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金银首饰的名称与样式(下)



耳环与耳坠



清代耳饰,有耳环和耳坠,又有一种去掉坠子而在环上别作装饰者,名为耳钳,前引《正音撮要》所谓“银钳子”、“金钳子”,子弟书《调春戏姨》“赤金钳子悬珠坠”,都指的是它。其插戴,已见前面举出的容像。故宫藏银镀金点翠古禄钱海棠嵌珠耳钳一对,银镀金点翠珊瑚米珠嵌珍珠盘长耳钳一对,又北京宣武区椿树劳动服务公司出土银镀金龙口含珠耳钳,都是此类。耳钳也或作耳饰的通称。满族女子通常一耳三钳,三钳,即戴三副耳饰,前引子弟书《逛二闸》所谓“金环儿,玉耳轻排六个勾”;又清尹湛纳希《泣红亭》第九回道龙玉问着女扮男装的卢君英“如果你是须眉男子,耳朵上为什么扎了六个耳朵眼儿”。故宫藏清代后妃像于此都绘得清楚。又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内装》一节云“其满装耳环,则多用金圈连环贯耳,其数多寡不等,与汉服之环异”。故宫藏清人绘孝全成皇后《璇宫春霭图》,皇后戴着的耳环便是翠圈连环贯耳。不过叶氏所云是清初情景,以后“连环贯耳”成为通行样式,而汉族女子也作如此插戴了。



银镀金海棠式嵌珠耳钳   故宫博物院藏


元明或明以来流行的耳环与耳坠式样,如葫芦、灯笼,等等,多为清代所沿用。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尔登苏木荣宪公主墓出土金累丝龙口衔珠葫芦耳环一对,故宫藏金累丝东珠葫芦耳环一副三对,都与明代式样大体相近。北京崇文区北京市鞋帽公司出土金累丝耳坠,一枚金累丝的风翻荷叶为云题,上面一对慈姑叶(今失其一),荷叶下方三个金环所缀之物失了几样构件,就所存者看,原初应是三个金镶珠的亚腰葫芦,式样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银镀金点翠镶珠宝耳坠。故宫藏一对金累丝葫芦耳坠,小金花缀着的葫芦平面造型若剪纸,亚腰之上,作成连枝带叶的一个小葫芦,亚腰之下,则是葫芦藤上结着小葫芦一对。又分别出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宁夏平吉堡姚氏墓的金累丝灯笼耳坠,与兰州上西园明肃藩郡王墓出土金累丝镶玉灯笼耳坠造型颇为相似,不过彼之灯笼为玉,此则用了累丝作,因以精丽秀巧而别逞风韵。



清慧贤皇贵妃像   故宫博物院藏



手饰、项饰与佩饰


手镯、戒指、指套



传统的二龙戏珠,清代金银手镯依然常见,只是风格一变。《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湘云、平儿等人烤鹿肉吃,平儿也是个好玩的,“因而退去手上的镯子,三个人围着火,平儿便要先烧三块吃”;“吃毕,洗了一回手。平儿带镯子时,却少了一个,左右前后乱找了一番,踪迹全无。”直到第五十二回中方写出镯子的下落,原来是怡红院的坠儿偷去了。平儿道:“究竟这镯子能多重?原是二奶奶的,说这叫做‘虾须镯’,倒是这颗珠子重了。”邓云乡《红楼拾小录》考证此所谓“虾须镯”,便是二龙抢珠的样式,可以信据。故宫藏二龙抢珠金镯两对,正是其例。弗利尔博物馆藏清《人物图》,佳人玉腕所戴,也是如此一对,“倒是这颗珠子重了”,于图中适可见得分明。



金镶二龙戏珠镯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手镯又有一种流行做法是包镶,如金镶伽南、金镶玳瑁,金镶藤,等等。前节引述妆奁册中物,即有“金镶藤镯成双”。又前引《红楼复梦》曰金哥儿“手腕上戴着两双银响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累丝点翠嵌珠花响镯一对,便是这一类。金镯中空,内置小珠,玉腕轻晃,则即清脆有声。而以西风东渐之故,手镯中又添得新式名曰“软镯”,如故宫藏金镶珠翠软镯、东珠银扣软镯,后者已是西洋样式。



东珠银扣软镯  故宫博物院藏


二龙抢珠式也用于戒指,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细节处理略有不同的几枚

。《天雨花》第十九回,曰王礼乾将夜来与他幽会的丫环凤楼误会为德贞,因对左维明道:“小婿见她如此,其实薄之,故于临去时,赠一个金戒指与她,嘱她戒戒春心是有的。”维明道:“戒指是如何式样?”答道:“是一个双龙抢珠的式样。”“夫人与大小姐等,将众侍女戒指逐个看过,并无双龙式样,回复左公。左公便指着凤楼对左升妻道:你可搜她裙带上有甚物件。左升妻上前揭她衣服一看,见裙带上系一个小荷包,取出一个赤金戒指,呈上左公,正是双龙之式,当中拱一粒珍珠。”



二龙抢珠金戒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银手饰中,最具清代特色的是指套,前引《正音撮要》所列“指甲筒”,即此。《清稗类钞·服饰类》“金指甲”条:“金指甲,妇女施之于指以为饰,欲其指之纤如春葱也。自大指外皆有之。有用银者,古时弹筝所用之银甲也。”此所谓“古时”,当指南北朝时期。《梁书》卷三十九《羊侃传》曰侃性豪侈,善音律,姬妾侍列,中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又陈后主《听筝诗》句云“调弦系爪雁相连”。西安西郊李静训墓曾出土银指甲套。不过金银指套作为手饰而形成风气是在清代,短者五六厘米,长者十三四厘米,以镂空纹饰为常见,万字、福寿、盘长、古禄钱、巧连环、梅、兰、竹、菊,花样繁多,制作工巧。子弟书作者想象中的凤姐儿,便是戴了“赤金洋錾指甲套”。《品花宝鉴》第四十九回道赶车的周小三,其三姐“十指尖尖,套了银甲”。


北京海淀区马神庙地区出土  金盘长纹指套


项饰


清代通行的项饰,大致有两种,即清高静亭《正音撮要》卷三《首饰》一项列举的“项圈”和“百家锁”,相应的实物,前者,有首都博物馆藏金累丝镶玉二龙戏珠项圈;后者,可以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地区出土如意卷云纹金锁为例。百家锁又称长命锁、寄名锁,多为男女孩儿所佩,其时银铺里单有“孩儿什作”一项,“锁”即归在这一类。长命锁通常挂在项圈下面,但也不妨系缀于项链。故宫藏孝全成皇后《璇宫春霭图》绘出项挂金锁的孩儿,一枚金锁便是垂在一挂金链下边,锁面上錾着“长命百岁”四个字。《红楼梦》第八回宝玉缠着要看宝钗的金锁,于是宝钗“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所谓“里面大红袄”,是外面还穿着“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而这里的“黄金灿烂”,自然是指金锁,“珠宝晶莹”的璎珞,则即系缀金锁的项链。这时候的宝姐姐已非髫龄,项上沉甸甸的一挂金锁不离身,原是为着癞头和尚所赠,“叫天天带着”,而若把它招摇在外,便不合常情,此其一也。其二,金锁配宝玉,原要暗中相合,因此必要系缀于珠宝晶莹的璎珞深藏于内,而不宜系挂在项圈露形迹于外,此正小说细节处理之精微处,也因此可知,宝钗虽挂金锁,却并未佩戴项圈。



如意卷云纹金锁  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地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金累丝镶玉二龙戏珠项圈,形制与样式均类于清代舆服制度中的领约。至于典型的项圈,两端相对处通常分得很开,又或作成一对螭首,下边垂吊坠,前节所引《康熙帝万寿图》左起第二人所戴即其大略。故宫宁寿宫花园玉粹轩明间西壁通景画于此更有工细之笔,——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儿,耳边一对金镶一珠耳坠,手腕是金镯子,脖子上戴了金镶珠宝项圈,项圈相对处的两端各是一个头顶红宝的螭首,下缘一对小金环用珠串挂了一个金镶珠宝的吊坠。《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初出场时的“项上金螭璎珞”,其式样即当与此仿佛。同一回,“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那么前番也是带着寄名锁的,一枚宝玉既然是用“一根五色丝绦”系着,则寄名锁便当挂在项圈上,即如同通景画中女孩儿项圈的系吊坠一般。又通景画中大理石围子的罗汉床上一个嬉戏的小儿,脖颈上挂一副金镶宝项牌,下垂璎珞和镶珠嵌宝的吊坠。小儿戴着的项牌,尚是宋代以来的传统样式,故宫藏姚文瀚《钟祥衍庆图》中的两个童子也带着式样相同的项牌,其中一个项牌下缘垂一串璎珞。这里顺便表出通景画中小儿帽子当中的一枚金寿星,前引《正音撮要》的《首饰》一项所列数事,中有“寿星”一事,它也是首饰楼中“孩儿什作”诸般物件的一种。由《红楼梦》中的一处细节可见其用,——第六十二回略述宝玉生日所得礼物,“凤姐儿是一个宫制四面和合荷包,里面装一个金寿星”。



金镶珠宝领约  故宫博物院藏


与簪钗、耳环、手镯不同,项圈、项牌并非妇人必备之物。范寅《越谚》卷中《服饰》一项列有“项锁”,曰:“金银为圈,玉牌为锁,系项垂胸,新妇饰也。”出阁后便似乎是依个人喜好偶一佩之。前引《红楼梦》第三回凤姐儿出场时的一幅小像,“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此番虚虚实实的描绘之下,该是藏着机锋的。


佩饰


事件儿


清代佩饰远较前朝为多,末年尤著。极端者,即如《清稗类钞·服饰类》“一身佩二十余物”题下所记:“某尚书风仪绝美,妆饰亦趋时。每出,一腰带必缀以槟榔荷包、镜扇、四喜平金诸袋,一钮扣必缀以时表练条、红绿坠、剔牙签诸件,胸藏雪茄纸烟盒及墨水、铅铁各笔,象皮图书、帐簿、手套、金刚钻戒指、羊脂班指、汉玉风藤等镯。统计一身所佩,不下二十余种之多。”不过佩饰的质地多非金银。其中的“剔牙签”,亦即前引妆奁册之“牙挑”,算是比较寻常的一类,也是传统的金银事件,常配以小筒。子弟书《打十湖》头回道一个纨绔子弟的打扮是“小绢子掖腰相配牙签桶”。当然也不妨只是以金银链为系。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新文村出土金三事一副,一只镂空的倒挂蝙蝠为云题,三根金链从蝙蝠的嘴边和两个翅膀尖上垂下来,下系耳挖、镊子和剔指(图100)。用于系缀剔牙签等诸般物事的“一钮扣”,通常为衣襟上的二钮。《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形容邓九公新娶的姨奶奶好一番打扮,道是“胸坎儿上带着一挂茄楠香的十八罗汉香珠儿,又是一挂早桂香的香牌子,又是一挂紫金锭的葫芦儿,又是一挂肉桂香的手串儿,又是一个苏绣的香荷包,又是一挂川椒香荔枝,余外还用线络子络着一瓶儿东洋玫瑰油。这都是邓九公走遍各省给他带来的,这里头还加杂着一副镂金三色儿一面檀香怀镜儿,都交代在那一个二纽上”。这里特别用了揶揄的口吻自不必说,一应琐碎却描写得真切,“都交代在那一个二纽上”,又正是交代得明白。金银钮扣原盛于明,是左右相搭的样式,一副两事,多用于女袄的立领。入清,女装或仍存此遗风,如故宫藏“美人绢画十二张”中美人的妆束。清代满族服饰则多以布帛为钮襻,钮扣便制成一丸圆球。北京海淀区巨山农场地区出土镂空小团花金钮扣四枚,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样式。用来系物的钮扣自然是这样一类。



金三事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新文社村出土


香囊



前引《儿女英雄传》所谓“苏绣的香荷包”,原也是清代流行的佩饰之一,此自为织绣,男子多系于腰带,女子则或佩系于外罩腋下的纽襻上,即如故宫藏《枚贵妃春贵人行乐图》所绘。盛放香料,为荷包的用途之一。《红楼梦》第四十三回曰茗烟对宝玉说道:“我见二爷时常小荷包有散香,何不找一找。”“一句提醒了宝玉,便回手向衣襟上拉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袭人的荷包里也盛着梅花香饼儿(第十九回)。至于香囊,则是古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已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之句。有实物可见的唐代香囊是内置平衡环的香球,多是悬于卧中。明清时代之所谓“香囊”,虽名称依旧,所指却不同。它是随身的佩饰,织绣外,更有玉和金银,每以制作工细见长。金银者,通常是以累丝制为镂空的小扁盒,上下有环,系结丝绦。故宫藏金累丝香囊一件,累丝地子上饰以点翠兰花,上下穿系的丝绦各以珊瑚珠和缉米珠为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铜镀金累丝桃式香囊,其表是缉米珠的坐龙,翠为鬣,珊瑚角,桃嘴下一颗翠火焰脚抱着的珍珠,下方开启处是缀着一颗大珠的翠桃叶。上下丝绦结作盘长,下系流苏。香囊若为满族女子所用,则佩系方式也当如荷包,即结在腋下的纽襻上。



《枚贵妃春贵人行乐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穿心盒


作为佩饰的穿心盒,唐代即已出现。小小的盒子作成圆环式,可以上下开启,一条手帕从盒子中心穿过,然后结在手帕的一角,揣在衣裳袖子里,随身携带。盒子里放什么,可依各人所喜,香末,花红,或其他心爱之物,皆无不可。盒,古籍多写作合。唐人蒋防的《霍小玉传》中说到,小玉为李生所负,饮恨而亡,此后李生的日子便不得安宁,娶妻纳妾而每每生出些白日作怪的故事。一日李生自外归,妻子卢氏方鼓琴于床,“忽见自门抛一斑犀钿花合子,方圆一寸余,中有轻绢,作同心结,坠于卢氏怀中。生开而视之,见相思子二,叩头虫一,发杀觜一,驴驹媚少许。生当时愤怒叫吼,引琴撞击其妻,诘令实告。”“斑犀钿花合子”的“中有轻绢,作同心结”,原是未曾开启时所见,那么轻绢自然不是合中物,“中有”之“中”,该是穿合而过的意思,可知它正是一个穿心盒。穿心盒有唐代实物可见,如日本大和文华馆藏一件时代约当晚唐的“鸿雁纹环形银盒”。晚于唐代的例子,见于黑龙江省阿城金齐国王墓,男性墓主人怀中有一方素绢汗巾,巾角用绿丝绦穿了一个菱角形的白玉坠,玉坠下边系一个环形的小盒子,盒里残留着白色粉末。穿心盒的名称大约明代才叫响,明人则喜欢用穿心盒盛香茶,《金瓶梅》第五十九回,曰“西门庆向袖中取出白绫双栏子汗巾儿,上一头拴着三事挑牙儿,一头束着金穿心盒,郑爱月儿只道是香茶,便要打开”,殊不知西门大官人原是用盒子来盛放他的秘药。当然这并非当日通例,否则爱月儿也不会误以为里面装着沁口润舌的香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一枚清代银鎏金古钱式穿心盒(图105),外缘一周也以古钱为饰,两面各为吉语,上下各有圆环,那么它当如荷包与香囊,即圆环下缀流苏,上为佩系。又首都博物馆藏一枚金穿心盒(图106),盒盖为子母口,穿孔处錾刻一周莲花瓣,周身遍錾缠枝西番莲,直径三点五厘米。它的佩系,当宜于中穿轻绢。



金錾花穿心盒  首都博物馆藏


十八子



清代佩饰以玉石香木为多,金银每为陪衬。有清代特色的佩饰之一,为十八子,又称作手串、念珠,而念珠原是本名。它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饰中的佩件,不过朝珠是纳入礼制的,自有等级分明的各种规定,轻易越不得规矩。十八子则不然,虽然从来源上说,二者本是同出一源;从式样上说,它是朝珠的俭省和缩略,一般也有佛头、佛头塔,背云、坠角,但它的佩带却可以不受约束,很是随意。十八子既名手串,自然是作腕饰,《红楼梦》第十五回,“北静王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下来,递与宝玉”,其例也。但它也可以在

上端作出一个提系挂在胸前为佩件。张子秋《续都门竹枝词》“沉香手串当胸挂,翡翠珊瑚作佛头”,所云即此。张子秋是苏州人,竹枝词作于嘉庆年间。大襟的二纽上挂手串,在晚清图像上有不少例子,如清宫后妃的多幅写真此际它又有多宝串之称,汉族女子也或悬于襟以为饰。



碧玺十八子  故宫博物院藏



《璇闱日永图》清孝贞显皇后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女装、包括首饰,均有满汉之别,最有满族特色的首饰不必说也是集中在宫廷。明列于典章制度的朝冠、金约、领约、朝珠、彩帨之外,日常所用者,为挽发的扁方,压鬓的簪钗,三钳耳环,系在衣襟上的十八子或曰香串。虽然满汉首饰在长期流行中多有相互间的影响,并且满族女子也常常为各类佩饰赋予汉文化中的传统意象,比如顾太清《南柯子·咏香串效唐人体》:“宝串垂襟软,温香著体柔,青丝贯取意绸缪。只要心心相应,总无愁。/步月难寻梦,临风怕倚楼,江皋玉佩为谁留。又惹一番牵挂,在心头。”不过满妆与汉妆究竟判然有别,终有清一代,都是如此。



(文章来源:《形象史学研究》2013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里的金银锡器(上)
【日历读宝】机巧玲珑叹香囊
古今第一玉器大藏家 ,玩玉神操作!
贵族佩饰极品香囊
关于清代佩饰
大隐于朝(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