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渐行渐远的年俗

我国传统岁时节庆历史悠久,以春节形成的年俗为例,大概有四千年以上历史。在漫长的长河中有些年俗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习俗。

年俗讲究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年俗也在发生改进,适宜的保留传承了下去,不适合的则被淘汰或替代。

一年中的年俗活动以腊月初八开始。

腊八原本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吃腊八粥有千年之久。

旧时乡村,初七要堆雪人或打冰人,立于大门外粪堆上。雪人的五官让玩童用驴粪蛋蛋来表示,又将冰坨红粥汤放在雪人头顶上,给雪人戴了个红帽帽。

腊八这天要泡一坛子醋蒜称为“腊八蒜”,中午吃炸油糕称为“腊八糕”。

过了腊八,离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

盼年心情,尤为我们小孩最为急切。放了寒假,离了校门,丢了书本,脑子里就装着一个字:“年”。

家中大人,为了过好这个年做着各种各样准备。就如一声歌谣所描述的那样:

腊月廿三,要送灶爷,廿四,扫房除尘,廿五要做豆腐,廿六逛逛门市采办年货,廿七缝缝补补新旧衣,廿八糊窗花,廿九蒸馒头,三十黑夜熬一宿(熬大年),初一初二满街走(互相拜年)。


在慢慢的祈盼中,大年三十儿终于盼来了。

围绕着大年三十儿(除夕)老人们给儿孙灌输着数不清的风俗和禁忌。

儿孙们不会循规蹈矩,犯忌可能是儿童的天性,往往把那些应尊循的东西抛到了脑后。

中国许多的传统民俗文化实际上从我们这代人手上丢弃了不少。

传承下来的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一吃年夜饭、垒旺火、贴春联、贴年画、糊窗花、祭祖、挂灯笼、燃爆竹、熬年守岁、闹元宵,最后一个二月二…


贴春联

春节贴春联源于宋代,盛行明代,据说与朱元璋在民间大力提倡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有关,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垒旺火

点旺火兴于商周,盛于唐宋。山西、内蒙、河北已十分盛行。《大同府志》记载:元旦,垒块炭于门前,通宵不熄,名曰旺火。《呼和浩特郊区志.民族风俗》载:“腊月三十晚(除夕),垒旺火,守岁(熬年),通宵不眠,串门玩耍(跑大年)。”

放爆竹

春节放爆竹有两千多年历史。“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从用竹到用纸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古时燃放爆竹还是衡量一户人家贫富的尺码。明清时代,“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


除夕夜 压岁钱

压岁钱风俗由来已久,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这是一种散钱礼仪活动。也是耍钱赌博的萌芽。《资治通鉴》说贵妃生了孩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诗云: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说明当初的洗儿钱除志喜之外,主要是长者给新生婴儿镇邪驱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民间将洗儿钱风俗与春日散钱混合演变成今天的压岁钱风俗,久盛不衰。



初一日 拜大年

大年初一的拜年风俗尤可上溯先秦时期,到西汉魏晋便形成固定模式。隋唐时拜年风尚成当时社会的重要节庆。文献记载南朝的拜年风俗是“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过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

清朝时“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大年初一拜年,有些地方又有迎喜神风俗。这天人们穿戴一新,赶大小牲畜,于畜背或畜角挂彩红,肩扛农具,手端祭盘,装黄表、香、供品,浩浩荡荡来到喜神方位,全村人跪围半圈,尊者上香敬纸,大伙三头磕毕,响炮。秧歌(戏班)表演。

《绥远通志稿》载:“正月自一日起,每日按喜神方位,择一日而于郊外祀之,谓之迎喜神。祀毕,迎神而归,设为供之,至十六日始止。农人有车马初出行者,先迎神而后首途。农家迎喜神时,家人必尽驱牛马以随,厩无留着。”

《五原厅志》则记载了城市商人及市民迎喜神之情景:“正月初二日以后,经商之家,于骡马上驮纸元宝,雇乐人沿街欢迎,名曰迎财神。住家户于驼马上驮纸牌位,锣鼓喧闹,歌舞于市,谓之迎喜神。”

可见,初一这天民俗活动蛮多的。



年初二 回娘家

许多地方大年初二有回娘家风俗,北方叫走娘家。

走娘家要相伴上丈夫领上孩子,因此这天又有迎婿之称。民谚曰: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

回娘家风俗很少见文献记载。民间则传说,朱元璋之女(公主)不愿在婆家过年(明朝的公主不是嫁王公贵族,而是嫁贫家子弟,真正的公主下嫁),被父皇责骂不孝。公主离宫时父亲送她一句,羊跪乳,媳敬婆,这是天经地义事。至此回娘家风俗流传开来。

也有民俗专家考证,说初二回娘家拜见父母源于新中国成立后。



年初三 不拜年

古时的大年初三被称作“小年朝”,而且有许多禁忌。如不出门也不去拜年等。何谓小年朝?起初是宋朝年间宫廷的一个节日叫“天庆节”。话说宋真宗大中禅符元年(1008)有天书降于人间(估计是人为制造的谎言),真宗便下诏书规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还给满朝文武官员休假五天。《宋史》确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这天的禁忌据清朝《清嘉录.小年朝》载: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岁朝指大年初一,所以拜年在初一初二进行。北宋官员春节放假后,初一初二“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初三不拜年传说这天很容易发生吵架斗嘴行为,因此便不拜年了。但春节放假却被传承延续下来。



年初四 接财神

古时大年初四年俗多,如三羊开泰(传说这天是羊日)、送穷、接财神。这些古老的年俗今天仍有传承的影子。

北方农村送穷即送穷媳妇儿,时间在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迎财神时间各地也不尽相同。

正月初四在我们乡下农村基本上不见年俗活动,城市乡村的鞭炮声远不如初一、二喧闹。



年初五 送穷妇

初五民间又称“破五,”这个破有破旧迎新之意,并无忌气。

初五的年俗讲究传承到今天仅剩送穷媳妇儿一项了。初五一早家家起早扫尘倒垃圾,上香响炮,口中还念念有词:穷媳妇,穷媳妇,离开我的门,我给你寻个好主人。

据说这天又是财神的生日,所以清早送走的是穷媳妇,返家接回的是富财神。

信不信由你,反正全民族都是这么做的。



年初六 启市日

大年初六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特别顺利吉祥的日子,这是因为有“六”字,代表六六大顺继尔一切皆顺利。按照传统习俗,初六这天是商家店铺开张吉日。旧时老板在店铺前悬挂上鞭炮,铺子里店伙记要摇动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门外点燃炮竹,店里店外响声一片,据说这是取了个“响响当当,太吉大利”的意思。门板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

正月初六开门鞭,就是求个开门红。



年初七 人庆节

传说初七这天诞生了人,因而叫人庆节、人口日。

女蜗前六天都在造动物,七天头上造出了人。感恩女娲。

有了人便有了习俗。

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舍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选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除了食、戴外,还要登山饮酒,求子,吃剪饼。

时至当下,许多人对这个节日非常陌生。小时只记得这天要吃一碗拉魂面。

民俗这东西传留的久了免不了走样或变了味道,或被另一种风俗所替代。



年初八 散灯花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习俗了。大意是一家主妇用灯花纸捻成灯芯,分别摆放于居家各处,到处星星点点,好像天上星星进了家中一样。花灯有108盏,少者9盏,分别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等星宿。

初八还是谷子的生日,若天晴便稻谷丰收,天阴则歉收。谷日蕴含有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人们把水缸、米缸装满,预示来年不会断粮,这是值得继承的。

民国时期,大年初八这天,归绥地区有游八仙闹红火习俗,大多数由城里的商铺社团组织出资雇请当地或外地戏班来唱戏。

《清水河县志》对本县初八民俗活动略有记述。


年初九 玉皇会

民间传说这天是玉皇大帝诞生日。这天要举办玉皇会,妇女备清酒花烛,斋碗,在露天地膜拜天公赐福。因九与酒谐音便准备丰盛酒宴,尽兴喝酒祝寿玉皇。在北方一些地区有拉着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

这天生意人讲究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好办事能成事的信俗,难办的事搁到今日去办会马到成功。


年俗是万千风俗中的一种年俗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当中,且世代相沿习,久传不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年初二的三大风俗,少做一样还真不行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完整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今日除夕: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客家春节
能为情人制造浪漫,就能给孩子制造年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