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始皇陵考古队长揭开秦始皇的真实面貌,中国古代最早一批公务员的形象也清晰可见


過去所有帝王走到另外壹個世界帶走的都是跟他個人生活有關系的,秦始皇則不然,他帶走的是壹套國家的政治體制。


各位好,我來自西安。我曾經在秦始皇陵做過十年的考古工作,在那裏做考古隊長。今天用短短的三四十分鐘給各位報告壹下,我這十多年以來通過考古所看到的秦始皇,以及秦始皇所代表的那個時代。


其實2200年以來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基本上是壹致的,我們前所未有地達成壹種共識:秦始皇在中國是壹個殘暴的暴君,皇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老百姓動輒違法,被關在監獄。

 

但2200年以來,我們其實壹直有壹個問題沒有想通,這麽壹個不堪的人,他對那個社會做出那麽多的負面的破壞,為什麽我們還沒有把他罵倒,還沒有把他罵臭?為什麽時至今日所有的人談起秦始皇的時候都津津有味?

 

我覺得這可能和我們對秦始皇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有關系。秦始皇統壹中國之後做了些什麽事情?他都帶來了哪些東西影響了我們東方社會2200年?其實我們知道得不多。或者是沒有能力看,或者是有意回避。我今天就想把我對秦始皇的認識給各位分享壹下。


這裏邊有壹個重要的理論框架,就是我對文明的認識。我以為所有的文明,中國文明也罷,世界文明也罷,其實都是由三塊構成的。壹個是社會治理體系,壹個是宇宙觀,另外壹套是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那個時期形成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最大共識。換句話說,我所認為的文明其實就是壹種思維方式和行為處事方式的不同。中國文明,中國人和印度人、日本人的不同,其實除了皮膚和語言之外,就是這兩個:思維方式、行為處事方式。

 

當時秦始皇在他50歲生日的這個時期,這三塊基本都做完了。正是因為他做了這三塊,中國的文明自2200年以來其實根本上就沒有再發生變化。只有最後壹個核心價值觀,歷史賦予他的時間太短了,所以他沒有完成。

 

現在有各種各樣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最原始的文獻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裏邊所說的: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四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帶來的考古認識使得我們覺得,秦始皇陵跟司馬遷的記載之間應該是有很大的契合度,司馬遷所涉及的秦始皇陵的事情應當是靠譜的。

 

我們先看秦始皇陵的布局。按照司馬遷的說法,秦始皇陵前前後後修建了有將近四十年,說是“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漢書》也說過,秦始皇陵的建設是曠日十年,也就是不到十年。

經過這麽多年的考古發現,我們認識到,對秦始皇陵的很多認識或者是看法,其實都是司馬遷為了要批判漢武帝,想給漢武帝建言諫言:您老人家不能大興土木,不能勞民傷財,不能這麽建陵墓,妳看看秦始皇就這麽幹的,結果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這是壹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從秦滅亡就開始,從西漢就開始,壹直到了司馬遷集大成。最著名的幾個人物:賈山、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他們有壹個共同的背景,都是儒生,儒學出身的。

 

上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初,我們對秦始皇陵的墓室進行過兩次科學的測試。因為《史記》司馬遷說過,秦始皇陵地宮是以水銀為江河湖海,機相灌輸,達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麽壹種設計的圖。


那是不是如此呢?秦始皇陵是不是有水銀呢?

 

經過前後相隔20年的測試,證明秦始皇陵地宮裏面存在大量的水銀,並且這些水銀和陵墓的封土是完全壹致的。而且證明這種水銀不是土壤本身所攜帶的,而是從地宮裏邊揮發出來的。

我們現在都知道水銀有劇毒。水銀在歷史上可以煉丹,也可以防止屍體不腐。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也認為秦始皇在地宮裏邊放水銀,壹個是為了長生不老,壹個是為了煉丹,為了防止他屍體腐爛,也為了防止盜墓。

 

有的很誇張,說也許有朝壹日我們把秦始皇陵發掘了,秦始皇還安然無恙地躺在地宮裏面。其實這是壹種拍腦袋的說法,在秦始皇這個時期,水銀根本沒有那些用途。水銀除了鎏金鎏銀,做丹藥,就是壹種治癬的中藥的原料之外,水銀沒有煉丹的功能。


水銀的劇毒和防腐功能,都是在後代才被認識的。在地宮裏邊放水銀其實只有壹個功能:以水銀為江河湖海。那為什麽要用水銀來做這種模型呢?因為水銀是壹種水德的標誌。

 

戰國後期,為了尋求社會發展變化的法則,以鄒衍為代表的壹派學人發明了五行相克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每壹個朝代代表壹個德,五行對應了五德。秦人認為我們到了水德了,水德可以代替周人的火德,所以在秦人地宮裏面以水銀來代替水,其實是壹種水德的標誌。這是秦朝建立帝國和秦始皇執政合法性的壹種證明、壹種支撐。


去過兵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陵最著名的就是陪葬坑。這些陪葬坑,目前我們發現了兩百多座。過去發現這些陪葬坑,都認為出現兵馬俑就是兵馬俑坑,出現馬和車就是馬廄坑,出現了什麽就指示壹下。我曾經在那工作的時候就在想,這麽多坑是幹嗎用的?過去我們就認為秦始皇比較貪婪,他要把生前所擁有的壹切都帶到地下。

 

秦始皇他真的可能是喜歡這些馬廄和馬,而馬也在秦人走向秦文明秦帝國的過程中,扮演著對秦文明很重要的角色,但這也不至於在秦始皇陵園的裏裏外外,還有在他的墓室周圍都放上大量的馬,這講不通。

 

後來我們發現,這些陪葬坑其實就是秦始皇讓我們看出來,秦始皇和在他之前中國古代帝王的不同的地方。這壹個個的陪葬坑就是壹個個中央政權的機構,這個中央政權就是皇帝專治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

 

這壹套體制是什麽呢?我們在分封制的基礎上發現,西周所創立的以血緣為基礎的這種血緣制國家已經走向末路了。春秋戰國550年打來打去,經過戰國230年的鬥爭,到秦始皇,終於確定中央集權體制。

 

中國古代所有帝王的陵墓的墓室,就相當於壹種臥室。以水銀為江河湖海,就是把壹個秦國的版圖放到墓室裏邊去,放到臥室裏邊去。


另外,過去所有帝王走到另外壹個世界帶走的都是跟他個人生活有關系的,秦始皇則不然,他帶走的是壹套國家的政治體制。


秦始皇只有50歲就去世了,他39歲統壹中國,這十年之間幹了太多的事情。我們所熟知的統壹度量衡、統壹文字、統壹車轍等等,這些都是基礎性的問題,還真的未必都很重要,最重要的是這套社會治理體系。


他個人生前對這套政治體制是充滿了無限的信任,他死後到了地下,也想讓帝國的江山從始皇帝往二世三世傳至萬世。其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所以他帶到地下。

 

西漢前期的皇帝,也是按照秦始皇這種設想來做的。所以我們看在西漢的皇帝陵裏邊也有大量的陪葬坑,壹直到什麽時候呢?到了漢武帝之後。這壹套中央集權體制,通過西漢初的中央集權郡縣制和分封制之間的鬥爭,通過吳楚的七國之亂,使得全國的人,從皇帝到老百姓,都貨真價實地認識到分封制確實是國家穩定的壹種障礙,從此之後中國就幾乎很少看到分封制。

 

這個制度是由誰確立的呢?從秦始皇開始到漢武帝,前後經過了100多年,從此之後這套中央集權體制我們都不說了,意味著這套體制已深入人心。所以到了東漢的時候,陪葬坑的事情就越來越少。


到了東漢,人們竟然不知道秦和西漢這些陪葬坑的用處。東漢的時候,給文獻做註釋的有個大學問家叫服虔。他給文獻做註說,這個外藏叫“婢妾廚廄之屬”,就是給皇帝提供服務的,提供馬圈和養馬的,完全不知道當年做陪葬坑隨葬陵墓的意義。我個人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大概最有理想的壹個時期只有秦始皇和西漢前期的皇帝時期。

 

我們看到他把壹套中央集權的體制放到地下,這套體制影響了2200年中國社會,甚至東方社會2200年的發展。時至今日,這套體制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

 

秦始皇陵裏邊,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裏面有這麽壹段話,叫作“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在秦始皇陵,我們發現這麽多的陪葬坑,其實就是百官系統。這個百官就代表了壹套中央集權體制,最有名的就莫過於兵馬俑。

 

除了兵馬俑之外,我們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西南角還發現壹個坑,也是陵園裏邊的第二大陪葬坑,有13680平方米。這個坑我們試掘了壹點,發現試掘的部分全部是用石片做的鎧甲。

后来经过修复,这个石片做的铠甲比兵马俑所看到的皮铠甲的种类要更多,也能看出来这些铠甲是为了适合不同的军种。因为我们知道有骑兵,有步兵,还有车兵。

 

不同的军种、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铠甲。级别高的铠甲就做得比较精致,像这套铠甲是供一般士兵使用的。身体部分前胸和后背都是固定的连缀,但他的胳膊和腰是活动的连缀,这有利于他们战术动作的发挥。这套铠甲612片,重量是25公斤。


头盔74片,它的重量是5公斤。


去过兵马俑的同志不知道有没有印象,我们到兵马俑看到那么多修复好的陶俑,没有看到头盔。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修复了有1100多件,一件头盔也没发现。

兵马俑坑武士俑头像

於是有人認為這是戰國時列國在相互合縱連橫的時候,有些說客去嚇唬東方六國,說秦國的軍隊上戰場怎麽勇敢,秦國的戰士上戰場是不戴頭盔的,東方六國在戰場跟秦國壹相遇就丟盔卸甲。

 

但是現在來看好像不是,我覺得純粹是在嚇唬東方六國。作為戰場上的重裝步兵、重裝騎兵的壹種標配,其實都是戴頭盔的。

 

我們曾經做過這種模擬考古,模擬考古就是買這種片狀的、厚度是壹厘米的石塊來制作鎧甲。這些鎧甲的甲片大概是五六毫米,最薄的三四毫米。做的結果就發現,我們要做剛才那壹片鎧甲,每人每天用全部的電動工具做,只能做六片,而剛才那個是612片。用現代工藝做那麽壹種鎧甲,壹個人需要壹百天,而且是電動的工具。


按照文獻上記載,當年修建秦始皇陵的時候,是天下徒七十余萬人,就是從天下征集了七十余萬人到這兒來修陵。由此我想這個記載應當是不虛的。

 

這些發現,鎧甲、兵馬俑以及銅車馬,證明了或者是坐實了從《史記》以來我們對秦朝和秦始皇的壹種認識。那是壹個軍事性的時代,人們動輒違法。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陪葬坑,這個坑面積很小,只有410平方米,出土了12件陶俑,還有20匹馬。這12件陶俑在這個陪葬坑的前面,20匹馬是活馬,被殺死以後擡到這個坑裏面,放到木架子上。這些馬頭是向著秦始皇的陵的方向,俑也是朝著秦始皇陵的方向。

在整個秦始皇帝陵中我們發掘的坑裏邊,這個坑幾乎是唯壹沒有被盜掘,沒有經過大火焚燒的。


去過兵馬俑的朋友會發現,兵馬俑坑裏面有很多木炭壹樣的痕跡,那些土也發紅,它們都是經過大火焚燒的。剛才看的那些俑,全部是從後背推過來的,趴到地上,雖然經過人為破壞,但是沒有焚燒。


以前有學者也認為,兵馬俑這些陪葬坑做好以後再焚燒是壹種禮儀上的需要,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燒。燒了然後讓這種氣息上天,讓秦始皇的靈魂得道。有的認為這裏邊有沼氣,有有機質,天長日久產生沼氣,就自燃了。現在來看顯然不是,這可能跟秦末漢初那時候農民起義是有關系的。


這個坑壹共12件陶俑,只有兩種。壹種是這種,這就是中國古代我們能確認的最早的壹批公務員的形象。

这种俑身上戴有两件装饰品。长的这个是一个环首的小刀,就像今天我们削铅笔的小刀。短的那个是一个小的袋子,这个袋子里面装的一个扁平的东西——磨刀石。中国历史上一直讲的所谓的刀笔吏就是这个。

 

这儿有一个孔,我们推测应当是插持简牍用的。

也就是說,這是壹個正在上班的文職人員,他們隨時拿著筆記本做好了記錄的準備。壹旦領導有什麽吩咐,例如今天下午要請誰吃飯,就趕快聯系賓館和飯館,然後就去安排布置。記錯了,把刀子拿出來壹刮,刀子用鈍了,然後把磨刀石拿出來臨時磨壹下。

 

這種文職人員的級別是什麽?我們知道在秦和西漢的時候有壹個二十等軍功爵,二十等軍功爵是根據妳的戰功決定的,最高級的是二十等,但七級以上的就屬於上爵。妳在戰場殺敵多少妳的爵位就可以增加多少。

 

這個爵位可以換很多東西,可以抵換勞役。妳要是犯罪了,也可以用這來抵消。七級爵位就是可以享受國家賜予的土地,可以享受國家賜予的奴隸。最主要的,出門可以坐車。


段清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这12件陶俑中的8件都是这么一种形态,头上都戴着长板冠。这种帽子在秦代是八级爵位,称之为公乘,就是可以坐公家车的意思,就说明他在秦代已经属于贵族了。

 

这个俑我们称之为袖手俑,就是手插在袖子里边。过去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只要冬天,一些老头都是手插在袖子里面的,怕冷但又没有手套,这个也是。这8件文职人员里面有4个是这样的。


这个袖子里边有一个方孔。我们刚好在这个坑里边发现了四把这样的兵器,铜钺。

這個東西在中國古代是特別有意義的,從原始社會的末期開始它就不僅僅是壹種兵器,它是壹種強權的象征。到了文明時期,它就代表了壹種殺伐的權力、征伐的權力。我們看秦漢時期皇帝出行的時候前面有壹個前導車,就立了壹把斧頭,這就是斧鉞車。如果能得到皇帝賜予妳的鉞,就意味著妳可以先斬後奏。

 

我們就分析,這4件陶俑其實是由文職人員掌握的有強權性質的兵器。而這個陪葬坑離陵墓的封土又非常近,所以我們推測這個陪葬坑其實是秦的三公九卿,這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十二個部門。

 

十二個部門裏有壹個部門叫廷尉,廷尉就是李斯在發家當丞相之前長期工作的壹個部門。這個部門負責全國的法律建設,負責全國的監獄,負責全國重大案件的判定。

 

我們還發現另外壹個坑。這個坑完全是杯盤狼籍,壹共是27件陶俑,人為破壞,大火焚燒,黑的全是木炭,全倒到地上。經過修復以後,我們發現這些陶俑和我們過去所看到的兵馬俑不同了。 

兵马俑确实令人震撼,可以想象,如果三个坑8000件兵马俑全部发掘修复,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我们修复的这些兵马俑,其实它的雕塑,对人体的肌肉、对人体骨骼的表现是有限的,他的面部给人感觉其实是呆板的。

 

但这批陶俑不一样,这批陶俑到现在为止我们不知道是做什么的。这两件陶俑分别是做什么?他们整体的形象就是穿一个短裙子,上身和下体都是裸露的。


这个陶俑叫乌获扛鼎。

 

乌获是战国秦的时候一个大力士,力大无比。当时在战国各个国家都尚武,流行举重,就是单手举重。我们看这件大力士在用力的时候,能看出他的肌肉都紧绷绷的样子,把这种大力士的肌肉和身材表现得栩栩如生。秦有一个武王,当时把周室灭亡以后,在洛阳的王庭和他的一些兄弟们举鼎。最后哐当一下,鼎掉下来,把膑骨砸断以后就死掉了。

 

这个也是大力士做的一些动作,但是他做的什么我们现在还不太清楚。


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件陶俑,这件陶俑叫都卢寻橦,是一个顶杆的大力士。我们看看在他这个部分有一个孔,这个孔其实是他的道具,是一个粗的木棍。 


他在表演的时候就把这件木棍顶到他的头上,或者用双手托起来。上面是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上面还有三到五个人,在做各种各样惊险的动作。


下边这张图是敦煌宋代的一个壁画,这说明都卢寻橦的这种游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都盧這個地名其實是緬甸,所以這個遊戲可能是從緬甸傳來的。換句話說,我們分析這壹批陶俑它的設計理念包括它的雕塑技術,他在用力時身上的肌肉,其實可能不是我們的傳統。


當然27個陶俑有些形象我們還沒有破譯,能反映出來這可能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壹個結果。還有壹些俑,穿的是鎧甲,做什麽動作我們現在還不是特別清楚。


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坑,这个坑在陵园的外边,也经过人为的破坏和大火的焚烧。


我们发现了46件青铜的水禽,就是跟水有关系的这种鸟,也发现了15件陶俑。这些青铜的水禽目前有三种,一个是鹤。这件鹤,在我们修复以后感觉特别灵动。它高76公分,身长125厘米。它的嘴巴有一个小虫,表现的是它从水里面抓小虫离开水面的一个瞬间的动态。 


另外还发现了天鹅,这些天鹅所有的脖子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鸿雁,鸿雁也有两种,一个坐的和一个蹲的。

我们修复了这部分的陶俑以后,发现这是由15件陶俑所组成的一个乐队,这个乐队是演奏着乐器,让那些水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翩翩起舞。

 

这件俑称为箕坐俑,就像簸箕一样坐的俑。

這種俑其實是壹種大逆不道的坐姿。在南北朝之前,中國的服飾是沒有褲襠的,就是兩個褲腿用繩子綁在腰帶上。那麽給皇帝陪葬采取這麽壹種坐姿,肯定是不合禮制的。但是我們能看到穿的是襪子,席地而坐,表明是在室內的動作。後來我們分析,這個俑雙手是壹種正在調琴的動作。這是壹個琴師,準備演奏之前要調音。

當時秦的樂器有兩種,壹個是築,已經失傳了。當時隨著荊軻刺秦到了鹹陽的還有壹個人,叫高漸離,高漸離擊築的水平特別高,據說可以響遏行雲。他隨著荊軻壹起來,最後行刺沒有成功。

 

秦始皇因為愛惜他的音樂才能,把他眼睛弄瞎以後讓他流落到社會,後來他又因為擊築的水平被人引進到秦宮,定期給秦始皇去演奏。這個築是壹個五弦琴,音箱裏面裝滿了鉛,當他覺得終於摸清秦始皇的生活起居規律了,準備撲殺秦始皇,結果沒有成功,被亂劍剁死。

 

上面那件是擊築的壹種棒,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揚琴。


剩下的是一种筝,秦筝。

当时列国纷争,东方列国糟蹋秦人,说秦人不懂得音乐。他的音乐只有击缶叩瓮,弹筝搏髀,就是敲敲瓦盆,拍拍大腿。唯独有一件乐器就是秦筝,这说明秦筝还是很有名的。

 

这件俑是一个击打鼓的,是打节奏的。

所以这是一个由15个音乐家组成的乐队,这个乐队演奏音乐来训练水鸟。


这件银器的肚子是一个马,这个马是在长安城出的,是唐的教坊舞马。

唐玄宗的時候,在上元節就會把教坊的四百匹舞馬請出來,把百官請來,然後請大家進行Party,請大家海吃海喝。馬跳完了以後到每個客人面前把這個酒杯端起來,掀起來送給客人,這證明中國古代有用音樂訓練動物的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跟音樂有關系的成語,其實絕大多數都出自春秋戰國。


我們講最後壹點,就是秦始皇所謂的這個時期所構建的人的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就是要構建壹個東西:人們在壹套新的中央集權體制下,彼此該怎麽相互交流、相互共處。這個東西到了王莽的時候,又過了200年確立了規矩。


規矩在中央政府,其實就是求真,求大,求實。整個秦始皇帝陵園的設計是仿照的都城。下邊這個瓦,它的直徑有半米。這種瓦是過去屋脊的兩側所使用的,在中國古代只有秦國有這樣的。


这是秦始皇陵留下的夯土,这种夯土大概六七公分,它的夯土建筑是秦汉时期皇室专用的一种标配。

 

这是在秦始皇帝陵园的里边和外边发现的一些戳记,每一块瓦上面都有一个章子。

這個章子顯示的其實是物勒工名,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是我們今天的質量標準管理體系。秦始皇統壹中國不僅僅是把列國統壹,他其實有很多制度上的整合。

 

秦始皇陵還有壹個東西,他做了壹個阻排水渠。這個技術非常高,因為整個秦人地區是南面高北邊低,除了地表水,地下水也是從東南向西北流。為了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進入墓室,在墓葬的東、南、西挖了壹個水渠。後來再用青膏泥把這個水渠堵起來,然後把水排走,然後再把它堵起來,形成壹個水壩。

其實修建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時候也遇到地下水的問題,設計好了以後,地基挖開了,發現地下水源源不斷地來。怎麽辦?辦法跟2200年前修秦始皇陵的時候那些專家和工程師所用的壹樣。其實不知道為什麽在這方面2200年以來我們進展不大。


還有壹個封土建築,按照文獻的記載,秦始皇帝陵的封土高度是116米。116米將近40層樓高,但沒有建成。後來遇到農民起義了,高度停留在55米。即使是如此,55米這個高度也是中國古代陵墓裏面最高的。這種高度其實是體現了所謂的“非壯麗力無以重威”。

而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不仅仅因为它高,它在封土里边还有一层建筑。这个建筑在地面以上,在墓室的周边,高出地面30米。它是水平的,然后外侧呈九层台阶状。台阶上面还有廊坊,屋面上有瓦,这是供秦始皇的灵魂登高望远用的。这一套设计的方案可能来自于波斯帝国的摩索拉斯总督,摩索拉斯的行省。 

摩索拉斯在今天的土耳其,通過我們從秦始皇陵的地宮,對秦始皇陵所有的陪葬坑,和在秦始皇陵所看到的壹些高等級的建築,我們能看出來這幾塊恰好就體現了秦始皇構建創造壹個新時代的壹種需要,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漢文明的形態。它包括了宇宙觀,包括了社會治理體系,包括了核心價值觀。

 

按我的理解,其實我們所謂的漢文明,就是在帝國的發生演變過程中形成的以漢字為交流語言,以天地陰陽為宇宙觀,以對立變通為思維方式,以規矩核心價值觀為行為處事方式的文化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解说词
秦始皇陵墓之谜【谢洪波/文】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 (绝品收藏)
深埋两千多年的秦代地下兵团
“兵马俑”埋藏地下已有2000多年,为何直到1974年才被发现?
秦始皇的殉葬品兵马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