • 黄芩白芷茶

      功效作用:清热疏风,适于风热头痛轻者。

    • 黄芩蒲公英清热

      功效作用:黄芩清肺胃之热,蒲公英凉血、解湿热,天花粉消脓肿、清胃热、生津。这款茶适用于上火导致的下巴、鼻子有大颗的脓疱型痘痘,以及易便秘者。

    • 大海黄芩茶

      功效作用:通便温养。

    展开更多

    食疗方

    • 银花黄芩饮

      功效作用:适用于肝火型中耳炎,病程尚短者。

    • 黄芩茶

      功效作用:清热泻火、明目。适用于上焦肺火盛或郁热导致的急性结膜炎。

    • 黄芩生地竹叶汤

      功效作用:适用于心胃火盛型口疮。

    展开更多

    方剂

    展开更多

    偏方验方

    • 黄芩汤一

      功效作用:妇人孕胎不安。

    • 黄芩汤三

      功效作用:咽喉肿疼,口疮。

    • 黄芩汤四

      功效作用:子悬。

    • 黄芩散一

      功效作用:小儿心热,惊啼。

    • 黄芩散二

      功效作用:小儿咳嗽。

    • 黄芩散三

      功效作用:产后血竭,饮水不止。

    • 黄芩散四

      功效作用:小儿肝热,眼生障晕,不能视物。

    • 黄芩汤二

      功效作用:蛊毒痢。如鹅鸭肝,腹痛不可忍。

    • 黄芩白芍汤

      功效作用:春温。

    • 黄芩白芷汤

      功效作用:眉棱风热痛。

    • 黄芩半夏丸

      功效作用:上焦有热,咳嗽有痰。

    • 黄芩射干汤

      功效作用:肺胃两经热毒所致喉中腥臭。

    • 黄芩清肺汤

      功效作用:肺燥所致小便不通。

    • 黄芩桑白皮汤

      功效作用:清肺街火,活血凉血。适用于鼻息肉。

    • 黄芩煎

      功效作用:牙龈生痈。

    • 黄芩散

      功效作用:①《太平圣惠方》。心脏积热,呕血鼻血,或发或止。②《经验广集》。盛夏时有大热症,头大如斗,身热如火者。

    • 黄芩素铝胶囊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 加减黄芩汤

      功效作用:肺热毒犯所致鼻前孔皮肤红肿、糜烂。

    • 白芷黄芩汤

      功效作用:额窦炎。

    • 防风黄芩丸

      功效作用:《医略六书》:妊娠风热,干于血室,胎孕为之不安,致经血妄行,漏胎下血不止焉。子芩清热于里,防风疏风于外,二味成方,丸以粥糊,下以米汤,使风热两除,则经脉清和而经血无不固,胎孕无不安,何漏胎之不愈哉?

    • 白术黄芩汤

      功效作用:①《玉机微义》。去湿热,和中活血。②《痘科类编释义》。调和脾胃。

    • 知母黄芩汤

      功效作用:伤寒胃中有热,心觉懊侬,六脉洪数,或大便下血。

    • 三物黄芩汤

      功效作用:妇人在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

    • 干葛黄芩黄连汤

      功效作用:桂枝汤症,仅用承气误下,表未解,喘而汗出,协热下利不止,病在阳明、下焦,脉促。

    • 防风黄芩二物汤

      功效作用:妊娠肠风下血。

    展开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黄芩的介绍
    黄芩用量与作用功效
    黄芩的功效与实用验方
    黄芩
    中药「黄芩」不传之秘
    黄 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