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上开学已两周,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你们还好吗?

距离2月17日网上开学已经过去了两周。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全国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一齐上阵,创造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在线教学场景。虽然“翻车”现场不停出现,却也充满欢乐。而这之后,又能给未来的在线教学提供哪些思考呢?

忙乱并欢乐的“全民”在线教学

忙乱,是所有老师、同学和家长对这次全国大规模在线教学开始后的最直接印象。

1、五花八门的平台

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各个学校的信息化程度都已经很高。但以往的信息化应用场景大部分面向S-S(学校-学校\班级)模式,也就是在校内和校际间的应用。但是如此大规模的S-C(学校-个人\家庭)模式,所有学校应该都没有应对过。

幸而由于这些年知识付费的兴起,能够提供在线直播、录播课程的平台非常之多(见下图),在线教育10大模式及支持工具

注:根据北师大余胜泉教授公益讲座内容整理

但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校方不可能有时间细致比对各个平台的优劣,于是各大系统纷纷上场,除了被小学生们吊打的钉钉,还有ZOOM、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直播系统。当然,仅有直播系统还无法完成家长通知、课件下发、作业上传、批改回复等功能,于是,百度云盘、校内外、作业簿、微信、QQ也加入了这场网课大操练。

数量多也没关系,可惜有些平台当真是没有做好为广大个人用户服务的准备,产品设计不到位,反人性的功能经常出现。比如同一个平台的同一个功能,在手机端和电脑端叫不一样的名字;上传附件的功能隐藏在传送文字的功能键下一级;提交图片的选项,不能让用户直接选择相册中的图片,而是调出了手机文件夹让用户一筹莫展。在互联网已经发展的如此成熟的今天,能做出这种设计,真是既难为了用户、又难为了自己。

2、三头六臂的老师

现代社会,原本的趋势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主义是人们的共识。

在线教育也是如此。研究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在线教学的五大特点是:多阶段、新任务、新环境、团队作业、新理念。其中团队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需要一个项目组共同完成,其中有教师、有教学设计人员、学习支持人员等等。

上过成熟教育机构的网课的人们都知道,每一门课程,都有校务人员负责发送讲义,有主讲老师负责授课,有助教老师负责与家长沟通、督促提交作业批改作业,有技术团队负责解决技术问题。有些客户服务领先的机构,甚至可以自动监控学员的状态,一旦发现断线、画面卡顿等情况,1分钟之内就会有电话打到家长手机上,指导家长操作。

可这一次的情况,是将学校的老师们推到了最前台。要知道,传统学校的组织体系中并没有根据在线课程设置的团队。所以,老师们不得不成为了在线课程的多面手,努力学习各类专业知识,成为授课担当、课件制作担当、客服担当、技术担当……

这么多项任务齐头并进,老师们再努力也难免有错漏,一不小心成了“班宠”,老师们也是欲哭无泪。

3、手忙脚乱的家长

老师们忙,家长们也毫不逊色。既不能耽误手头的工作,还得指导、协助、监督孩子们认真听讲。手机、电脑、IPAD、打印机各类设备一起上阵,查询课表、打印资料、启动课程、拍照打卡、提交作业各个环节一应俱全。为了不给老师们添麻烦,家长之间互相帮助,共享课件、提醒交作业、解决技术问题……网络学习逼出智慧家长,半个月下来,家长的智商和团队合作能力大大增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传统课堂教学力量的配备,通常只有一个教师,没有学习知识服务人员。正是因为没有团队的配合,却又要保证延期开学期间的学习效果,只能由家长承担了在线教学的学习知识服务角色。严格说来这不是家长的职责,家长其实也并不专业。

虽然老师和家长们忙的不亦乐乎,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开心的。一方面在线学习让一个冬天未曾谋面的同学们在线上相见;另一方面,对于电脑、手机等新事物的天然好奇心让他们兴趣盎然。

但这些互联网原住民强大的“学习”能力却着实让家长们提心吊胆,尤其对于“神兽”级别的中小学生来说,

疫情之后是否需要大规模在线教学?

虽然忙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这次疫情提供了一个契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做过的,应如何看待此种教学形式在未来的应用?

1、受制于终端及应用水平限制,短期内不适合普及S-C(学校-家庭/个人)的在线教学

在这次大面积在线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一度认为智能手机、电脑普及率等已经可以满足在线学习的需要。而通过本次事件发现,虽然终端普及率已经很高,但终端与在线课程适配的程度,家庭、学生对软件的使用能力,却依旧差别较大。

北师大陈丽教授曾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终端环境,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同家庭的设备环境很不一样。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一些的地区。很多农村地区,家里没有电脑,学生怎么开展在线学习?

2、疫情结束之后,传统学校也应该储备S-C式在线教学的能力。

这次全国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是为了应对疫情。一旦回归正常的班级学校授课之后,还需要储备在线教学的能力吗?

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说过,当迫切的需求突然成为可能,重大的突破便会降临。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老师认为,这次疫情为学校提供了由在线教学向混合式教学转变的契机。现在教育部和很多学校都在推进混合式教学,很多老师其实都能感觉到突然开展混合式教学时的困难和不适应。这次疫情中,老师和学生都在熟悉在线教学,如果能够借此机会真正理解、掌握在线教学的规律、教学法,未来向混合式教学过渡会非常容易。

在线教学的能力储备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笔者认为,工具类的储备并非必要,一则是市面上的系统百花齐放且不断演进,只要负载能力足够,应对未来常规情况下的在线教学,应该不成问题。

而在线教学中的软件部分,是学校更为需要储备的能力,包括工具应用、团队配合、以学生为中心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等。

3、长远来看,应重视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

远程教育的专业领域有一个词叫自我导向的学习,对学生要求极高,大部分中小学生是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的。成人是因为到这个年龄段,有了一定的能力的积累。但是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也仍然遇到困难。比如很多人都问,网络上有那么多资源,为什么不自己在家学呢?就是因为人们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不够,自我目标感、方向感没有那么强。

但是,人类所有的活动,又不可避免的正在从两空间(物理空间和人类社会关系空间)向三空间(物理空间、人类社会关系空间、网络空间)转变,未来的人类必然与互联网共生。如何能培养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既不被光怪陆离的网络信息带偏,又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是很值得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分素材来自于互联网公开信息、北师大公益讲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的思索
学用系列|后疫情时代,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混合式学习?(硬件篇)
教师如何面向未来?对角色理解、素养要求、进阶路径,我们有这些发现丨头条
南阳市学校混合式学习
2020线上教学总结反思
复习,返校之后的工作重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