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勃: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要达观

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王勃背对着吹胡子干瞪眼的众宾客,反手就是一篇随笔。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主办方CEO阎总惊得扯掉了一把花白胡须,指着墨迹未干的《滕王阁序》,顾不得形象,大赞道:“妙,妙,妙!”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唐朝的流行音乐还没有那首《学猫叫》,虽然无缘鉴赏红拂女的琴音,但偌大的唐朝,碧玉年华的歌女不少。

王勃给南昌市地标性建筑滕王阁写的广告词,或通过名伶琴音中宫商角徵的唐韵,或经过王勃粉丝们茶余饭后的闲谈,自然就成了初唐广告文案的必学教本。

千年过后,当我们再次端起课本,读到那句长青未朽的诗句,或许还在感叹这篇课文不好背诵。

少年不识王子安,读懂已非再少年,当你再次翻开的书本,看到熟悉的《滕王阁序》,或许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叹息:他出生在初唐,初唐的才子嫉妒他,他出生于天地,天地也嫉妒他的英才。他就像照亮唐朝的一束烟花,猝然而逝,化作时光银河中的流星,成为天地一惊鸿。

01

公元675年,重阳节,南昌滕王阁迎来开张大典,当地上流人士齐聚于此。

王勃恰好途径此地,决定去凑个热闹。上流人士的聚会,一般人进不去。

王勃被拦在门外,门卫问:“有帖子吗?”

王勃回答“没有。”

门卫再问:那你有钱吗?”

王勃回:“没有。”

“那你有什么?”

“一支羊毫,二两浊墨。”

此时,主办方CEO阎总在台上讲话,并且,没忘记顺带夸一夸自己的女婿:“我的女婿吴子章,论文才,南昌地界上找不出第二个。”

然后介绍活动:“滕王阁今天开张,趁此佳缘,各位有Freestyle吗。”

场下的才子们各自肚肠,很合时宜地表示沉默。

大家都清楚,都知道阎总为了捧红女婿吴子章,费了多少心思。

宴会现场,汇集了南昌上流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召集了本地最有名的舞姬、名伶。

全南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在场,借由阎总的排场造势,随便哪个小白脸都能被捧红,更何况吴子章早就提前写好了文章,又背了一整晚的手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吴子章摸了摸口袋里的底稿,露出一抹难言的喜悦。阎总摸了摸花白的胡须,一脸得意,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我来!”堂下喧哗,突然有人走上台。门卫定睛一看,冷汗直冒,那不是刚才的年轻人吗?吴子章愣了愣神,差点骂娘。

阎总皱紧了眉头,郁闷至极,当下转身头也不回地往门外走去。身后喧哗声阵阵,随着懒散少年手中的羊毫,带起了阵阵喝彩。

豫章故都,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总冷哼一声:“不过如此。”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阎总脚步慢下来,细细沉吟:“老生常谈。”

身后呼声再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总突然愣住,转身,情不自禁地走向那少年身后……

良久,王勃提笔,给这篇序文盖上自己的印鉴。转身差点撞进阎总怀里。

阎总看着王勃,笑意盎然:“你就是王子安?”王勃回答:“在下正是。”

阎总爽朗大笑:“很好,还以为你是京城刷出来的流量明星,看来是有真本事。”

王勃在这种场合出尽了风头,搅黄了阎总为女婿策划的发布会,按理说,作为东道主,没有理由不生气,可此时,阎总不仅不怒,反而对眼前这个有些狂傲的少年,喜欢得不得了,要是他还有第二个女儿,没准会直接揽他为婿。

可见当年王勃这篇即兴之作有多精彩!

02

作《滕王阁序》时,王勃不过25岁,在一众宾客中,显得过于年轻。

但此时,没有人敢小看这个年轻后生。此情此景,闫总的女婿吴子章异常尴尬。偷摸着写了好几个晚上的命题作文,被这小子给鸠占鹊巢,还占得这么理直气壮。

“我还能说点啥?我也很无奈呀。”反正没人会注意,他把草稿纸顺手扔进了垃圾桶里。

更无奈的要数跟在王勃身后的那些才子们,在初唐男团F4里,杨炯投笔从戎,写下《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传遍京都的大街小巷。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长安繁荣富丽的街景、华丽的豪门建筑,歌姬舞女,市井人家跃然于纸上。7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不甘示弱,顺手亮出招牌:《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都是少年天才,个个都年轻气盛,眼高于顶。尤其老二杨炯,对老大王勃很不服气:“愧在卢前,耻在王后”。

老三卢照邻相对随和,表示自己:“喜居王后,耻在骆前”。

不管他们乐不乐意,从一开始,王勃成为“初唐男团F4”的大哥,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此时,王勃突逢二次被贬,一时情难自已,憋了太久,不吐不快。他已经比之前低调了太多,连“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样自谦的话都讲了出来,可在别人眼里,还是过于嚣张。

《滕王阁序》一气呵成,还未尽兴,王勃便又再加了一首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句成,四座皆惊。

原本对这个年轻人不喜的大儒们,转眼都变成了他的忠实粉。有些人,不管站在哪里,他都是世界的中心,恰好王勃就是这样的人。

此刻王勃转身,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似乎在说:“我也想低调啊,可是实力不允许……”

03

牛逼的人,很早就开始牛逼了。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于山西河津。爷爷王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学生不多,但基本都是响当当人物:比如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薛收;唐朝中书令,温彦博;还有杜如晦的叔父、唐朝吏部尚书,杜淹。

王勃两位兄长,文采都很出众,哥哥王度,20岁就高中进士,是货真价实的少年天才。

父亲王福畴也饱读诗书,做过多地官员,还写了一本《王氏家书杂录》,他还有一位叔爷爷王绩,11岁就被称为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写了一首非常出名的五言律诗《野望》,成为五言律诗奠基人。

王勃更是把王家人的外挂开到了极致,6岁能写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读大师颜师古注的《汉书》,提笔写下《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错误,还有理有据。连杜甫的叔爷爷杜易简都情不自禁地夸赞:这孩子不得了,王氏三棵树,此子一定是最粗的那根。

与王勃同属太原王氏一族的,还有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如果穿越回唐朝,碰到姓王的,可一定要记得搞好关系。保不齐你家隔壁老王,就是哪家的天才。

在唐朝的名流之中,只要有人说一句“免贵姓王”,多半都有一群莺莺燕燕和白面文青,跟在后面两眼冒星,排队签名。

少年王勃也没有辜负长辈的厚望,10岁时,就已经把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倒背如流。

神童就是神童,年纪虽小,学问却大,眼见小小年纪的儿子,学问却比教书先生还高,这让王父犯了难,再三思考之下,把他扔给了医师曹元去长安学医,仅用了两年,王勃就把最晦涩难懂的《黄帝内经》都学会了。通晓“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不管放在哪个朝代,少年王勃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公元664年的秋天,宰相刘祥道到关内巡行,14岁的王勃呈上一篇《上刘右相书》,借此毛遂自荐。这篇文章中,王勃引用了《易经》、《尚书》、《论语》、《诗经》、《汉书》、《左传》、《三国志》等经史典籍中的大量典故,对国家大事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指出大唐对高丽战争劳民伤财;

二是建议朝廷遵照制度,赏罚严明;

三是指出当时货币混乱,商人投机,

使农民无地可耕,建议“重农抑商”;

四是建议合理选拔人才;宰相看完王勃的文章,赞叹道:“这小子是个天才。”当下就把文稿送到了唐高宗李治手里,李治一看,“诶哟不错,是个人才”。

得到了唐朝皇帝的好评,少年王勃自然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15岁时,王勃又给唐高宗献了一篇《乾元殿颂》,看完之后,高宗大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公元前666年,16岁的王勃奉诏上殿,接受唐高宗的面试,被评定为“对策高第”,因为年纪尚小,所以给他在京城安排了个职位:朝散郎,从七品上,是个文官。

随后,少年王勃被沛王李贤看中,成为皇子的书童,从此进入京城名流。

这个年纪,当我们还在背他的课文应付高考时,他却已经在天子脚下,攀登人生的巅峰。

04

少年得志,皇子之师,幸福来得太快,虽然一直都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但王勃那时才不过16岁,心里自然会有点飘飘然。

当时,京城的贵族圈里流行斗鸡的游戏,11岁的沛王李贤和10岁的英王李显,是其中斗得最凶、最狠的两兄弟。家长平时日理万机,没工夫管,平时基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历史的指针划到了公元668年,这一年,大唐经过十几年奋战,一举击溃了高句丽,隋唐两王朝,四位帝王,58年战争,终于以唐朝大胜收场。

唐高宗李治长舒一口气,开始回过头查看儿子们的学业情况。恰好这一天,李贤斗鸡险胜,想再约李显第二天斗鸡,让王勃写篇文章助兴。

王勃应承下来,熬了一夜,写下千古奇文《檄英王鸡》。

如果文章写得不好也就算了,偏偏王勃写得极妙。

一篇写鸡的文章,几乎句句用典,辞藻精美,言辞犀利,引得大家口口相传,最后竟然传到了唐高宗手里。高宗一看,怒了:“歪才!歪才!我让你当沛王陪读,是让你教他好好读书明智,你倒好,居然好的不学学坏的!”

更可气的是,这篇檄言辞锋利,尤其当中“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似有引起两兄弟争端的嫌隙。

想当年,唐太宗老早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兄弟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切勿自相争斗!”

这可是老李家的忌讳,遂当场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还明令禁止斗鸡活动。

走出沛王府的王勃一脸茫然,想起当初送走好友老杜去四川任职时,感慨离别之余,还赠了他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长安城外,王勃不舍地说:“杜兄啊,你在四川好好做官,回头我去你那吃火锅。”

老杜回头看了看他,心想能卖点钱,默默收下了手稿,叮嘱道:“你在长安小心点,不要太装逼,小心遭人妒忌。”

回想当初种种,居然一语成谶。想来当初送别时的调侃应验了,四川的妹子甲天下,我还是去尝尝蜀地的火锅吧。

05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最难解的是心头的郁闷,王勃一路风尘,途中邂逅了F4里的卢照邻和骆宾王,来到四川,老杜请吃火锅,此时心境早已不同往日。整整3年,王勃几乎迷失在四川的火锅里,某一天,醒过神来,想起大丈夫理当修身治国平天下,觉得不能再荒废下去。

深夜月光明媚,王勃抬头望明月,看着云雾缭绕的江畔,忽觉寒冷寂寞,举步沉吟,于是有了这首《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心有戚戚然,吃着火锅,唱着歌,眼泪就流了下来。

和粉丝薛华分别过后,越想越不是滋味,一抬手,又是一篇悲情佳作,《秋日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才子缘何不写诗,只因未到伤心处。

唉,京城虽好,却无颜再回去,于是王勃托人寄信,想在距京城不远的虢州谋个差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虢州这个小地方,王勃就算不想出众也很难,自然而然,就遭到他人的妒忌,很快就招来更大的祸患。

来虢州上班没多久,王勃就背上了人命官司:他私藏一个犯罪的官奴,名为“曹达”,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就把曹达给杀了。

这桩案子很是蹊跷。

一是他和官奴曹达并不熟络,私藏曹达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

二是既然害怕泄露,为何不早早让他离开,又为什么要蠢到杀人?毕竟王勃的智商可不低,不应该做出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

所以这事,多半是遭人陷害。万幸的是,恰逢朝廷大赦天下,王勃捡回了一条小命。

死里逃生,对于王勃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更令他痛苦的是,当他走出牢门时,却听到父亲王福畴受牵连被贬蛮荒的消息。

对于以孝悌为重的儒学才子而言,这可比自己身死还要难受,在《上百里昌言疏》里,他痛骂自己:

“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

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

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

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

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受此打击,王勃对官场从此不敢再有期待,转而寄情于山水。拒绝了朝廷恢复他官职的提议,王勃想起远在他乡的父亲,于是启程,行走于十万大山间,一边见粉丝,一边写诗词,走到哪,别人请他吃到哪,吃到哪,就写到哪。

明明是一段悲情郁闷的排解之旅,却成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老二杨炯曾说:“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这几年,是王勃人生中最低谷的时刻,对于中华诗词史而言,却是一个美妙的瞬间。

06

公元676年(上元三年),春夏之际,王勃到达交趾,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他踏上返程。

返程途中,不幸溺水,惊悸而死,一代天骄,英年早逝。

那年冬天,长安城里到处都在传诵那篇《滕王阁序》。唐高宗看着诗文,连说三句:“妙,妙,妙!”赶紧召来太监宣旨:“当年斗鸡文是我过于苛责了他,让他来京城,我给他封个官。”

太监唯唯诺诺地走过来,吞吞吐吐回答:“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太可惜!”

惊才艳艳的王勃,从出生起就自带主角光环,却二度被贬,前途渺渺。

在我看来,他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高八斗,聪慧过人。即便在人生低谷时,仍可以说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等豪言,实在是才华、人品、心性,都难能可贵的天才。

从《檄英王鸡》到《滕王阁序》,仅仅相隔八年,我们就能从他的文字里,看到人情冷暖,世事变迁,这八年里,王勃真正从一个男孩变成了男人,虽然他只活了短短27年,可却留给后世千年不败的诗篇。

苦难,是人生的调味品,它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加饱满,扎实。如果没有当初的颠沛流离,哪来之后王勃旷古绝今的《滕王阁序》?

经历苦难,而后绽放,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回想我们这一生所要走的路,何尝不是荆棘丛生?

以古喻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得意之时不可忘形,失意之时更要达观,唯有披荆斩棘,才能获取人生的硕果。

恰如尼采所说:“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滕王阁下数春秋(三)谁悲失路之人——少年王勃的人生无常
你只看到王勃的天赋与才华,却不知道《滕王阁序》隐藏的悲情
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给王勃的一封信
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大唐最有才华的诗人,李白都望尘莫及,却因一只“鸡”而自毁前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