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钱的态度


最近,收到了邮电出版社寄来的两套样书《我是精明小买家》、《我是未来CEO》。

老实说,这两套书算是厚着脸皮套近乎讨来的。

话要从旧说起:

大约十几年前,流行了一本书:《穷爸爸与富爸爸》。也跟风赶时髦地抢来一本。似乎不读这样一本书,真跟落伍的老土没知识没文化没见识一样。看完这一本书,最急迫的想法是:孩子的财商一定要趁早培养。

金融、商业、市场、理财、成本、广告、价格、税收…….这些概念,似乎需要专业的学习。其实,这些概念,都紧密地融在生活中的每一处。

所以,无论是去银行,还是去超市;无论吃匹萨麦当劳还是肯德鸡,还是吃酸辣粉过桥米线狗不理;无论是与街边的小贩们讨价还价两两必较,还是在商场一掷百金故作不差钱状……总之,生活中遇到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对孩子讲“金”布道的机会。

钱有什么用?为什么早期的钱是贝壳,后来是金属,接着是纸质的……现在直来越多的人用卡(信息)?

银行是做什么的?银行靠什么维生?利息是什么?

钱为什么会贬值?

为什么农贸市场的蔬菜会比超市里卖的便宜?

为什么包装的越好的东西越是贵?

电视上做广告的钱是如何体现在价格上的?

我们吃的南方水果,从种植开始经过了哪些环节才到我们肚子里?

什么叫税,为什么要上税?国家收缴的税用在了什么地方?

开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一个公司是如何把东西卖出去的,钱又是怎么挣到的?

灌了几年灌了许多。有几件事,让老爸欣慰:没白灌。试举几例:

一是小朋友曾经告诉我,以后长大了,要去欧洲挣钱(最值钱),然后到美国买东西(质量好),最后回到中国来用(最划算)。

二是小朋友看到有的店面生意很火有的店面却很清淡时,会问:为什么他们到四处的小区发传单打广告?为什么他们不便宜一些卖以挣取更多的客户?

三是小朋友每年的压岁钱,总是叮嘱着为她存在银行----这样可以保值,尽可能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或是买一部分基金,从长期来讲,稳定持久的收益可以实现增值。小朋友实在不喜欢股票这样有高风险的投资。

以上的知识,也只是零敲碎打,不成体统。所以心里一直想,能不能有一套书,能从小朋友的角度,系统地讲一些有关“钱”的知识。这样省却了老爸我挖枯心思的成本,与半吊子水乱咣荡的不安。

所以,得知有一套专门给小朋友的财商教育书时,便依仗着自己人邮社出过出几本破书,心虚着、皮厚着讨来了。

 

一直以来,想说点口水话,呼吁一下拼爹拼妈的小爹小妈中爹中妈大爹大妈老爹老妈,别光顾着拼自己,也得想点办法----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样,拼一下孩子。让孩子们从小也被开发一下财商。

按时下比较时尚的说法,培养孩子有三商:智商、情商与财商。

智商的作用,就不必多说了。

情商,似乎孩爸孩妈也没小看。但新闻里头看到一些未成年的孩子,遇到点挫折就想不通想不开却想下去的(跳楼),越来越多了起来。也说明了情商培养方面问题不少。

财商的培养,如果老爹老妈不是银行保除证券等方面的有关人士,可以说这一块的教育,几乎是空白。

人个觉得----如果把智商、情商与财商比喻成精神领域的培养的话,情商当属精神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议,财商则属于精神领域的物质文明建设;如果把智商情商与财商也排一个轻重排名的话,情商当属第一,财商当属第二,智商当属第三。理由是,一些智商很高(通俗的一般意义上的智商)的大学生,做题行,做工不行。甚至找个工作、养活自己都很困难,拼不了爹就啃爹的现象成为普遍。足见,天下聪明者比比皆是,而不成功者(标准很低,就是养活自己)满地都有。足见,智商(通俗的一般意义上的智商)不是那么太管用。大家都在拼智商的时候,智商的利润少得实在可怜。

还有一个现象是,有不少商业上的成功者,似乎学历(代表通俗的一般意义上的智商)并不高、学习成绩并不好,而情商与财商(通常意见上讲,叫商业眼光)却高得出奇。这是一个在中国常见的又是很奇怪的现象社会现象。

智商、情商与财商,能做到完美统一的,个人觉得,当属战国时期的范蠡。

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得屁滚尿流喊爹哭娘,见围于会稽山上小命不保时,是范蠡范大人出了一计:装孙子,当人质。低声下气,多送厚礼。

(《史记》载: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此后,勾践入吴忍辱负重,及回国后卧薪尝胆,漫长的艰苦岁月,是个人都想打退堂鼓。但范蠡陪伴左右,叫好鼓劲拍巴掌点火加油(可见情商之高),让勾践坚持了下来。

有一次,吴王身体不好。范蠡这一次出的不是馊主意,而是臭主意,让勾践亲口去尝吴王的便便,然后祝贺吴王龙体无碍,不久就康复。也就是这个臭主意,打动了吴王,放虎归山,把勾践放回了老家。结果越王勾践在范蠡、文种的协助下,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灭掉了吴中,洗刷了前耻。

范蠡帮助勾践确立霸业以后,功成身退,也展现了其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智商。

《史记》载: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范蠡的财商是如何体现的呢?

范蠡是一位集智商、情商与财商之大成者。

当年,范蠡侍奉越王,殚精竭虑,不避险阻。勾践争得霸业,离不开范蠡、文种两人的协力相助。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他深知越王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就带上家人(传说中还带上了西施)与珠宝,趁船离开了越国。

越王问文种:是不是要把范蠡追回来?文种回答:范蠡有鬼神不测之机,肯定是追不回来了。

后来文种收到了范蠡寄来的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相貌长颈鸟喙,刻薄寡恩,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赶快逃走吧。文种收到信以后,闷闷不乐,称病不朝。后来,有与文种不和的人向越王进谗言说文种觉得功大赏薄,心怀不满,正准备谋反。于是越王就赐文种一把剑,让他自杀。

范蠡去了哪呢?

《史记》载:范蠡浮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他顺着海北上来到了齐国。自称为“鸱夷子皮”。他和儿子们在海边治理产业,吃苦耐劳,经营有道。没过多久就成了千万富翁。齐国人听说他贤能,就请他做了丞相。范蠡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意思是说经商积累千金,为官做到丞相,对于一般普通人来讲已是人生的顶点了。长久享受尊名,不吉利。

于是他归还了相印,把家产散给了朋友乡亲,又悄悄离开,秘密来到了陶这个地方定居。父子又开始辛勤耕作,并经营畜牧业。不贪图暴利,只需获得百分之十的利润就可以。没过多久,就成了亿万富翁。天下人都称道他为“陶朱公”

民间中供奉的文财神,一般就是指陶朱公(武财神是关公)。

还有一件事,最能说明范蠡具有较高的情商、财商与智商。

范蠡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是在陶定居时生下来的,算是富二代。在老三成年的时候,老二因为在楚国杀了被抓了起来。范蠡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富贵人家的子弟,也不至于暴尸街头。

一开始,他想派老三前往楚国探视,若能解救回来最为理想。他为老三准备了黄金千镒,用牛车载运。刚要启程,老大却请求前往:“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并且要死要活的准备自杀。孩子的老妈也在边上帮腔:“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意思是说,老三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让他去办这事,指定办不成事,再白白搭上老大的命,甭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吧,也会赔了千镒又死老大的,人财两空,不合算。

范蠡不得已只好改派老大。并让长子随身带了一封信,给他的老朋友庄生。再三叮嘱: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去了以后只管把钱放下,费话少说,听从安排,不要计较长短多少。

老大到了楚国,不敢怠慢,遵从父亲的吩咐,送上了千金与父亲的亲笔信。庄生看完,说道:你千万不可久留此地,马上离开。不要节外生枝。如果你弟弟和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

但老大看到庄子住的地方穷破不堪,看不出庄生有什么能耐。于是他离开庄生后,既没有听父亲的话,也没有听庄生的安排。就自作主张,贿赂了另个一个楚国的贵人。显然,对庄子的能力不是十分信任。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但他确实是一个很有名望很有能力的人,楚王以下的官员都把他当成老师。楚王本人也要敬他三分。庄子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向楚王进言,要求楚楚王推行恩德,广布仁义,大赦天下。

范蠡家的老大,从贿赂的那个贵族处得知了天下大赦的消息,心里怅然若失。他不知道这个特赦令是怎么来的。只是想,楚国大赦,二弟自然就会放出来的。就开始心痛送给庄生的千镒黄金。所以他又去见庄生,拐弯抹脚地要回了这白送的黄金。

庄生因为被小子作弄,感到耻辱。就又对楚王说:虽然大王要推行恩德,天下大赦。但我听路人议论纷纷说三道四,讲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国。他家人拿了大笔的钱来贿赂楚王身边的人。楚王大赦完全是因为陶朱公的原因。楚王听后大怒:“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先下令杀掉了范蠡家的老二,然后再宣布大赦。

老大最终是带着他弟弟的尸骨加到了家。“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独陶朱公独自苦笑:事情不出我所料,果然,杀他二弟的其实不是楚王而是老大啊!“彼非不爱其弟”,只是因为他心痛钱舍不得钱啊。老大从小就跟我在一起,起早贪黑,早六晚九吃尽苦头,知道谋生艰难,所以过分重视才物。而我当初想派老三前去救人,是因为老三是个富二代,出生在蜜缸里,哪知生活艰辛。他游手好闲,遛鸟耍狗,挥金如土无所吝惜。让老三去,正是因为他为了办事,必定舍得花钱。而这一点老大却做不到。老大把老二害的了原因,就在于他怕花冤枉钱啊!

《史记》载: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由此,不得不佩服范蠡的眼光见识。

情商、财商与智商,专家学者自有专门的定义与严格的规范。

个人通俗的理解,情商是对人的态度;财商是对财的态度;智商是对物的态度。

如若有机统一来看,人财物各如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条边不存在,三角形也不存在。三角形的一条边,总会影响到其它两个边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人的态度,自然会反应到对财对物的态度上来。对财的态度,会反应出对人与物的态度上来;对物的态度,也会会反应出对人对财的态度。

比如说“待人接物”,讲的是对人对物一致性关系;“人财两空”,讲的是人与财的一致性关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包括了人财物的关系。还有当下较为流行的“白富美、高帅富”之类的,离开不人“财”与貌。

就财商这个话题来讲,一个人对财的态度,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人的态度,对物的态度。

古代人非常重视财商教育。对于财产富贵自有独特的价值观。

且抛砖引玉(实为老夫才疏学浅找个漂亮的借口罢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司马迁写的《史记 货殖列传》,卓见妙论,深意众多: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贫穷与富贵之道:富贵绝不是强取豪夺来的,或是别人恩赐施舍来的。灵巧勤劳则富裕有余,愚笨偷懒的人(可以偷学不能偷懒),则空空出也,常显不足。自古及今,强取豪夺来的财富,必遭因果恶报。辛勤积攒下来的财富,又必荫及子孙。福缘善庆,祸因恶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站在大街上满眼望去,来来往往,不管是开宝马的还是坐公共的,不管是骑三轮的还是急急匆匆步行赶路的,摆摊的坐贾的,划拳行酒的还是独自吃麻辣汤的,哪个不是为了一个“利”字?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都时时担心受穷挨穷,更况且是小老百姓呢?

人、财、物,如果压缩成一个字,便是个“利”字。三个字,三原色,描尽人间善恶冷暖。变成了水墨画。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如果自然没有隐士的操守风骨,却又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还张口闭口侈谈仁义道德,虽不害人,但却害臊。此句足可以让抽五块钱烟喝三鹿牌奶饮二锅头酒、却操天下心者戒。

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省吃俭用,不惜气力,是发家的正道。欲想有质的飞跃大富大贵,则需有出奇制胜的秘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什么行业都能发财(种田的,盗墓的,赌博的、卖水的,送货的打酱油的,不出力光靠嘴皮子的,统统在内),但风水轮流转庄家来回做,财富并不永远会固定属于哪一家。有能耐的人财富就追着你来,如轮辐向心之势。不肖者财富则会烟消云散灰飞烟灭土崩瓦解鸡飞蛋打。

朱熹认为《中庸》 是“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在财商方面也大有“提挈纲维,开示蕴奥“之妙。善读者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有钱有地位有权势的人,就要做富贵之人应当做的事;没钱没有地位没有权势的人,就要做贫贱之人该做的事。做事要与自己身份相吻合。

粗粗听来,似乎有一些势利,细细一想,却道出了人世间的学问。有权势的人,做下作的事,德不配位,是人生的悲剧。相反,如果温饱还没有解决,却饿着肚子攒钱买一个“爱疯”的手机,这只能说是假装时髦、伪装时尚,大可不必。一个人素位而行,要学会让屁股指挥脑袋。坐在什么位置,拥有什么样的财富,是什么样的身份,就要担当什么样的责任,量力而行,量入为出。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这也是对“小富在勤,中富在智,大富在德”的一个别解吧。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天生我材必有用。

求功名逐利碌,本身并不卑鄙庸俗。关键看求的手段逐的行为。不必绝对排斥功利,但要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钱本身不臭,但用钱当手纸,没用在正处,便有铜臭。朱门的酒肉本来也不臭,但浪费奢侈了,也就臭了。钱不是万能,但无钱是万万不能。可以跟不义之财有仇,但一定不要对合法收入苦大仇深。

君子爱财,取之要有道。“生财有大道”,所得之财越多,越是需要大道。 “有德此有财”,“内圣处王”,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材用,也不会不写的: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创造财富的大原则:生产的多,耗财的少。生产快,耗财慢,财富就可以经常充足了。吃得多,拉得少,自然就胖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自身的事业,没有仁德的人则会用尽自己的心机去聚敛财富。大德大富,小德小富,无德不富。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从来没有上面的人好仁而下面的人不好义的,也没有好义的人事业会不成功的;也没有好义而不把国家府库中的财富当作自家财富那样爱惜的。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孟献子(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贤臣)说:有四马拉车身份的大夫,就不该去计较那些鸡猪小事;大人要做大事,小人要做小事。有钱人还要为一瓶酱油斤斤计较,就有点失身份了。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所谓的伐冰,就是在过去没有冰箱的条件下,大户人家花费巨大的人力与物力,到远处拉来冰块,做成土制的冰箱,来保证祭肉的新鲜。能够凿冰丧祭的卿大夫,就不该饲养牛羊;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就不该蓄养那些只顾聚敛财富的家臣。

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当一个人的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还要变本加厉、贪得无厌地聚敛,其危险程度非常之大,还不如一个盗臣把府库里的财产盗走。这也是老子《道德经》里所警告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孟子》中关于财商的内容也是遍地皆是。耳熟能详的怕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有一次齐宣王见到孟子。齐宣王就装假找借口:你讲的仁道是不错的,看上去很酷,听上去很美,但是呢,我是有缺点的,我有贪财的毛病,我有这点毛病,我不是一个完人,我智商不差,但我品德不好,所以我觉得我实行仁道,是有困难的。孟子引经据典说道:昔者,公刘----周朝创业的祖宗,也是贪财之人,财物多得把粮食做成干粮都堆不下了,就是把多余的放到仓库地窖冰箱里。放不下了,就做成干粮。何为干粮?就是作成半成品,比如馒头啊花卷啊大饼啊什么的?

当然,要是到了现在,还会有压缩饼干、方便面、速冻食品之类的。但是呢,自个家的存粮富足堆积如山,小老百姓的日子也不错呀----前方打仗有干粮,后方有余粮。大王呀,您老人家贪财打什么紧呢,只要您吃上肉的时候能让老百姓喝上点汤,你穿上丝衣锦袍的时候让老百姓也能麻衣裹身,只要您不是欧也妮葛朗台,只要你别吝啬得吃饱喝足了连个P都不舍得放放了还赶紧闻进鼻里去守财可以但不要当“奴”贪财可以但不要为“鬼”……

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只要老百姓和你一个有吃的穿的------至于各吃什么各穿什么就不管了------大王你就是贪点财,怎么会影响王政呢。大王你就与百姓同有嘛,同乐吧,同喜嘛,同欢嘛有什么呢。笑也要让大家听到啊。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下用半部论语能治的话,治财理财,怕就是一件小事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问:“贫穷的时候不诌媚,不去讨好别人;富的时候、有钱的时候也不骄傲。老师,你看我这个修为怎么样,我的学问怎么样,我的体会行不行?”这个“贫”与“富”不单单的是指物质上、财富上的,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这个“穷”不是单纯地指钱少财少,还包括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我们说“人穷志短”,这里的“穷”也可以说是“志穷人短”的“穷”。

子贡接着讲:“老师,你看我现在学问、志向、财富、文凭都有了。想当初,我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也不‘谄’,现在我有了这些的情况下,我也不‘骄’。”按子贡的个人体会来讲,这个境界很高了,所以他就洋洋得意地问老师:“何如?”——老师,我这样的水平是不是可以受到表扬了,是不是没有人能比了,是不是该配朵小红花了?

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说好还是不好。而是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也”——可行的,可以的。但是不如“贫而能乐”,不如“富而好礼”。这里“贫”与“富”我们前面讲了,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也是精神层面的优势。“乐”就是自得其乐的“乐”——不怨天,不尤人,乐在其中;“礼”,前面,我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讲了这个“礼”。礼者,理也;礼者,定位也。现在,出个思考题:子贡与孔子俩人说的话,本质的差别在哪里?

在论语中,有关财商的内容非常多。比如: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在阵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其实,有关财商的教育,在诸如经、史、子、集的浩瀚经典里,俯首皆是,信手可拾。

古人尚且重视“财”字的教育,今人不能不如古人。

与时俱进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蠡的商业思维课:办大事要会弃财,别让钱财成为你成事的绊脚石
春秋时,范蠡二儿子杀了人 他让长子带1000两黄金去救 范蠡再三
《道德经与人生》丨范蠡知常:知晓归根复命的妙道
阶级瓶颈!难成大事的根源是穷?《史记》里这段值得传世|长文
能安邦定国,能富甲天下,西施相伴,生有三子,可是范蠡还是输了
金钱的本质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