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吴
本条目是讲述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吴国,关于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县份,参见:孙吴县,其它同名事物,参见:孙吴 (消歧义)
229年-280年
粉色为226年孙吴疆域
京城
· 222-229
武昌
· 229-265
建业
· 265-266
武昌
· 266-280
建业
国君姓氏
君主4
· 222-252
大帝孙权(开国)
· 264-280
末帝孙皓(亡国)
常用语上古汉语
人口
· 约238年[1]
2,567,000人
· 约280年[1]
2,535,000人
兴衰
· 222年
孙权建年号,吴建立
· 229年
孙权称帝
· 280年5月1日
晋灭吴之战,吴灭亡
宗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
通币五铢、大泉
前身继承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新石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
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
周前11世纪|前256西周 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秦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汉前202|220西汉 前202–9
新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220–280
229–280蜀汉221–263魏220–266
晋266-420 西晋 266–316
东晋317–420五胡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420|589宋420–479北魏 386–534
齐479–502
梁502–557
后梁555–587西魏535–557东魏534–550
陈557-589北周557–581北齐550–577
隋 581–619
唐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辽(契丹)916–1125
西辽1124-1218定难军881–982
西夏1038-1227
宋960|1279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金1115-1234
大蒙古国 1206–1271
元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后金 1616–1636
清 1636–1912
(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
台湾时期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史学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朝代
中国首都
中国语言
艺术史
经济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闻史
军事史
水军史
中国历史年表
吴越地区历史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上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
崧泽文化
马桥文化
勾吴
约前1100﹣前473於越
约前1100﹣前306
东瓯
前472﹣前138
前306﹣前222
前222﹣前209
西楚
前209﹣前201
前202﹣196刘濞
前202﹣前153
孙吴
196﹣280
280﹣420
南朝
420
|
589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589﹣618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624﹣907陈硕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吴越
907﹣978杨吴
902﹣937
南唐
937﹣975
978﹣1276方腊
1276﹣1355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张士诚
1355﹣1367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叶宗留
1646﹣1911
钱宝通
1708
张念一
1709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太平天国
1853﹣1864
(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
1911﹣1949日据
1937﹣1945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办上海市政公署1938
上海特别市政府 (日占时期)
1938-1945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分属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饶市)等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大吴[2](229年-280年5月1日,史称三国吴、孙吴或东吴)是中国历史三国时期由孙坚开创与长子孙策奠基、次子孙权建立的政权。汉献帝刘协曾封孙策为吴侯,魏文帝曹丕亦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故而定国号为“大吴”;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或“孙吴”[3][4]。
三国之中,东吴水军最强,占领扬州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才被西晋灭亡
目录
1 历史
2 疆域和行政区划
3 政治3.1 封爵的大臣
3.2 获谥的大臣
3.3 宰辅名列
4 军事
5 经济
6 人口
7 文化7.1 文学
7.2 宗教
7.3 艺术
7.4 科技
8 外族
9 君主列表
10 世系图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历史
东汉末年,吴郡富春孙坚破虏将军乌程侯、领豫州刺史长沙太守,曾经参战黄巾之乱西凉边章之乱、区星之乱。率兵积极参与讨伐董卓期间建立许多战功担任先锋、斩杀华雄、击退吕布、率先进入洛阳董卓逼迫求和等事迹,后因依附袁术卷入袁术与袁绍的政斗。
191年(初平三年),孙坚征讨袁绍盟友荆州襄阳刘表黄祖时战死,年仅三十七岁。
孙坚死后,侄孙贲继承领导之位,投靠袁术。后孙坚长子孙策向袁术借兵马,率兵攻占扬州。在袁术自行称后,孙策、孙贲等与其决裂,自立门户。孙策先后击败刘繇许贡严白虎王朗等扬州割据势力,奠定孙吴开国基础。曹操控制的许昌朝廷拜其为讨逆将军,袭封乌程侯,又封吴建安五年(200年)夏,孙策被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袭击,不久伤重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或因孙策子孙绍年幼,孙策命二弟孙权继位执掌江东。因孙权并非孙策子,故未得继承吴侯爵位。孙权继承其兄遗志,在短时间内稳住了江东形势。其后孙权一方面镇压扬州境内的山越反叛,同时三征黄祖,谋求占领荆州和江夏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曹操军也在这时南下征荆州。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在获得荆州之后,进一步谋划攻打孙权占据的江东。孙权派部下鲁肃刘备处探索军情,鲁肃得知刘备欲投奔苍悟太守吴巨后,便劝说他改投孙权。于是刘备就派诸葛亮前往东吴会合孙权,在赤壁黄盖火烧敌船大破曹操三十万大军(后世称赤壁之战)。此后曹操退守北方,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区。孙权派周瑜吕蒙甘宁程普韩当周泰蒋钦等将领攻占夷陵江陵、部分武陵郡,及部分长沙郡即后来的汉昌郡
这一时期,刘备则去攻打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周瑜死后,孙权将江陵、临江郡(后来的宜都郡)及其周边的部分武陵郡借给刘备以及确认他分得荆南四郡,督导荆州。同时在建安十五年,孙权取得了交州。在刘备取蜀之后,孙权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但刘备托辞拒绝,孙权遂派吕蒙夺取三郡。最后双方同意恢复盟友关系,以湘江为界,长沙、桂阳、江夏属孙权;零陵、武陵、江陵属刘备。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作出一连串傲慢举动,其势力过大更让孙权感到威胁,因此孙权向朝廷称臣,曹操答应割让汉南的襄阳等地给孙权,孙权派吕蒙趁关羽襄阳时夺取江陵、零陵、武陵、宜都等地,是为白衣渡江,并杀死败逃的关羽,至此刘备势力退出荆州,孙权受封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南昌侯。
220年曹操死,势力由其子曹丕继承。因曹丕错判形势命曹仁火烧襄阳而去,襄阳为孙权所得。同年,曹丕篡位建立曹魏,东汉灭亡。曹丕随即以孙权未经自己许可就擅自夺取襄阳为由,派曹仁、徐晃夺回襄阳。次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刘备称帝后,即以复仇之名向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先向曹丕称臣,沿用曹魏黄初年号[5],被封为大将军、吴王、使持节、督交州,兼任荆州牧,都武昌(今鄂州市),以避免两线作战。222年,刘备在猇亭秭归一带被吴镇西将军陆逊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不久就驾崩于白帝城。刘备死后,掌权的蜀汉丞相诸葛亮邓芝出使吴国,孙权同意吴蜀恢复同盟。
由于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派去曹魏做人质,于是断绝了与曹魏的短暂同盟,并自立年号黄武脱离与曹魏的臣属关系,导致曹丕先后三次对吴用兵曹丕伐吴,均被打退,占领了东吴数个县城,亦反被东吴收复蕲春。后曹休又在228年在石亭之战对吴用兵,亦遭陆逊、全琮朱桓等人迎击而败死。黄龙元年(229年,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四月丙申,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封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燕王,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领兵一万多人并送去金银财宝,加其九锡,欲立渊为燕王,然渊亦恐吴国无法及时支援又觊觎财物,便斩杀使者。同时数次攻打魏国,也削弱魏国兵力收取数城。次年诸葛亮死后,孙权以为曹魏要灭蜀汉,增兵巴丘助蜀汉守御,也准备一旦蜀汉败亡则与曹魏分割蜀汉的地盘,全琮袭击白帝城,未果,但吴蜀同盟没有因此破裂。
嘉禾六年(237年)公孙渊自立燕王,改元绍汉,建立燕国。次年正月向东吴称臣,但随即在八月被魏臣司马懿率兵平定,公孙渊战败身亡,燕国政权覆灭。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病亡。次年孙权立最年长的在世皇子即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引发“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数名大臣亦在二宫之争中死去,最后七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其母潘淑被立为皇后。吴经此事件,非但皇室遭刑,而且举国分歧,埋下内部斗争的祸根。潘皇后意图在孙权死后效仿西汉吕太后专权,结果被自危的宫女们所杀,一说此事亦系大臣背后指使。
252年,执掌江东五十二年的孙权驾崩,享年七十一岁。孙亮即位,改元建兴。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孙弘谋害诸葛恪,诸葛恪在孙峻帮助下杀孙弘。253年,诸葛恪征淮南,惨败。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孙峻逼死废太子孙和、孙登唯一在世儿子吴侯孙英、孙权幼女孙鲁育等。曹魏将领毌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讨伐权臣司马师兵败,寿春大量人口逃往东吴,孙峻趁机出兵淮南,却反被魏将诸葛诞追杀,留赞等阵亡。诸葛恪、孙峻都有进取徐州之意,都未果。
256年孙峻病死后,事付从弟偏将军孙𬘭。孙𬘭处决重臣滕胤吕据等。诸葛诞又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的弟弟权臣司马昭,请求东吴相助,于是孙𬘭出兵三万,并封诸葛诞官爵,一部分吴军进入寿春城。但魏将王昶据守夹石,江陵守将施绩和全熙遭其牵制,无法赴援。魏军又焚毁了吴军的粮食。孙𬘭见作战不利,归咎自家大将朱异并将其处斩,率军返回,诸葛诞也最终败亡。后孙𬘭又废孙亮会稽王,改立其兄孙休为帝。不久孙𬘭三族又为孙休所杀,孙亮亦被孙休逼死。
元兴元年(264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灭亡,吴军西进失利交趾叛吴降魏,东吴国内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下令抚恤国内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后宫宫女、放生宫内多余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明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其残暴一面逐渐开始显露,以致民怨不绝,幸赖陆抗陆凯等大臣全力支撑国局。
主条目:晋灭吴之战
孙皓年间,东吴连年北伐,也取得收复交趾、在西陵之战中击退晋军平定叛将步阐之乱、孙慎掠夺江夏、汝南人口等军事成果,但胜少负多,终无力改变吴弱晋强的局面。
274年,陆抗病死。咸宁五年(280年),晋武帝下令分六路大举伐吴。晋军势如破竹,晋将王浑杜预王濬贾充等人相继击破吴将张悌沈莹孙震张象伍延薛莹胡冲孙歆等人,夺取西陵、江陵、武昌等重镇,并绕过防御严密的濡须和东关而取道相对薄弱的历阳,吴国的长江防线快速崩溃。晋军水军也从益州顺江而下,东吴建平太守吾彦未能阻止。孙皓安排驻守交、广二州的军队也因路途遥远及遭遇郭马之乱而未能参战。
此战中晋将杜预率领十万大军继续前次伐吴的攻势,孙皓紧急下令张悌率领七八千人抵御,杜预击溃了张悌大军,直逼建业。孙皓手下已无人为他卖命,自知大势已去。便等西晋大军攻来时,在石头城上宣布投降。至此,东吴灭亡,三国归西晋。吾彦及交州刺史陶璜、广州刺史滕修等得知东吴已经灭亡,也向西晋投降。
吴国灭亡时,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6]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东吴州郡
州州治郡名县数郡治
扬州建业丹阳郡16建业
吴郡10吴县
蕲春郡2蕲春郡
会稽郡10山阴县
豫章郡16南昌
庐江郡2皖县
庐陵郡10高昌县
鄱阳郡9鄱阳县
新都郡6始新县
临川郡10南城县
临海郡7章安县
建安郡9建安县
吴兴郡9乌程县
东阳郡9长山县
毗陵典农校尉3毗陵县
庐陵南部都尉6雩都县
荆州江陵南郡9江陵
武陵郡11临沅县
零陵郡10泉陵县
桂阳郡6郴县
长沙郡10临湘县
武昌郡[7]6武昌县
安成郡6安成县
彭泽郡4彭泽县
宜都郡3夷道县
临贺郡6临贺县
衡阳郡10湘南县
湘东郡6酃县
建平郡6巫县
天门郡3溇中县
昭陵郡5昭陵县
始安郡7始安县
始兴郡7曲江县
广州番禺南海郡7番禺县
苍梧郡11广信县
郁林郡9布山县
高凉郡3思平县
高兴郡5广化县
桂林郡6武安县
合浦北部尉3安广县
交州龙编交阯郡14龙编
日南郡5朱吾
九真郡6胥浦
合浦郡5合浦县
武平郡7武宁
九德郡6九德
新昌郡4嘉宁
朱崖郡2徐闻县
政治
东吴在政治上大体跟东汉相近,地方上仍实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样。唯一不同者,则是东吴受江南本地豪族影响,单是在朝朝臣,就有不少顾姓人士(如顾雍)、朱姓人士(如朱桓朱然为丹扬郡人)、陆姓人士(如陆逊)和张姓人士(如张温),就是后世所称吴四姓,这些士族都是汉朝时长居江南的望族。
东吴灭亡后,史学家张勃作《吴录》,以天命符瑞、谶纬等称东吴为正统,但未能与曹魏、蜀汉正统观抗衡。
封爵的大臣
受封者:112位
皇族:52位
储君孙登:太子-220年,孙权长子
孙和:太子-241年、南阳王-252年,孙权三子
孙亮:太子-250年、会稽王-258年,孙权七子
孙𩅦:太子-262年、豫章王-264年,孙休长子
孙瑾:太子-264年,孙皓长子
郡王孙权孙霸:鲁王-241年,四子
孙奋:齐王-252年、章安侯-258年,五子
孙休:琅琊王-253年,六子
孙休孙𩃙:汝南王-264年,次子。
孙壾:梁王-264年,三子
孙𠅨:陈王-264年,四子
孙皓孙虔: 淮阳王-264年、鲁王-273年,次子
东平王-269年、齐王-273年,三子
陈留王-273年
章陵王-273年
成纪王-278年
宣威王-278年
中山王-280年
代王-280年
其余孙皓十一位儿子名与封号均不详
县侯孙策孙绍:吴侯-229年,上虞侯孙奉:上虞侯
孙权孙虑:建昌侯-228年,二子孙英:吴侯,孙登次子
孙皓乌程侯孙和长子
孙德:钱唐侯,孙和二子
孙谦:永安侯,孙和三子
孙基:吴侯,孙霸二子
孙壹:宛陵侯,孙霸三子
孙静孙奂:沙羡侯-226年,孙静四子孙承:沙羡侯,孙静之孙
孙胤:丹阳侯,孙静之孙
孙晞,丹阳侯,孙静之孙孙峻:富春侯-253年,孙静曾孙
孙𬘭:永宁侯,孙静曾孙
孙恩:县侯,孙静曾孙
孙据:县侯,孙静曾孙
孙干:亭侯,孙静曾孙
孙闿:亭侯,孙静曾孙
孙坚族孙孙桓:丹徒侯,孙河三子
孙韶:建德侯,孙河侄子孙楷:临成侯,孙韶长子
孙越:建德侯,孙韶次子
乡侯孙松:都乡侯,孙翊
孙邻:都乡侯-214年,孙贲长子孙苗:都乡侯,孙邻长子
亭侯孙贲:都亭侯,孙羌长子
大臣:62位
县侯(一等侯爵)徐琨:广德侯-200年代徐矫:广德侯
徐祚:广德侯、徐矫之弟
步骘:广信侯-211年、临湘侯-229年步协:临湘侯-247年步玑:临湘侯
贺齐:山阴侯-216年
潘璋:溧阳侯-219年
陆逊:华亭侯-219年、娄侯-220年、江陵侯-222年陆抗:江陵侯-245年陆晏:江陵侯-274年
吕蒙:孱陵侯-220年吕霸:孱陵侯-220年
吕琮:孱陵侯,吕霸之兄
吕睦:孱陵侯,吕霸之弟
诸葛瑾:宣城侯-220年、宛陵侯-222年诸葛融:宛陵侯-241年
周泰:陵阳侯-220年周邵:陵阳侯
周承:陵阳侯,周邵之弟
朱然:西安乡侯-220年、永安侯-222年、当阳侯-223年施绩:当阳侯-249年
吕岱:都乡侯-220年、番禺侯-226年吕凯:番禺侯-256年
全琮:阳华亭侯-220年、钱塘侯-222年前全怿:钱塘侯
张昭:由拳侯-221年、娄侯-229年张休:娄侯-236年
吕范:宛陵侯-221年、南昌侯-228年前吕据:南昌侯-228年
滕胤:都亭侯-221年、高密侯-256年前滕牧:高密侯-264年,滕胤族弟
朱桓:新城亭侯、嘉兴侯-222年朱异:嘉兴侯-238年
朱治:毗陵侯-222年朱才:毗陵侯-224年朱琬:毗陵侯
孙邵:阳羡侯-222年
韩当:都亭侯-222年、石城侯-223年韩综:石城侯-226年
蒋壹:宣城侯-222年
徐盛:芜湖侯-224年前徐楷:芜湖侯-224年
顾雍:醴陵侯-226年顾济:醴陵侯-243年
顾裕:醴陵侯、顾济之兄
芮玄:溧阳侯-226年前
潘濬:刘阳侯-229年前潘翥:刘阳侯-239年
朱据:云阳侯-229年朱宣:云阳侯,朱据之孙
诸葛恪:都乡侯-234年、阳都侯-252年
丁奉:都亭侯-252年、都乡侯-252年、安丰侯-255年
全尚:都亭侯-252年、永平侯-253年
文钦:谯侯-255年
陆凯:都乡侯-255年、嘉兴侯-264年
濮阳兴:外黄侯-256年
何洪:永平侯-264年何邈:永平侯
何蒋:溧阳侯-264年
何植:宣城侯-264年
陆景:毗陵侯-264年后
张悌:山都侯-279年
虞汜:余姚侯
诸葛诞:寿春侯
乡侯(二等侯爵)沈珩:永安乡侯
周胤:都乡侯-229年
是仪:都亭侯、都乡侯-229年
陈表:都乡侯-236年
钟离牧:都乡侯-236年
张承:都乡侯张震:都乡侯-245年
全吴:都乡侯
亭侯(三等侯爵)步阐:西亭侯-247年
韦昭:高陵亭侯-264年
华核:徐陵亭侯-264年
骆统:新阳亭侯
谷利:都亭侯—215年
陈脩:都亭侯-220年
陆胤:都亭侯-258年陆式:都亭侯
鲁淑:都亭侯鲁睦:都亭侯
程咨:亭侯-229年
全绪:亭侯-253年
文雍:亭侯-256年
凌封:亭侯凌烈:亭侯,凌封之弟
干统:都亭侯
关内侯黄柄:关内侯-229年
周鲂:关内侯
列侯诸葛直:亶洲将军—231年
陈永:侯
王氏三人:列侯,王夫人之弟
获谥的大臣
参见:三国得谥者列表
宰辅名列
首辅
孙邵(王相)
顾雍(丞相)
陆逊(丞相)
步骘(丞相)
朱据(丞相)
诸葛恪太傅兼领大将军)
孙峻(丞相兼领大将军)
孙𬘭(丞相兼领大将军)
濮阳兴(丞相)
陆凯(左丞相)、万彧(右丞相)
张悌(丞相)
大司马
吕范
朱然、全琮(分领左右大司马)
吕岱
滕胤
施绩丁奉(分领左右大司马)
范慎(太尉)
陆抗
诸葛靓(《晋书》记载)
军事
吴军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孙吴水军发达,在濡须口和西陵设有水军基地,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造船厂。其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其精锐军队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孙吴还有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孙吴除了有世兵制外,还有世袭领兵制。各将领所领军队算是其部曲,军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将领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之子或其弟等继承者。
经济
塑像罐,出自孙吴。
由于吴据处江南,而这一带在三国时还是人烟不稠密之地,孙权一登位后就设置农官,实行屯田。由于地处海边,吴国在造船盐业都相当发达,甚至远超曹魏,同时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单是所生产的船只,高度已达五层,动辄可载数千人。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为最发达,孙权曾在此地开采铜矿,打造兵器。孙吴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8]、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孙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人口
孙权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后为了提升人口数,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依据三国志吴书有传,孙吴于222年改元黄武年间时,人口大概约二百八十余万,士兵二十四万人;在吴国强盛时期(252年)人口将近三百万,士兵约三十六万。
文化
文学
孙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核韦昭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核则是孙吴末年作家。
韦昭善写史,著有《吴鼓吹曲十二曲》,内容为整部孙吴发展史,与缪袭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对。他又著有《吴书》55卷等。
近年长沙也出土一批以纪录东吴史料为主的《三国吴简》,对于深入研究东吴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司法制度及有关的典章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宗教
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北方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孙吴方面,当支谦康僧会先后入吴,受孙权推崇并支持发展。孙皓称帝时,本要毁坏佛寺,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而放弃。在蜀汉,佛教不是很兴盛,规模不大。
艺术
皇象的作品《急就章》
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其作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达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
孙吴的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科技
孙吴位于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造船技术发达。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来源请求]
外族
岭南地区有俚人,范围涵盖孙吴广州交州蜀汉益州南部。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卫温、诸葛直泛海到夷洲(一说为台湾,一说为琉球)、亶洲补充人口,另派使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君主列表
三国·孙吴君主与年号  编辑肖像庙号谥号名讳在世时间在位时间年号及使用时间陵寝
孙吴政权奠基者
始祖
(大帝孙权追尊)[9]武烈皇帝
(大帝孙权追谥)[10]孙坚
(东汉乌程侯)155年-191年———高陵
—长沙桓王
(大帝孙权追谥)[10]孙策
(东汉吴侯)175年-200年————
曹丕帝,孙权受封吴王
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222年-229年
(吴王)黄武222年-229年蒋陵
孙权称帝,立国曰“吴”
太祖
(孙亮追尊)[11]大皇帝[12]孙权182年-252年229年-252年
(吴皇帝)黄龙229年-231年蒋陵
嘉禾232年-238年
赤乌238年-251年
太元251年-252年
神凤252年
———孙亮
(罢黜,降封会稽王、侯官侯)243年-260年252年-258年建兴252年-253年—
五凤254年-256年
太平256年-258年
——景皇帝
[13]孙休235年-264年258年-264年永安258年-264年定陵
——文皇帝(原谥昭献皇帝)
(末帝孙皓追谥)[14][15]孙和224年-253年———明陵
———孙皓
(晋武帝司马炎降封归命侯)[16]242年-284年264年-280年元兴264年-265年明陵
甘露265年-266年
宝鼎266年-269年
建衡269年-271年
凤凰272年-274年
天册275年-276年
天玺276年
天纪277年-280年
孙皓西晋,吴亡
世系图
孙钟
吴武烈帝孙坚
155-191
孙静
长沙桓王孙策
175-200
吴大帝孙权
182-229-252
孙暠
吴文帝孙和
224-253
吴景帝孙休
235-258-264
会稽王孙亮
243-252-258-260
孙绰
孙恭
吴末帝孙皓
242-264-280-284
孙𬘭
231-258
孙峻
约218-256
注释
^ 1.0 1.1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1992年
^ 《三国志·吴书·胡综传》:命综作赋曰:“......明明大吴,实天生德,神武是经,惟皇之极......在昔周室,赤乌衔书,今也大吴,黄龙吐符......”
^ 《三国志》卷42:群臣或难(谯)周曰:“今(邓)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后,不得不礼。”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84–86. ISBN 7-5622-2277-0.
^罗新:走马楼吴简中的建安纪年简问题. [201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注引《晋阳秋》
^ 从原江夏郡中设立,吴占江夏郡是否尚有存留、郡治所在皆不明。
^《三国志·孙休传》永安七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64年):“二月,镇军陆抗、抚军步恊、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秋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复分交州置广州。壬午,大赦。癸未,休薨,时年三十,谥曰景皇帝。”《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纪十》咸熙元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64年):“罗宪被攻凡六月,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太半。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将步骑二万攻西陵以救宪。秋,七月,吴师退。吴分交州置广州。癸未,吴主殂,谥曰景帝。”
^ 《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尊坚庙曰始祖,墓曰高陵。
^ 10.0 10.1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近爵加赏。”
^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太平元年春【《吴历》曰:正月,为权立庙,称太祖庙。】
^ 《三国志·吴书二 吴主传》:“(太元二年)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 《三国志·吴书三 三嗣主传》:“(永安七年秋七月)癸未,休薨。时年三十,谥曰景皇帝。”
^ 《三国志·吴书三 三嗣主传》:“(元兴元年)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为太后。”
^ 《三国志注·吴志·孙和何姬传》:皓即位,尊和为昭献皇帝,【《吴录》曰:皓初尊和为昭献皇帝,俄改曰文皇帝。】
^ 《三国志·吴书三 三嗣主传》:“(天纪四年)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参考文献
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
后汉书》,范晔
柿沼阳平:〈孙吴货币经济的结构和特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三国吴兵考”,陶元珍著,载《燕京学报》第13期,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
前朝:
中国朝代后朝:
三国君主
详见:三国君主列表
曹魏
世系追尊
高皇帝 ~太皇帝 ~太祖武皇帝
统治
高祖文皇帝烈祖明皇帝齐王高贵乡公元皇帝
蜀汉
世系追尊
孝愍皇帝
统治
烈祖昭烈皇帝后主
孙吴
世系追尊
始祖武烈皇帝 ~长沙桓王 ~文皇帝
统治
太祖大皇帝少帝景皇帝末帝
燕国
世系诸侯
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
燕王
公孙渊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
三国历史
汉末黄巾之乱凉州之乱共讨董卓专权群雄割据孙刘襄阳之战界桥之战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李傕郭汜之乱匡亭之战陶谦讨伐战濮阳之战孙策渡江自立门户曹操迎天子募民屯田宛城之战袁术称帝张绣讨伐战吕布讨伐战易京之战白马之战延津之战官渡之战乌巢之战仓亭之战博望坡之战黎阳之战夏口之战邺城攻略战南皮之战北征乌桓江夏之战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江陵攻略战合肥之围借荆州潼关之战南匈奴解体濡须口之战益州之战张鲁讨伐战逍遥津之战建安文学濡须口之战汉中之战樊城之战(关羽北伐)三国鼎立
曹魏曹丕篡汉九品中正制洞口之战濡须口之战江陵防卫战广陵事变石亭之战街亭之战合肥新城之战魏灭燕之战兴势之战讨伐高句丽提倡玄学曹爽专权高平陵之变司马氏专权王凌之乱东兴之战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毌丘俭文钦之乱诸葛诞之乱甘露事变竹林七贤魏灭汉之战锺会之乱永安之战司马炎篡魏
蜀汉刘备称帝夷陵之战诸葛亮南征出师表诸葛亮北伐蒋琬费祎治国姜维北伐兴势之战仇国论黄皓专权魏灭蜀汉之战
东吴夷陵之战交州领化石亭之战孙权建国岭南开拓夷洲探寻合肥新城之战吕壹专权二宫之争诸葛恪专权东兴之战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孙峻专权寿春驰援孙𬘭专权诸葛诞寿春驰援交阯之乱孙皓***西陵之战郭马之乱晋灭吴之战
燕国公孙渊称王魏灭燕之战
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中华人民共和国
魏晋南北朝
汉朝时期
- 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 - 589年隋朝时期
581年 -
619年 -
三国时期
184年 - 220年 - 280年晋朝时期
265年 - 280年 - 420年南北朝时期
420年 - 589年
南朝时期
420年 - 589年
东汉
- 220年曹魏
220年 - 265年西晋
265年 - 316年东晋
317年 - 420年
420年 - 479年
479年 - 502年
502年 - 557年
557年 - 589年 亡于
继承
东汉蜀汉
221年 - 263年 亡于
曹魏 继承
后梁
555年 - 587年 亡于
独立于
曹魏 孙吴
229年 - 280年 亡于
西晋
十六国时期
304年 - 439年北朝时期
439年 - 581年
独立于
西晋五胡诸国
304年 - 439年北魏
386年 - 534年东魏
534年 - 550年北齐
550年 - 577年 亡于
北周
西魏
535年 - 556年北周
557年 - 581年
581年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陵名人:孙权
三国魏蜀吴托孤
孙吴帝王谱,孙吴历代帝王的在位时间和事迹
高处不胜寒--孙吴诸帝:个性鲜明的末帝孙皓(上)
曹操、刘备死后孙权还年轻,为何不西取蜀汉北伐魏国,统一中国?
“酱油帝”孙权打了哪些“酱油”(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