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色之旅 荡胸涤心,——从西柏坡到冉庄

        河北,简称冀,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这里不仅有山海关、避暑山庄、清东陵等历史古迹,天桂山、北戴河、黄金海岸等风景名胜,还有西柏坡、冉庄、白洋淀等红色遗址。走进革命老区,游览红色遗址,既可接受人文历史熏陶和精神洗礼,又能欣赏原始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

        下面4张图片是友人提供的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及岗南水库航拍照。


       平山一带风光秀丽,距五台山和天桂山仅几十千米;水土肥美,物产丰富,地宽粮丰,稻麦两熟;交通方便,易守难攻,退能上山,进可入城。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察冀边区模范县。西柏坡是平山县所辖一个总面积为16440 平方米的山村,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它座落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石家庄仅90千米。

        从1948年5月26日到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驻地。中共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几十篇光辉著作在这里诞生;“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从这里发出;“进京赶考”从这里动身;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村整体稍向山脚上移。1970年开始,对中共中央机关旧址进行重新复原,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共中央接待国民党和谈代表旧址等都陆续恢复了原貌;1977年,新建西柏坡纪念馆;1978年5月26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开放。


       岗南水库,是一座波光粼粼的人工湖,面积4273公顷,因建在太行山麓平山县岗南镇而得名。它就位于西柏坡前的滹沱河中游干流上,故又称柏坡湖。


        水库1958年3月开建,196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积15900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15.71亿立方米,防洪库容9.71亿立方米;由1座主坝、17座副坝,还有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电站等组成,是一座兼具防洪、灌溉、发电、养鱼、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等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拦河大坝横卧幽峡,青山绿水交相辉映;蓝天白云徘徊库底,金鳞银花欢跃湖面。


        水村山郭绿树掩隐,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游船快艇穿梭往来,白鸥乌鹊飞掠前后。


       我们最初是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和电影《大决战》等知道西柏坡的,这次来西柏坡就是为了参观当年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五大书记旧居及风光秀丽的柏坡湖。


       “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碑始建于1993年,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后几经改建,扩成了眼前高大的碑体。碑高18.93米,基座上镂刻着反映西柏坡历史的六幅浮雕。碑文由江泽民题写:“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西柏坡纪念馆,馆名由邓小平题写。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共12个展室。藏品原件较多,有革命文物2000多件,其中一级藏品8类15件。纪念馆充分运用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辅以绘画、雕塑、幻灯、视频等,系统形象地展现了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及领袖们在西柏坡的重大活动。


        馆前广场中央矗立着“五大书记”青铜塑像,平均高度2.5米。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雄姿英发,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进入纪念馆,迎面就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77位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大型铜雕,背景是绵延的太行山山脉和西柏坡中央大院,下方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8个大字,是1988年时任文化部长黄镇来西柏坡参观时所题,也是西柏坡纪念馆的主题。铜雕两侧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处革命纪念地——上海一大会址、井冈山、遵义、延安组成的浅浮雕群,寓意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从西柏坡这个普通的小山村走向北平,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组雕人物个个都是赫赫有名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正式公布。随即,在全国各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一亿六千万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农民大力发展生产,积极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基础保障。

西柏坡中央机关大院一角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又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到会政治局委员七人,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十四人。这是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会议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克服部队中存在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游击主义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和中央代表手中。为组织大决战,迅速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中央机关大院的西北角,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这里临时布置成会场。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出席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11人。会上,毛泽东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建议中央作出6条具体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做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平列。全会确立了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做了充分准备,并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全会通过的决议及各项规定,不仅对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对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七届二中全会还规定了干部学习马列主义必读的12本书:《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斯大林论中国》《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

中共七届二十全会会场


        毛泽东在全会上强调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看着展览 ,听着介绍,我们由衷地敬佩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英明伟大,他们高瞻远瞩、面向未来,早就为进京“赶考”、为建设新中国做好了充分准备,正因为有这样英明的领袖、这样伟大的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毛泽东等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的资料照片


        纪念馆里展示着一本泛黄的《政策汇编》,是当年毛泽东专门指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选编并请刘少奇修改定稿后印发给出席七届二中全会的每位同志。会后由中共中央华北局印刷出版,为解放区难得一见的布面精装本。全书共8个部分,从形势与任务、军事、城市政策、农村政策、群众工作、党的建设、经验介绍等方面收录了1948年以来中央部分重要文件、新华社评论文章及部分地方文献,为党的各级干部了解当时形势和党的政策提供了丰富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参考资料。

        下图为毛泽东关于准备七届二十全会资料给周恩来的信影印件


        中央军委作战室,简易的4间土房,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其具体工作任务是研究汇集敌我双方的作战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达命令。


        墙上挂着大幅作战地图,房间里摆着三张桌子。周恩来曾风趣地说: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就是天天发电报,把国民党打败了!


        毛泽东旧居,是普通的农民住宅,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西边是水房;甬道西边有一个磨盘和猪圈,警卫战士为了保持院落的清洁,打算把它们拆掉。毛泽东得知后,语重心长地阻止道:同志们,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会在这里住多久的,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掉,将来群众还要用的。夏日里,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商讨国家大事。

        陋院土屋中的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见证了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国共两党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战在这里谋划,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建设蓝图在这里绘就。


        后院西房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和保姆的住室;中间是毛泽东一家人吃饭的地方;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书房兼资料室。北房东、西两间分别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寝室。 

        在西柏坡期间,毛泽东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五大书记经常围坐在圆桌旁,研究战局。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就在这里拟定,各种文电、指令就从这里发出。在这16.3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毛泽东夜以继日,日理万机,每天有10多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起草电报和文稿。据统计,在西柏坡期间,他亲自起草的电报有400多封,仅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就有197封;还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收集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就有20篇。


        在毛泽东当年的办公室里,一套“高档”桌椅临窗而放。1947年11月6日,石家庄战役打响,经过6昼夜激战,解放军全歼守敌。缴获的许多战利品运送到了西柏坡,其中就包括这套办公桌椅。桌子是棕色木质,两头沉三组合式,因年代久远,已略显破旧。桌上铺着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上面摆着台历、砚台、茶缸、烟灰缸和笔筒及毛笔、铅笔等用品,与之配套的是木结构四足圈式转椅。


        进京前夕,就在这张办公桌上,毛泽东写下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目的就是要让各级党委做好从领导中国革命向领导国家建设转变的充分准备。毛泽东在书中强调:党委成员在决策时要先做学生,后当先生;不懂的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今天读来,仍觉语重心长,受益匪浅。


        刘少奇旧居在中央军委作战室西边,也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分为前后两院。前院的两间正房是刘少奇办公室,东厢房是秘书廖鲁言居室;后院是刘少奇和家属的寝室。

        1947年夏天,刘少奇率中央工委来到西柏坡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他的办公室既是工委办公室,又是工委会议室,很多会议都在此召开。


        1948年8月,刘少奇和王光美结婚时,洞房就设在刘少奇的寝室。两根长条凳架起大木板,上面铺上蓝布床单,并排放上两床蓝布被、两个蓝布枕头,这就是当年中央领导人的婚床。


当年的刘少奇和王光美(资料照片)


周恩来、任弼时旧居


朱德旧居


        中共中央接待国民党和谈代表旧址,还接待过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


“毛泽东教农民插稻秧”雕塑


        山脚下的防空洞,全长230多米,共有4个出入口,分别在机关食堂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旧居附近。


        纪念馆中陈列的独轮车,淮海战役中,百万民工就推着这样的独轮车运送粮食等军需物资支援前线。


        纪念馆中陈列的一辆老式吉普车,当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就是坐着这些从国民党军缴获的美制吉普进北京的。


        据介绍,1949年3月23日,吃过早饭后,院子里站满了兴奋和激动的干部群众。毛泽东依旧安坐在那张半旧的躺椅上看书,他在秘书叶子龙的催促声中站起身,有点不舍地将手中的《甲申三百年祭》交给叶子龙并嘱咐:“这本书你带上吧!”上车前,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赶考去哟!”周恩来笑着接过话题:“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坚定自信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胜利面前,毛泽东和党中央非常警醒,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印发了郭沫若在1941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党上下阅读此书。毛泽东在前言中指出:“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任何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毛泽东在西柏坡(资料照片)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是冀中抗战的一处著名遗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在冀中平原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清剿战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冉庄地道于1938年开挖,1943年扩建,1944年冬基本完成。地道及工事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干线,并延伸出13条南北支线、11条东西支线和通往外村的4条联村线,形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千米的地道网,成为抵御惨绝人寰“大扫荡”,打击无恶不作侵略者的铜墙铁壁。


瞭望台


卡口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包括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


        那古朴宁静的村道、陈旧斑驳的石碾,枯而不倒的古槐,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工事,临街墙上的大幅抗日标语,无一不在默默述说着那个峥嵘岁月的战斗传奇。它们见证了冀中人民不畏强敌奋起反抗的英勇斗争精神,见证了冉庄群众“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等高超斗争智慧。


        走在冉庄的大街小巷,钻进曲折蜿蜒的地道,眼前似又浮现《地道战》的场景,仿佛看到古槐下高老忠那坚毅的面容、听到扣人心弦的报警钟声……。


        村头古槐上悬挂的铁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用以报警。据说古槐树龄已达千年,具体栽植时间无考。1965年拍摄《地道战》时,尚有残存枝叶。电影拍完后,它似乎知道已完成自己的主要使命,便枝脱叶落。如今虽已枯死,但不朽的身躯依然挺立,留供后人景仰。


高传宝故居和村公所旧址


高老忠小院


联络站旧址


        1938年秋,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此主持谈判,收编清苑县西片联庄会,把原来“不抗日、不降日、打土匪、保家乡”的清苑县5000名地方武装人员改编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他们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为打败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为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清剿”,从1941年冬起,冀中人民武装就开始利用土洞和地窖,坚持对敌斗争。1942年“五一”反“扫荡”开始后,随着斗争的日益残酷,冉庄百姓把各种简单的土洞和地窖,逐户改造并发展成为家家相通、环绕全村的地道网,巧妙地设置许多秘密瞭望孔和暗火力点,可以眼观四方,枪打八面,使之既利于隐蔽和转移,又便于防守和出击。冉庄民兵和父老乡亲依托地道,结合开展地雷战,多次进行机动灵活的战斗,予进犯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先后共作战157次,歼敌267人。

武装部旧址


无处不在的地道,土炕里


锅台下


水井中


        蜿蜒曲折、神秘莫测的地道,兼有作战、隐蔽、排水、通风等各种功能。内部一般宽0.7至0.8米,高1至1.5米,顶距地面2米多;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路牌、油灯等,还有地下兵工厂、翻板、陷阱,布局科学合理,设施一应齐全。


        当年打鬼子保家乡的隐蔽工程,如今成了游客访旧探幽惊奇叹巧的绝佳实景,也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时而宽敞明亮,时而狭窄幽暗



有分叉,还有分层



        村民们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锅台、衣柜等隐秘处,巧妙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同时在地面设置各种掩体和工事,到处都有瞭望和射击暗孔,随时随地可以打击来犯之敌。

街头的烧饼炉工事


碾子工事


        眼前这些普普通通的火炕、马厩、神台、枯井……,谁能料想竟是一个个神出鬼没的地道口;细察地道里的枪眼、翻板、陷阱、瞭望孔……,怎不惊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胆魄。

火炕地道口


草料槽地道口



神台边地道口



枯井地道口


地道内的陷阱


掩体、工事


泄水道


地下指挥部出口


通风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家庄这座城——一座村庄——西柏坡
【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五)
【军旅散记】李仁清‖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2018.05.16 河北 石家庄 平山西柏坡
红色文化之旅三:三参观诞生新中国的小村子——西柏坡
西柏坡纪念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